- 补贴标准:生育一孩一次性发放育儿补贴10000元;生育二孩发放育儿补贴5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发放,直至孩子5周岁;生育三孩及以上发放育儿补贴100000元,按照每年10000元发放,直至孩子10周岁。
我觉得这个才是今年的重磅消息,目前这个是在补贴生娃方面最慷慨的政策。这也意味着政府投资的一个转向,从投资基建,转向投资生育、投资促销费,之前用来反复翻新马路的钱终于要挪一部分出来补贴生育(消费)了。
还有一个问题,单单一个呼和浩特的人口规模并不大,才三百多万,保守按出补贴后出生率千分之八算的话,也才两万多人,平均每孩补贴5万的话,花费不到20亿,压力并不大。
那么,这个会不会复制到其他城市呢,比如广东的粤东粤西,都是人口大市,但是又很贫穷,经济连全国平均水平都远达不到,但是要是有这个补贴,农村里很多人愿意生三胎的。
如果呼和浩特的政策能铺开,那影响还是很大的,可能会有用个几年,后面就不好说了,后面就看补贴力度了。
说实话像,作为一个广东人,呼和浩特这个政策让我酸了,凭什么呼和浩特能实施这个政策,广东就不行,广东不推出的话,我是要骂人的。

按说江苏也是市场经济先发地区,怎么幼儿园经营者的奋斗精神还不如落后的河北小县城呢?我猜测可能的原因是 河北小县城的人工相比江苏更廉价一些。同技能水平的人在江苏时薪就要更高一些。你让这个人在江苏给你看孩子就要更高的收费。
我还是相信钱能解决一切问题。钱给到位了,给你24小时看娃都行。

赞同来自: heaven32006
正解。单纯发钱,这种政策一看就是没带过娃的人制定的。我们家双职工,5点半下班,问了一圈幼儿园,最晚的一家课后延时到6点,除非我一点不加班而且路上一点不堵车,才能保证接娃。其他大部分幼儿园,课后延时只能到5点或5点半,这对我们双职工来说简直是噩梦。如果制定政策的人自己亲身带过娃,不可能不知道中产的真正痛点。世界上的很多事情
用钱解决是最简单的,所以政策制定,在初期当然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

正解。单纯发钱,这种政策一看就是没带过娃的人制定的。我们家双职工,5点半下班,问了一圈幼儿园,最晚的一家课后延时到6点,除非我一点不加班而且路上一点不堵车,才能保证接娃。其他大部分幼儿园,课后延时只能到5点或5点半,这对我们双职工来说简直是噩梦。如果制定政策的人自己亲身带过娃,不可能不知道中产的真正痛点。公立园吧?私立的还不是随便延时?

单纯给钱只能刺激低收入群体,出生人口的教育也是个大问题。正解。单纯发钱,这种政策一看就是没带过娃的人制定的。我们家双职工,5点半下班,问了一圈幼儿园,最晚的一家课后延时到6点,除非我一点不加班而且路上一点不堵车,才能保证接娃。其他大部分幼儿园,课后延时只能到5点或5点半,这对我们双职工来说简直是噩梦。如果制定政策的人自己亲身带过娃,不可能不知道中产的真正痛点。
最好还是能刺激中产、良家子多生孩子,他们才是健康社会(纺锤形)的中坚力量。
中产最怕什么?一怕失业,二怕失去房子。
因此,一要加大企业裁员、特别是非正常裁员的成本。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孩子,不怕突然哪天掏不起学费了。
二要指示国有银行针对断贷的多孩家庭要少起诉、慎拍卖。不就是债务嘛,三十年重组为一百年,利率调低,凭什么地产商可以债务重组,老百...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明园
当地要关门的产科爆满。
截至2024年11月30日,天门市新生儿出生6530人,比2023年同期增加910人,同比增长16%,出生人数8年来首次由降转增。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1112793999878436&wfr=spider&for=pc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我的号没了
呼和浩特市:义务教育阶段三孩及以上孩子入学可在全市自由择校。义务教育阶段,小城市有啥好学校差学校?反正我们县城的几个小学和初中都没啥大差别。
上面这种三胎入学特权,政策如果极端了,比如三胎985或者义务教育阶段大城市全市随便择校。那么很多本来想生一胎的干脆就不生了,因为生了一胎出生就被你三胎的各种入学特权碾压,那还不如不生了。这种三胎985或者小初中全市所有好学校择校特权只适合在中小城市推广。如果那个大城市跟到学,只会起到抑制一胎的反作用,刺激出的新增三胎估计还比...

赞同来自: KevinLe 、stickying 、happysam2018 、具体情况
呼和浩特市:义务教育阶段三孩及以上孩子入学可在全市自由择校。 上面这种三胎入学特权,政策如果极端了,比如三胎985或者义务教育阶段大城市全市随便择校。那么很多本来想生一胎的干脆就不生了,因为生了一胎出生就被你三胎的各种入学特权碾压,那还不如不生了。这种三胎985或者小初中全市所有好学校择校特权只适合在中小城市推广。如果那个大城市跟到学,只会起到抑制一胎的反作用,刺激出的新增三胎估计还比...穷人娶不上媳妇,更不用说生育了。三胎家庭一般是体制内或者很有钱的,一般中产家庭也不会要三胎,制定政策的人为自己量身定制的

上面这种三胎入学特权,政策如果极端了,比如三胎985或者义务教育阶段大城市全市随便择校。那么很多本来想生一胎的干脆就不生了,因为生了一胎出生就被你三胎的各种入学特权碾压,那还不如不生了。这种三胎985或者小初中全市所有好学校择校特权只适合在中小城市推广。如果那个大城市跟到学,只会起到抑制一胎的反作用,刺激出的新增三胎估计还比不上抑制一胎的减少数。如果超大城市出台这种极端政策的市长就是傻逼。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lululululewis
我没有抬杠的意思,也没有为企业说话的意思。我好奇会有人企业故意裁员吗,就是经营的好好的裁员?还是企业出问题了裁员?有的,上家企业,领导跟同事关系不好,把他裁员了,不赔钱,还扣他6000钱多,同事找老总,老总说让他在行业内混不下去。同事就去劳动局仲裁了,仲裁的时候请的律师说他有神经病,最后公司赔偿了同事2万。钱打到账户后同事还是咽不下这口气,又去起诉这家公司,起诉的时候同事在出差到外地了,庭前和解又赔偿了一笔钱。
结论是别看公司领导叫的在大声,只要去仲裁,打官司,一个比一个老实。还在行业内找不到工作,都是骗人的。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wangasus 、sdu2011 、gaokui16816888 、coolchan 、 、 、 、 、 、 、 、 、 、更多 »
这个简单,生三胎的女性,参照退役军官的规定,国家安排工作。(没有人生娃,何来兵源保家卫国?生三胎的女性用生命和鲜血保护着国家)。然后在利用职务便利,安排子女进入各种机关单位,然后这些人上人按3^n次方膨胀?
以后招公务员,生过娃才有资格报考,二胎加分,三胎加更多分。已在职的公务员,二胎加补贴,三胎加更多补贴,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孩子多的人升职。事业单位、国企参照此规定。
拿出当年计生的魄力来,一定有人愿意生。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lululululewis 、trso 、KEscold 、wuxin126 、更多 »
你这种观念过时了,现在是穷人根本就结不起婚,去农村看看吧。15,16年很多专家也是这样想的,只要一放开生育,农村的生育率就暴涨,那时有个姓崔的人口学专家说如果放开三胎,一年就有四五千万的新生儿。专家喜欢闭门造车,不去调查,实际上那时农村结婚率就在开始暴跌,脚不沾泥的专家完全看不到这点。直到出生率要腰斩了,专家才弄明白,原来农村婚育成本太高了,农村很多年轻人都结不起婚了主要是基层女性也不愿意生育了,过去女性因为没有财产继承权,不结婚就生存不了。现在农村女孩到城市打工,根本就不打算回去了,自然就不会选择农村的男性了。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stylexf
那就假结婚,只结婚不生孩子,避这个税。没几个人会假结婚,假结婚说明有法律上的关系,到时候真结婚财产分配那些会很麻烦。
你说对没孩子的适龄人群征税,那真的是生理上确实有障碍的,的确生不了的怎么办?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心无挂碍
这让我想到了一件事,以后做人流是不是不允许了,就和当年强制流产一样不管人死活?打胎药是不是和以前的狂犬疫苗一样要一飞冲天了?极端情况避孕药是不是不让卖了?套套因为传染的情况肯定不管。哪个医药上市公司因此而得益?相比于生孩子产业链的内卷远不如保孩子产业链暴力!呼和浩特医院已经出政策了,不允许做人流。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阿波19751111
最大的底气,他们每天都在,在每天的14点到14点30准时上班
现在什么消息都可以无视,因为他们每天都会来
不要听什么专家说的国证2000与可转债都处于历史极高的分位数(这话从2月初说到现在了,结果呢?小盘股一路涨! 所以哪怕对应的公司业绩再大幅下滑,股价会跌???哈哈哈啊

以下是kimi查询的结果
根据2024年的政策实施情况和相关数据,中国“两新”(以旧换新和设备更新)补贴金额如下:
- 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金额
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了1500亿元左右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家电、汽车等消费品的以旧换新项目,推动消费升级和市场活力。 - 设备更新补贴金额
2024年,设备更新方面安排了约1480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这些资金用于支持工业、用能设备、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大规模设备更新。
此外,2024年“两新”政策实施效果显著,全国汽车报废和置换更新超过650万辆,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总量超过2000万台(套),有力拉动了相关领域的投资和消费。
综上,2024年中国“两新”政策的补贴金额总计约3000亿元,其中消费品以旧换新1500亿元,设备更新1480亿元。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skyblue777 、主任卡员
1、下面是最近十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可以看到最近十年出生人口数逐渐下滑到一千万以下,而死亡人口数逐渐上上到1100万以上。要保持人口不减少,至少出生人口要回升到1200万人以上,因为后续若干年死亡人口会逐渐上升。
年份 出生人口(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2015 1655 975
2016 1786 977
2017 1723 986
2018 1523 993
2019 1465 998
2020 1200 997
2021 1062 1014
2022 956 1041
2023 902 1110
2024 954 数据暂未明确
2、全国二胎和三胎比例
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中,二胎占比约为38.9%,三胎及以上占比约为15.0%。
这一比例与2023年相比,二胎比例有所下降,而三胎及以上比例略有上升。
3、那么以1200万年出生人口计算每年新增的开支
十年累计增加开支3.4万亿,平均每年新增开支3419亿元。
十年累计多新增人口(1200-954)*10=2460 (万人)
平均每个新增人口花费13.89万元
4、怎样获得这笔开支的钱?
大概率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将未来的钱挪到现在花,新增的人口在二十年以后形成的劳动力会创造收入再来偿还这个债务。属于时间上的腾挪。
我认为这个政策是个好政策,有相当的可行性。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cyy1996 、KEscold
低收入人群一直都是生育主力你这种观念过时了,现在是穷人根本就结不起婚,去农村看看吧。15,16年很多专家也是这样想的,只要一放开生育,农村的生育率就暴涨,那时有个姓崔的人口学专家说如果放开三胎,一年就有四五千万的新生儿。专家喜欢闭门造车,不去调查,实际上那时农村结婚率就在开始暴跌,脚不沾泥的专家完全看不到这点。直到出生率要腰斩了,专家才弄明白,原来农村婚育成本太高了,农村很多年轻人都结不起婚了

这几年财政很缺钱,哪有钱去全面铺开,只有个别有钱的地方才有财力搞。

应该是最高层的试点,地方政府有抢成年人的动机,但花大价钱要孩子明显性价比不高,长大了还可能跑了。要是按你这个理论,只能说很有道理,但不全对,要看数据比率,比如中国的高端人才还可能移民海外呢,那为了不肥了欧美国家,中国就不培养人才或者闭关锁国不让百姓出国了?要看数据比率权衡利弊。
你的问题说明,政策要全国铺开才有效果(像高等教育一样不分地域),国家层面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发放资金,不要让地方政府来承担来这个资金缺口,然后是常住人口流入的地区(富裕地区)多上交些资金补贴人口流出的地区(贫穷地区)。这个东西很复杂,字面上是这个意思。
这和民营快递公司每单补贴邮政一样,快递公司只想在有利润的地方开展业务,不赚钱的地方业务留给中国邮政来保障,那国家就以这个理由向民营快递公司按件收费。

dhhlys
- 积重而返
赞同来自: wugangsn 、happysam2018 、alongside 、花椒大料 、xiuzhenxw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富人的自我实现已经达成,所以生育更多受限于一夫一妻制。
中产还在拼命往富人阶级努力,自我实现尚未达成,而且极大概率达不成,所以即便补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穷人已经认命,放弃自我实现,反而愿意靠生育来博未来,跑马嘛,只要有一个祁同伟,以后村里的野狗也能当警犬。所以生育补贴对他们作用很大。
所以废除一夫一妻制(主要抢的是中产女性)+穷人补贴,应该是猛药。最终富不过三代(稀释),穷不过三代(男性中产和男性穷人算是跑马失败),大家殊途同归。

pppppp
- +---++--+-+++++++++++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KevinLe 、小镇
人比不过牛马;
有时候在一些人眼里纯粹就是数字;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美食作家郭德纲 、森林雪峰 、averainy
二是都有条件,大概率是中大城市+买房+社保,所以粤东粤西农村人先得去珠三角找到交社保的工作,再迁户口买一个房,才有谈奖励的条件,
三主要看企业响应,广东的小鹏二胎三胎有奖励,
三是郑州2023年就实行了生育补贴,目前还没人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