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有的人对华衣贵服无感,有的人对美味珍馐要求不高,有的人觉得高档汽车索然无味,但只要有家室,很少有人对大房子排斥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当前近14亿人口的大国,人均居住面积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只要人口数量不腰斩甚至脚斩,这种状态就不会改变。对于衣、食、行而言,就算你人再多,只要人均生产力提高,那么就不存在人均分配不足的问题,即便你生产不出来,进口也一样可以满足需求。住就不一样了,就算你生产力再强,你能创造出土地来吗?所以对于房子而言,供给不足是长期的问题,即便人口已达拐点,仍旧改变不了这个矛盾,因为人们改善生活的愿望是不变的,总居住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人均居住面积需求量提高10%,那么人口数量需要减少超过1.3亿,才能从本质上缓解供需矛盾,1.3亿,你觉得需要几年?而实际的住房改善需求,每个人应该心理都清楚,不止是10%能解决的,所以,现在还远远不是看空房子的时候。另外,引申出来一个房地产发展趋势,就是大户型将逐渐变得比小户型更香了,细品。
11月28日补充和说明:
大概看了一下大家的评论,支持和反对的都有,但似乎反对的声音居多一些,其中也不乏比较激烈的言辞,都是可以接受的,公开论坛,除了管理员,谁都无权干涉别人发表意见的权利。同时,我也做了一些思考,不过整体的思考结论和本文最初的观点差别不大。不过,我觉得有些观点或许没有表达清楚,有必要解释一下,以免引起误解。
1、人们对房子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这是支撑房地产市场的核心,换句话说,未来一段时间内,房地产的崩塌也应来源于需求侧,而不是供给侧。很多评论里提到的供给侧的问题,确实是文中没有提及的,不过没有提及不代表没有思考,这个问题我在很久以前就有了结论了,所以潜意识里几乎将它作为了前提,我觉得在政治性第一的国内环境下,房地产供给侧的改变是比需求侧至少难上十倍百倍的问题,想想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就知道,“打土豪分田地”从未终止,一直是进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土地的种植属性逐渐有所退化,但随之而来的居住属性地位的提升,注定了房地产将是未来极长时期内政治管控的核心,所以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我们才提及供给侧改革(这里浅谈辄止吧)。总之,无论是客观条件(人口众多)造成的,还是人为管控造成的,亦或是需求与供给错配(核心地块供给不足,边角地块需求不足)造成的人均土地分配不足,其客观事实是存在且长期存在的,所以最能影响结论的变量更多的归结于需求侧了。
2、当前贵不贵的问题,也就是需求和价格是否匹配的问题。很多人喜欢拿租金收益或类似的投资价值去评估房子的价值,我认为用这种方式将房子和一般投资品去比价是不合适的,因为房子不仅仅有经济属性,还有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生活属性等多重属性,这也就增加了房地产估价的难度,所以我暂时还没有想到比较合适的估值方法,但就我自身而言,买房所增加的杠杆是我目前可以接受的,而且等我有了更多的资金,我会考虑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这就是我这篇文章提到的需求所在(之一,类似的还有首套房需求),而不是许多评论误解的那些不切实际的需求。讲清楚了我说的需求,实际上也就摆明了房价见底的条件,就是人们有资金能力去考虑改善或刚需,怎么样有能力?大体有两个方面,一种是造富,提高人民收入,这种全民造富是极难的,还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所以基本不可能实施成功,另一种是降低购置门槛,这一种方法,在当下的环境下已经做足了功课,难不成真有人希望0首付0利率才是见底信号?我的期望可没有这么高,翻一翻近20年的利率水平就知道3.1%的贷款利率意味着什么了(很抱歉我只查到近20年的),只能说,还有下降空间,但我认为下降空间有限。
最后说明一下,评论里有人劝我用真金白银说话,很巧,最近几天我刚刚完成了一套改善房的定金交付,时间是在这篇文章发布之前,当然发这篇文章也并不是屁股决定脑袋,而是先有的思考,再有的行动,这篇文章只是最后阶段的副产品。
还有很多评论我没有看完,等后续有时间看完,如果我觉得有必要说明的,我会再继续补充,谢谢大家!
都是个人需求,房间多几个亲戚朋友来了住的舒服你这个观点有点过时了吧。
遥记得以前90年代,家里三口之间才住50多平米的两房一厅, 但那时人与人的关系确实比不拘束,所以家里时不时有老爸的生意伙伴来广州出差,来我家住两三天,我就需要让出我的房间。 然后每年春节,父母的兄弟姊妹(就是我的叔叔婶婶舅舅阿姨之类)吧,会从年初二互相到家拜年一直到年初九,煮都是那些四零五零的长辈们煮,最夸张一次是50平的房子里有30多人同时聚餐...
餐后会通宵锄个大弟,然后过夜第二天去喝早茶。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 应该是2010年前后吧,80后们都相继结婚,这些都渐渐改变了,不在家煮,也不在家过夜。 就算在家也是奉行“留食不留住”。
我想大多人应该也是这样过来的和改变的, 现在交通和开个房什么的,比以前方便太多了。
赞同来自: dongtongtong
房子的价值在于两块,一块是房屋建筑材料本身和其所附带的装修设备,一块是其所占据的地段;房屋建筑材料本身和其所附带的装修设备是会随时间而逐渐折旧的,这个折旧一般30年左右会折旧成残值,残值大约是原值的10%,变成残值后就很难再折旧下去了,甚至残值还有可能因货币超发通货膨胀而表现出增值的假象;房屋所占据的地段价值就没有折旧一说了,但地段的价值会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流入流出,地段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程...你说的这个就和那些不会退市的股票一样,跌到跌无可跌,估值极低的时候就是好股票了,比如前两年的银行、保险股。而且股票的流动性要比那你说的那些老婆小的旧房子好的多,不用交物业管理费,也不存在折旧维护的问题。
而就在11月18日,绿地控股所持有地产子公司的的112.3亿股权同样也被上述两家法院冻结。地产公司所持子公司因债务纠纷被法院冻结事件时有发生,但如此巨额的股权冻结却非常罕见。
赞同来自: 菠菜咋样
并不是享乐主义的问题。本质还是收入分配问题,如果不读书仅靠劳动也能有还不错的收入,那就不会出现所有人都挤破头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了。简单来说就是家庭教育投入回报比的问题,目前都是用脚投票的结果。
最大的原因是青年人,特别是女性青年受教育的时间变长了,23岁大学毕业,如果再读研究生就是26岁,出来工作几年就很快30岁了。
不管是我国,还是全世界,哪里的人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就越低。
生育只是人生的需求之一,读书越多,能够发掘的人生需求越多,认为自己将来的变数越多,生育这个需求的地位也就下降了。如果不读书,青春期一来闲着没事,也不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生育这件事就会排在...
借此贴请教有没有大佬研究过房子折旧贬值的速率曲呀,就是假设每年新房价格都不变,其他影响二手房价的因素都不考虑,二手房单纯随时间下跌的曲线呢?想知道买新房或者次新房后再住多长时换房最合算,谢谢!对于次新,我个人觉得是5年左右一个台阶的往下降。对于20年以上的,房子维护状态、周围环境就很重要了。你不妨看看自己居住片区的房子和房龄。有时也受到拆迁可能影响,就像可转债回售一样。。。
房子是很难搞的,住房成本比很多人想象的高得多,如果你买全新的房子,装修+通风就好几年,前几年又是贬值最快的。最好的可能性是能捡漏到装修恰恰是你喜欢的旧房子,无异于天方夜谭吧。
借此贴请教有没有大佬研究过房子折旧贬值的速率曲呀,就是假设每年新房价格都不变,其他影响二手房价的因素都不考虑,二手房单纯随时间下跌的曲线呢?想知道买新房或者次新房后再住多长时换房最合算,谢谢!房子的价值在于两块,一块是房屋建筑材料本身和其所附带的装修设备,一块是其所占据的地段;房屋建筑材料本身和其所附带的装修设备是会随时间而逐渐折旧的,这个折旧一般30年左右会折旧成残值,残值大约是原值的10%,变成残值后就很难再折旧下去了,甚至残值还有可能因货币超发通货膨胀而表现出增值的假象;房屋所占据的地段价值就没有折旧一说了,但地段的价值会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流入流出,地段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交通,教育,医疗,购物,休闲娱乐,等等附带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判断一套房屋地段价值的占比,大约可以从同等地段,新建房屋的交易单价和30年以上老破小的交易单价之间的差价可以算出;换句话说,30年以上的老破小,其房屋本身的价值已经很低,绝大多数的价值都在于其所占的地段上,如果地段不贬值,它的价值是不会再降了;而新房的房屋本身还要面临着30年左右的折旧,也就是说,新房的房屋本身是个消费品,其价值最终也会随时间而逐渐折旧成残值;那么这样看,如果仅仅考虑经济价值,你买新房不如买老破小,新房不保值,老破小保值;如果你钱多,仅考虑居住体验,那你用旧了就换新的住,没一点问题,消费而已,怎么舒服怎么来。
赞同来自: lujj3000 、briway 、西瓜橘子圆圆 、积少成多66 、火星兔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先来看自住房的消费品属性。一般的消费品,买完跌价是无所谓的,比如买个2000的手机,买完一个月就降价到1500了,多数人不会在意,因为金额小而且买的时候就有以后肯定要降价的预期,反正等2年后要重新买新的,旧的让它跌到零好了。但自住房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它是把未来几十年的消费一次性付款了,即使自己可能不会住几十年,以后转让或出租时,这套房子的使用价值也是在最初买下那一刻就锁定了,这就跟每2年买一次的手机不同了,如果买入时机不佳,相比后面低位买的人,一次决策要损失几十年的钱,金额十分巨大。当然作为消费品,买贵了也没法纠错,焦虑倒是没意义,但懊悔是很正常的心理。
再看自住房的资产属性。正因为自住房本质是一份长期使用权的合约,可以转让和抵押,合约价格也会波动,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资产属性。其实跟一般的消费品不同,很少有人会买一套自住房住到它价值归零的,也就是自己只会消费其中一部分,那么剩余部分实际就是在投资了。比如,年轻时到一线城市打拼,买了自住房,到退休了回老家或者找个中小城市养老,难道不希望这套自住房到时能卖一大笔钱吗,要是跌很多恐怕养老计划都要泡汤了。
还有所谓的“刚需自住”买房者,其中有多少买房时完全没有掺杂投资的心思呢?很多人因为长期看涨房价,恨不得提前把儿子孙子的房子都买好,这种“提前消费”行为,支付和消费在时间上是错位的,正是这种错位导致了自住房即使是完全自用,也还是存在投资属性,而普通的消费品是即买即用,付钱跟消费的时间间隔很短,即使耐用消费品也就几年时间,所以投资属性就不像住房那么明显。
房产容易产生泡沫,并且泡沫的消化需要很长的时间,正是来源于这种时间错位带来的投资属性。对比一下吃饭,有人能因为担心涨价,就把明天,后天的饭都吃了,还贷款吃吗?所以吃饭这个消费,是很稳定的,不可能寅吃卯粮,也不会形成库存。而房产就算你说它是个消费品,它也是可以提前透支后面几十年的消费的,提前完成支付的消费就成为库存,这些巨大的库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慢慢消化,该买的都提前买好了,使得后续的需求和支付能力都严重萎缩,所以房产的调整周期也会很久。
经常有人把房产泡沫归咎于炒房客投资客,这些人固然是在投资,但占比其实相对小,真正制造房产泡沫的力量,还包括每一个超出自身即期需求和经济承受力的“自住消费者”。有多少人,本来的经济能力只适合买80平米的,就因为房价长期看涨的预期,咬咬牙提前消费买了120平米的?如果买完房价涨了,住了大房子顺带还赚钱,他会感觉自己果然是有这个消费能力的,并不承认有任何投资成分。可要是房价跌了,他冷静下来开始后悔买太大了,这时就会发现如果是纯消费行为,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实际需求买个80平米的才是合适的,多出来的那40平米就是带有一定投资动因的。
赞同来自: seancai110
古有“掩耳盗铃”,今有“自住不关”。实在不理解,接触的每一个女的都是这句口头禅,还拿这个“自住不关”劝人买房。买了一看立马掉20万,又夜里难眠后悔不已:早知道等半年了。然后再夜深人静时安慰自己“自住不关”,哈哈
只要说出自住房不关心涨跌这句话的人,
就已经证明他非常在乎涨跌。
除非房产只占他资产的10%,
跌50%也就损失总资产的5%,
富人不关心涨跌我是相信的。
一个普通人,
房产占了总资产70%以上,
你跟我说不关心涨跌?
换个商品的念打比方,以及生活现金流及舒适角度,还会被恨。媒体说什么就坚信什么,受苦是活该了
本帖的讨论很有意思,我也受到很多启发。根据现有的政策,房子70年到期后还能正常使用的,会自动续期的;到期变危房的,政府也不会无补偿的强制拆除的(道理很简单,无补偿强制拆除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如果不管不拆,那全城全国所有的房子都会变危房,全国人将无处可住);所以基于以上道理,房屋其实和其下所占用的土地一样变成永久拥有的了;那为什么国家会制订土地70年的使用期限呢,那是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土地私有,那就很容易土地被资本垄断,并不利于城市规划;土地国有,那政府在需要征地的时候给予适当的补偿就可以了,不会有太大的阻力;至于说害怕政府到期后无力补偿,大可不必担心,未来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国人努力拼搏的精神,70年都不能再造一套房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我所说的房子是指普通的商品住宅,多层或者高层的分户住宅。
已有的观点我就不重复了。我谈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土地的产权是国家的,我们拥有的只是房屋的使用权。有人说,七十年以后自动续期。但是房子坚持不了七十年。
有过自建房经验的就知道,房子年久失修以后,功能就差了很多,但是如果要拆除重建,是非常困难的。农村的宅基地,一旦你离开当地,想要拆除重建,基本不可能。...
赞同来自: 菠菜咋样 、东海逍遥 、撒马利人 、北昼星 、Wintersun 、 、 、 、更多 »
我所说的房子是指普通的商品住宅,多层或者高层的分户住宅。
已有的观点我就不重复了。我谈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土地的产权是国家的,我们拥有的只是房屋的使用权。有人说,七十年以后自动续期。但是房子坚持不了七十年。
有过自建房经验的就知道,房子年久失修以后,功能就差了很多,但是如果要拆除重建,是非常困难的。农村的宅基地,一旦你离开当地,想要拆除重建,基本不可能。城市里原住民的自建房,拆除重建之路也是不通的。普通人要实现房子的价值,只有转手卖出一条路。
按照现有的政策,一级市场是垄断的,只有国家征地后,才可以转到二级市场。那么我们的普通商品房,年久失修之后,有两条路。一是开发商或者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二是政府主导的老旧小区改造。可以看到,作为个人,是只有被动等待,完全没有自主权。由于分户住宅的产权人众多,实际操作中,很难取得一致意见。前些年的旧改,由于开发商的利润高,所以开发商做出了很多让步,才可以推动旧改。如果是高层建筑,没有容积率提升的空间,旧改不可行。
所以普通住宅,在年久失修的情况下,其价值就减少了很多。
赞同来自: 乐鱼之乐 、steven1521
对于需要买自住房的人,尊重他人命运,放下助人情结。
当然要关心当前价格是否值得入手。
对于有自住房的人,
并不是不关心涨跌,
而是无法预测房价涨跌,
如果有能力预测房价未来几年会大跌,
难道不应该先卖掉租房?
不关心和没法关心是两回事。
如果是有钱人,
房产只占总资产30%以下的请忽略!
赞同来自: 北昼星 、yanghongyong 、seancai110
不过做空赚钱太难,到如今更没必要,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独栋别墅、一户建才是终局形态,我们的土地也足够,反手做多我肯定做不到,顶多抄作业买点商业地产玩玩。
房价涨跌和股价涨跌一样,都是无法提前预知的,如果能提前预知,那肯定迟早也会变成首富;至于买不买房,主要是看自己能不能买的起,买的起的情况下能不能等的起;买不起的情况下加满杠杆硬买,或者买的起的情况下硬等等到买不起,都是不可取的;房子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贵,全国所有的房子加起来足够30亿人居住,最便宜的房子几万元就可以买一套,就算是大城市,也能找到很便宜的房子,但凡有个正常的工作,目标明确要存钱买房,...有道理啊,我一直说自己买不起,其实鹤岗5万一套的,我可以全款。
赞同来自: alongside
对于需要买自住房的人,房价涨跌和股价涨跌一样,都是无法提前预知的,如果能提前预知,那肯定迟早也会变成首富;至于买不买房,主要是看自己能不能买的起,买的起的情况下能不能等的起;买不起的情况下加满杠杆硬买,或者买的起的情况下硬等等到买不起,都是不可取的;房子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贵,全国所有的房子加起来足够30亿人居住,最便宜的房子几万元就可以买一套,就算是大城市,也能找到很便宜的房子,但凡有个正常的工作,目标明确要存钱买房,都可以买的起房,只是说,很多人预期的房产目标与自己的收入不匹配,才会有买不起这一说。
当然要关心当前价格是否值得入手。
对于有自住房的人,
并不是不关心涨跌,
而是无法预测房价涨跌,
如果有能力预测房价未来几年会大跌,
难道不应该先卖掉租房?
不关心和没法关心是两回事。
如果是有钱人,
房产只占总资产30%以下的请忽略!
大魏忠臣毌丘俭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赞同来自: 菠菜咋样 、温格粉丝 、沉默的松鼠 、阿波19751111 、cody2024 、更多 »
其实判断未来房价只要是判断未来到底是持续的通缩还是会逆转进入通胀通道。想太多,用最新版gpt回答你一下:
我个人觉得在人类历史中,通缩都是比较短暂的,主旋律还是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基本每个国家的主权货币都是一路的膨胀,如果国家信用不坍塌,货币不会崩溃,会一直膨胀。碰见经济不景气,大部分国家都会选择宽松货币,必然会带来资产的增值
1、通缩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通缩不是因为货币供给不足,而是消费和投资需求疲软。比如日本的“失落的三十年”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从19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开始,日本的GDP增速长期徘徊在低位,而通胀率更是持续接近零甚至为负。
这是因为家庭和企业都在收缩支出,优先偿债或存钱,而不是消费或投资。即使央行多次尝试货币宽松政策,也无法有效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
有效需求不足是通缩的核心,只有消费者有信心和能力花钱,通缩才可能缓解。
2、宽松货币无法解决需求不足
印钱只能增加货币供给,但如果这些钱无法流入实体经济,就不会引发通胀:
日本从2001年起就开始实施量化宽松(QE),特别是在2013年安倍经济学推动下,宽松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从2013年的不到150万亿日元扩张到2023年的700万亿日元以上。
然而,日本的通胀率长期低于2%的目标,因为家庭和企业的消费意愿未能提升,新增货币大部分停留在金融系统,推动的是资产价格而非商品价格。
这说明,如果有效需求上不去,单靠印钱无法推动通胀。
3、未来有效需求提升的可能性较小
从全球趋势看,有效需求增长面临多重制约:
人口老龄化: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放缓甚至萎缩,老年人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以日本为例,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28%,对消费的拉动力自然减弱。
收入增长停滞:全球化和技术进步虽然降低了生产成本,却压制了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增长。过去几十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中位收入几乎没有实质性提升。
高债务水平:高企的政府和家庭债务使得宽松政策的效果打了折扣,债务偿还占用了可支配资金,进一步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
这些因素叠加,使得有效需求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增长。
4、总结
通缩的根本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非货币供给不足。如果没有需求驱动,即使印再多的钱也难以形成通胀,反而可能推高资产价格,导致财富分配不均。考虑到人口老龄化、收入增长停滞等长期因素,未来有效需求提升的可能性较小,通缩问题可能会持续存在。
一句话:需求不足是通缩的核心,宽松货币治标不治本。
只要房子能在市场上流通变现,它就有了金融属性。如果变现值能够高于购买值,它就是投资品。房改前,国企职工靠单位分房解决住房需求,也不能卖房,离职后房子由单位收回,这样的房子没有金融属性,更不是投资品。引申一下,能在二手市场上流通变现的是不是都有金融属性
对于需要买自住房的人,说句何不食肉糜的话:房产超过总资产30%,那是被房价永远涨的观念给惯坏了的投机心态造成的吧?集思录大佬们会这样干吗?
当然要关心当前价格是否值得入手。
对于有自住房的人,
并不是不关心涨跌,
而是无法预测房价涨跌,
如果有能力预测房价未来几年会大跌,
难道不应该先卖掉租房?
不关心和没法关心是两回事。
如果是有钱人,
房产只占总资产30%以下的请忽略!
反正我是不在乎的,自住房为什么要关心涨跌?怕以后卖不出好价钱吗?为什么要卖自住房,对于我来说肯定是要置换了,房价下跌的话置换成本低,是好事啊!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越低越开心啊,只要质量不变差。
不知道金融消费者为啥不喜欢跌跌不休的股价。
其实判断未来房价只要是判断未来到底是持续的通缩还是会逆转进入通胀通道。还是那个口号对啊:房价永远涨
我个人觉得在人类历史中,通缩都是比较短暂的,主旋律还是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基本每个国家的主权货币都是一路的膨胀,如果国家信用不坍塌,货币不会崩溃,会一直膨胀。碰见经济不景气,大部分国家都会选择宽松货币,必然会带来资产的增值
怎么会没有意义呢?好像默认自住房是不卖的。
自住房也是家庭的主要资产,
特别是所谓刚需贷款买房的,
如果房价大跌资不抵债成为负资产,
想要卖掉减缓财务压力这条路就行不通了。
如果房价涨了,
就算还不起月供还可以卖掉多出一笔钱,
结果完全不一样。
大部分人的房子确实用来自住的,大部分人买的车也是用来开的。如果大部分人对房子跟对车子的心态一样,房价涨跌确实无所谓。20万买的一台车,开了7.8年剩一个残值可以接受,毕竟把车子当耐用消费品看待的,这是大部分人的认知,没谁认为自己买的车越开越升值。车20万买的,房子也差不多啊。是不是买20万车的人不能接受20万的房?
然而房子却不同,首先总价高,凑的首付,20到30年月供,会持续抽走你的现金流。
如果哪天房子成了耐用消费品,就像汽车一样,买了就是消费,那大家对房子会更...
古有“掩耳盗铃”,今有“自住不关”。自主无法卖出变现的,可能是不算资产吧。
只要说出自住房不关心涨跌这句话的人,
就已经证明他非常在乎涨跌。
除非房产只占他资产的10%,
跌50%也就损失总资产的5%,
富人不关心涨跌我是相信的。
一个普通人,
房产占了总资产70%以上,
你跟我说不关心涨跌?
赞同来自: TUK361 、oceanskysw
赞同来自: alongside 、lixianghui1982
古有“掩耳盗铃”,今有“自住不关”。只要说出自住房不关心涨跌这句话的人,就已经证明他非常在乎涨跌。除非房产只占他资产的10%,跌50%也就损失总资产的5%,富人不关心涨跌我是相信的。一个普通人,房产占了总资产70%以上,你跟我说不关心涨跌?反正我是不在乎的,自住房为什么要关心涨跌?怕以后卖不出好价钱吗?为什么要卖自住房,对于我来说肯定是要置换了,房价下跌的话置换成本低,是好事啊!
赞同来自: 虾虾皮 、willchenjian 、童年淘金笔记 、愚豆酱 、马后炮拿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借了还不起的钱买房就是投机古有“掩耳盗铃”,今有“自住不关”。
只要说出自住房不关心涨跌这句话的人,
就已经证明他非常在乎涨跌。
除非房产只占他资产的10%,
跌50%也就损失总资产的5%,
富人不关心涨跌我是相信的。
一个普通人,
房产占了总资产70%以上,
你跟我说不关心涨跌?
我个人觉得在人类历史中,通缩都是比较短暂的,主旋律还是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基本每个国家的主权货币都是一路的膨胀,如果国家信用不坍塌,货币不会崩溃,会一直膨胀。碰见经济不景气,大部分国家都会选择宽松货币,必然会带来资产的增值
赞同来自: 跑路皮皮
买卖房子那就不是自住。如果还不起房贷了呢?
自住房是不需要买卖的。
借了还不起的钱买房,那不叫自住,那叫投机。
如果子女要出国留学用到钱呢?
如果家里人生病需要一大笔钱呢?
如果自己或家人需要钱开展事业呢?
借钱买房就是投机?
现在有1.2亿家庭有房贷,都不算自住算投机?
只要是借钱买房,
大概率就是没有足够的钱全款买房,
就需要面对未来收入减少还贷困难的可能性。
从横向来说,大城市的房子相对稀缺,没房子的人有票子那就不是问题。全世界都这样,纽约曼哈顿高楼林立,人口密度大,并且每个大城市都这样。价值就水涨船高。然后到漂亮国其他地,基本老百姓都是独栋别墅。房价高并拥挤的地也是只占可居住地的5%,除了高密度人口的地方,其他的并不稀缺,而是各国政府要规划要税收要发展,有计划地制造这种平衡,当然有钱人就更能享有这种资源了。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商品。
从纵向来说,现今是房价最贵重的时代。当然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历史上租售比基本都比现在高
赞同来自: willchenjian 、马后炮拿铁 、东海逍遥 、timtimtim 、eckeels 、 、 、 、 、 、 、 、 、 、 、 、更多 »
大部分人持有房子是用来自住的,和股票不一样。怎么会没有意义呢?
所谓的看空看多房价对于自住的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或者说大多数人关注房价涨跌没有任何意义。。。
自住房也是家庭的主要资产,
特别是所谓刚需贷款买房的,
如果房价大跌资不抵债成为负资产,
想要卖掉减缓财务压力这条路就行不通了。
如果房价涨了,
就算还不起月供还可以卖掉多出一笔钱,
结果完全不一样。
赞同来自: 东海逍遥 、seancai110 、xxs5183 、plan30 、跑路皮皮 、 、 、 、 、更多 »
大部分人持有房子是用来自住的,和股票不一样。所谓的看空看多房价对于自住的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大多数人关注房价涨跌没有任何意义。。。大部分人的房子确实用来自住的,大部分人买的车也是用来开的。如果大部分人对房子跟对车子的心态一样,房价涨跌确实无所谓。20万买的一台车,开了7.8年剩一个残值可以接受,毕竟把车子当耐用消费品看待的,这是大部分人的认知,没谁认为自己买的车越开越升值。
然而房子却不同,首先总价高,凑的首付,20到30年月供,会持续抽走你的现金流。
如果哪天房子成了耐用消费品,就像汽车一样,买了就是消费,那大家对房子会更加理性。钱充足,想改善自然会置换。
说自住不在意涨跌很多也是安慰自己的成分居多,谁都想低点入场。就像我入市三年没赚什么钱,也会安慰自己 活着就好,很多人已经亏钱离场了,起码我还在牌桌上。 核心还是自己菜,只是安慰自己罢了。
赞同来自: 跑路皮皮 、yujunlan 、乐鱼之乐 、luckych 、丰和景明更多 »
这个叫极限思维富人怎么会房产消费占大头呢?别看富人住几千万几亿的房子,在他资产中占个零头都不到。反而穷人月薪5000,要拿出2000来租房。
最极限的时候是需要衣服的
你没有衣服马上社死、冻死
没食物可以活几天
没住处的话大部分地方只要不冻死都可以活
我也说的很清楚了 衣食住行排行变高的是富人 变低的是穷人
说到底住房跟吃饭一样,是一个人基本生存需求,在基本生存需求上占用了大比例的经济能力,就谈不上经济有多宽裕。
富人花在住房上的钱比花在饮食上的钱可能是要多一些,比如住房上10%,饮食上5%,那又怎样,住房还是只有10%啊。随着社会越来越富裕,人们消费开支中用于住房的部分占比应该是趋于下降的。
赞同来自: hshpangpang 、阿戒1899 、花过水无痕 、heaven32006
银行房贷也要有基础货币啊,事实上基础货币一直很快增长的,货币超发和通胀是一个政府必然的归宿。2014年至今,央行口径的基础货币只增加了30%,也就是11万亿左右。
但同期M2增长200万亿,这是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向商业银行贷款创造的信用货币,贷款的抵押物有60%是房地产。
房子透支了 1-2 代人的需求,哪有这么容易恢复涨势。现在看以前的丈母娘经济,简直是可笑。
我大学还没毕业就被家里人诱骗上车,背上房贷了,美其名曰婚房。在涨得快的那几年,他们巴不得把我孙子孙女的婚房都给买了。而到现在我还没结婚。
上涨趋势建立 → 财富效应 → 投机需求、透支“刚需”→ 泡沫见顶
很快人们会发现,泡沫见顶后,原来的“刚需”群体也都不见了。如果全凭我自己的购房喜好,我肯定不会买 120平三房的户型;而随着保障房、小家庭...
赞同来自: seancai110
有一个常识性错误,大家要注意。这不是常识性错误,这是错误常识 。
不是货币超发引起房地产价格上涨,而是以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创造了信用货币才导致货币超发。
所谓的货币超发是指大放贷款,降低利率。请问如果房贷利率一直跟其他贷款利率一样,房价能起来吗?
只有21年前后一两年房贷利率显著高于其他贷款,比如信用贷,当时有人说国家鼓励炒房,我说你不看看房贷利率跟信用贷的利率首次出现倒挂?
但是,货币仅仅是一个方面,如果没有需求,货币想发都发不出去,日本已经实践过了,我们也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