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曾说,查理芒格和我一直都知道我们会变得非常富有,但我们并不急着变富,我们知道这一定会发生。克里盖林和我们一样聪明,但他太心急了。
在1973至1974年的经济衰退中,克里盖林用保证金贷款来撬动投资。在两年的时间里,股市下跌了将近70%。于是他被追缴保证金,不得不把自己在伯克希尔哈萨维的股票以每股不到4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沃伦巴菲特。
沃伦的原话是:我买了里克盖林在伯克希尔的股份,因为加了不该加的杠杆,里克盖林被迫出售了股票。
巴菲特说克里盖林因为急于变富导致,我认为源头是出身。
巴菲特的父亲是国会议员,芒格祖父是一名联邦法官,父亲是一名律师。巴菲特与芒格拥有代际积累,也就是抗风险的冗余空间,允许他们践行"十年不卖"的投资哲学。
而克里盖林是白手起家,16岁参军,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后,一切只能靠自己努力。所以渴望快速积累财富,想用一代人战胜别人几代的积累。
投资中最难的是接受慢慢变富。就连巴菲特的合伙人也无法控制欲望,普通投资者更应该认清现实,放弃快速暴富的幻想,因为欲望会吞噬一切,不如认清自己接受慢慢变富。
从人性层面什么人能实现慢慢变富,我觉得首先能控制欲望,其次是本身就不缺钱或是认清自己的人才能实现。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想法还请指正
请问牛市熊市如何控制内心的贪婪与恐惧

哦,明白了,所以很有信心看到市场8000连阳
哦
又哦,市场快要补缺口了,说什么什么?说明54%之后,市场,市场,认为很多公司的未来的业绩要比出54%的之前的要好,所以上证指数才会补缺口啊,啊,原来 是业绩变好啊,哦

快快变富很多人都试过,结果基本上是失败。不过大部分人搞投资都是失败。0.5*12=6万,100*6%=6万,都是6万/年,有差别吗?
普通人应先上班积累本金,再追求投资收益
月薪5000时,重点应是通过提升技能增加收入;若有100万本金,即使年化6%,收益也远超工资。

赞同来自: wz2105 、朱顶红 、好奇心135 、请给我加油
关于长期投资中如何解决恐惧与贪婪的问题,提供一个思路供参考:转换投资思维。跳出 “钱本位” 的固有框架,建立 “股本位” 的投资思路。
借助宽基 ETF 永续资产的特性,把投资目标从单纯获利,改为持续积累优质股权。在市场的牛熊波动中,通过定投不断吸纳份额。让股权随着时间自然增值,最终完成从赚钱到赚股的思维转换。
举例长期定投宽基ETF
钱本位,牛市时赚钱效应激发贪婪。
股本位,牛市时同样资金买入的股数变少,从而抑制投资。
钱本位,熊市时亏钱效应引起恐慌。
股本位,熊市时同样资金买入的股数变多,加快积累股权。
投资是人性的较量:正如吉姆·罗杰斯所说,人们应该多读关于哲学和文学的图书。因为你能从这两种图书里感受到人性是什么东西。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中,最终比的不是那些谁都能写成书的投资技巧,而是人性的较量,是你对人性的感知力与把握力,这会导致你的决策跟别人不一样,这就是你的优势。

虽然没有8+1连阳,但是本人有信心看到 未来5000个交易日,3800是阳,1200是阴线
哪怕从54%-125%-----88888888%
要无比相信神秘资金,他们拉尾盘, 哈哈哈哈

钟爱一玉
- 所谓常识,是平常人没有的知识。
赞同来自: XIAOHULI92 、zhulongwei 、老实的很 、noelhu 、win666666 、 、 、 、 、 、 、 、 、 、 、更多 »
大家对这句话都有误解:1、“慢慢”不是目的,是结果.是为了确保成功而控制风险所以才相对“慢”,不是为了慢而慢。2、“慢慢”的慢不是相对别人,是相对自己。别人的慢可能是你的快,别人的快可能是你的慢。到底是慢还是快,取决于你的能力边界。科比过人时的“慢”对你来说已经很快了。你的一脚怒射在布冯的眼睛里已经很慢了,都是相对的。3、要我说,这句话应该改成“投资中最难的是接受稳稳变富”,这才是这句话的本意。投资中最难的事是稳稳变富,
为了稳稳变富,
我们不得不慢一点儿,
所以才说投资中最难的事是接受慢慢变富,
其实说的是一种平和的成熟的心态。

赞同来自: muggley 、gaokui16816888
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没有区别。难道是我不想一年只要50%吗?

孔曼子
- 一名普通的职业投资者。本人没有公众号等自媒体和微信群,请勿上当。
赞同来自: 求渔者123456 、好奇心135 、sostot 、E山搬砖人 、永不止步啊 、 、 、 、 、更多 »
(DeepSeek改编自姚若龙作词、李正帆作曲作品)
背靠着背盯在屏幕前,
看看K线聊聊愿望。
你希望我越跌越能扛,
我希望你别轻易清仓。
你说想带我去财务自由,
谢谢我陪你熬过筑底时光。
哪怕用半辈子才能解套,
只要你说我就坚定守望。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富。
一路上收藏涨停的欢笑,
留到牛市泡着枸杞慢慢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富。
直到账户红得不敢点开看,
你还依然把票当成手心的宝。
肩并着肩翻看年报篇,
算算市盈聊聊梦想。
你选中了优秀的企业,
我相信你眼光独到。
你说别怕外围加息扰动,
好公司终会穿越牛熊沧桑。
价值投资是唯一的信仰,
长坡厚雪中静待玫瑰绽放。


从14点30到14点43分,哪怕以后14点52分上班,一样可能看到6124
现在炒股看业绩与估值?相信没有量就一定要调整?太过时了,
来说说,从4月9日到现在,一路没量,大盘怎么一直不调整啊
来说说,未来很多公司因为54% 125%的影响,三季报大致是猜的出来的,它们怎么连3个跌停都没有,怎么从20241008到现在,微盘股的估值一直那么高啊(哦,是不是这6个月 基本面大幅转好啊)
现在炒股,本人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别人通过业绩分析,通过后量与前量的比较,来分析未来的涨跌
他们在,怕什么
说不定未来500个交易日,每天14点55分 拉升一些X X 有X%的可能哦
从2017年到现在,太多,太多次上演了一路没量一路涨,太多次上演了14点30分以后的拉升

赞同来自: frank1966 、J757449853 、塔塔桔 、luffy27 、zyc9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1、“慢慢”不是目的,是结果.是为了确保成功而控制风险所以才相对“慢”,不是为了慢而慢。
2、“慢慢”的慢不是相对别人,是相对自己。别人的慢可能是你的快,别人的快可能是你的慢。到底是慢还是快,取决于你的能力边界。科比过人时的“慢”对你来说已经很快了。你的一脚怒射在布冯的眼睛里已经很慢了,都是相对的。
3、要我说,这句话应该改成“投资中最难的是接受稳稳变富”,这才是这句话的本意。

楼主说的这个里克盖林给我最大的感触不是慢慢变富很难,而是找到不会暴仓的杠杆很难。包括老巴本人也意识到这一点了,本质上合伙基金的模式就已经是很好的杠杆,但是他还是觉得受限制太多了,结束合伙基金后他找到了蓝筹印花,这个公司的礼品兑换其实是会有大量资金沉淀的,正是在这个公司,他们收购了SEEs.如果有仔细研究巴芒的历史,其实在70年代初期,他们其实收购的是银行,后来政策不允许才卖出银行,找到的保险公司,...难得在集思录还能看到懂经的,可以啊。

赞同来自: Miloooo 、f2017 、熊钦 、zyc田忌赛马 、好奇心135 、 、 、更多 »

慢慢变富就是一个谎言那时资金已经上来了。
巴菲特告诉你要慢慢变富,你未来也能拥有巴菲特那么多钱吗?
你做不到,巴菲特变富的速度比你快的多,他并不是慢慢变富的
慢是一个相对性的词,你理解的慢是真的很慢,巴菲特说的慢是相对于他能力来说的慢,巴菲特早期年化收益率超50%,这就是他说的慢
一开始的时候,一年几倍的翻。

楼主说的这个里克盖林给我最大的感触不是慢慢变富很难,而是找到不会暴仓的杠杆很难。包括老巴本人也意识到这一点了,本质上合伙基金的模式就已经是很好的杠杆,但是他还是觉得受限制太多了,结束合伙基金后他找到了蓝筹印花,这个公司的礼品兑换其实是会有大量资金沉淀的,正是在这个公司,他们收购了SEEs.如果有仔细研究巴芒的历史,其实在70年代初期,他们其实收购的是银行,后来政策不允许才卖出银行,找到的保险公司,...确实如此,但凡看过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就会发现巴菲特他一直是有加杠杆的。只是在于他认为这个杠杆他是不会爆仓的。

flushz - 新手,非价投
赞同来自: zyc95 、超级怂人全靠蒙 、我心安然 、sdlyq 、轻风佛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富是无数人向往的,具体的数字,应该是大A8,差不多能达到大部分人的心理预期。现在早已不是万元户百万元户能让人满足的年代了。
如果按照普通人可以拿出20-50万作为本金的初始投资,想达到这个数字,如果是30年的时间,需要翻100-200倍才可以,年化收益率要超过17%。这30年+17%,几乎就算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如果这个“富”只是本金翻倍,或者赚个三瓜两枣,快和慢其实也不重要了。
我觉得大部分人其实都很清楚,不管是快还是慢,暴富都太难了。之所以心心念念的,更多是给自己留个梦想吧。

就像慢慢变富,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里,含义截然不同。
那么,斗胆揣测一下,这句话,如果放在“复利”这个语境下,是正确的,也是巴老的本意,
也就是说,即便是年化15%的收益率,长久来看,收益都是非常可观的,
这个收益不低了,但是很多人看不上,通过加杠杆,或者心急,做出了不正确的动作,
最终欲速而不达。
但是,如果你死揪着“本金”这个语境来看,慢慢变富就是错的。
本金过小,正常的收益率,只能让你付出得不到回报,长久下来,收益积累并不明显,
所以,20出头的年轻人,积累本金是第一要务,而不是想着怎么慢慢变富,
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把钱投资在自己身上,投资在个人的经验,个人的阅历,个人的大脑上,从而能力变强,主动收入增加,更有意义。

赞同来自: hwyfbfb 、luffy27 、zyc95 、freeroad 、links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对于那些想超越巴菲特的牛人,我愿意提供一个非常容易达成的投资方案:
你只要能使自己的投资时间是巴菲特的10倍,那么哪怕你的年化收益率只有巴菲特的1/10,你也可以把巴菲特秒成渣渣。比如,
假设你和巴菲特的初始投资资金相同。巴菲特:年化增长率20%,持续100年。你:年化增长率2%,持续1000年。
渺小的巴菲特:
1.2^{100} ≈ e^{18.23} ≈82,650,600
伟大的你:
1.02^{1000} ≈ e^{19.80} ≈ 398,000,000

赞同来自: tigerpc 、塔塔桔 、zyc95 、千军万马来相见 、铁骨素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起点 起点 起点 特别特别重要!!!
哪怕你跑再快,收益率还高
20W—30—45—67—101—151—227—341—512W
8年时间,每年收益50%,20W变512W
这都是在高收益—不亏损—不取钱的情况下
如果前几年赚了再取出来消费点,实际10几年都达不到300—500W
说出来不怕丢人,11年了我净资产还没500W
就算有500W在二线城市买房,便宜的2~3W/平,一套120平,要240W~360W
还能剩多少,有父母有小孩,剩140W~260W怕不怕父母头疼发热?
身边人小孩上补习班、同事买了好地段学区房,邻居、老婆闺蜜背着LV,确定不会焦虑?
这个时候突然不顺风了,股票投的140W~260W开始亏了,连亏3年,肯定会焦虑死!!
所以开源节流不攀比很重要,心态也很重要
大的开销是万万不能的
钱不多时就要,多赚小花、少花、会花
承认咱就是草根、就是人在谷底
祖上没基业就没呗
自信起来嗨起来,没钱有钱都没什么了不起
像波波一样格物,平凡中追寻美
像柠檬一样消费,花小钱办大事
只要咱乐在其中,心流多流就是赚
(柠檬花1000体会3000的快乐,咱花300体会900的快乐)
题外话:
起点低于20W人群相信非常非常多
日子该过还要过,机会该抓还得抓
如果起点低再走点弯路,还想10年就发财
咱就再睡一觉吧!!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
秦统六国,非一代人之功,量变到质变,凝聚了六代君主百余年的努力
这样看王立群老师的成事四行说的也很靠谱
咱要行(肚里有东西能不亏赚钱)
有人说咱行(有杠杆支持)
说咱行的人要行(杠杆支持力度还得行?)
身体得行(复利得够久)

赞同来自: jshls 、秃顶熊 、喜欢吃蔬菜 、江南1919 、安静的小白 、 、 、 、 、 、 、更多 »
总结就是你有多大碗吃多大饭。想快速发财。但是基本上都没有那个水平。想快速发财的人都快速的亏钱了。

秃顶熊
- 老股民
赞同来自: 明青 、轻风佛面 、本德莱耀西 、zsp950 、好奇心135 、 、 、 、 、 、更多 »
第二种标准(绝对指标):上世纪七十年代富人的定义:在城里有正式工作,能够穿上的确良的衣服,骑上永久牌自行车,带个蛤蟆眼镜,手提双卡录音机。这就是当时超过80%的人的富人生活了。现在我们95%的人都达到了。
很显然现在一般人所讨论的富人,是指第一种标准,它是一种相对指标。换第一个角度说:我们的赚钱能力要超过80%、95%、99%的人,才能过上这种生活;换第二个角度说:我们只有20%、5%、1%的概率成为富人;再换个角度说:不管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有多努力,我们有80%、95%、99%的概率会失败。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都是穷人。如果我们不用语文思维,而用数学思维的话,是不是就是这样的?要想达到第一种富人标准,我们失败的概率大大大于成功的概率。
如果一定要按第一种标准成为富人,才会感到生活幸福的话,那我们就是有80%、95%、99%的可能性一生都不幸福。
那我们不拉开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让大家都感觉幸福不是更好吗?不可能。那就是70年代的生活方式。就是第二种富人标准,骑永久牌自行车,小汽车不可能在当下进入普通家庭。为什么?经济学理论有答案。也可以查查人均收入高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
我感觉还有一种变富的可能性,就是所讨论的真正的慢慢变富的可能性,它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个是延迟享受,第二个是几代人的努力。
比如说你在40岁前积攒XXX的钱来延迟享受,每年的增长率应该这样算,扣除掉通货膨胀率,或者银行利息率,或者工资增长率,这三者中的最大数,现在大概是3%。然后你还能到达5%或者有10%的收益率,即你的投资收益率为8%或13%。30年后传给你儿子,60年后传给你孙子, 90年后再传给你的重孙子。这个数是X的多少倍?按等比级数算。
5%收益率: 1.05 ^ 30 =4.322;1.05 ^ 60 =18.679; 1.05 ^ 90 =80.73
10%收益率: 1.1 ^ 30 =17.449;1.1 ^ 60 =304.48; 1.1 ^ 90 =5313.02
巴菲特1930年生,从30岁算到90岁,大概 收益率25%:1.25 ^ 60=652530.44
标普500指数1959年收盘是59.89,2019年收盘是3230.78 3230.78/59.89=53.94 复合收益率大概 7%: 1.07 ^ 60 =57.94
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慢慢变富呢?因为一般人做不到,就是说你的家庭已经战胜了95%或者99%的家庭了,当然最终也就是富人了。
因此对于当代人来说,大概率不会在一代人变富了,只能延迟消费为子孙当垫背人。

这里面有个很吊诡的点:越富有的人,越有条件去接受慢慢变富(投资),越穷的人,越难接受慢慢变富,只能致力于快速变富(投机)。因为人有欲望,要生活,而生活有成本,假设最低每个月需要3000才够生活,手头只有10万的人,他采取慢慢变富的话,即使回报率达到20%都不够花,而如果手头有1kw,他只需追求每年5%就够了,当然,如果他大手大脚消费,或者太好胜,冒高风险去追求高回报率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还是那句话,想不想和能不能办到,是两回事。特朗普是标准的富豪吧?一旦发现自己可以干预市场赚快钱时,你看他干不干?

赞同来自: ffffohno 、XIAOHULI92 、wangyang661
比如这次很多人踏空3040到现在一波行情的原因:
1.知道大部分小盘股它们的估值与业绩不匹配,而且觉得54%,125%之后,很多小票的二季报,三季报大概率是不如预期的,但结果呢,市场6连阳(很多人在涨了2天,涨了3天觉得都要回调,结果 呢?),这只是反抽?难道专业的机构不知道未来很多小票的二季报,三季报大概率是不如预期的?本质是因为你们不敢重仓啊,它才6连阳啊
2. 都知道市场从20250117到20250319这段时间的成交量远不如去年10月到12月的,啊?怎么没有量可以涨300点? 再看从3040到现在,量多吗?怎么没量可以涨200多点?
所以,现在炒股,如果把业绩与估值划等号,把什么需要量才能涨当金科律令,那么大部分情况下,就一直等下去把,看看回调会不会来?
市场,在90%的情况下都是不要什么道理的,或者说,10个人里面,8个人通过理性觉得的分析要调整,你就买,反之,你就卖,这几天的6连阳不是很好的说明了以上的所有问题了

赞同来自: XIAOHULI92 、lucylv
巴菲特开始的时候并不富有,巴菲特的母亲当时为了让他们能吃饱,自己经常饿着,那个时候美国经济大萧条巴菲特小时候我不知道,但从巴菲特致股东定的信来看,他第一个公司都是亲朋好友投资,十几万美金,当时是金本位,很容易换算到现在货币,搁到现在就是人家起点是5000万人民币。

这里面有个很吊诡的点:越富有的人,越有条件去接受慢慢变富(投资),越穷的人,越难接受慢慢变富,只能致力于快速变富(投机)。因为人有欲望,要生活,而生活有成本,假设最低每个月需要3000才够生活,手头只有10万的人,他采取慢慢变富的话,即使回报率达到20%都不够花,而如果手头有1kw,他只需追求每年5%就够了,当然,如果他大手大脚消费,或者太好胜,冒高风险去追求高回报率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即使你一开始就有很大一笔钱投资,更大的可能性是亏的更多而不是慢慢变的更富,
有钱确实是能做好投资的一个条件,但仅仅只是这个条件还远远不够。
相反的一开始没什么钱,试错成本比较低,也是个巨大的优势。

赞同来自: superw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