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亿这个数字是个什么概念我想不明白,今天做了下比较才发现非常巨大
大家普遍认为目前国内最优秀的公司是互联网公司
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百度等等
有个中国互联网指数,包含了上市的几乎所有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我把他的成分股导了出来,挨个加了一下他们的市值
一共57家加起来总市值是1.59万亿美元
只相当于苹果公司市值的一半
当然,这里面有遗漏
比如小米没有算在指数里,大概有470亿美元
互联网巨头字节跳动没上市,算他两倍快手市值大概700多亿美元
即使这样全都算上1.6几万亿美元
不到苹果的60%
其实美国互联网巨头还好几个呢
随便拎出来一个,亚马逊1.66万亿美元
一个就相当于所有中国互联网公司之和
他业务不就是阿里加京东吗?
看完我不禁感叹,美股泡沫实在太大了
今天收获一笔人生最大亏损250万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48137
一句话总结2021年最深的领悟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47714
家里给了500万,22年该怎么配置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48076
今天转债市场发生了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48255
赞同来自: 非凡猪 、阴影下的猫 、传达室李老伯 、巴菲猫 、Liberia 、 、更多 »
目前,中美两国分别采用着不同的GDP核算方法,如果按同一种核算方法,中国的GDP总量与美国的差距将大大拉近,甚至即将超过美国。
中国主要采用的是“生产法”,即分别计算各国民经济部门的产出总额,再对应地扣除各部门的中间消耗,最后汇总所有部门产出增加值的办法。
而美国和西方主要经济体则主要采用“支出法”来核算GDP,即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包括个人消费、个人国内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等四大类统计项目,再减去产品和劳务进口的差额来计算GDP总量。
中国采用的“生产法”相比于美国采用“支出法”,其优点在于更多地避免了重复计算,尤其更加关注社会产品价值的核算;
而其缺点则是统计相对复杂,不够全面,往往忽视对非生产性部门,例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业,包括金融业对于经济的辅助贡献。
从统计方法上,对于同一个国家“生产法”往往会比“支出法”得出的GDP数值要小。
尤其是对于科研支出的经济核算。在中国,由于普遍地采用了政府部门和公立大学的科研投入体系,这些部门尽管极有力的支撑着国家经济体系的运转和发展,但很难产生用于市场交换的实际产品。因此,在中国的在经济核算中,这些经济只计算在政府支出中。
而在美国,按照其2013年修改的GDP统计方法,其政府和企业在科研等方面的支出则全部或部分改计为国内投资。这使得原本实际投资收益为“0”的政府科研支出瞬间就拥有了和商业投资相当的平均投资收益,同时也使得企业需要进行资产折旧的项目,瞬间也可以按照投资进行多年核销。所以在中国的科技公司估值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影响。
赞同来自: hahale 、csh888 、tanhua2021 、tbeanirong 、你猜再猜更多 »
赞同来自: 加菲猫01
一向对本土企业宽容的美国,在2019年6月举起了反垄断的“屠龙宝刀”,刀下则是苹果、谷歌、亚马逊、Facebook这四家公司。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640252027058106&wfr=spider&for=pc
美国司法部加快对苹果的反垄断调查
https://www.chinaz.com/2021/1026/1320609.shtml
RRRr - Right Racing Respect
赞同来自: tbeanirong
AWS占全球的大约32%,
微软Azura 20%,
Goog9%,
阿里6%,
腾讯2%
另外 oracle\IBM\Salesforce也不弱于腾讯云。
赞同来自: cdw654321 、非凡猪 、freetstar89 、大壳钻 、一亿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1. 在G家时做研发没有任何业务压力,只需要考虑用户价值和技术改进,最常听到的是"focus on the next billion users",主要就是指印度的十亿消费者,当时部门为印度的操作系统KaiOS提供很多技术支持而不追求短期回报,就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
2. G家在亚洲欧洲的研发中心和部门遍布,在国内也有若干办公地点,员工的一大福利是可以在全球各地旅行办公,部门leader会批准公司报销住宿,伙食什么的当然都是免费的。
3. 在欧洲旅行的时候,一大感受就是美国手机上什么软件都不用更新,住宿上airbnb,浏览器搜索用谷歌,网购用Amazon,分享用instagram,连刷新闻的reddit都不用换,全球垄断能力可想而知,哪怕国内的香港也是同样的情况。
4. 国内T家就不用多说了,今年的情况大家也都知道,最主要的问题是都在国内内卷,我这种海外回来的感触很深。
其实归根结底可以去看Peter Thiel的那本《从零到一》,只有垄断的企业才能保证最佳的盈利,美国科技巨头可以全球垄断,而国内的科技巨头出海无力,国内... 长远看没有成长性的科技巨头是否估值也会像公用事业靠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