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牢的股票挺尸了,抄底死的快,波段没技术,卖了不死心。这两年做债券勉强有收益,年底一盘也没比存款好多少。唯一的好处就是躲过了一些理财的坑。仔细想了想,股场太难了,比职场,情场,商场,都难,跟炼狱战场一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看看现在的两场局部战争,几个人能活着回家。想起一句台词“我不怕死,我怕他们不知道我的故事”。
赞同来自: xgjxgq 、剑客禅心 、又是一年秋 、去二不着一 、秋之枫 、 、 、 、 、 、更多 »
拯救信用有五种办法:
一、破产清算,减记损失,重新来过(美国次债模式);
二、延期支付,赚钱还债,苦苦支撑(日本30年模式);
三、再吹泡沫,掩盖问题,新泡破裂(涨价去库存模式);
四、社会革命,财富归零,重新发展(解放模式);
五、对外扩张,转嫁危机,胜败难料(战争模式)。
赞同来自: 跑路皮皮 、财神小子 、非专业投资者 、孤独的长线客
周末了放松一下。最近冲突很多,学习了一下胆小鬼博弈模型:
1.谁先认怂谁小输,对方大赢;
2. 双方都认怂双方都小赢;
3. 双方都硬钢双方都大输。
多次博弈最佳策略是以牙还牙。多次博弈的最佳结果是双方达成默契--对方表现硬刚时我方就表现认怂,我方表现硬钢时对方就表现认怂。对方破坏默契不合作时,必须给予对方惩罚性报复,对方愿意重新默契合作时,我方也要放弃硬钢选择开始默契合作。
代入俄乌冲突:从之前的过程看,俄乌双方采取的都不是未灭国战策略,基本还是都采取的胆小鬼博弈策略。俄乌现在最好结果是达成战场默契,你进攻我就后退,等我进攻是你就后退,都做做样子,都不下死手。如果对方下死手,我方就立即报复惩罚对方。从实际走向看,因有美方希望俄乌死磕,感觉是双方下手越来越狠,局势正向最坏结果双方大输方向发展。
代入中东:现在看双方采取的似乎是斗鸡博弈模型,一决胜负,不死不休。就算这把输了,只要人没死绝,积攒力量,择时再来。这种灭国灭种战最残酷,几乎无解,结果最可能是双方大输。
代入抗美援朝:美方采取是胆小鬼博弈策略,在我方硬钢后,美方认怂,然后双方达成合作默契,双方小赢。
代入对越和对印:在我方硬钢碾压后,我方选择合作默契,对方无奈接受,我方大赢对方小输。
结论:博弈只是术,实力才是本。
赞同来自: 跑路皮皮 、财迷牛 、鼠标1 、猪尾巴草77 、栀子花开f4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平时的鸡蛋都是攒了卖钱,只有考试那天早上,老妈才给煮蛋给我吃。
伏天过后的蛋也会拿来做腌咸鸡蛋,
老妈手艺差,每次都腌不出蛋黄油,甚至有时还臭了,她只会怨运气差,坛子不可心,鸡的品种不行,没下出好蛋。。。。。。从不怀疑自己。
家里养的鸡白天出去吃虫子,晚上回来喂玉米。老爸总认为鸡吃的玉米太多,养鸡还不如直接卖粮划算,老妈依然我行我素年年养。长大了才体会到,卖粮的是整钱,卖蛋的是零花,乐趣不一样。
有一年去城里二姨家,老妈带了50多个鸡蛋。姨夫跟酒友吹牛“上顿蒸鸡蛋,下顿炒鸡蛋,根本吃不完,都吃腻了”。为了这一句话,老妈记恨她姐夫一辈子,经常翻出来讲。
这些年没怎么吃到过好吃的鸡蛋,无论是虫蛋,初生蛋,玉米蛋还是生食蛋,都索然无味。味觉太奇怪了,多年以前的味道却能记忆尤新,难以忘怀,可能温暖的阳光,刨食的鸡子,护崽的鸡婆,温热的鸡蛋,都是味道的一部分。那些科技鸡苗永远也体会不到跟着鸡婆找虫吃的快乐,更下不出快乐的蛋。
幸福来自多巴胺,催产素,内啡肽,血清素。那痛苦又是来自什么呢?生产(劳动和收获)才是幸福之源,
多巴胺,催产素,内啡肽,血清素,都是痛苦之母
只要他们一时得不到满足,痛苦便自然而生
瘾君子误认他们为快乐之源,而荒废生产,荒谬至极!
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期为 2023 年 4 月 1 日至 2058 年 10 月 31 日。基础设施项目经营期届满后,原始权益人或其指定关联方将按照基础设施项目届时状况优先无偿受让基础设施项目(含项目公司股权、专项计划对项目公司享有的股东借款债权、基础设施项目资产,不包括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
“优先无偿受让”是基金公司新造的名词吗?每个字都认识,放一起怎么让人那么难理解呢?
赞同来自: 慢慢变富就好
过年跟同学吃饭,当我涛涛不绝的讲我从林园视频里听来的三大病时,他说你这是“宏大叙事陷阱”。一语惊醒梦中人。把雪球上看到的文章,摘录下来记录学习。宏达叙事的问题是把1%的最佳可能性尽情渲染,其容错率是非常低的。
《宏大叙事:一种别样的投资陷阱》
原创 彭道富 股市的逻辑 2022-10-25 22:08 广东
上轮牛市的高光时刻,听了一场某顶流投行的报告会。是关于中国南车的。那是一场特别“宏大叙事”的报告会,洋洋洒洒几个小时,核心就是一句话:中国南车将成为连接陆...
就好比,2元买个彩票,想象一下中500万以后的快乐生活。
彩票中头奖概率大概1000万分之一,宏大叙事完全实现的概率比这个高不少,算百分之一吧。这么一算,就没有那么上头了。
人们越来越依赖AI,AI佣人,AI亲人,AI工人,AI司机,AI*,AI士兵,AI法官,AI老板,AI新闻,AI视频,AI裁判,AI老婆,AI儿子,AI炒股......
赞同来自: 欢快的猪猪侠1 、ming民 、透过事物看本质 、我在你不在 、初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
《宏大叙事:一种别样的投资陷阱》
原创 彭道富 股市的逻辑 2022-10-25 22:08 广东
上轮牛市的高光时刻,听了一场某顶流投行的报告会。是关于中国南车的。那是一场特别“宏大叙事”的报告会,洋洋洒洒几个小时,核心就是一句话:中国南车将成为连接陆上交通的最大受益者,海权时代将因为中国南车被陆权取代,中国南车的股价未来不可限量。
当时,听的我们热血沸腾,在场的也都摩拳擦掌,这太伟大了!越想越伟大。以前陆地国家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陆地交通不如海洋。现在好了,有了高铁连接大陆,那么欧亚大陆将一体,海洋国家则是孤岛。而中国中车将是这件事情的最大受益者。听着就刺激。这真是了不起的宏大叙事。
然而,这个报告会结束不久,中国南车的股价永远站在历史的顶点,从此一路下跌,直到今天。
此事过去不久,市场又有一个宏大叙事出现,是关于VR的。那个时候,VR的声音大的很。我一个从不炒股的同学,都来找我了。他长期关注科技和产业未来。突然有一天,他跟我说:我想把全部的钱买一个VR公司的股票,拿他十年,你觉得如何?
他自己备选的好像是暴风科技和易尚展示。当时这两个股是VR的当红炸子鸡.他说,他看了很多报告,发现VR代表人类的未来,符合科技的方向,而且,当时是VR刚刚兴起,他想做个长期的产业投资者。就在刚刚,又查了一下暴风科技和易尚展示,好像有一个股票已经找不到了。
去年,元宇宙大热,我见到很多很“严肃”的投资者,严肃到对价值都要求很苛刻的人(比如,茅台的铁粉),居然也突然对元宇宙的宏大叙事产生了兴趣。这帮人找了很多国外最先进的关于元宇宙的资料,然后重仓各路元宇宙股票。喊出all in 元宇宙,all in 未来的口号。
后来呢,后来就没有后来了,现在已经没有人提元宇宙了。
记得寒武纪即将上市的时候,我在杭州跟很多大佬一起交流投资。席间,有一个芯片专家,他也炒股。他说,过几天寒武纪要上市,他要开盘就全仓寒武纪。并建议大家跟他一起开盘就买。他说,这家公司很伟大,做的事情非常有情怀。然后就是讲一堆关于芯片的科普。我听的一愣一愣的。最后他说,公司好,行业好,国家支持,为什么不买?寒武纪对他来说,只有买点,没有卖点。这又是一个从“宏大叙事”来炒股的人,也许他关于寒武纪和芯片的认知都对,但是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估值和价格。
中芯国际,这个股上市正赶上芯片热潮,孟晚舟事件还是舆论焦点,芯片是一个全民关心的话题。而中芯国际是有基本面的公司,它的上市,同样是宏大叙事。关于中芯国际的报道和研究报告不绝于耳,赞誉也连篇累牍。
就在这个背景下,我的一个朋友被说服了。他说,中芯国际是定海神针,是国家钦定的,它一定不是中石油。这是国家意志,这个是科技股,它会暴涨,开盘一定要买。他的分析框架,同样是基于宏大叙事。后来,后来大家都看到了,中芯国际的股价,一路下滑。
其实宏大叙事的故事还很多,我就有一个朋友,他买股喜欢看董事长,看创始人。如果这个老板特别牛,创业故事特别感人,这个企业家特别有情怀,他就觉得这个股票特别好,就喜欢去重仓这类的股票。其实这也是一个类型的宏大叙事,是关于人的宏大叙事。这类的坑特别多。投资圈里,经常流传一句话,那就是调研的时候,见到董事长基本会亏一半。为什么这样说? 很多人的理解是,董事长亲自来接待投资者,说明董事长闲,说明公司不行,也说明老板亲自推荐股票,股票不好。
其实,我倒不是这样理解。我觉得,任何一个公司,其老板最大的特长就是展示理想和蓝图,善于造梦,也就是说,企业老板最善于宏大叙事。而宏大叙事最容易让人脑袋发热,忘记很多重要的细节,比如估值,比如价格,比如很多疑问。
宏大叙事是大处着眼,是高处造梦,是把一个公司融入时代去思考。这样做对不对呢?当然没有什么毛病。分析企业,分析股票,肯定要分析这个层面。
但,仅仅有宏大叙事,或者沉醉在宏大叙事里面,如果没有各种细节的拷问,甚至被宏大叙事感动的选择性忽视细节,那么投资一定是灾难。
综述,宏大叙事其实是站在现实社会的维度来看某件事,而投资是站在资本的角度去看某件事。二者有时候会重叠,宏大叙事会带来投资机会。但,宏大叙事只有同时符合投资的原则的时候,它对投资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它不符合投资的原则,它则可能把人的投资推向一厢情愿。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当然,有些也许不算很大的宏大叙事,真正大的宏大叙事是某个“产业前景”,某个"发明创造“ 、某个“国家意志”、某个“人类未来”。这些东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就是从“梦想”角度去思考投资,从“情怀”去思考投资,把现实世界的“高大上”等同于股票市场的的天然正确。而且,这种投资还因为过于“喜欢”、过于相信“宏大叙事”,而对其他角度的质疑视而不见,甚至置投资本身的原则于不顾。
这种宏大叙事,如果在牛市周期,或者恰好遇到一个伟大的公司且恰好在估值低的时候,会成就一段佳话。但,这段佳话本身不是宏大叙事带来的,而是运气带来的。
而很多人总结这段佳话的时候,总是把功劳记在宏大叙事上,甚至美其名曰有格局,有情怀。
殊不知,一旦“运气”周期结束,这种宏大叙事就会出现灾难 。
因为它思考的初衷不是投资的原则和关键细节,而是“梦想层面”的东西。它更容易让人陷入激动人心的一面,而不是超然冷静的一面。
为什么宏大叙事容易吸引人,因为宏大叙事不需要专业性思考,只需要激荡人心的讲述。而很多做投资的人,一开始都是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给他们讲宏大叙事,最容易获得“共鸣”和“知音”。
还有很多企业家的朋友,和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本身就是宏大叙事的行家里手。其思维方式和学术研究,很多都是宏大叙事式的。前看500年,后看500载。宏大叙事最符合他们的胃口。
但,现实世界的宏大叙事,未必是符合股市的逻辑。无论长线还是短线,股市都有其自身的叙事逻辑。当然,这个逻辑里,有宏大叙事的一席之地,宏大叙事也是投资的一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宏大叙事也绝对取代不了其他叙事。比如,
细致精微的业绩分析,
与时俱进的政策分析,
灵活的周期分析,
竞争格局中的产业结构分析
等等。宏大叙事只是这里面的一环,是背景分析那个层面的一环。
那么,为什么本文特别强调要警惕宏大叙事?因为宏大叙事有一种特殊性,即一旦陷阱去,容易忘记、忽略其他环节。甚至有的人,明明投资错误,还在用宏大叙事在安慰自己。
宏大叙事有一种强大魔力,它容易让人的荷尔蒙上升,一旦被宏大叙事说服,其他的东西就容易视而不见。
赛道投资的法则是什么?一个中期较好的赛道应该具备四个基本要素:故事:确定的产业趋势(Blueprints for Industry)、业绩:将要/正在爆发的业绩(EPS Jumping)、共识:分析师的深度推荐和美好的技术图形(Analyst Recommend and technical Analysis)、标的:有一组股票容量足够大的投资标的(Targets with Liquidity),即我们总结的“BEAT法则”。雪球上看到的文章,摘录来记录学习。
赞同来自: 虎虎生葳 、aiplus 、zsy343 、luckych 、语晕晕 、 、 、 、 、 、 、 、 、 、 、 、更多 »
据说俄国人已经通过驯化赤狐实验,验证了狗的驯化过程。为什么人类只驯化了六畜,没有驯化狮子老虎呢?据说易被驯化的动物有一些特征1.吃的杂;2.长的快;3.能圈起来;4.温顺;5.情绪稳定;6.群居服从领导。而最符合这些条件的生物是--人,所以人其实是被人类社会自我驯化的生物。
所以我们都是这个市场驯化的狗,以为摇摇尾巴就有肉干。
你这里期望的计算方法不对,假设一个信封一块钱,一个十块钱,甲拿到的钱的期望是1x50%+10x50%=5.5块钱,乙的期望也是一样,在没打开之前甲乙交换了之后的期望都是5.5块钱,所以交换不会使自己的期望值增加或减少。你那个公式看似像那么回事,但细纠就会发现单位是有问题的,期望值的单位应该和这个东西本身的单位一致,即多少元还是多少元,多少倍这个是不能乘概率的。再比如你押一百块猜硬币正反,赢了翻倍,...我理解双信封悖论是指拿到信封后(已知自己本金)的情况下,假设市场是完全中性,输赢概率和比例相等,因为对个体而言交易的数学期望更高,所以大家都会选择交易。这是股市交易存在的根本逻辑。
今天看到李永乐的双信封悖论,没搞懂:两个信封里装着钱,一个里面是另一个的10倍。甲乙分别拿到一个信封后,可以选择交换或不交换。对甲来说交货的期望:0.1*50%+10*50%=5.05。对乙来说也一样。所以两人都会选择交换信封。怎么会有一个策略居然对两个人都有利?明明两个人交换的期望都增加了,总金额却没有增加?你这里期望的计算方法不对,假设一个信封一块钱,一个十块钱,甲拿到的钱的期望是1x50%+10x50%=5.5块钱,乙的期望也是一样,在没打开之前甲乙交换了之后的期望都是5.5块钱,所以交换不会使自己的期望值增加或减少。你那个公式看似像那么回事,但细纠就会发现单位是有问题的,期望值的单位应该和这个东西本身的单位一致,即多少元还是多少元,多少倍这个是不能乘概率的。再比如你押一百块猜硬币正反,赢了翻倍,输了输光,你的期望就是100x50%-100x50%=0,肯定不是2x50%+0x50%=1。
赞同来自: heihei123123 、风云紫轩
转债跌的少涨的也少,排除这就和你分道扬镳了这次下跌很奇怪,我手上的股票基本没跌(株冶、中国核电、格力电器、三一重工),转债跌了不少,逼得我减股票补转债,真是太奇怪了。
另外,感谢毛师在大跌前喊了一嗓子“抛弃蓝筹,拥抱小市值”,你懂的。
赞同来自: aiplus 、麋鹿蕉鹿再驯鹿 、nyp861020 、跑路皮皮 、可期可梦 、 、 、 、 、 、更多 »
当时我只想到一点-在上涨趋势中敲出后,为了获得持续的年度收益,需要不断重新买入,这会使得敲入点位不断抬高,最后导致敲入很容易发生。在下跌趋势中直接敲入。只有窄幅震荡才能获得预期收益。而窄幅震荡的真实概率一定比我自认为的小很多。虽然绝大多是股评分析后市都是窄幅震荡。这可能就是“人们普遍会认为当前趋势会持续”这一错觉被利用的bug。
最后小妹请我喝了星巴克,还送了我两瓶橄榄油,管他敲入敲出,我先敲一竹杠再说。
古斯塔夫。勒庞-人们常常会持有一项错误的观点:教育能够使人大大改变。犯罪会随教育改变而改变,教育水平提高后,智力犯罪肯定会增多,暴力犯罪肯定会减少。
这种观点坚持认为,教育会万无一失地改造民众,甚至于把他们变成平等的人。这种观点被人们不断地重复,当它被重复得足够多时,就足以让它最终成为最牢固的民主信条。以至于今天要想击败这种观念,就像过去击败教会一样困难。然而我们要说的是,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甚至在某些时候...
比如以前偷盗、抢劫等案件非常多,现在贪污、行贿、渎职等案件非常多。
通过教育彻底铲除犯罪是不可能的,教育水平提高贵改善整体国民素质。
现在债务投资到头了,加不动杠杆了,出口技术短期难有突破,人口消费受限老龄化少子化,钱景一片灰暗。3000以下越跌越买的老经验可能念不动新黄历了。
都说老手死在抄底,这次一定要管住手,除了打北新就买国债理财。
政策早就应出尽出了,可能就剩非常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了,关键美国量得,日本量得,不知我们是否量得?
24年认准一条-预防量化,换点美金。量化不出,绝不抄底。
赞同来自: lpxp 、walkerdu 、lance77 、lionboa7788 、lucaswen 、 、 、 、 、 、 、 、 、更多 »
这种观点坚持认为,教育会万无一失地改造民众,甚至于把他们变成平等的人。这种观点被人们不断地重复,当它被重复得足够多时,就足以让它最终成为最牢固的民主信条。以至于今天要想击败这种观念,就像过去击败教会一样困难。然而我们要说的是,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甚至在某些时候,只要进行不良引导,教育的坏处还会大于好处。
统计学家在这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佐证,根据他们的观点,犯罪随着教育,至少是某种教育的普及而增加,社会的一些最坏的敌人,也是在学校获奖者名单上有案可查的人。根据一本著作显示,目前受过教育的罪犯和文盲罪犯的比率是3:1,在50年的时间里,人口中的犯罪比例从每10万居民227人上升到了552人,增长了整整1.3倍之多。这一点在法国体现得尤为显著,因为法国的年轻人犯罪率大幅度攀升,而人尽皆知的是,法国为了这些年轻人,已经用免费义务制教育取代了交费制。而那些成为社会敌人的社会主义者,往往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危险状况,都是因为这种教育制度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心理学基础上面,这种基础认为,智力是通过一心学好教科书来提高的,只要一个人的成绩足够好,那么他的智力就会获得稳步提高。
由于接受了这种观点,人们便尽可能强化许多手册中的知识。从小学直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意识从来派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于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
于是,许多孩子在学校里开始对着一篇篇语法和纲要努力,做到准确重复,出色模仿,直到变成学舌的鹦鹉为止,这种教育的惟一结果,就是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
如果这种应试教育仅仅是无用,人们还可以对孩子们示以同情,这些虽然没有在小学里从事必要的学习,但好歹还被教会了一些科劳泰尔后裔的族谱、纽斯特里亚和奥斯特拉西亚之间的冲突或动物分类之类的知识。然而,这种制度造成的危险要远比这严重得多,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它使服从它的人强烈地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极想逃之夭夭。
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工人不想再做工人,农民不想再当农民,而大多数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职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儿子从事任何别的职业。
学习的唯一目的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好准备,而是只打算让他们从事政府的职业,在这样的行当里想要取得成功,根本不需要无需任何必要的自我定向,或表现出哪怕一点个人的主动性。
说到底,应试教育制度在社会等级的最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这个群体对自己的命运忿忿不平,随时都想起来造反。
而在最高层,它又培养出一群轻浮的权贵阶级,他们既多疑又轻信,对国家抱着迷信般的信任,把它视同天道,却又时时不忘对它表示敌意,总是把自己的过错推给政府,离开了当局的干涉,他们便一事无成。
尽管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于是只好让另一些人无事可做。因此,它只能把饭碗留给先来的,剩下的没有得到职位的人便全都成了国家的敌人。
从社会金字塔的最高层到最低层,从最卑贱的小秘书到教授和警察局长,有大量炫耀着文凭的人在围攻各种政府部门的职位。商人想找到一个代替他处理殖民地生意的人难上加难,可是成千上万的人却在谋求最平庸的官差。只在塞纳一地,就有几千名男女教师失业,这些人全都蔑视农田或工厂,只想从国家那儿讨生计,而被选中的人数却是有限的,因此肯定有大量心怀不满的人。他们随时会参与任何革命,不管它的头领是谁,也不管它有什么目标。可以说,掌握一些派不上用场的知识,是让人造反的不二法门。
我们了解了引发群众运动的五大导火索,然而对于教育因素,我们还应当额外说上几句题外话。很明显,法国在教育制度上犯了不小的错误,它进行的唯一价值就是,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添加了数以万计的懒汉、寄生虫和不安定因素。放眼全世界,犯下此种错误的民族还大有存在。显然,迷途知返为时已晚。只有经验,这位民众最好的老师,最终会揭示出我们的错误。只有经验能够证明,必须废除我们那些可恶的教科书和可悲的考试,代之以勤劳的教育,让我们的年轻人回到田野和工厂,回到他们今天不惜任何代价逃避的辛勤开拓事业。
我们必须再一次重申,向人灌输大量肤浅的知识,不出差错地背诵大量教科书,是绝对不可能提高人的智力水平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帮助我们走向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而这些优良品质,偏偏是不能从死啃书本中得来的,教科书和字典固然可以充当有用的参考工具,但长久把它们放在脑子里却没有任何用处。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孩子们接受到有益的教育,让它帮助孩子们获得正确的观念呢?
要知道,观念只有在自然而正常的环境中才能形成。因此,我们需要年轻人每天从工厂、矿山、法庭、书房、建筑工地和医院获得大量的感官印象;他得亲眼看到各种工具、材料和操作;他得与顾客、工作者和劳动者在一起,不管他们干得是好是坏,也不管他们是赚是赔。只有采用这种方式,孩子们才能对那些从眼睛、耳朵、双手甚至味觉中得到的各种细节,有些微不足道的理解。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这些细节,默默地推敲,在心中逐渐成形,并且或迟或早会产生出一些提示,让他们着手新的组合、简化、创意、改进或发明。而我们的年轻人,却恰恰在最能出成果的年纪,被剥夺了所有这些宝贵的接触、所有这些不可缺少的学习因素,因为有七八年的时间他一直被关在学校里,切断了一切亲身体验的机会,因此对于世间的人和事,对于控制这些人和事的各种办法,不可能得到鲜明而准确的理解。
毫不客气地说,在十个人里面,就有九个人在几年里把他们的时间和努力浪费掉了,而且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几年。他们中间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是为了考试而活着,然后被残酷地淘汰掉。另外一半或者三分之一,成功地得到了某种学历、证书或一纸文凭在规定的某一天,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对一个答辩团,在连续两小时的时间里,怀着对科学家团体,即一切人类知识的活清单的敬畏,他们要做到正确或是绝对正确。
然后,甚至用不了一个月,他们便不再是这样。他们不可能再通过考试。他们脑子里那些过多的、过于沉重的所学不断流失,且没有新东西补充进去。他们的精神活力衰退了,他们继续成长的能力枯竭了,一个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出现了,然而他也是个筋疲力尽的人。他成家立业,落入生活的俗套,而只要落入这种俗套,他就会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职业中,工作也许还算本份,但仅此而已。这就是平庸的生活,收益和风险不成比例的生活。
在教育青年人的方面,英国人与美国人明显做得更好。英国并没有我们那样多的专业学校。他们的教育并不是建立在啃书本上,而是建立在专业课程上。比如说,英国人的工程师并不是在学校学出来的,而是在车间里训练出来的。这种办法表明,每个人都能达到他的智力允许他达到的水平。如果他是个平庸的人,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能力,他可以成为工人或领班,如果天资不俗的话,他便会成为工程师。与个人前程全取决他在19岁时一次几小时考试的做法相比,这种办法更民主,对社会的好处也更多。
在医院、矿山和工厂,在建筑师或律师的办公室里,那些十分年轻便开始学业的学生们,按部就班地经历他们的学徒期,在投入实际工作之前,他们也有机会接受一些一般性的教育过程,因此已经准备好了一个框架,可以把他们迅速观察到的东西储存进去,而且他能够利用自己在空闲时间得到的各种各样的技能,逐渐把自己充实成为一个全面而健康的人。在这样的制度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并且与学生的才能相适应,发展方向也符合他未来的任务和特定工作的要求,因为这些工作就是他今后要从事的工作。正因为如此,英国和美国的年轻人很快便处在能够尽量发挥自己能力的位置上。他不但成了一个有用的工作者,甚至具备自我创业的能力;他不只是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而且变成了一部发动机。
我们不妨看一下笛福的小说主人公鲁宾逊,尽管他只是一个文学形象,却反映了英国教育的成功,当鲁宾逊流落于荒岛上时,他发挥了自己的全部能力,像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那样,白手创立了一番事业,而这正和英美两国的教育目标相一致。而在制度与此相反的法国,一代又一代人越来越向中国看齐,由此造成的人力浪费还能够接受,然而这种教育制度与实践生活不断脱节的趋势却令人着实难忍。如果从考试、学历、证书和文凭的角度看,坐在学校板凳上啃理论和教科书的时间是有点长得过头了,而且负担过重。即使是采用的方法也糟糕透顶,以至于已经成为了一种严重违反自然的、与社会对立的制度。为此,我们不妨看一下我们的教育制度都做了些什么。
过多地延长实际的学徒期、培养懒汉的寄宿制度、过多的人为的训练和填鸭式教学、繁重的功课、对今后的时代完全没有考虑、对人的职业缺乏安排、对年轻人很快就要投身其中的现实世界装聋作哑、不考虑学生如何适应社会、不考虑人类为保护自己而必须从事的斗争、不教给学生如何保持坚强意志……
反过来呢?所有必要的准备、所有最重要的学习、那些丰富的常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凡是该赋予年轻人的东西,我们的学校一样也没有教。这样看起来,我们的教育不但远远没有让他们获得生存能力的素质,反而破坏了他们的这种素质。正因为该准备的没有准备,才使得我们的年轻人一旦走入社会,进入他的活动领域,就开始遭遇一系列的痛苦与挫折,由此给他造成的创痛久久不能痊愈,有时甚至失去生活能力。可以说,这样的教育制度,对年轻人的精神和道德都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存在着难于恢复的可能,
在年轻人的心目中,那种在学校中形成的幻想与美梦,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彻底地破灭了,这种强烈的欺骗感、强烈的失望感,是一个心理素质不完备的青年人绝对难以承受的。也许有人会认为,以上对于教育制度的批判,已经严重脱离了群体心理学的主题。然而可曾有人想过,那些今日正在群体中酝酿,明日就会出现的各种想法和信念,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产生的土壤又究竟是怎样的呢?
当我们了解了现实之后,就更有理由知道,那些被恶化的群众头脑,究竟是如何由当前的制度培养出来的,冷漠而中立的群众是如何变成了一支心怀不满的大军,随时打算听从一切乌托邦分子和能言善辩者的暗示。
如果我们不能认清这一点,还任由我们的学校培养一批批狂热的暴徒、无知的民众,那么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为我们的民族走向衰败铺平道路的,必将是我们的学校。
赞同来自: muyeshancai
“把长电的观察哨先撤回来吧。”
“不打新股啦?”
”淞沪战场全成废墟了,没啥油水啦,拉起这标人马不易啊,别给围死了,分出一半去北线捡捡洋捞。要不是老天赏饭,得饿死。“
”画都市圈了,房子该涨了吧。“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啥意思啊?“
”醉后一梦“
赞同来自: aiplus 、影约 、鼠标1 、精神科王主任 、炫彩千纸鹤 、 、 、 、 、 、 、 、 、 、 、 、 、更多 »
“砍多少?”
“砍一半。”
“什么,刚刚招兵买马,一下砍那么多。那后年呢?“
”到时再看情况吧。现在公务员都减薪了,老师也减了,坐地铁的人都少了。“
”医生减薪吗?“
”医生不减,医院自负盈亏。没看还能整出花边新闻吗,都是钱多烧的。“
”早知如此当医生好了。“
”别当妇产科。“
”为啥?“
”都不生孩子了,科室独立核算,日子苦哈哈的。“
”今天听说社保缴费基数上调了。“
”从2360上调到3523了。“
”到底啥影响?“
”原来扣188,下月扣281。“
”卧槽,那还吃鸡毛饭哪,零花钱预算直接减半啦,这顿你请啊。“
赞同来自: charlies 、影约 、鼠标1 、阿戒1899 、炫彩千纸鹤 、 、 、 、 、 、 、 、 、 、更多 »
鹰酱本周失业率反复,利率上升,但判断利率从5%-2%的大方向不变,保持仓位,关注TMF.。这可能是24年唯一确定的机会了。CPI到0以下,通缩确立,注意观察接下来的出台的政策,按照A一贯尿性,出台非常规货币政策前应有一波反弹。听说张五常开始呼吁提高通胀到6%了-这难道就是“先立后破”吗。有时候深切的体会到个人有如一片落叶,随风飞舞。最近风口在北交所,主板新股越来越少了,门票股还要不要留呢?近十年...就我们这形式,利率提到5分分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