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势研判
大家元旦好,2022年终于在一声声叹息声中过去了,对于2022年我的感受只有一个就是“雨僝云僽”。2022年我在写“大势研判”时有一个感触就是2021年时间过得真快啊,而刚刚过去的2022年给我的感触就变成了“百战艰难,度日如年”。果然人在顺遂和逆境的环境下心态是会发生变化的,看来我的自我修炼还远远不够。好了,尽管2022年过得焦头烂额,但是我对于投资的思考始终没有停下脚步,愈挫愈奋的个性可能就是我最有价值的情商了,每年元旦的“大势研判”我都会对上一年所做的研判进行“梳理+回顾”,看看过去一年有哪些研判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今年我仍会延续这种叙事风格,就像我之前说过的“我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力求每次研判都精准无比,只是想留下自己努力思考的印迹而已”。在“回顾”之后,我仍然会按照大类资产轮动的思路,根据当下的数据给大家推演一下未来一段时间汇、债、商、股的大势,请注意这个“大势研判”并不是预测市场的短期走势(我的体系从不预测某类金融产品的短期走势,因为我的市场观是“不赌、不猜、不判断,只应对!”),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喜勿喷。
文末附上上一年度“大势研判”。
第一章 汇率
2022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9.24%,基本和我2022年初判断一致,去年年初时人民币计价的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相较于美国中长期国债的利差还在历史均值之上,那个时候我是看人民币升值的,但是之后美国中长期国债回报率反超人民币中长期国债回报率,按照我当时说的“极有可能在2022年年中的某个时刻,中美利差会在此消彼长中达到1%的平衡利差甚至低于1%,而这个时候人民币相较于美元的币值就会逐步产生贬值的倾向了。”而事实确实如我所料。
那么好了,2023年人民币兑美元会有什么变化呢?先来看下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0日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8353%,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879%,目前中国相对于美国为负利差-1%+。根据以往的均值判断,在未来一年中人民币兑美元大概率仍将贬值,只是贬值的幅度应该没有2022年-9%这么夸张。原因在于2022年美联储和中国央行几乎是“相向而行”的,美国一个劲的加息,而中国则是在一个劲的降息。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我去年已经说过了,是出于房地产的孱弱+外贸的考量,导致人民币贬值的幅度较大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2022年人民币不仅是对美元贬值,对其他主要货币大多是贬值的,除了英镑和日元)。
而今年则有一个很大的变数,就是中国在临近2022年年底改变了疫情防控的政策,重点转向振兴经济。虽然目前看宏观经济还没有明显的起色,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为了扭转目前国内疲软的经济,中央财政政策会在2023年激进发力(意味着政府举债的意愿会比以往更强,发行国债的规模可能超预期),而历史上较为激进的财政发力引领经济复苏往往会导致一个显著的结果就是无风险利率的抬升,加之美国目前的加息周期还没有结束,所以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会从2022年的“相向而行”转变为“同向而行”。当然2023年中国无风险收益率会抬升多大幅度,我无法预估出来,如果抬升之后中美利差仍低于历史均值,那么我分析的结论就是人民币相较于美元仍会贬值,而幅度不会超过2022年的贬值幅度;但是如果人民币无风险利率再次反超美债1%以上,人民币大概率还会重新进入升值区间(这种情况概率较小,但并非毫无可能)。
〔观点〕
在当下这个时点我认为人民币相较于美元仍会贬值,但是贬值的力度有限。除非未来中美利差回归到历史均值之上,这种情况才会有所改变。
第二章 债券
说到债券,我们还是先回溯一下2022年年初的研判,我当时的观点是“2022年大概率是无风险利率下行的一年”,这一点在去年完全得到了市场的印证。长久期利率债相关基金2022年的平均涨幅为+3.5%(这类基金一般都带着“7~10年国开”的字样,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正如我在上个“汇率”章节中提到的,2023年大概率是财政刺激政策异常激进的一年,同时对于各行各业(包含之前被打压的科技、教育、房地产等行业)还会出台密集的振兴政策,这些政策会在越来越长的时间里面逐步发力,而这一切都会导致无风险利率的上行。所以我对于2023年的利率是看涨的,对于利率债是整体看空的,这一点跟2022年截然不同。多说一句,2022年债券市场有一类债券非常引人注目,即房地产信用债。但是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一路下行,诸多房地产公司债务暴雷,体现在地产信用债上面就是债券价格的雪崩,我见到最惨的就是原来面值100元的债券跌到不足10元(“金科股份”的债券,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了解一下)。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房地产这个行业国家还是要让它存活下去的,因为它对于当下国家的经济影响依然非常巨大。“大而不能倒”可以说是对于房地产这个行业在当下中国的真实写照。既然如此不妨推演一下未来有哪些房地产企业大概率会存活下去,从而挖掘这方面的投资机会,因为“企业活下去”对于债券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针对年底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各项救助政策,我认为第一类是在A股、香港上市且有一定国企背景的房地产公司、第二类是在A股、港股上市且目前还未债务爆雷有一定再融资能力的民营公司。因为具体标的的名称我不便提及,但是大致方向我认为就是这两类公司大概率会在此次地产危机中幸存下来,与之对应的是他们的债券会得到兑付。在此声明“地产债的投资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没有较高抗风险能力的投资者慎入”。
〔观点〕
2023年中国无风险利率上行的概率较大。目前市场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其本质就是债基,主要持有的就是跟利率债相关性较高的债券),未来一年的收益大概率依然不容乐观,请持有相关产品的投资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2022年四季度的“腥风血雨”,大概率只是开始。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投资者可以适度关注地产信用债方向上的投资机会。
第三章 商品
2022年年初我对于通胀的判断有两条,第一条是“目前此二者(标普500指数和石油)还未分出胜负,但对于未来这二者的回报率,我认为中长期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石油)是会优于持有美股标普500指数的表现的,请拭目以待!!!”。第二条是“在过去两年全球大放水背景下,通涨已经来临,需要高度关注!!!因为通胀尤其高通胀会引发高利率,直接使得股票类资产的风险补偿降低,而对于石油会不会延续2021年的荣光,我在此不敢妄下结论,但是如果美国的通胀继续愈演愈烈,石油的走势应该不会太差。”没想到这两条都是一语成谶,虽然2022年石油价格总体涨幅不大(纽交所轻质原油2022年涨幅+6.8%,标普500指数下跌19.44%),但是石油相关股票的涨幅却是非常之高,例如:中石油H上涨22%(按照人民币计算),这是我关注的石油类股票相关标的2022年涨幅最小的,像巴菲特大力买入的西方石油2022年的涨幅是119.1%(按照美元计价)。
对于2023年的石油价格,我的看法是它很难突破2022年年初因为俄乌战争打出的情绪高点130美元/桶,但是只要美国没有主动让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压过CPI和核心CPI(目前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3.88%,最新11月份CPI:7.1%,核心CPI:6%),石油价格大幅回落的概率是比较低的,且石油类相关股票的表现依然会比较好(目前石油类资产的机会在石油股上面,而非石油期货)。
至于未来美国的通胀是否会降温,我认为只要美联储持续的“加息+缩表”,通胀降温只是时间问题(有人说现在已经降温了,但是我觉得言之尚早!)。只是大家目前对“加息”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缩表”,而我认为“缩表”对于资产的中长期表现影响更大,因为加息和降息只是直接影响短期市场的利率变化,而缩表则能直接影响到中长期利率的变化。美国从2022年3月份开始加息,到现在已经累计加息425个基点。但是很多投资者忽略了,美国自2022年6月份开始的缩表。按照计划,美联储在2022年6~8月份每月缩表475亿,9月份开始每月缩表950亿。为什么投资者没有关注到这一信息呢?据我估计大概率是因为前几个月美联储并没有按照计划足额缩表,2022年的6~8月实际累计缩表金额636亿,平均每个月只不过是200亿,仅完成了计划的一半。9月份原计划缩表增加到950亿,但实际完成只是563亿,也只不过略超一半。但是根据美联储的最新数据,11月缩表完成922.94亿,可见美联储的缩表突然加速了。请大家对于缩表保持高度关注,还是那句话因为它是可以直接影响到中长期利率的行为。对于加息大家可能一直存在一种错觉,即加息的利率如果超过了CPI和核心CPI那么就认为通胀被彻底压制住了,但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实际案例是不支持这一说法的。
1973年初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伯恩斯通过加息以应对日益严重的通胀,一直加到了1974年的7月,将当时的短期利率加到了接近13%(当时的通胀率为11%+,10年期国债利率为8%+),但是仅仅过了一个月,迫于加息已经导致美国经济走入衰退的政治压力,美联储自1974年8月开始降息,一直降到了1975年,正是由于他在较高利率上停留的时间过短(只有一个月)且当时没有直接拉升中长期无风险利率,因此未导致10年期国债利率主动的超过通胀率,为未来数年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大滞涨的爆发埋下了伏笔。而他之后的沃尔克治理通胀则是通过抬高短期和中长期利率的方式使得短期和长期国债的收益率都主动高于通胀率,制造出了“沃尔克衰退”,这才把通胀彻底关到了笼子里面。根据目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讲话,即“加息的上限有可能突破原来的预期且要停留较长时间”。他应该吸取了伯恩斯的教训的,也就是说他极有可能会采取沃尔克的方式主动迎击通胀,通过不断地加息和缩表让短期和长期利率超过CPI且在较高利率停留一段时间才会结束整个加息的进程。如果说2022年的美国资本市场很惨,我认为2023年可能才是“加息+缩表”真正发挥大杀器作用的一年,请大家拭目以待。
〔观点〕
未来美国的通胀大概率是要在不断加息和缩表的影响下降温的。我认为需要关注的是一旦当中长期美国国债利率超过通胀相关数据,即可以确认通胀大概率已被制服(这个时候就要远离石油类相关投资标的了)。而目前数据尚不支持这一结论,因此从大类资产轮动的角度看“美元模型”目前依然是商品的性价比高于美债和美股。
第四章 股市
2022年可以说在汇率、债券、商品方面的研判是基本准确的,但是在股市上的研判却出现了很大的失误。当然还是先回顾一下我去年年初说的话,“在未来一段时间,我继续看多股市整体表现,尤其是中小指数方向,以港股中小指数方向为尤其看重的方向,看淡蓝筹类指数。继续看好新兴市场股票指数带来的相关QDII基金的投资机会!”上面这段话中,可能唯一判断准确的就是“看淡蓝筹指数”,其他方面都没有得到市场的印证。尤其是2022年出现了历史上从未出现的一个事情,即2022年是唯一一年股票市场始终存在风险补偿充足的品种,但是该品种当年收益率为负(中小指数方向)。对于这件事情的思考我始终就没有停止过,也有了一些可能“还不太成熟的结论”尚需时间来印证。但是对于2023年的行情,我还是有一些“胡言乱语”想和大家分享。
从目前的人民币模型看,大中华区股票的潜在回报率是最高的,尤其是港股方向且不论大小盘指数,其风险补偿均为绝对充足阶段。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不爆发战争和衰退,股市的回报未来一年大概率是正的。但是请大家注意我说的是“一般情况”,而我认为目前极有可能就属于非一般的情况。这个非一般表现在哪里?答案很简单——美股的影响!
2022年我的研判中用了不小的篇幅和大家聊港股市场,而2023年我想跟大家说说美股市场。大家应该都知道我从2021年5月开始就看空美股了,但是直到2022年9~10月份我才坚定地看空美股。为何?这里就要先扯远一点了。纵观美股历史,可以说其中长期的上涨是由两个原因支撑的(起码要具备其中之一),一个是重置成本驱动(一般出现在滞涨期,因此也可以理解为通胀驱动,例如土耳其这样的高通胀国家股市几乎年年上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个是风险补偿充足(一般出现在相对较低利率、低通胀时期,股票潜在回报率相对于债券有比较大的利差)。反之,股市大跌往往也会具备反向的特征,我总结了一下:第一,通胀高企;第二,中长期债券回报率高于股票潜在回报率;第三,股票潜在回报率虽然高于债券和通胀,但是高于的程度较低,即相较于债券的风险补偿不足。当具备其中一项时,市场基本就可以视为中长期空头市场了(2021年5月的时候就是具备第一项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美股的回报率低于通胀,但是远高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具备两项的时,基本上来说也就是股票沦为最差资产的时候(2022年9~10月美股的性价比竟然滑落到低于美债的地步,成为了性价比最差资产),较大幅度的调整往往就要临近了。历史上美股出现从最高点调整幅度超过50%及以上的空头行情,在最近50年中出现了三次,分别是1973~1974(通胀为下跌主因),2000~2002(网络科技股泡沫为主因),2008(次贷危机为主因)。1973~1974年就属于“第一”和“第二”的合体,与当下的差别只是目前属于“第一”和“第三”的合体,这也是我强烈看空美股的主因。
而美股一旦发生较大调整,大中华区的股票市场会不会受到较大冲击呢?实话实说对于这个事情,我也没有答案。但是从相关性的角度看A股中小指数方向可能是与美股相关度最低的一个方向了,所以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这个方向是否能在美股发生较大调整的背景下“相对的独善其身”。
最后说一下我在当下的观点:我认为从价值的角度看港股是当下最有价值的市场,但是它的问题是和美股的历史相关性很大,一旦美股发生较大调整,港股很有可能也要陪绑。A股中小方向的风险补偿较好且与美股的相关度不高,但是从性价比的角度看,A股中小指数方向的性价比是不如香港指数的,它只是胜在相关度低上面罢了。而对于美股我是看的比较空的(根据我的模型估算,我认为2023年或者最晚到2024年标普500指数下破2500点的概率是不小的,而目前的点位是3839点,大家可以自己算算下跌的幅度)。
〔观点〕
在未来一段时间,我相对看多大中华区股市整体表现,尤其是中小指数方向,看空美股指数。所以我目前的投资组合是一个对冲组合,以反映我对于当下“非一般的市场环境“的应对。
好了,“汇、债、商、股”现在按照我的思路给大家梳理了一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希望大家能在未来做到‘不以涨喜,不以跌悲’,因为理财是一件长期的事情,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好!”,祝大家新的一年投资顺利。
附:
《2021年大势研判》: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47684
2023年1月1日
大家元旦好,2022年终于在一声声叹息声中过去了,对于2022年我的感受只有一个就是“雨僝云僽”。2022年我在写“大势研判”时有一个感触就是2021年时间过得真快啊,而刚刚过去的2022年给我的感触就变成了“百战艰难,度日如年”。果然人在顺遂和逆境的环境下心态是会发生变化的,看来我的自我修炼还远远不够。好了,尽管2022年过得焦头烂额,但是我对于投资的思考始终没有停下脚步,愈挫愈奋的个性可能就是我最有价值的情商了,每年元旦的“大势研判”我都会对上一年所做的研判进行“梳理+回顾”,看看过去一年有哪些研判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今年我仍会延续这种叙事风格,就像我之前说过的“我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力求每次研判都精准无比,只是想留下自己努力思考的印迹而已”。在“回顾”之后,我仍然会按照大类资产轮动的思路,根据当下的数据给大家推演一下未来一段时间汇、债、商、股的大势,请注意这个“大势研判”并不是预测市场的短期走势(我的体系从不预测某类金融产品的短期走势,因为我的市场观是“不赌、不猜、不判断,只应对!”),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喜勿喷。
文末附上上一年度“大势研判”。
第一章 汇率
2022年人民币兑美元贬值9.24%,基本和我2022年初判断一致,去年年初时人民币计价的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相较于美国中长期国债的利差还在历史均值之上,那个时候我是看人民币升值的,但是之后美国中长期国债回报率反超人民币中长期国债回报率,按照我当时说的“极有可能在2022年年中的某个时刻,中美利差会在此消彼长中达到1%的平衡利差甚至低于1%,而这个时候人民币相较于美元的币值就会逐步产生贬值的倾向了。”而事实确实如我所料。
那么好了,2023年人民币兑美元会有什么变化呢?先来看下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0日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8353%,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879%,目前中国相对于美国为负利差-1%+。根据以往的均值判断,在未来一年中人民币兑美元大概率仍将贬值,只是贬值的幅度应该没有2022年-9%这么夸张。原因在于2022年美联储和中国央行几乎是“相向而行”的,美国一个劲的加息,而中国则是在一个劲的降息。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我去年已经说过了,是出于房地产的孱弱+外贸的考量,导致人民币贬值的幅度较大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2022年人民币不仅是对美元贬值,对其他主要货币大多是贬值的,除了英镑和日元)。
而今年则有一个很大的变数,就是中国在临近2022年年底改变了疫情防控的政策,重点转向振兴经济。虽然目前看宏观经济还没有明显的起色,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为了扭转目前国内疲软的经济,中央财政政策会在2023年激进发力(意味着政府举债的意愿会比以往更强,发行国债的规模可能超预期),而历史上较为激进的财政发力引领经济复苏往往会导致一个显著的结果就是无风险利率的抬升,加之美国目前的加息周期还没有结束,所以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会从2022年的“相向而行”转变为“同向而行”。当然2023年中国无风险收益率会抬升多大幅度,我无法预估出来,如果抬升之后中美利差仍低于历史均值,那么我分析的结论就是人民币相较于美元仍会贬值,而幅度不会超过2022年的贬值幅度;但是如果人民币无风险利率再次反超美债1%以上,人民币大概率还会重新进入升值区间(这种情况概率较小,但并非毫无可能)。
〔观点〕
在当下这个时点我认为人民币相较于美元仍会贬值,但是贬值的力度有限。除非未来中美利差回归到历史均值之上,这种情况才会有所改变。
第二章 债券
说到债券,我们还是先回溯一下2022年年初的研判,我当时的观点是“2022年大概率是无风险利率下行的一年”,这一点在去年完全得到了市场的印证。长久期利率债相关基金2022年的平均涨幅为+3.5%(这类基金一般都带着“7~10年国开”的字样,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正如我在上个“汇率”章节中提到的,2023年大概率是财政刺激政策异常激进的一年,同时对于各行各业(包含之前被打压的科技、教育、房地产等行业)还会出台密集的振兴政策,这些政策会在越来越长的时间里面逐步发力,而这一切都会导致无风险利率的上行。所以我对于2023年的利率是看涨的,对于利率债是整体看空的,这一点跟2022年截然不同。多说一句,2022年债券市场有一类债券非常引人注目,即房地产信用债。但是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一路下行,诸多房地产公司债务暴雷,体现在地产信用债上面就是债券价格的雪崩,我见到最惨的就是原来面值100元的债券跌到不足10元(“金科股份”的债券,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了解一下)。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房地产这个行业国家还是要让它存活下去的,因为它对于当下国家的经济影响依然非常巨大。“大而不能倒”可以说是对于房地产这个行业在当下中国的真实写照。既然如此不妨推演一下未来有哪些房地产企业大概率会存活下去,从而挖掘这方面的投资机会,因为“企业活下去”对于债券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针对年底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各项救助政策,我认为第一类是在A股、香港上市且有一定国企背景的房地产公司、第二类是在A股、港股上市且目前还未债务爆雷有一定再融资能力的民营公司。因为具体标的的名称我不便提及,但是大致方向我认为就是这两类公司大概率会在此次地产危机中幸存下来,与之对应的是他们的债券会得到兑付。在此声明“地产债的投资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没有较高抗风险能力的投资者慎入”。
〔观点〕
2023年中国无风险利率上行的概率较大。目前市场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其本质就是债基,主要持有的就是跟利率债相关性较高的债券),未来一年的收益大概率依然不容乐观,请持有相关产品的投资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2022年四季度的“腥风血雨”,大概率只是开始。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投资者可以适度关注地产信用债方向上的投资机会。
第三章 商品
2022年年初我对于通胀的判断有两条,第一条是“目前此二者(标普500指数和石油)还未分出胜负,但对于未来这二者的回报率,我认为中长期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石油)是会优于持有美股标普500指数的表现的,请拭目以待!!!”。第二条是“在过去两年全球大放水背景下,通涨已经来临,需要高度关注!!!因为通胀尤其高通胀会引发高利率,直接使得股票类资产的风险补偿降低,而对于石油会不会延续2021年的荣光,我在此不敢妄下结论,但是如果美国的通胀继续愈演愈烈,石油的走势应该不会太差。”没想到这两条都是一语成谶,虽然2022年石油价格总体涨幅不大(纽交所轻质原油2022年涨幅+6.8%,标普500指数下跌19.44%),但是石油相关股票的涨幅却是非常之高,例如:中石油H上涨22%(按照人民币计算),这是我关注的石油类股票相关标的2022年涨幅最小的,像巴菲特大力买入的西方石油2022年的涨幅是119.1%(按照美元计价)。
对于2023年的石油价格,我的看法是它很难突破2022年年初因为俄乌战争打出的情绪高点130美元/桶,但是只要美国没有主动让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压过CPI和核心CPI(目前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3.88%,最新11月份CPI:7.1%,核心CPI:6%),石油价格大幅回落的概率是比较低的,且石油类相关股票的表现依然会比较好(目前石油类资产的机会在石油股上面,而非石油期货)。
至于未来美国的通胀是否会降温,我认为只要美联储持续的“加息+缩表”,通胀降温只是时间问题(有人说现在已经降温了,但是我觉得言之尚早!)。只是大家目前对“加息”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缩表”,而我认为“缩表”对于资产的中长期表现影响更大,因为加息和降息只是直接影响短期市场的利率变化,而缩表则能直接影响到中长期利率的变化。美国从2022年3月份开始加息,到现在已经累计加息425个基点。但是很多投资者忽略了,美国自2022年6月份开始的缩表。按照计划,美联储在2022年6~8月份每月缩表475亿,9月份开始每月缩表950亿。为什么投资者没有关注到这一信息呢?据我估计大概率是因为前几个月美联储并没有按照计划足额缩表,2022年的6~8月实际累计缩表金额636亿,平均每个月只不过是200亿,仅完成了计划的一半。9月份原计划缩表增加到950亿,但实际完成只是563亿,也只不过略超一半。但是根据美联储的最新数据,11月缩表完成922.94亿,可见美联储的缩表突然加速了。请大家对于缩表保持高度关注,还是那句话因为它是可以直接影响到中长期利率的行为。对于加息大家可能一直存在一种错觉,即加息的利率如果超过了CPI和核心CPI那么就认为通胀被彻底压制住了,但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实际案例是不支持这一说法的。
1973年初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伯恩斯通过加息以应对日益严重的通胀,一直加到了1974年的7月,将当时的短期利率加到了接近13%(当时的通胀率为11%+,10年期国债利率为8%+),但是仅仅过了一个月,迫于加息已经导致美国经济走入衰退的政治压力,美联储自1974年8月开始降息,一直降到了1975年,正是由于他在较高利率上停留的时间过短(只有一个月)且当时没有直接拉升中长期无风险利率,因此未导致10年期国债利率主动的超过通胀率,为未来数年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大滞涨的爆发埋下了伏笔。而他之后的沃尔克治理通胀则是通过抬高短期和中长期利率的方式使得短期和长期国债的收益率都主动高于通胀率,制造出了“沃尔克衰退”,这才把通胀彻底关到了笼子里面。根据目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讲话,即“加息的上限有可能突破原来的预期且要停留较长时间”。他应该吸取了伯恩斯的教训的,也就是说他极有可能会采取沃尔克的方式主动迎击通胀,通过不断地加息和缩表让短期和长期利率超过CPI且在较高利率停留一段时间才会结束整个加息的进程。如果说2022年的美国资本市场很惨,我认为2023年可能才是“加息+缩表”真正发挥大杀器作用的一年,请大家拭目以待。
〔观点〕
未来美国的通胀大概率是要在不断加息和缩表的影响下降温的。我认为需要关注的是一旦当中长期美国国债利率超过通胀相关数据,即可以确认通胀大概率已被制服(这个时候就要远离石油类相关投资标的了)。而目前数据尚不支持这一结论,因此从大类资产轮动的角度看“美元模型”目前依然是商品的性价比高于美债和美股。
第四章 股市
2022年可以说在汇率、债券、商品方面的研判是基本准确的,但是在股市上的研判却出现了很大的失误。当然还是先回顾一下我去年年初说的话,“在未来一段时间,我继续看多股市整体表现,尤其是中小指数方向,以港股中小指数方向为尤其看重的方向,看淡蓝筹类指数。继续看好新兴市场股票指数带来的相关QDII基金的投资机会!”上面这段话中,可能唯一判断准确的就是“看淡蓝筹指数”,其他方面都没有得到市场的印证。尤其是2022年出现了历史上从未出现的一个事情,即2022年是唯一一年股票市场始终存在风险补偿充足的品种,但是该品种当年收益率为负(中小指数方向)。对于这件事情的思考我始终就没有停止过,也有了一些可能“还不太成熟的结论”尚需时间来印证。但是对于2023年的行情,我还是有一些“胡言乱语”想和大家分享。
从目前的人民币模型看,大中华区股票的潜在回报率是最高的,尤其是港股方向且不论大小盘指数,其风险补偿均为绝对充足阶段。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不爆发战争和衰退,股市的回报未来一年大概率是正的。但是请大家注意我说的是“一般情况”,而我认为目前极有可能就属于非一般的情况。这个非一般表现在哪里?答案很简单——美股的影响!
2022年我的研判中用了不小的篇幅和大家聊港股市场,而2023年我想跟大家说说美股市场。大家应该都知道我从2021年5月开始就看空美股了,但是直到2022年9~10月份我才坚定地看空美股。为何?这里就要先扯远一点了。纵观美股历史,可以说其中长期的上涨是由两个原因支撑的(起码要具备其中之一),一个是重置成本驱动(一般出现在滞涨期,因此也可以理解为通胀驱动,例如土耳其这样的高通胀国家股市几乎年年上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个是风险补偿充足(一般出现在相对较低利率、低通胀时期,股票潜在回报率相对于债券有比较大的利差)。反之,股市大跌往往也会具备反向的特征,我总结了一下:第一,通胀高企;第二,中长期债券回报率高于股票潜在回报率;第三,股票潜在回报率虽然高于债券和通胀,但是高于的程度较低,即相较于债券的风险补偿不足。当具备其中一项时,市场基本就可以视为中长期空头市场了(2021年5月的时候就是具备第一项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美股的回报率低于通胀,但是远高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具备两项的时,基本上来说也就是股票沦为最差资产的时候(2022年9~10月美股的性价比竟然滑落到低于美债的地步,成为了性价比最差资产),较大幅度的调整往往就要临近了。历史上美股出现从最高点调整幅度超过50%及以上的空头行情,在最近50年中出现了三次,分别是1973~1974(通胀为下跌主因),2000~2002(网络科技股泡沫为主因),2008(次贷危机为主因)。1973~1974年就属于“第一”和“第二”的合体,与当下的差别只是目前属于“第一”和“第三”的合体,这也是我强烈看空美股的主因。
而美股一旦发生较大调整,大中华区的股票市场会不会受到较大冲击呢?实话实说对于这个事情,我也没有答案。但是从相关性的角度看A股中小指数方向可能是与美股相关度最低的一个方向了,所以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这个方向是否能在美股发生较大调整的背景下“相对的独善其身”。
最后说一下我在当下的观点:我认为从价值的角度看港股是当下最有价值的市场,但是它的问题是和美股的历史相关性很大,一旦美股发生较大调整,港股很有可能也要陪绑。A股中小方向的风险补偿较好且与美股的相关度不高,但是从性价比的角度看,A股中小指数方向的性价比是不如香港指数的,它只是胜在相关度低上面罢了。而对于美股我是看的比较空的(根据我的模型估算,我认为2023年或者最晚到2024年标普500指数下破2500点的概率是不小的,而目前的点位是3839点,大家可以自己算算下跌的幅度)。
〔观点〕
在未来一段时间,我相对看多大中华区股市整体表现,尤其是中小指数方向,看空美股指数。所以我目前的投资组合是一个对冲组合,以反映我对于当下“非一般的市场环境“的应对。
好了,“汇、债、商、股”现在按照我的思路给大家梳理了一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希望大家能在未来做到‘不以涨喜,不以跌悲’,因为理财是一件长期的事情,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好!”,祝大家新的一年投资顺利。
附:
《2021年大势研判》: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47684
2023年1月1日
5
赞同来自: keaven 、njsunl 、月入百万雄师 、自由之梦想 、好奇心135更多 »
楼主的研判很有意思,这里再分享一个最近刚刚看完的一本对2022经济回顾以及2023年经济展望的蓝皮书《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23年的经济复苏可能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短期是以餐饮为代表的消费、工业生产的“深蹲”反弹;在中长期是政策发力起效,包括房地产销售—房价—投资的企稳回升,基建投资的持续发力,汽车和家电消费的潜力被激发。
货币市场:预期美联储加息周期可能止步于2023年3月,这将极大地减轻因中美货币政策分化而对国内带来的外部冲击,国内宏观金融形势在2023年有望呈现先紧后松态势。
债券市场:受限于中美利差倒挂和资本外流压力,中美货币政策的分化程度将有所收敛,国内中长期利率债收益率在2023年可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房地产市场:在人口老龄化和市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的约束下,本轮市场的复苏将是一个逐步回归长期趋势(均衡水平)的过程,即房地产开发投资先行指数逐步回归至0值附近(负向缺口逐步收敛),并围绕0值小幅波动。
大宗商品方面:受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和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持续加大的需求端影响,2023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总体上可能呈现震荡下行的趋势;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和军事冲突可能对商品价格带来短期扰动。
劳动力市场
2022年上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不断攀升,4月和5月分别达到6.1%和5.9%,处于该指标公布以来的高位。16~24岁的青年失业率一直上升,5月尚未正式进入毕业季,已经达到了18.4%。7月已经达到19.9%的高位,9月为17.9%。
16~24岁人口的分布情况
图为不同年龄组的城镇调查失业率
首先,利用已经公布的数据,假定劳动参与率变化幅度很小,估算当前经济活动人口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城镇就业总量为46773万人,2021年底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据此我们可以推算出2021年底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经济活动人口规模为49287万人。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年度间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很小。因此,我们仍然假定年度间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幅度不足以影响就业和失业人口的分布,那么经济活动人口的变化就仅仅来自人口数量的变化。
其次,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目前青年就业、失业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等情况。2020年16~24岁人口数量为13230万人,该年龄组的城镇人口为9631万人,该年龄组的城镇化率为72.8%。根据人口预测数据,2022年16~24岁组人口规模为13251万人,仍然以2020年的城镇化率为基础,则该年龄组的城镇人口规模为9646万人。
该年龄组的人口分布有以下几种状态:在学、参与劳动力市场和退出劳动力市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11月16~24岁人口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为12.8%,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同期16~24岁城镇人口的就业总数为3510万人,因此可以推算出同期的失业人口为449万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为277万人,劳动参与率(不含在校生)为92.6%。
基于普查数据,对相关参数进行假定,可以推断出当前青年人口的各项主要劳动力市场指标的分布情况。假定2022年16~24岁年龄段人口的在校比例与人口普查年份相同,则2022年在校生人数为5853万人。假定劳动参与率没有变化,则2022年经济活动人口3516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9月16~24岁人口的失业率为17.9%,根据这个失业率估算,该年龄组的失业人口为629万人,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为282万人。
初次分配格局:2021年,劳动报酬份额为37.7%,较2020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资本报酬份额为34.3%,较2020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公共要素报酬份额为9.3%,较2020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混合收入占比为18.7%,较2020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2021年,可支配劳动报酬约30.1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6.4%,占劳动报酬总额的比重为72.9%。2020年可支配劳动报酬约27.4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7%,占劳动报酬总额的比重为75.7%。这表明,2020年个人所得税减免和社保降费对劳动报酬有重要的影响,2021年恢复到了常态水平。
建议经济措施
财政政策方面,在当前宏观部门资产负债表面临衰退风险的背景下,通过扩张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补位”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收缩。
鉴于赤字融资同时是一个金融问题,在保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便利赤字融资就成为实施货币金融政策必须要考虑的要素;财政和货币政策配合的主要领域便集中在政府赤字和债务管理方面。
在中长期保持货币供应量和GDP名义增速与社融增速基本匹配;着力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财政、产业等相关政策共同撬动全社会的有效融资需求,实现从“宽货币”到“宽信用”。
2022年股票市场回顾
2022年A股新股发行速度有所减缓,但募集资金规模进一步上升,截至2022年9月A股发行新股304只,低于上年同期373只发行数量,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841家,新股募集资金总额从上年同期的3768亿元升至4863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从0.72%上升至0.76%,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均居全球首位。
除北交所、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以外的新股平均“一字板”涨停天数从2021年的4.68天降低至4.49天,注册制下上市首日即破发的新股数量达到73只,占注册制新股发行数量的29%,“打新”的制度套利空间已基本消除。
2022年能源与工业回顾
工业方面:2021年2月初至2022年8月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累计增速,增收不增利。
2022年前三季度,能源生产密集的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3%和6.6%,增速高于制造业占比大的东部地区(3.2%),东北地区同比下降1.5%。
其中,资源型省份普遍情况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山西、内蒙古、青海、宁夏同比分别增长9.7%、8.9%、14.7%、8.8%;中部省份保持较高增长,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同比分别增长6%、7.4%、7.4%、7.8%。
工业大省保持基本稳定。江苏、山东、浙江等省份同比分别增长4.5%、5.3%、5.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同比增长3.4%。受疫情、高温等因素影响,四川(2.4%)、海南(-0.8%)、上海(-2.2%)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能源方面:
2021年亚太地区原油消费比重增加至38.6%左右。北美和欧盟原油消费比重分别下降至22.6%和11.6%。世界原油消费和贸易中心逐步东移。其中,亚太地区原油需求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
亚太地区主要国家天然气消费趋势
2023年的经济复苏可能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短期是以餐饮为代表的消费、工业生产的“深蹲”反弹;在中长期是政策发力起效,包括房地产销售—房价—投资的企稳回升,基建投资的持续发力,汽车和家电消费的潜力被激发。
货币市场:预期美联储加息周期可能止步于2023年3月,这将极大地减轻因中美货币政策分化而对国内带来的外部冲击,国内宏观金融形势在2023年有望呈现先紧后松态势。
债券市场:受限于中美利差倒挂和资本外流压力,中美货币政策的分化程度将有所收敛,国内中长期利率债收益率在2023年可能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房地产市场:在人口老龄化和市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的约束下,本轮市场的复苏将是一个逐步回归长期趋势(均衡水平)的过程,即房地产开发投资先行指数逐步回归至0值附近(负向缺口逐步收敛),并围绕0值小幅波动。
大宗商品方面:受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和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持续加大的需求端影响,2023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总体上可能呈现震荡下行的趋势;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和军事冲突可能对商品价格带来短期扰动。
劳动力市场
2022年上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不断攀升,4月和5月分别达到6.1%和5.9%,处于该指标公布以来的高位。16~24岁的青年失业率一直上升,5月尚未正式进入毕业季,已经达到了18.4%。7月已经达到19.9%的高位,9月为17.9%。
16~24岁人口的分布情况
图为不同年龄组的城镇调查失业率
首先,利用已经公布的数据,假定劳动参与率变化幅度很小,估算当前经济活动人口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城镇就业总量为46773万人,2021年底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据此我们可以推算出2021年底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经济活动人口规模为49287万人。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年度间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很小。因此,我们仍然假定年度间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幅度不足以影响就业和失业人口的分布,那么经济活动人口的变化就仅仅来自人口数量的变化。
其次,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目前青年就业、失业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等情况。2020年16~24岁人口数量为13230万人,该年龄组的城镇人口为9631万人,该年龄组的城镇化率为72.8%。根据人口预测数据,2022年16~24岁组人口规模为13251万人,仍然以2020年的城镇化率为基础,则该年龄组的城镇人口规模为9646万人。
该年龄组的人口分布有以下几种状态:在学、参与劳动力市场和退出劳动力市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11月16~24岁人口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为12.8%,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同期16~24岁城镇人口的就业总数为3510万人,因此可以推算出同期的失业人口为449万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为277万人,劳动参与率(不含在校生)为92.6%。
基于普查数据,对相关参数进行假定,可以推断出当前青年人口的各项主要劳动力市场指标的分布情况。假定2022年16~24岁年龄段人口的在校比例与人口普查年份相同,则2022年在校生人数为5853万人。假定劳动参与率没有变化,则2022年经济活动人口3516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9月16~24岁人口的失业率为17.9%,根据这个失业率估算,该年龄组的失业人口为629万人,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为282万人。
初次分配格局:2021年,劳动报酬份额为37.7%,较2020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资本报酬份额为34.3%,较2020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公共要素报酬份额为9.3%,较2020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混合收入占比为18.7%,较2020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2021年,可支配劳动报酬约30.1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6.4%,占劳动报酬总额的比重为72.9%。2020年可支配劳动报酬约27.4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7%,占劳动报酬总额的比重为75.7%。这表明,2020年个人所得税减免和社保降费对劳动报酬有重要的影响,2021年恢复到了常态水平。
建议经济措施
财政政策方面,在当前宏观部门资产负债表面临衰退风险的背景下,通过扩张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补位”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收缩。
鉴于赤字融资同时是一个金融问题,在保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便利赤字融资就成为实施货币金融政策必须要考虑的要素;财政和货币政策配合的主要领域便集中在政府赤字和债务管理方面。
在中长期保持货币供应量和GDP名义增速与社融增速基本匹配;着力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财政、产业等相关政策共同撬动全社会的有效融资需求,实现从“宽货币”到“宽信用”。
2022年股票市场回顾
2022年A股新股发行速度有所减缓,但募集资金规模进一步上升,截至2022年9月A股发行新股304只,低于上年同期373只发行数量,上市公司总数达到4841家,新股募集资金总额从上年同期的3768亿元升至4863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从0.72%上升至0.76%,IPO数量和融资金额均居全球首位。
除北交所、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以外的新股平均“一字板”涨停天数从2021年的4.68天降低至4.49天,注册制下上市首日即破发的新股数量达到73只,占注册制新股发行数量的29%,“打新”的制度套利空间已基本消除。
2022年能源与工业回顾
工业方面:2021年2月初至2022年8月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累计增速,增收不增利。
2022年前三季度,能源生产密集的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3%和6.6%,增速高于制造业占比大的东部地区(3.2%),东北地区同比下降1.5%。
其中,资源型省份普遍情况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山西、内蒙古、青海、宁夏同比分别增长9.7%、8.9%、14.7%、8.8%;中部省份保持较高增长,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同比分别增长6%、7.4%、7.4%、7.8%。
工业大省保持基本稳定。江苏、山东、浙江等省份同比分别增长4.5%、5.3%、5.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同比增长3.4%。受疫情、高温等因素影响,四川(2.4%)、海南(-0.8%)、上海(-2.2%)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能源方面:
2021年亚太地区原油消费比重增加至38.6%左右。北美和欧盟原油消费比重分别下降至22.6%和11.6%。世界原油消费和贸易中心逐步东移。其中,亚太地区原油需求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
亚太地区主要国家天然气消费趋势
3
赞同来自: 我心安然 、好奇心135 、skyblue777
转发,机构观点
新时代“朱格拉周期”即将开启,产业升级、补链强链等紧迫性提升,或带来新一轮产业投资周期;战略安全、自主可控相关产业或将一马当先,首先受益。与传统“朱格拉周期”核心驱动主要来自需求端不同(如设备更新需求等),新时代“朱格拉周期”或带有明显的供给端特色,政策引导下生产与消费环节加快转型升级。2022年财政端“留抵退税”、货币端“设备更新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对企业报表起到良好保护,2023年政策续力下,“累积效应”将显现。
2023年全球经济将“东升西落”,海外经济“硬”衰退,货币环境从紧缩周期向宽松“回归”。欧美持续宽松掩盖了诸多问题,史无前例的加息周期带来的经济问题暴露才刚开始。对美国而言,企业杠杆行为的“逆转”或在所难免,经济衰退的压力或存低估;欧洲的问题更加凸显,民粹主义下的政治经济问题交织、债务危机或将“魅影再现”。2023年,美债利率的下行趋势确定;美联储收紧主要盯的居民端指标逐一见顶,或指向加息止步于2023年上半年,降息或最早在下半年。
2023年将是“回归”之年,资产配置优选中国股市与美国利率债。国内的经济政策环境“利股不利债”,股市或呈现“先价值后成长”的特征,全年“N”型走势;债券熊市或已开启,阶段性超调或在所难免。基本面等多重因素影响共振下,对于2023年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表现,3.3%或非终点,3.5%亦有可能。海外市场方面,权益市场受盈利下修的影响中短期或将延续大幅震荡调整,美国利率债、黄金等避险资产的配置价值凸显。在衰退阶段,高收益债违约潮或现,阶段性利于避险资产表现。
https://xueqiu.com/7955260278/239349407
新时代“朱格拉周期”即将开启,产业升级、补链强链等紧迫性提升,或带来新一轮产业投资周期;战略安全、自主可控相关产业或将一马当先,首先受益。与传统“朱格拉周期”核心驱动主要来自需求端不同(如设备更新需求等),新时代“朱格拉周期”或带有明显的供给端特色,政策引导下生产与消费环节加快转型升级。2022年财政端“留抵退税”、货币端“设备更新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对企业报表起到良好保护,2023年政策续力下,“累积效应”将显现。
2023年全球经济将“东升西落”,海外经济“硬”衰退,货币环境从紧缩周期向宽松“回归”。欧美持续宽松掩盖了诸多问题,史无前例的加息周期带来的经济问题暴露才刚开始。对美国而言,企业杠杆行为的“逆转”或在所难免,经济衰退的压力或存低估;欧洲的问题更加凸显,民粹主义下的政治经济问题交织、债务危机或将“魅影再现”。2023年,美债利率的下行趋势确定;美联储收紧主要盯的居民端指标逐一见顶,或指向加息止步于2023年上半年,降息或最早在下半年。
2023年将是“回归”之年,资产配置优选中国股市与美国利率债。国内的经济政策环境“利股不利债”,股市或呈现“先价值后成长”的特征,全年“N”型走势;债券熊市或已开启,阶段性超调或在所难免。基本面等多重因素影响共振下,对于2023年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表现,3.3%或非终点,3.5%亦有可能。海外市场方面,权益市场受盈利下修的影响中短期或将延续大幅震荡调整,美国利率债、黄金等避险资产的配置价值凸显。在衰退阶段,高收益债违约潮或现,阶段性利于避险资产表现。
https://xueqiu.com/7955260278/239349407
2
penguin - 好好学习,早日致富
赞同来自: 画眉 、skyblue777
@Euros
有点没太懂,既然楼主很看重加息缩表在23年的威力,为啥还觉得23年商品优于股票您可能误会了,我不是认为在整个2023年商品优于股票,而是在美国短,中,长期国债利率没有超越cpi和核心cpi之前,我认为石油股会继续优于美股市场整体表现,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0
@wenzhencai
谁说了算命了,人家看跌35%,市场就得到,真以为是神了,只不过代表一个看法
这个东西还需要随时调整,未来是不确定的,都是一步步的看下来
麻烦楼主也给A股算算2023年是涨是跌,涨多少跌多少!
你还不直接说,楼主给你打100个亿更好,更快捷
目前美股的确还没有反转,2023年标普500指数也很有可能收跌,3倍做多我下不了手。但是刚开年第一个交易日就给别人算命35%的跌幅,如果楼主有那么神,麻烦楼主也给A股算算2023年是涨是跌,涨多少跌多少!不敢还说啥,我是干5倍放空老美
谁说了算命了,人家看跌35%,市场就得到,真以为是神了,只不过代表一个看法
这个东西还需要随时调整,未来是不确定的,都是一步步的看下来
麻烦楼主也给A股算算2023年是涨是跌,涨多少跌多少!
你还不直接说,楼主给你打100个亿更好,更快捷
0
@超弦资本
其实你可以3倍杠杆做多美股,和楼主碰一下目前美股的确还没有反转,2023年标普500指数也很有可能收跌,3倍做多我下不了手。但是刚开年第一个交易日就给别人算命35%的跌幅,如果楼主有那么神,麻烦楼主也给A股算算2023年是涨是跌,涨多少跌多少!
0
@wenzhencai
看看你算命准不准,2022年标普500指数下跌19.44%的基础上,2023年再跌35%?如果能实现这个跌幅,就是1931,1937,2008年重现,这三年发生了什么才导致如此暴跌?!其实你可以3倍杠杆做多美股,和楼主碰一下
1
penguin - 好好学习,早日致富
赞同来自: 画眉
@xiszero
说到债券,我们还是先回溯一下2022年年初的研判,我当时的观点是“2022年大概率是无风险利率下行的一年”,这一点在去年完全得到了市场的印证。长久期利率债相关基金2022年的平均涨幅为+3.5%(这类基金一般都带着“7~10年国开”的字样,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您好。。。我关注的是10年期国开债的收益率。。。咱们关注的标的可能略有不同(2021年12月31日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是3.0834%,2022年12月30日的数据是2.9907%)。。。。所以我说的标的是“7-10年国开”
挑个刺,十年期国债收益率21.12.31是2.7754,到22.12.31是2.8353,明明是上升的,基金涨是因为有票息。
0
1。好文笔,谢谢分享。
2。我认为人民币会缓升,无他,资金流向中国,流出美国。这样,看好以内地企业为主的恒生逻辑更强。
3。本人满仓恒生指数的相关产品02828,02800,03188,内银股(四大行+光大),恒生相关基金及内银股一半一半。
2。我认为人民币会缓升,无他,资金流向中国,流出美国。这样,看好以内地企业为主的恒生逻辑更强。
3。本人满仓恒生指数的相关产品02828,02800,03188,内银股(四大行+光大),恒生相关基金及内银股一半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