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彼得林奇 的投资体系为主,随便谈谈 “价值投资” 入门

发财致富是大家共同的追求,所以我还未参加工作的时候,就已经看过关于 巴菲特 和 索罗斯 的书。结果非常令人失望,我看不懂人家为什么能发财。

幸运的是,我在股市开户之前,无意之中看到了 彼得林奇 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One Up on Wall Street),这其中最让我难忘的逻辑是:股价是和企业经营相关联的。

企业经营是我的专业优势:如果股价确实是和企业经营相关联(彼得林奇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那不就说明我在股票投资方面具备先天优势吗?所以,我在股市开户之前,仅仅通过投资书籍的阅读,就已经成为了一名“价值投资者”。那个时候,价值投资者 还不是贬义词,现在我更愿意称之为 长期投资者。

股市开户之后,我不仅全面模仿 彼得林奇 对企业的分析框架,还从 彼得林奇 的书中寻找投资的创意。比如我持有时间最长的一只股票,其创意就来自于彼得林奇对美国某个特定行业的分析。这只股票,先成为了我的第一只十倍股,后又经历了企业经营和股价的大崩溃(最大跌幅超过80%),而现在企业经营和股价又重新崛起。我从这个过程当中,不仅学习到了大量的企业经营知识,更验证了长期投资的可行性。关于这只股票的故事,将来某个时候我应该会专门写一篇文章作为纪念。不用去猜这家公司是谁,过去了这么多年,这家公司的名称和主业都已经变更过了。

有了这个基础,我再回头去看其他的投资书籍时,发现自己之前不能理解的部分,终于开始能慢慢理解了,而且都能在现有投资体系上进行融合。而当我去看其他的企业管理书籍时,发现自己已经能将企业经营和股票投资合并在一起进行考虑了。所以,我一直认为 彼得林奇 的书,是我投资入门(如果能称之为入门的话)的关键。

应该说,通俗易懂的 巴菲特语录 更加符合大众的投资学习需求。如果随便买几个知名大公司,喊几句 巴菲特语录 就可以价值投资成功的话,那不是比辛辛苦苦分析一家又一家默默无名的公司更具有可行性?

所以,我并不指望大家看到这篇文章,或者看了 彼得林奇 的书之后就能学会如何投资。写这篇文章,更多只是为了纪念。。。
0

fuxiaoming03

赞同来自:

@烈火情天
初入股市的时候,看过《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和《战胜华尔街》,受益匪浅。
哪些对您有帮助呢?
2023-10-29 18:22 来自广东 引用
0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你猜再猜
说说我理解的价值策略(清算,分红,预期)
1.基于统计企业资产价值的数据,你有企业价值清算的手段吗?
控制企业抵押担保物+控制企业董事会+用证券法律法规维护个人权益
2.基于统计分红+回购注销的稳定性数据,你对分红回购增长率做预测的能力有吗?
有能力强制性长期分红的人
有能力强制性回购注销股本的人
3.基于统计企业轻重资产的优势数据,你能预测业绩增长+政策支持+国际事件对企业的综合预期波动吗?
内...
西蒙斯 到底在干啥谁也不知道,所以没有办法评价。索罗斯、达利奥 这两位,都是做资产配置,而不是你所说的 杠杆+赌技。

我只能说,你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当然,投资 空谈没有什么意义,大家按照自己相信的去做就行,账户会告诉自己对错。。。
2022-02-28 08:20 引用
7

你猜再猜

赞同来自: wjl127411 XPEX 青火 hannon 仰望多空 天道忌巧 以转债守之更多 »

说说我理解的价值策略(清算,分红,预期)
1.基于统计企业资产价值的数据,你有企业价值清算的手段吗?
控制企业抵押担保物+控制企业董事会+用证券法律法规维护个人权益

2.基于统计分红+回购注销的稳定性数据,你对分红回购增长率做预测的能力有吗?
有能力强制性长期分红的人
有能力强制性回购注销股本的人

3.基于统计企业轻重资产的优势数据,你能预测业绩增长+政策支持+国际事件对企业的综合预期波动吗?
内幕消息或者只有少数人知道的信息才能预判未来。

4.对冲基金的人靠杠杆+赌技,2017年索罗斯29/西蒙斯49/达利奥54都上过福布斯排行榜前100。索罗斯是政策趋势交易者,西蒙斯是高频交易者,达利奥是大类资产配置。

个人认为价值投资只适合有条件的贵族,贫民窟出身还是要靠波动。如果价值策略不能控制回撤就不要模仿,还不如把自己最熟悉的策略实践优化才是最重要的。
2022-02-27 22:30 引用
0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过年期间的帖子都被翻出来,大家纷纷开始讨论“价值投资”,我明天是不是该减点仓呢 。。。
2022-02-27 22:24 引用
0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Sybil廖
想到了小洪老师说过的话:
价值投资分开来说就是价格和质量,但是生意的现状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概念,市场定价也总体合理,所以关键是在于对未来的理解上,未来决定定价。
比亚迪-以前很烂,经销商都维持不下去
酒鬼酒-以前很烂,酒里最烂的了,没有之一。
泸州老窖-做低价酒,贴牌,被搞到快崩盘。
魔爪-被红牛击败
如果你去分析现状,分析它的生意属性,你分析不到有价值的内容。
真正决定你的盈利的,是企业如何适应世...
是那个在 博雅生物 上满头包的 小洪老师吗?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22631

个人看法,对于长期的价值投资,关键还是发掘出企业长期不变的价值,再配合足够的安全边际,才有可能最终获利。

从这个角度来讲,对 比亚迪 的投资,更多是一项风险投资,而非价值投资。

时间会验证,后续我们可以再来看 比亚迪 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
2022-02-27 22:20 引用
1

Sybil廖

赞同来自: wdwonderone

想到了小洪老师说过的话:
价值投资分开来说就是价格和质量,但是生意的现状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概念,市场定价也总体合理,所以关键是在于对未来的理解上,未来决定定价。
比亚迪-以前很烂,经销商都维持不下去
酒鬼酒-以前很烂,酒里最烂的了,没有之一。
泸州老窖-做低价酒,贴牌,被搞到快崩盘。
魔爪-被红牛击败
如果你去分析现状,分析它的生意属性,你分析不到有价值的内容。
真正决定你的盈利的,是企业如何适应世界,去变化。去改进
回到2006年,泸州老窖没推出1573的时候,你去分析他,它是好生意吗?
回到2011年,你去看酒鬼酒,它是好生意吗?连经销商都掉干净了
回到2008年-2009年,比亚迪是好生意吗?那时候电车根本没销

芒格关于可口可乐的演讲,和李录芒格买入比亚迪时对未来的洞见(这两个书上都有),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
2022-02-27 21:30 引用
7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平安夜 叫花子 Syphurith 青火 hannon ylxwyj 海浪头头更多 »

@海浪头头
事实上,集思录那些研究赌技的,反倒发财。。。。
本质都是小资金,好调头。一旦资金大了以后,再靠赌技,就很困难了。

你看看富豪榜,有靠赌技上榜的吗?
2022-02-27 20:54 引用
1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等时间认输

@金牛基民
基金经理,买2600的茅台,400的中国中免,也说自己是价值投资。

唐朝是在对企业做了利润预测之后,给定一个估值区间,在这个区间内买入。比不看估值的基金经理要靠谱多了。
其实 林奇 的书里,对 公募基金 的决策逻辑和决策过程,有非常生动地描写。看完书之后,就会明白 基金经理 进行投资决策的限制和困难。

相对而言,管理小资金的个人投资者,其投资决策要简单得多。这也是很多发私募就现原形的“价值投资者”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
2022-02-27 20:45 引用
0

海浪头头 - 善输小错者赢

赞同来自:

@陪伴成长
本质上讲,价值投资 就应该闷声发大财。越少人相信 价值投资,价值投资 就越有价值。
所以,这里越冷清越好 。。。
事实上,集思录那些研究赌技的,反倒发财。。。。
2022-02-27 20:39 引用
4

landandwater

赞同来自: 平安夜 skyblue777 一骑绝尘1993 陪伴成长

林奇是那种把一切都做极致的天才,看他早生的华发和惊人的业绩就知道,其操作手法很难被普通散户模仿。作为散户,我不可能去亲自调研,也不可能大量收集公司的产品,甚至无法和公司高层打交道,而且我看到的报表真实性值得怀疑,很难预测到公司是不是在说大话空话等等。但林奇价值投资的精髓确实可借鉴,就是赚自己认知之内的钱。
2022-02-27 20:10 引用
0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海浪头头
看这个帖子的回帖量就知道价值投资有多冷了。
大家都在研究怎么赚钱,而不是研究价值投资。
本质上讲,价值投资 就应该闷声发大财。越少人相信 价值投资,价值投资 就越有价值。

所以,这里越冷清越好 。。。
2022-02-27 19:49 引用
3

海浪头头 - 善输小错者赢

赞同来自: 路林 下宾菲尔德 陪伴成长

看这个帖子的回帖量就知道价值投资有多冷了。
大家都在研究怎么赚钱,而不是研究价值投资。
2022-02-27 19:38 引用
0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想吃可转债大饼
“价值投资”在中国感觉一直不是很受人待见,我记得朋友发我一个梗图类似意思摘下价值投资的面罩,发现是“想赚快钱被套”,目前持有“价值投资”观点选择股票的我只知道唐朝一个。在还算小白的我看来,大A更像是政策导向炒作各种点的市场,对我来说很难发现“合适”甚至“便宜”的股票。
最开始看的价投的书籍是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根据自己去搜索和看其他内容认为他的观点是“捡烟蒂”思想,可能是理解有限还需学习,总...
个人看法,“价值投资”在中国受人重视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装门面。很多年以前(其实现在也是),普通人对股民的态度和对赌徒的态度其实是差不多的。但是一旦挂上“价值投资”的光环,股民的档次马上就提升了,如果再加上几句 巴菲特语录,炒股 就能成为一个正经行当了。事实上,就算是价值投资发源地的美国,价值投资 也不是主流的投资策略,而巴菲特也不过就是一个有钱的资本家而已,根本就没有多少信徒。

参考《笑傲江湖》,我们可以举个可能不太合理的类比:巴菲特 这类投资者,本质都是气宗,没有几十年的功力,是发挥不出来实力的;而 林奇 这类投资者,本质都是剑宗,只要把握了关键的诀窍,很快就能看到投资效果。林奇 对六种投资类型的划分方式,大约相当于 独孤九剑,对有悟性的投资者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

就我个人的理解,“价值投资”本身是一个唯物的投资体系,而不是唯心的投资体系,所以在任何市场中都是可以应用的。当然,从纯粹的理论到现实的应用,需要投资人自己进行调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成长和成熟,我认为中国进行“价值投资”的机会越来越多。

在中国,应用“价值投资”公开进行大资金管理,建立了自己的投资理论体系,并且获得良好收益的代表,我个人比较看好 冯柳。
2022-02-27 19:50修改 引用
1

想吃可转债大饼

赞同来自: 陪伴成长

“价值投资”在中国感觉一直不是很受人待见,我记得朋友发我一个梗图类似意思摘下价值投资的面罩,发现是“想赚快钱被套”,目前持有“价值投资”观点选择股票的我只知道唐朝一个。在还算小白的我看来,大A更像是政策导向炒作各种点的市场,对我来说很难发现“合适”甚至“便宜”的股票。
最开始看的价投的书籍是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根据自己去搜索和看其他内容认为他的观点是“捡烟蒂”思想,可能是理解有限还需学习,总觉得放入国内市场除了起飞之前的周期股外没有从根源上觉得很一致的东西,认识的炒股的朋友也是基本面没问题的情况下看图炒股反而赚的风生水起,也对价投这个体系产生了一定的自我怀疑。
看了帖子之后去看了林奇的书,第一本书是《战胜华尔街》,其中分享的一些选股的实例不能硬套在目前的市场上,但是他的一些选股的思路和大体的方式确实能指导完善自己的投资思路。帖子中的回帖,和楼主持续的分享也能对逐步建立思路的我来说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谢谢分享!
2022-02-27 16:31 引用
12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困了学索隆 zhuzi51 平安夜 Jifandailu 蓝河谷 股息有道 isaachhz 邻居家的龙猫 大y阿飞 麒麟瓜 好奇心135 张霸气更多 »

@jetgm
如果彼得林奇来中国操盘,他会买三元股份和汇洁股份吗?三元旗下产品多好,除了首都人民大爱的三元鲜牛奶,茯苓酸奶,旗下还有八喜冰激凌,另外持有北京麦当劳股份
这个问题, 林奇 应该也无法上网解答。

所以,我试着站在 林奇 的角度,大致分析一下 林奇 买入这两只股票的可能性。

林奇 把投资的公司分位六个类型:

1,缓慢增长型:与GDP的增长速度差不多,例如通用电气。原来也是快速增长,只不过后来随着产业周期的转变,速度变慢下来。这类公司常常支付较高的股息。

2,大笨象型:年收益增长为10%-20%。涨3倍通常要很长时间,一般做法是两年涨30%-50%卖掉,具有防御性,不会破产,股票很快被重新估价。

3,快速增长型:规模小,年增长20%-25%。有活力,蕴藏大量10-40倍,甚至200倍的股票。没必要属于快增长行业,在缓慢行业中需要不断发展的公司同样可以快速增长。

4,周期型:汽车,航空,轮胎,钢铁,化学。重点在于发现公司衰退与复苏迹象。

5,转型困境:增长为零,即将破产,受市场影响最少。克莱斯勒。要关注报道和冷静分析。破产母公司中含有业绩良好的子公司,重组最大化股东价值,卖赔钱子公司。

6,资产富余型:现金,土地,金属,石油,报纸,专刊,电视台,税损转结,用户。必须对资产富余型公司有充分的了解,一旦了解,剩下的就是耐心。

如果按照以上这个分类的话,这两家最有可能被放在 快速增长型。

林奇 最喜欢的 快速增长型 公司的两个发展模型是这样的:

市场成长:一家小公司,如果能够在一个地方经营成功,并能将这种成功快速推广到别的地方,将经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

产品成长:一家小公司,如果能够持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并能够快速在整个渠道进行成功推广,将经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

如果按照以上逻辑来分析这两家公司:

三元股份 需要证明自己在北京和周边地区的经营成功,能够快速拓展到其他区域,并成功盈利。
汇洁股份 需要证明自己能够持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快速在整个渠道推广,并成功盈利。

以我个人的判断,这两家公司可能暂时都达不到这样的成长模式,这可能也是这两家公司的历史业绩呈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基于这两家公司的经营情况,(至少目前)并不符合 快速增长型 公司的特征,所以从成长股的角度,我是肯定不会投资这两家公司的。我个人认为 林奇 按照 快速增长型 投资这两家公司的可能性也很低。

当然,我也代表不了 林奇,而 林奇 其实也可能会将自己关心的公司买入一些进行观察,所以 林奇 少量买入这些公司的可能性也不能说完全没有。

希望以上的分析能够帮助到你。祝投资顺利。
2022-02-10 15:45修改 引用
2

jetgm

赞同来自: 叶木妖仙 陪伴成长

如果彼得林奇来中国操盘,他会买三元股份和汇洁股份吗?三元旗下产品多好,除了首都人民大爱的三元鲜牛奶,茯苓酸奶,旗下还有八喜冰激凌,另外持有北京麦当劳股份
2022-02-10 13:50 引用
12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大7终成 a185774081 丢失的十年 一川2020 又一村 老实的很 xiaofeng71 天道忌巧 hannon Kluer 自由之梦想 海浪头头更多 »

@海浪头头
亏损多少感觉是自己相对可以控制的,当然不是完全可以控制。
要做到大亏,你要逆势重仓死扛才能做到。
反过来说,
不逆势
不重仓
不死扛
只要做到其中一个条件,你就不会大亏。
再反过来说
顺势
轻仓
止损
只要能做到其中一个条件,你的交易系统容错率会大大提高。
其实大多数 新手 亏损,主要都不是因为“逆势、重仓、死扛”,而是因为频繁进行亏损交易。XQ 经常有 比惨大会,那些大幅亏损的 新手 投资者,大部分都是持续做亏损交易造成的。

一般只有 老手 才会选择“顺势、轻仓、止损”。但是 盈亏同源,所以“顺势、轻仓、止损”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一定也会同时降低未来的潜在收益。

我觉得还是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找到一个自己能承受的风险平衡点就好。对于长期投资而言,过于追求低风险,未必是一件好事。

这一轮,我准备试着承担更大的风险,测试一下长期投资的结果 。。。
2022-02-08 13:32修改 引用
10

海浪头头 - 善输小错者赢

赞同来自: wshqxin 丢失的十年 青火 treenewbee luckych 深拥阳光415 天道忌巧 glasses 至味清欢 二零20大吉大利更多 »

亏损多少感觉是自己相对可以控制的,当然不是完全可以控制。
要做到大亏,你要逆势重仓死扛才能做到。
反过来说,
不逆势
不重仓
不死扛
只要做到其中一个条件,你就不会大亏。
再反过来说
顺势
轻仓
止损
只要能做到其中一个条件,你的交易系统容错率会大大提高。
2022-02-08 13:07修改 引用
0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你猜再猜
管我财是个高手,也是个话痨,我的关注刷新后都是他霸屏。
管我财,就是个捡烟头的 。。。不是贬义,就是字面意思。。。
2022-02-08 12:30 引用
4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甘甜交响曲 夜慕光临Alex 海浪头头 超级怂人全靠蒙

@海浪头头
散户价值投资要入门,我觉得要同时赌一批价值投资个股,这样概率会比较高。
但是又由于散户能力圈有限,一般都是重仓赌几只。
这样一旦一只重仓股一路崩盘,那基本上就不说话了,说了也是被人骂啊。
雪球上有很多价投大V,不过这类价投大V很多都是某一年压中某一板块,然后迅速成名的,但这种很容易路径依赖,类似17年压中地产,后面地产机会又来了,然后又继续压地产,然后就团灭了。
雪球有一个大V叫“管我财”,已经存...
散户要入门,最重要的是不要大赚,也不要大亏。

大赚容易养成路径依赖,最终造成长期亏损,比如去年投资XXX的那些投资者。

大亏容易频繁改变策略,最终造成长期亏损,比如现在单吊XXX的那些投资者。

当投资者经历了一轮股市周期,并在这个过程中见识过了各种亏钱的可能,才可能会真正思考如何长期赚钱的问题。

分散投资,可以最大程度积累市场经验,同时最大程度控制亏损幅度。简单地说,可以帮他们更好地活下来。。。
2022-02-08 12:29 引用
0

你猜再猜

赞同来自:

管我财是个高手,也是个话痨,我的关注刷新后都是他霸屏。
2022-02-08 11:28 引用
41

海浪头头 - 善输小错者赢

赞同来自: 丢失的十年 walkerdu dubaby01 Zoto zfengzheng sdu2011 YmoKing 好奇心135 钟爱一玉 以转债守之 Ujg68gy tgp1991 len2425 赵丽 我是东东爸 长期复利之路 岁神 三千军甲 山就在脚下 zoetina52 果实果果 haglz FF章鱼 ywwxmyy2 Syphurith 针灸医生 瘦骨铜声 枫林随手记 看价格冲冲冲 kanglue XPEX 孔曼子 jiandanno1 天道忌巧 happysky 深拥阳光415 九顺 chrisharn snoooker 你猜再猜更多 »

散户价值投资要入门,我觉得要同时赌一批价值投资个股,这样概率会比较高。
但是又由于散户能力圈有限,一般都是重仓赌几只。
这样一旦一只重仓股一路崩盘,那基本上就不说话了,说了也是被人骂啊。

雪球上有很多价投大V,不过这类价投大V很多都是某一年压中某一板块,然后迅速成名的,但这种很容易路径依赖,类似17年压中地产,后面地产机会又来了,然后又继续压地产,然后就团灭了。

雪球有一个大V叫“管我财”,已经存活了很多年了,他的风格是“低估逆向平均赢,排雷排千平常心”,他还是投资港股的,港股生存环境这么艰难,他都还活着,他就是走摊大饼风格的。

散户价值投资要入门,还是要走类似可转债摊大饼的风格才行。
2022-02-08 11:24 引用
11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平安夜 大7终成 甘甜交响曲 吉吉木 xiaofeng71 丢失的十年 财富藏在哪 大y阿飞 cxymj2 你猜再猜 hydk更多 »

什么是低风险,什么是高风险?

在投资中,真正的风险并不是投资标的,而是投资者本身。

在美国金融市场,最开始的时候,投资者的看法是债券是低风险,股票是高风险。随着时间的推进,投资者的看法变成了股票也成了低风险,各种金融衍生品才是高风险。随着时间的继续推进,投资者的看法变成了各种金融衍生品也是低风险。。。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投资者发现连 货币市场基金 都有可能是高风险。。。

林奇 在书中反复强调:对中小投资者而言,最大的风险是无知地自以为是。而对专业投资者而言,最大的风险是盲目地以我为准。自以为是的风险,林奇 已经讨论很多了,这里我们讨论一下以我为准的风险。

市场走势并不一定总是对的,但投资结果却往往使用市场走势来衡量。一个欺骗公司的股价,可以大幅上涨,直到骗局最终被发现。而一个诚信公司的股价,也可以大幅下跌,直到价值最终被发现。。。当然,也可以直到你退出市场都不被发现。

所以,单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认为市场是错误的,这并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而承认市场存在偏差,并在这种偏差中努力寻找实现价值的机会,这才是专业投资者应该持有的态度。

那为什么大家关注的,往往都是这种以我为准的“价值投资”者呢?因为这样的“坚持”看起来更简单,而且更能吸引别人的关注。

之前我们已经比较过 林奇 和 巴菲特 了。虽然两者都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收益,但是 林奇 并没有让人觉得自己在哪一只股票上一战成名,所以普通人想学也不知道该怎么学习。反倒是 巴菲特 ,在少数股票上因为长期持有而一战成名,非常适合那些坚持“买个知名股票,放着就能发财”的投资者。虽然现实中的 巴菲特 并不是这样,但是大家需要的“巴菲特”就必须是这样。所以,林奇 这种类型的投资者很难于成名,而 巴菲特 这种类型的投资者很容易成名。

最终的结果就是,那些以我为准的“价值投资”者快速成名,然后其中大部分又快速陨落。
2022-02-07 16:59 引用
6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Ake90 skyblue777 watertyfs 大y阿飞 好奇心135更多 »

如何看待 小资金 和 大资金 之间的差异

本文所说的 小资金 和 大资金,并不是指绝对资金的大小,而是指投资者的心态大小。用现在流行的话术来说,本质是 弱者心态 和 强者心态。

弱者心态,本质是一种被动心态,买入标的之后希望别人认同标的的价值,从而推动价值的实现。大量的“价值投资“者在宣(chui)传(piao)某些所谓的价值股,本质就是这种心态的集中反应。

强者心态,本质是一种主动心态,买入标的之后无所谓别人是否认同标的的价值,相信凭借标的自己的表现,就可以推动价值的实现。

作为价值投资的大师,我们可以以 林奇 和 巴菲特 作为这两种心态的代表。

林奇 是公募基金经理,所以买入股票的范围存在很多诸多限制,即使管理者超过100亿的资金,也不可能去争取被投资公司的控制权。他只能在买入股票之后,等待其他投资者最终认识到公司的价值,从而实现价值。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张,彼得林奇 不得不努力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越来越辛苦。

巴菲特 是产业投资者,所以买入股票的范围没有那么多限制。如果可能,他会尽量争取被投资公司的控制权。而且,巴菲特 控股一家公司之后,还可以通过产业投资的方法,大幅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即使资金不断增加,巴菲特 也不需要投资太多数量的公司,而可以把工作重心放在大型交易和投资上,并不太辛苦。

所以,从小资金成长为大资金,最大的挑战不是资金规模的增加,而是投资心态的调整。这也解释了 林奇 的整个投资事业的轨迹。

当管理的资金较少时,林奇 其实并不需要投资太多的公司,因为即使在公募基金的投资约束下(比如,单一股票持仓不超过基金10%,单一股票持仓不能超过该公司10%。。。),擅长选股的 林奇 很容易就能把资金充分利用。但是,随着资金的不断增加,林奇 只能不断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来匹配资金规模,最终不断扩大投资范围,同时持仓超过1400只股票。当 林奇 最终无法理管理如此庞大规模的资金时,选择功成身退。可以说,林奇 的投资经历,几乎就是弱者心态的典型代表。

反观国内的一些基金经理,管理着比当时的 林奇 更多的资金,面临着比当时的 林奇 更多的投资约束(除了 林奇 面临的类似约束之外,还只能投资A股的单一行业。。。)。就像一条鲸鱼挤在一个小池塘里,这些基金经理如何才能进行有效地投资?说实话,我认为就算换 林奇 来,也没有办法取得符合投资者预期的投资收益。

但另外一些基金经理,却能不断成长和进化,随着管理资金的不断增加,心态也逐渐从弱者心态调整为强者心态。虽然最终的投资结果还难说,但是这种心态的转变,无疑会增加成功的概率。

如果放大一点来看,如果国内的头部基金经理都能从弱者心态调整为强者心态,那我们还需要讨论什么“挺起A股的脊梁”?
2022-02-05 10:30 引用
3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丢失的十年 海浪头头

补充:专业投资者 和 个人投资者 的差异

盈亏同源。收益和风险是两个维度,一共四种组合。

对于 个人投资者(管理自己的钱),只要收益和回撤相匹配的就是好策略。低收益低回撤,高收益高回撤,都是 个人投资者 的好策略,也是仅仅通过优秀的选股体系就能实现的。只要努力避免 低收益高回撤,就能产生正的收益期望值。但现实是七亏二平一盈,所以虽然并不是复杂的策略,但也仅仅只有百分之十的人能做到。与其羡慕别人,不如先努力做好“简单”的策略。

但这对于 专业投资者(管理别人的钱),这是不够的。专业投资者 需要的是 高收益低回撤。而这仅仅靠优秀的选股体系是不够的,还需要优秀的交易体系来增强收益,控制回撤。那些仅仅只会选股的“价值投资者”,是很难成为优秀的 专业投资者 的。
2022-02-03 08:20修改 引用
4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xineric 等一万年 大y阿飞

如何看待 专业投资者 和 个人投资者 之间的差异

首先定义一下:这里讨论的 专业投资者 主要指管理别人资金(当然也包括部分自己资金)的投资者,而 个人投资者 主要指管理自己资金(或者家人资金)的投资者。

最近的热点就是广大基民对 基金经理 投资回撤的不满。甚至有人认为 个人投资者 会比 专业投资者做的更好。

作为一名公募基金经理,林奇 在书中也对 专业投资者 的缺点进行了大量地分析和说明。但是客观地说,作为一个整体而言,以 公募基金经理 为代表的 专业投资者 的投资水平,总体是强于 个人投资者 的。当然,无论是 专业投资者 还是 个人投资者,内部都存在巨大的分化,部分 个人投资者 表现出比普通的 专业投资者 更强的投资水平。所以,专业投资者 和 个人投资者 只是一个分类,并没有绝对的水平高低之分。

应该说,专业投资者 和 个人投资者 各有优缺点,本文只是进行一些最基本的比较。目的是帮助 个人投资者 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优缺点,至少能更好地决定是直接进行投资,还是借助 基金(包括公募和私募基金) 进行投资。

第一个区别:现金流不同

在中国这样的非成熟金融市场,相当部分的资金是在个人手中,而不是在机构手中,所以资金的入场决策会更加感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随着主要指数的不断上涨,场外资金大量流入市场,而随着主要指数的下跌,场外资金大量流出市场。

指数越上涨,风险越高,这时候资金投入的收益率会越来越低,所以这个时候的投资应该更加慎重。但是 专业投资者 却没有这种选择,特别是热门基金的管理者,面对大量涌入的资金,明知收益率可能越来越低,却只能被迫买入,甚至推高个股和指数。

指数越下跌,风险越低,这时候资金投入的收益率会越来越高,所以这个时候的投资应该更加激进。但是 专业投资者 却没有这种选择,特别是回撤较大的基金的管理者,面对大量赎回的资金,明知收益率越来越低,却只能被迫卖出,甚至压低个股和指数。

相对而言,有经验的 个人投资者 可能会受到更少的干扰。因为主要是自有资金,所以牛市的时候也不会有大量的追加资金,而熊市的时候也不会有大量的赎回资金。

第二个区别:投资标的不同

绝大多数 专业投资者 的投资标的都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比如绝大部分公募基金需要保持最低仓位,不允许使用杠杆,不允许做空,不允许买入ST股票,不允许收购上市公司,不许与单吊个股 。。。所以,绝大部分 专业投资者 都只能在那些看起来很好的股票之中进行仓位选择,规模越大、限制越多的基金,越是如此。林奇 在书中对这个部分有大量说明,我就不展开说明了。

相对而言,有经验的 个人投资者 可能会受到更少的限制。因为主要是自有资金,所以你可以根据你个人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标的和投资组合。

第三个区别:投资评价标准不同

虽然绝大多数 专业投资者 的投资评价标准都是 业绩基准 和 同行排名。但是实际各参与方的标准是不同的。以 公募基金 为例,基金公司最关注的是基金规模的大小,基金经理 最关注的是同行排名,而基金投资者最关注的是基金的绝对收益。所以,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基金公司、基金经理 和 基金投资人 之间是无法统一评价标准的。

相对而言,有经验的 个人投资者 可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冲突。因为主要是自有资金,所以评价标准自然是绝对收益。

第四个区别:工作环境的不同

客观地说,专业投资者能够更多地接触上市公司,这是一种信息优势,但也谈不上太大的优势。主要原因如下:
  1. 这并不是某一个 专业投资者 的特殊待遇,上市公司对待所有的 专业投资者 都是是如此。所以,只有在比其他 机构投资者 更早获得信息,才有额外价值。彼得林奇 的书中讲过,他经常会问企业高层,上一次有机构投资者来调研,是在什么时候?除非是一个其他 专业投资者 忽略的上市公司,否则都谈不上太大的优势。
  2. 因为利益的原因,企业高层并不一定对 专业投资者 提供完全真实的信息。彼得林奇 的书中讲过给不同行业的客户打电话的时候,能够获得的各种不真实的信息。事实上,彼得林奇 也不是简单详细企业高管的说法,而是会把这些他们提供的信息记录下来,后续再进行对照。
  3. 专业投资者 需要的有效信息,比 个人投资者 要多得多。专业投资者 并不是选中一两家优秀公司就足够的,所以会接触大量的信息,而从中筛选出有效信息并不容易。

相对而言,有经验的 个人投资者 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就能接触到各种公司的真实信息,而这些公司的信息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最终传递到 机构投资者 手里。个人投资者 只要在这些公司中找到一家优秀的公司,就能获得不错的投资结果。
2022-02-02 18:11 引用
0

听风听雨

赞同来自:

解释越多错误越多
2022-02-01 18:30 引用
2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丢失的十年 skyblue777

@watertyfs
个人目标追求年化20一一30%。过去10年,年化大概40多,但感觉压力越来越大,退一步海阔天空!
虽然古语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但在投资上,并不是这样的。

投资是 风险与收益 平衡的艺术。所以除了打嘴炮的以外,确定了预期收益,整个投资策略就需要和这个预期收益相匹配。

如果追求的是年化5%的收益,那直接买入一揽子高分红股票就可以了,风险其实是比较低的。如果追求的是年化50%以上的高收益,那整个投资策略就会明显偏向高风险的持仓和交易,整体的投资风险就会大幅上升。

而更为重要的是,追求的年化收益率越高,则持仓会越来越偏向集中持股,到了一定的收益率要求,则几乎只有单吊持仓能够匹配。很简单的例子,大多数中小投资者一年找一只可能翻倍的股票相对还是可能的(至少自己还是相信的),但是一年找十只可能翻倍的股票就要难得多了(自己都不一定相信)。

简单地说,预期收益率越高,则预期的风险也会越高。有经验的投资者需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我所追求的15%收益率,是基于对自己的了解而设定的目标收益率,超出的部分我都认为是运气,不足的部分则会促使我思考自己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善。

另一个问题就是资金量。对于有经验的投资者而言,随着资金量的不断增长,投资策略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否则资金量必然会影响收益率。在成功投资者的历史记录上也可以发现,随着资金量的不断上涨,投资收益率逐渐降低。以 林奇 为例,其职业生涯的前期收益率是远远高于后期的。所以说,即使勤奋如 彼得林奇,也是会受到资金规模的困扰的。

大佬 历史上获得如此的收益率,肯定有过人之处。欢迎开贴(或者跟帖)分享自己的经验。

祝投资顺利!
2022-02-01 18:15 引用
0

diamondking

赞同来自:

Mark
2022-02-01 14:30 引用
4

生命体

赞同来自: 广和 鲁肃鲁子敬 木才 陪伴成长

哪那么好学,比格雷厄姆难多了,就每年和几百的高管谈话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你能知道高管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2022-02-01 13:43 引用
1

蓝河谷

赞同来自: 陪伴成长

作为管理资金巨大的公募基金经理,林奇的投资受到非常多的限制,再加上基民的羊群效应,难度可想而知。
各位要是想和他比较业绩,不妨看看前几年巴伦周刊对其的采访,里面有粗略提及他退休后家庭账户的收益,看了后可能我们会更加谦虚一点。
2022-02-01 13:43 引用
1

watertyfs

赞同来自: 陪伴成长

个人目标追求年化20一一30%。过去10年,年化大概40多,但感觉压力越来越大,退一步海阔天空!
2022-02-01 11:46 引用
4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安琪妈妈 大y阿飞 果实果果 好奇心135

如何设定中小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

在书中,林奇 对中小投资者提出了几个问题:

问题1:你是否需要进行股票投资?

问题2:你所期望得到的回报是多少?

问题3:你打算做短线交易还是搞长期投资?

问题4:你对某些突发事件、不可预测事件以及股价暴跌的反应情况如何?

本质而言,这四个问题,是为每个读者设定符合自己需求的预期收益率提供了指导。

问题1:你是否需要进行股票投资?

简单地说,如果不追求高收益率(比如10%),你并不一定需要进入股市这个大约10%成功率的金融市场。

但是,就像我们之前一直在说的那样,“坐台久了必出台,基民和债民的最终目标都是成为股民。”。因为人性总是会无视高风险而追求高收益,所以那些因为明白风险和收益而不进入股市的,反倒正适合进入股市。这就是另外一个人性的悖论。

问题2:你所期望得到的回报是多少?

每次看到很多刚进入股市的中小投资者,动不动就设定几年十倍的宏伟目标,我都认为在投资中设定高目标反而更容易导致亏损。特别是“小资金要集中,大资金再分散”这种舆论宣传,更加容易导致亏损而不是盈利。

之前有一句著名的话,“一年三倍易,三年一倍难。”很多人都在说,我都一年三倍了,后面啥也不干保持三年不就行了,为什么三年一倍反倒更难呢?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

以目前A股股票账户的资金分布而言,虽然股票账户数量庞大(几亿),但绝大多数股票账户都不超过50万。而在这样的账户分布下,小资金全仓单吊个股是非常容易操作的(几个亿单吊个股困难得多),所以存在大量小资金单吊个股的账户。

考虑到A股的牛市炒作习惯,牛市中个股在短期(几个月)中上涨几倍的概率不低。所以,即使我们不考虑账户造假,从概率上来讲牛市中出现一年涨三倍账户的概率也是不小的。

问题是,当这些投资者习惯于单吊个股获得高收益之后,即使他们能从这些个股全身而退,他们的下一次投资也未必会再有这么好的运气。所以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以账户回撤为结局。

反过来看,三年涨一倍的投资者反倒是非常难得的。因为A股的炒作环境,所以A股之前往往是快涨慢跌的格局,能够长期保持上涨的股票反而不多,而能够耐心长期投资这类股票的投资者更少。

问题3:你打算做短线交易还是搞长期投资?

虽然说长期投资未必赚钱,而短线投资也未必亏钱,但短线交易更加类似赌博,所以对交易的要求更高,盈利也更难。

德州扑克,包括大多数赌博,都是“全赢或者全输”规则,所以即使能赢钱,也往往存在波动大的问题。为了长期盈利,赌徒往往无法重仓,只能轻仓。最终即使是成功的赌徒,往往也是波动相对巨大,盈利相对不大。更为关键的是,赌博是没有长期交易的,因为赌徒没有这个耐心。所以,赌博 只有概率增长,没有办法实现复利增长。

炒股,如果是短线交易,遇到的情况类似。所以短线交易在正常情况下,成功者往往也是波动相对巨大,盈利相对不大。靠短期交易发家的,凤毛麟角,而且如果不改变策略,随时可能被清零。

而长期交易,有效避免了“全赢或者全输”规则,增加了重仓盈利的可能性,从而使复利增长成为可能。

问题4:你对某些突发事件、不可预测事件以及股价暴跌的反应情况如何?

你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决定了你适合左侧交易,还是右侧交易。

左侧交易和右侧交易的基本概念,我就不解释了。简单地说,左侧交易者,越跌越买,越涨越卖,右侧交易者操作相反。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左侧交易 和 右侧交易 是完全不同的交易逻辑,左侧交易者 和 右侧交易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作为一个左侧交易者,我试着分析 左侧交易 的一些优点(仅以买入为例。卖出原则相同):
1. 比较容易选择标的:在一个“事后证实”的下降通道中,投资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标的,想买什么买什么。反正都是大减价(从最高点而言),买什么都省钱。
2. 比较容易选择价格:在一个“事后证实”的下降通道中,投资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价格,只要不是太离谱,都有可能成交;就算很离谱,说不定也能成交。反正都是跌,今天不跌明天跌,总有可能跌到我的预期价格,没买到也不会损失什么。
3. 比较容易建立仓位:很多投资者都有很多高投资收益率(%)的例子,但是大仓位持续高收益却非常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右侧交易很难建立大的仓位。当然,这里包括你我在内的大多数人都不需要关心这一点。

以上的优点看起来似乎无足轻重,但他们却可以影响投资者的交易心态。而交易心态,很多时候比交易策略更加重要。

作为舆论支持,以上给出的仅仅是 左侧交易 的优点。如果需要,也可以给出 左侧交易 的缺点 和 右侧交易 的优点。

但本质而言,左侧交易 还是 右侧交易 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并不相信一个 右侧交易者 看到这里就会转变成 左侧交易者。话说回来,如果大家都迅速成为了 左侧交易者 ,估计这轮熊市也就块结束了。

对于 林奇 提出的四个问题,我个人的回答是:追求15%年化收益的左侧交易的长期股票投资者。
2022-02-01 09:34 引用
2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老白汾 好奇心135

正式进入春节假期,今天开始第三篇,中小投资者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金融市场。

第一部分 投资前的准备工作 --- 如何正确认识金融市场
第1章 我是如何成长为一个选股者的
第2章 专业投资者的劣势
第3章 股票投资是赌博吗
第4章 进入股市前的自我测试
第5章 不要预测股市

主要分成以下价格话题:

如何设定中小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

如何看待 专业投资者 和 个人投资者 之间的差异

如何看待 小资金 和 大资金 之间的差异

什么是低风险,什么是高风险?
2022-02-01 08:32修改 引用
3

海浪头头 - 善输小错者赢

赞同来自: 慢慢变富就好 zsp950 陪伴成长

巴菲特生于1930年,现在89岁了至今还在工作。彼得林奇是1944年出生,1990年46岁就退休了,主要差别之一就是投资方法的不同。

彼得林奇13年的交易生涯中,总共交易了15000只股票。
而巴菲特相对来说少了很多,而且巴菲特经常一家公司持有很多很多年。
2022-01-28 19:43 引用
14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想吃可转债大饼 Ivansaid Amancc 大y阿飞 麒麟瓜 hjndhr isaachhz 等一万年 根本 hydk 潜行ex 人来人往777更多 »

再谈“抄底”

昨晚美股又跌了。又看了一下整个投资氛围,还是有很多投资者在兴致勃勃地谈论“抄底”。

作为一个左侧交易者,年后这段时间我也在不断买入(和卖出)股票。但是,我仍然建议不要随便“抄底”。

就我个人对市场的观察:

1. 指数的绝对位置并不低

2021年开始,当我发现上证指数彻底失效之后,我就已经不大关注上证指数,而是关注 沪深300、中证500 和 中证1000 等宽基指数 所代表的 大盘股、大盘“垃圾股”和 中小盘股。

就我的实际观察,除了之前估值偏高的 沪深300 继续下跌以外, 以 中证500 和 中证2000 为代表的市场,经过连续三年的两位数大涨,目前绝对不能说处于低位。特别是 中证500,由于指数设计的问题,特别容易给投资者造成低估的假象。

在机构的眼中,中证500 就是 沪深300 的垃圾桶。但凡 中证500 中被机构看好的标的,都随着市值的增长而移去祸害 沪深300 了。而 沪深300 中不被机构看好的标的,大部分都随着市值的降低被移入了 中证500。在这个指数调整逻辑之上,叠加周期股的业绩周期,造成了目前 中证 500 看起来的业绩低估。当然,我并不是 中证500 的所有股票都不好,但 中证500 本质上并不被机构看好。

所以,千万不要简单地以为指数存在低估。

2. 个股的绝对位置也不低

目前为止的这一轮牛市(2019-2021),是以双向轮动的方式实现了部分标的的估值提升和降低。所以市场会出现“指数并没有大涨,而部分个股大涨大跌”的情况。

而从2022年初开始的所谓“大跌”,其实幅度上还算不上大幅下跌。之所以让人恐慌,更多只是因为打两个股同时出现下跌。

以我个人的观察,除了之前就大幅高估的抱团股和周期股以外,大部分股票目前的位置,都还没有低于2021年的最低值。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个股整体上出现了大幅下跌。

如果一定要“抄底”

以上两点分析,并不是预测市场未来不会下跌,或者继续下跌,而是希望投资者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灵活的交易。

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如果没有把握,近期完全可以选择不参与市场交易。

如果一定要买入标的,可以考虑如下的投资建议:
1. 尽量买入自己熟悉的标的,而不是别人看好的标的。自己做作业比抄作业,更能让人放心。
2. 尽量分批买入标的,不要抱着抄底的想法,也不要寄希望于一次性抄底成功。千万记住:新手死于追高,老手死于抄底,高手死于杠杆。
3. 尽量买入有业绩和估值支撑的标的,而不是靠概念和故事包装的标的。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如果真到了市场大跌的时候,有业绩和估值支撑的标的,能够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价值保护和心里安慰。
4. 如果需要,也可以选择卖出标的。千万不要相信“价值投资”就是买入股票之后等着发财 这种“价值投资”教条主义。如果你确实需要,长期投资者也随时可以选择卖出标的。
5. 尽量做好投资预案,而不是抱着幻想。一定要事先想好:如果买入之后涨了,自己怎么办?如果买入之后继续下跌,自己怎么办?
6. 尽量做好现金规划,投资之外还有生活。中小投资者,千万不要因为投资而毁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最后,预祝大家投资成功。
2022-01-28 08:04 引用
10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neverfailor bhysz 大象001 jccxza3547 好奇心135 deepocean Amancc 大y阿飞 chrisharn更多 »

上周第一篇刚写了投资者如何应对大跌,这周A股就非常配合地给机会让大家在实践中检验。

这周的第二篇,我们谈谈中小投资者应该如何“抄底”,想来这是近期比较实用的内容之一。

简介 中小投资者的优势 --- 中小投资者如何完成作业

在正式讨论如何选股之前,林奇 先用很多投资实例,介绍了中小投资者应该如何进行投资。

林奇 的建议归纳起来是三条:不要抄作业,坚持做作业,做熟练作业。

不要抄作业

**1. 他也有可能错!(我的资产组合中那个长长的赔钱股票的名单一直在提醒我说,所谓的精明投资者大约有40%时间的表现都非常愚笨。) **

从这里可以看出,林奇 自己统计的选股胜率大约是60%,也就是大约60%的选股是成功的,大约40%的选股是失败的。而60%的胜率就成就了 林奇 的投资成功,所以寄希望于单吊个股的中小投资者都应该考虑一个问题:对单吊的个股,自己的把我到底有多大。

实际上,即使是对中小投资者,林奇 也建议进行适度分散,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林奇 的建议大约是不要只有一只个股,但也不要超过5只个股。

关于分散投资的模型,之前已经专门讨论过,我这里再发一次:

对于长期投资,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简单模型:每年选择10只最看好的标的建立一个组合,根据自己的看好程度决定仓位比重。组合全年不动,到年底的时候回顾组合,看看实际走势是不是和自己年初预期的一致。

理论上,如果我们在年初的时候全仓年度涨幅最大的单一标的(不考虑交易),那这个组合可以获得最高的收益。而如果我们在年初的时候全仓年度涨幅最小(也可能是跌幅最大)的标的(不考虑交易),那这个组合可以获得最低的收益(亏损)。这个组合的实际收益,会在以上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波动,越往中间概率越大,越往两端概率越少。

所以,实际上分散投资从概率上让组合的收益尽量在中间:虽然不能给投资者最大的收益,但也会尽量避免最小的收益(最大的亏损)。

坚持做作业

2. 即使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你也不可能知道什么时候他或许已经改变了主意并将股票卖掉了。

个人看法,抄作业最大的风险在于,一次投资至少需要抄两次作业(一次买入,一次卖出),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很可能只会抄一次。

就我的亲身经历而言,我在XQ见过很多个人投资者分析一个投资标的的时候,都分析得非常深入而详尽,让人感觉现在不买入就已经亏了一个亿。

事实上,我有一些个股是看了别人的深入分析之后,才进行深入研究并最终买入的。但同样还是这些个人投资者,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自己可能都会放弃这些投资标的。毕竟,分析股票和持有股票,是两项不同的技能。

当然,如果他们能把自己放弃这个标的的结果写出来通知到你,这已经算是有始有终了。但这对抄作业的而言仍然是不够的。如果你只是一个抄作业的,那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是应该放弃,还是应该坚持?

所以,别人为你分析一个标的,只是给你提供了一个灵感,最终的投资主导权,还是需要握在自己手里。最终,中小投资者还是需要自己做作业。

林奇 的书,其实就是告诉投资者如何做作业的。

做熟练作业

3. 你已经获得了很好的分析股票的消息来源,并且这些消息就在你的身边。你如果能像我一样对它们进行时时追踪记录,那么你能够比专业投资者获得更好的信息。

为了缓解中小投资者的压力,林奇 提出一个概念:在规模较小的资产组合中,只要一只股票的表现出色,就可以把一个赔钱的资产组合转变成一个赚钱的资产组合。为此,林奇 特别宣传了“美妙的十倍股”概念。

个人看法,林奇 的“十倍股”概念,对中小投资者更多是一个误导。因为相比选中一只“十倍股”难得多(我估计不止十倍)的是,持有一直“十倍股“直到最终兑现十倍收益。

但是,林奇 强调的“常识的重要性”概念,对中小投资者却非常重要。

大部分中小投资者接触的行业范围相对是非常狭窄的。所以中小投资者对一个行业和公司的评判很难保持客观,往往容易叠加 别人的幻想+自己的脑补。所以,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对行业和公司的判断会远远强于普通的外行。

在我入市的早期,我的公司信息来源主要也是 炒股软件。因为 林奇 的影响,我最开始也试图选择消费股。我记得有一次发现了一家主营瓷器的上市公司,从炒股软件上看起来 花好月圆,而且估值也 不贵,这可把我高兴坏了。当我去超市逛的时候(那时候大家还去超市),我还真去找了一下这家公司的产品,而且居然找到了。但让我非常失望的是:这家公司的产品,绝对没有炒股软件上的看起来的那么好,而且差得很远。回家之后,我就把这家公司的名字从自选股彻底删除了。

所以,林奇 在书里讲了很多消费品选股的案例,我觉得 林奇 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推荐消费股,而是尽可能让中小投资者从身边发现投资机会,而不是随便投资于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另一个 林奇 强调的概念是“不要盲目投资”。

林奇 在书中反复强调,不要因为喜欢一家公司而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买一个股票,一定是基于你对这家公司的充分了解,特别是在别人对这家公司还没有充分了解的时候。

虽然这段时间很多人都在“抄底”,但“抄底”这件事本身,是非常困难的。

大家常说:新手死于追高,老手死于抄底,高手死于杠杆。因为在一个单向上涨的走势中,追高只会错一次;而在一个单向下跌的走势中,抄底也只会对一次。所以,中小投资者千万不要随便抄底,也不要寄希望于一次性抄底成功。

当然,如果中小投资者一定想要抄底的话,那还是最好按照 林奇 的建议,在自己对公司充分有理解和把握的情况下买入,而不是盲目买入。

最后,祝大家春节快乐,抄底成功!
2022-01-27 18:29修改 引用
0

黑兰度

赞同来自:

价值投资鼻祖格雷厄姆最终也是沦落破产的境地。
2022-01-26 15:59 引用
7

海浪头头 - 善输小错者赢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朱顶红 zsp950 neverfailor nkfish arking83 好奇心135更多 »

@totoro_cl
吾大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研究周期股的涨价上面了。
咱们平时看到吾大打球谈笑风生,又怎会知道,吾大每天都在记录各种商品的价格波动情况。
吾大没有这么努力,也抓不住方大炭素,兴发集团。

各行各业都会有锚,只是我们能知道的锚太少了,所以没办法交易。
2022-01-26 15:49 引用
9

海浪头头 - 善输小错者赢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neverfailor 丢失的十年 罔两 xineric YmoKing yizhouhit 你猜再猜更多 »

@ylshxajh
在市场面前,都是渺小的。
很多人都是通过集中重仓出名的,后面也因为路径依赖,错把运气当能力,又一次集中重仓被消灭了。
很多散户嘴炮什么行情都能赚钱,一旦发行私募,业绩一公开,时间一长,就被打回原形了。
希瓦资产去年回撤最大的,就是之前重仓港股地产、物业一战成名的,去年也因为重仓港股地产、物业,一战回到解放前。
2022-01-26 15:42 引用
0

邻居家的龙猫

赞同来自:

@海浪头头
我客观的说一下,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里面说怎么选股,各种不同行业的企业怎么选择,这点和费雪的选择成长股,都是有贡献的。
至于林奇的交易天赋,本身也不是咱们能学得来的。

很多价值投资大师,基本上贡献都是在说怎么选股,怎么低估值买入。
至于收益率只能靠个人自己努力了。
前今天吾大谈如何定锚,我感觉林奇能分析出各行各业的锚,而吾大能充分分析出1-2只股票的锚
2022-01-26 15:36 引用
19

ylshxajh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zsp950 以转债守之 neverfailor 丢失的十年 云在东方 青火 snowpear shakdockcn 罔两 hannon jacktree yizhouhit 好奇心135 你猜再猜 木才 深拥阳光415 胡说之更多 »

美国有一个基金经理叫比尔·米勒,他创造了比彼得林奇更加骇人的记录,从1991年到2005年连续15年击败标普500指数,被誉为投资天才,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基金经理之一

他在中国却不如彼得林奇出名,因为他牛了15年之后在次贷危机中毁了一世英名

当次贷危机开始影响金融市场的时候,米勒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在危机之中临危不惧大胆收购那些价值低估的股票,他真心觉得机会来了,挑选了美国国际集团、美联银行、贝尔斯登和房地美等股票。当这些股票连连下跌的时候,他认为投资者反应过度了,这不是风险,而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因此不停的买进

这场危机最后演变成大萧条之后最惨重的市场溃败,米勒买入的这些股票几乎都跌得只剩下零头,米勒以前多次从市场恐慌中赚钱,但这次他没想到危机会这么严重,基本面的问题如此之深,以至于很多优质的上市公司统统倒下了

米勒说,“我还是缺乏经验”,难以想像,一个统治华尔街15年的神话人物竟然说自己缺乏经验

经历过次贷危机之后该基金15年的传奇业绩完全被亏损抵消,基金的长期业绩比市场平均水平还差
2022-01-26 15:45修改 引用
0

海浪头头 - 善输小错者赢

赞同来自:

我客观的说一下,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里面说怎么选股,各种不同行业的企业怎么选择,这点和费雪的选择成长股,都是有贡献的。
至于林奇的交易天赋,本身也不是咱们能学得来的。

很多价值投资大师,基本上贡献都是在说怎么选股,怎么低估值买入。
至于收益率只能靠个人自己努力了。
2022-01-26 15:19 引用
1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zsp950

@罔两
如果只有13年的话,那么中国基金经理中超越林奇的应该有好几个。这么短的时间,靠不断涌入的资金去不断推高股价加上适度的价值投资法,就可以做到极好的业绩了。
而且楼主居然说到长期投资却又在主贴中大谈波段操作。实在是太搞笑了。
是是是,反正说起来都容易,要不你给我们来个“这么短的时间,靠不断涌入的资金去不断推高股价加上适度的价值投资法,就可以做到极好的业绩了”。

长期投资 不能 波段操作,这更搞笑呢 。。。
2022-01-26 15:17 引用
0

罔两 - 力求集思录最稳第一。

赞同来自:

如果只有13年的话,那么中国基金经理中超越林奇的应该有好几个。这么短的时间,靠不断涌入的资金去不断推高股价加上适度的价值投资法,就可以做到极好的业绩了。
而且楼主居然说到长期投资却又在主贴中大谈波段操作。实在是太搞笑了。
2022-01-26 15:09 引用
3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zsp950 你猜再猜 海浪头头

@海浪头头
是的,如果葛兰去年就退休,那留下的就是2年4倍的业绩,但去年接着做,在资水心中变成业绩-50%了。
当然,林奇也可能熊市也会很优秀,但是他退休了,没办法验证了。
拉倒吧,兰兰 2015年 已经丢过一次人了,2021年只不过再丢一次人而已 。。。
2022-01-26 15:08 引用
2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huron skyblue777

@海浪头头
你这个数据,刚好验证了楼上说的
因为投资时间太短只有13年,前一次熊市是1973-1974年,后一次熊市是2000-2002年,彼得林奇恰好处在两次熊市之间,这段时间一直是牛市。
同期标普500也没大跌过,收益高一方面说明交易能力强。
但是也刚好没有经历过崩盘,巴菲特市值腰斩那两次肯定是在标普500崩盘中产生的,林奇刚好没碰上。
而且你认真看,标普500表现不好的时候,林奇也表现不好,说明林奇和标...
就算我们不考虑 林奇 作为公募基金经理的投资难度,也不能说 林奇 占了别人便宜吧。

--- 美国的 牛市 又不是只对 林奇 一个人开放,所有投资者不是一样都是牛市。你完全可以用其他投资者同时期的收益率进行比较。我上面已经列出数据了,林奇 远远超过其他投资者同期的收益率。再说,如果 林奇 能够精确预测 熊市 而躲开,那不是 林奇 择时更厉害吗?

--- 林奇 做公募经理期间,标普 大跌过,只是没有年度大跌而已。而且,标普没有年度大跌,不等于你要远远超过标普就容易。巴菲特 当年可是和 对冲基金 赌 对冲基金 收益率超不过标普500 指数基金。不能到了 林奇 这里,就变成超越标普500很容易了吧?

--- 林奇 主要投资 美国股市,最多管理140亿的资金,持有超过1400只股票,难道能避开 标普500? 应该说,林奇 的基金收益率和标普500没有相关性,那才叫奇怪。

好了,我也累了,你们继续质疑吧 。。。
2022-01-26 15:05 引用
3

追梦者雷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豁哥哥 陪伴成长

彼得林奇的三本书里有两点是说清楚了价值投资的精髓:1.从身边去挖掘牛股,这点绝对是适合散户的;2.股票分类的方法:快速成长型,稳定成长型,缓慢成长型,困境反转型,资产低估型,衰退型(后面具体忘记了),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不同行业不同股票就应该适合用不同方法投资。投资也未必比投机高明多少,只是区分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用对应的方法即可。
2022-01-26 15:00 引用
0

海浪头头 - 善输小错者赢

赞同来自:

是的,如果葛兰去年就退休,那留下的就是2年4倍的业绩,但去年接着做,在资水心中变成业绩-50%了。
当然,林奇也可能熊市也会很优秀,但是他退休了,没办法验证了。
2022-01-26 14:56 引用
2

ylshxajh

赞同来自: hjndhr 罔两

你上面的表里也显示了彼得林奇投资时间最短,投资时间55年和13年相比,肯定13年的运气成分更大

彼得林奇全部投资时间都是牛市,牛市跟上市场节奏选择热门股,取得超越巴菲特的收益并不奇怪,巴菲特不以牛市收益见长,牛市很多人都比巴菲特赚的多,巴菲特还有过牛市不赚钱被媒体公开质疑方法过时的历史,没见过彼得林奇熊市表现,只知道攻厉害,不知道守如何,水平确实存疑

同一个基金经理比较2013-2015年收益和比较2013-2018年收益可能会得到不一样的排名,彼得林奇在他投资生涯最高光的时候结束也是很明智的选择
2022-01-26 14:58修改 引用
8

追梦者雷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慢慢变富就好 landandwater 丢失的十年 yhn83 何必当初 陪伴成长 Ujg68gy更多 »

说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价值投资不择时是对价值投资最大的误解。
什么叫不择时,什么叫择时?
我的理解择时就是选择时机。价值投资毫无疑问是需要选择入场时机的,否则为什么有安全边际的说法?本源就是内在价值低于价格,安全边际就是内在价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
不过他们择时择的是基本面内在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差,或者说选择的是风险充分释放过度呈现的入场时机,又或者大众情绪恐慌导致错杀的机会。
彼得林奇的水平还要怀疑吗?这个是常识就可以判断,结果能一定程度说明问题,更多是从他写的书籍和他自己阐述的投资体系更能说明问题。
价值投资最重要的并非找到长坡厚雪,我觉得这样理解是有偏差的或者说单一的片面的。价值投资是一个体系。
有人说安全边际就是低PEPB,实际这也是最大的笑话一样。
安全边际是一个体系,包括商业模式,成长空间,发展速度,竞争格局,门槛壁垒,护城河,管理层,还有估值(这个可能是大家放大的一个要素)。而展开来看低PEPB也未必就是低估值。
2022-01-26 14:47 引用
0

liehuo008

赞同来自:

总结为一句话:彼得林奇牛市投资大法。
2022-01-26 14:34 引用
0

海浪头头 - 善输小错者赢

赞同来自:

你这个数据,刚好验证了楼上说的
因为投资时间太短只有13年,前一次熊市是1973-1974年,后一次熊市是2000-2002年,彼得林奇恰好处在两次熊市之间,这段时间一直是牛市。
同期标普500也没大跌过,收益高一方面说明交易能力强。
但是也刚好没有经历过崩盘,巴菲特市值腰斩那两次肯定是在标普500崩盘中产生的,林奇刚好没碰上。
而且你认真看,标普500表现不好的时候,林奇也表现不好,说明林奇和标普500有相关性。
2022-01-26 14:33修改 引用
1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居然还有怀疑 彼得林奇 收益率水平的?

关于 彼得林奇 的收益率水平,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
  1. 绝对值:年化收益率


  1. 比较值:和投资基准的比较值


  1. 相对值:和同期其他投资者的比较值



数据都来源于网上,我只是个搬运工。怀疑数据来源的,可以自己去网上搜。公募基金,都是公开数据 。。。
2022-01-26 14:16修改 引用
1

ylshxajh

赞同来自: relic123

在各位投资大师中彼得林奇水平是最存疑的

因为投资时间太短只有13年,前一次熊市是1973-1974年,后一次熊市是2000-2002年,彼得林奇恰好处在两次熊市之间,这段时间一直是牛市

高强度交易也是彼得林奇获得高收益的重要手段,如果变成持有不动,收益肯定会下降,书中还写了彼得林奇高强度调研,连和妻子度假的时候都要抽时间去调研

成也交易,败也交易,高强度调研和高强度交易不能持久,只干了13年就早早退休了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2022-01-26 13:26修改 引用
6

海浪头头 - 善输小错者赢

赞同来自: zsp950 丽丽的最爱 XPEX 你猜再猜 天道忌巧 以转债守之更多 »

@陪伴成长
--- 林奇的基金每日都进行大量的交易,根据第三方的统计:“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中,他的交易大约是买进5000万美元,同时卖出5000万美元,也就是说,他每天卖出100种股票,也买进100种股票(由三位交易员负责),而且林奇的交易只有不到5%是大于1万股的。”对照一下那些鼓吹“买入好股票拿着不懂,等待价值投资成功“”的伟大股市作家,你有何感想?

林奇估计就是那个年代,量化还不成熟,他人工量化。
这应该就是他收益率能这么高,而且没有亏损记录的原因。
林奇很早就退休,关键就是太累了,每天买入100种股票,还要卖出100种股票,而且其他时间还要调研,铁打的身体也杠不住啊。
2022-01-26 08:41修改 引用
5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tangla26 海浪头头 arking83

@海浪头头
林奇仓位都90%,现金10%,还要应对基民赎回。
面对下跌,除了扩大回撤,10%现金去抄底也杯水车薪啊。
也许林奇会调仓换股,这点做得比别人好。
面对熊市,我感觉巴菲特和李嘉诚的做法会比较好,要熬过漫漫熊市,最重要的是现金流。
巴菲特旗下本身有一大堆能产生现金流的公司,每年一分红,巴菲特就买买买,熊市再多年他也不怕,因为熊市持续越久,巴菲特收集的股份只会越多。
而李嘉诚97年香港楼市崩盘,直到03...
林奇 是公募基金经理,不是 产业投资者,所以基金仓位不能太低,否则很难超过业绩基准。在金融投资上,金融投资者 受到的限制比 产业投资者 要多得多,所以投资更难。

林奇 的10%不是用来抄底的,而是用来日常交易周转和应对赎回的。虽然 林奇 的书里主要写选股,没有写交易,但是 林奇 的交易水平也绝对是顶级的,否则不可能 13年时间把麦哲伦基金从2000万美元干到140亿美元(1990年的140亿美元),13年年化收益29%,而且不管大盘如何都没有年度亏损。

单纯论 金融投资,巴菲特 和 李嘉诚 的投资业绩应该是不如 林奇 的。但是 林奇 未必擅长产业投资(至少没有证明过产业投资能力),所以没有什么 金融危机放高利贷,闲置土地坐等升值 这些“先进事迹”。。。
2022-01-26 07:48 引用
2

海浪头头 - 善输小错者赢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陪伴成长

林奇仓位都90%,现金10%,还要应对基民赎回。
面对下跌,除了扩大回撤,10%现金去抄底也杯水车薪啊。
也许林奇会调仓换股,这点做得比别人好。

面对熊市,我感觉巴菲特和李嘉诚的做法会比较好,要熬过漫漫熊市,最重要的是现金流。
巴菲特旗下本身有一大堆能产生现金流的公司,每年一分红,巴菲特就买买买,熊市再多年他也不怕,因为熊市持续越久,巴菲特收集的股份只会越多。
而李嘉诚97年香港楼市崩盘,直到03年非典楼市才复苏。
李嘉诚是停止投资,收割现金直接过冬,而且旗下本身有香港电力、出租房产能获取现金流。
所以他可以撑过慢慢熊市。
2022-01-25 23:54 引用
16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阳光下的生活 大韭菜来了 自由椰子 天道忌巧 青火 逍遥chen 以转债守之 Syphurith dfgb sdu2011 你猜再猜 lingenjian stone19940329 孔曼子 人来人往777更多 »

看到美股又大跌了,不知道今天能不能V回来。

来点心灵鸡汤:

--- 按照 林奇 的投资体系框架,他的基金从不使用杠杆。而且在正常情况下,他的基金大约是90%持仓和10%现金,以进行日常交易,并应对突发事件,特别是基金的大量赎回。在股市大跌的时候,公募基金可能会遇到突发的大量赎回。这是普通投资者基本不会遇到的情况。所以在股市大跌的时候, 林奇 通常会选择性地卖出更多的股票,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大量赎回。

--- 林奇的基金每日都进行大量的交易,根据第三方的统计:“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中,他的交易大约是买进5000万美元,同时卖出5000万美元,也就是说,他每天卖出100种股票,也买进100种股票(由三位交易员负责),而且林奇的交易只有不到5%是大于1万股的。”对照一下那些鼓吹“买入好股票拿着不懂,等待价值投资成功“”的伟大股市作家,你有何感想?

--- 同时,林奇 在应对大量赎回之后,还在敏锐地观察市场,看看是否会出现因为股市大跌而存在的买入机会,以便买入自己喜欢的股票。简单地说,即使是遇到 股市大跌,林奇 也在积极地进行可能的交易,不断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

希望 美股 在中国春节之前,不要再随便跌了。。。
2022-01-25 22:54修改 引用
2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Sybil廖 西王

@deepocean
宁王茅台现阶段都不符合彼得林奇和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彼得林奇早已退休不提,巴菲特好像最近三年一直没有买过宁王和茅台。如果投资者总体上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价投理论自然就行不通。热点股赛道股,一旦脱离股价限制,就不属于价投理论提倡的投资标的,倒是比较符合投机理念。大资金操纵着股价高耸的热点股赛道股,鼓声阵阵,诱惑那些按捺不住自己情绪的傻子接盘,如同去年初的新基民,面对公募基金的高收益率小心脏受不了了,...
个人看法,信仰“价值投资”的投资者越少,“价值投资”理论就越有效。所以,真正的“价值投资者”,都应该和 巴菲特 一样闷声发大财,而不是一直到处 发帖子,写 GZH 。。。
2022-01-23 11:51 引用
5

海浪头头 - 善输小错者赢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西王 RiverToSea 陪伴成长 sasing更多 »

@deepocean
这里面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就是,比如0.75元的A类是低估,但是直到清盘,就再也没有0.75的机会了。
类似的还有转债,比如100是低估,现在明显不是低估,但是下一次出现100元低估的机会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再来说白马股,如果都是要等到绝对低估再出手,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不高不低阶段,这样根本没办法玩,我觉得按股债平衡的思路,还是市场强弱来控制仓位,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混沌的市场。
到底是提升水平去适应市场,还是等市场来适应你,这是一个问题。
2022-01-23 11:32修改 引用
3

deepocean

赞同来自: 陪伴成长 大y阿飞 海浪头头

宁王茅台现阶段都不符合彼得林奇和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彼得林奇早已退休不提,巴菲特好像最近三年一直没有买过宁王和茅台。如果投资者总体上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价投理论自然就行不通。热点股赛道股,一旦脱离股价限制,就不属于价投理论提倡的投资标的,倒是比较符合投机理念。大资金操纵着股价高耸的热点股赛道股,鼓声阵阵,诱惑那些按捺不住自己情绪的傻子接盘,如同去年初的新基民,面对公募基金的高收益率小心脏受不了了,打不过就加入,一不小心就被套。
2022-01-23 10:38 引用
6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hannon 丢失的十年 XIAOHULI92 随心所昱 阳光下的生活 海浪头头更多 »

@海浪头头
大资金应该是在抢夺定价权,谁控制了白马的定价权,谁就控制了游戏规则。
外资宁德时代价格这么高,还在买,已经看傻了。
券商研报都给宁德时代2060的估值了,但是外资还在一路加仓。
就像有人说茅台估值这么高,但是外资茅台是第一重仓股。
如果时间长了,茅台不崩下来,很多资金就反思,去理解为啥茅台能卖这么贵,类似深圳房价为什么这么贵,这时大资金定价权就争夺成功了。
个人看法,金融投资者“抢夺定价权” 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不靠谱的。哪怕是大资金,如果你真抢夺到了定价权,而别人不跟随你的定价权,那会怎么样呢?其实去年年初的大资金南下,已经为我们做了充分地验证。之前比较 林奇 和 巴菲特 的时候谈过,真正的“抢夺定价权”是像 巴菲特 一样的 产业投资者,直接争夺公司的 控制权,甚至把公司完全买下来。都是你说了算,这才是真正的“抢夺定价权”。你想想看,深圳房价的定价权,到底在谁手里?

外资买 宁王 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即使是今天,对外资而言,中国市场仍然是个“新兴市场”,来中国投资和来中国旅游,并没啥本质区别。如果你去美国旅游,吃顿上百美金的“高价”晚餐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同样的道理,对外资而言,“高价”买点 宁王,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大多数外资购买的中国股票,其实是有一个大致范围的,大家都在这个范围内交易,比的还是相对收益。

同样的道理,高端白酒 估值高不高,现在说了也没用,10年以后再来看,就可能会明白了。其实 美股 股价崩的公司多得去了,道琼斯指数的标的公司早就全部换完了,哪有什么基业长青?但外资几乎不大会去反思个股估值高的问题,而会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超过同行。这才是成熟市场的游戏规则。

中国的金融市场,总体而言越来越成熟。所以很多以前在成熟市场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东西,也逐渐被接受。对我们而言,这其实是一种机会。
2022-01-23 09:34修改 引用
9

海浪头头 - 善输小错者赢

赞同来自: deepocean 少帅 陪伴成长 TuesFool 好奇心135 你猜再猜 clearly浮年 风清扬9527更多 »

大资金应该是在抢夺定价权,谁控制了白马的定价权,谁就控制了游戏规则。
外资宁德时代价格这么高,还在买,已经看傻了。
券商研报都给宁德时代2060的估值了,但是外资还在一路加仓。
就像有人说茅台估值这么高,但是外资茅台是第一重仓股。
如果时间长了,茅台不崩下来,很多资金就反思,去理解为啥茅台能卖这么贵,类似深圳房价为什么这么贵,这时大资金定价权就争夺成功了。
2022-01-22 23:22 引用
2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chenbangni 海浪头头

@海浪头头
林奇那句话:闪电打下来的时候,你必须在场。
这句话记忆犹新,每次价投票崩的时候,我都用这句话鼓励自己。
就像你说的“当天心里也非常恐惧,但还是强作镇定”,
还是妖红说的,持股体验很煎熬,还是penny也说类似这样的话。
我这几年也一直盯着那帮大资金到底怎么玩白马股,
我发现大资金也是走滑头路线。
比如短期业绩不行,直接开除不玩了。大盘崩了,直接减仓。
既然大家都是长线滑头玩,那就一块长线滑头玩了。...
大佬,“闪电打下来时,你必须在场。” 节选自[美]查尔斯·艾里斯《投资艺术》

彼得林奇 好像还真没有啥名言警句。“拔掉鲜花,浇灌杂草”可能算是最接近名言警句的了。不过依然还是上升不到 巴菲特语录 的层次。

后面应该会谈到,其实大资金是不能玩滑头的,因为大资金玩滑头,结果就是崩盘。

目前中国的大资金还在玩滑头,主要还是因为韭菜太多,大资金之间不够内卷。。。
2022-01-22 23:09 引用
8

海浪头头 - 善输小错者赢

赞同来自: kakasdu 好奇心135 奇乐文化 jackiechen1211 月光林地 你猜再猜 zsp950 陪伴成长更多 »

林奇那句话:闪电打下来的时候,你必须在场。
这句话记忆犹新,每次价投票崩的时候,我都用这句话鼓励自己。

就像你说的“当天心里也非常恐惧,但还是强作镇定”,
还是妖红说的,持股体验很煎熬,还是penny也说类似这样的话。

我这几年也一直盯着那帮大资金到底怎么玩白马股,
我发现大资金也是走滑头路线。
比如短期业绩不行,直接开除不玩了。大盘崩了,直接减仓。
既然大家都是长线滑头玩,那就一块长线滑头玩了。
以前是一路越跌越买,现在反倒是越跌越卖,等企稳加仓了。
2022-01-22 22:37修改 引用
21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研究方向 alongside 丢失的十年 看看不回 laplace 大象001 qianfa 牵手 好奇心135 大傻哈哈 随机天空 XPEX 孔曼子 蓝河谷 月光林地 llqzxh 海浪头头 天道忌巧 watertyfs tennisfan更多 »

今天,我们试着写第一篇:

前言 爱尔兰之行的启示 ---- “价值投资者”的心理建设

大多数刚刚起步的投资者,可能都看不懂 林奇 这一部分到底在写些什么。

我也是在经历过 2020年初 的股市大跌之后,才真正明白 林奇 其实是在告诉读者:比“价值投资”理论更重要的,其实是“价值投资”的心理建设。

众所周知,XQ虽然不盛产杰出的 投资者,但却盛产杰出的 投资作者。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 投资作家,对“价值投资”的理念分析地头头是道,大有 拳打巴菲特,脚踢索罗斯 的气势。

但当他们真正进入职业投资领域(比如发行私募私募)之后,实际表现却往往让人大感意外。虽然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但他们其中很多人的问题,都是空有投资理论,而缺乏心理建设。

林奇 在书中的这一部分告诉我我们什么呢?他其实告诉了我们他是如何应对股市大跌的。

首先,在 股市大跌 的时候,林奇也会感到害怕(至少是感到 担忧)。恐惧和贪婪是人性,即使如 林奇 这样的投资大师,遇到 股市大跌,心里也会是 恐惧 的。

但是,他并不是抱着“价值投资”的理论,抱怨市场的不公(你再看看那些 投资作家。。。),抱怨其他投资者的愚蠢(你再看看那些 投资机构),而是积极应对 股市大跌。
  1. 按照 林奇 的投资体系框架,他的基金从不使用杠杆。而且在正常情况下,他的基金大约是90%持仓和10%现金,以进行日常交易,并应对突发事件,特别是基金的大量赎回。在股市大跌的时候,公募基金可能会遇到突发的大量赎回。这是普通投资者基本不会遇到的情况。所以在股市大跌的时候, 林奇 通常会选择性地卖出更多的股票,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大量赎回。
  2. 林奇的基金每日都进行大量的交易,根据第三方的统计:“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中,他的交易大约是买进5000万美元,同时卖出5000万美元,也就是说,他每天卖出100种股票,也买进100种股票(由三位交易员负责),而且林奇的交易只有不到5%是大于1万股的。”对照一下那些鼓吹“买入好股票拿着不懂,等待价值投资成功“”的伟大股市作家,你有何感想?
  3. 同时,林奇 在应对大量赎回之后,还在敏锐地观察市场,看看是否会出现因为股市大跌而存在的买入机会,以便买入自己喜欢的股票。简单地说,即使是遇到 股市大跌,林奇 也在积极地进行可能的交易,不断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

反观那些杰出的 投资作家,遇到 股市大跌 的时候,他们在做些什么呢?心理按摩?

以上是 林奇 的案例,以下我来试着举个实际的栗子: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2020年春节之后的A股股市行情非常不被人看好,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开盘就会大跌。因为事发突然,所以春节之前大家都没有任何准备。

我在股市开盘之前也一样恐惧,但我仍然试着像 林奇 一样应对,并努力思考着交易计划:如果市场持续下跌,我应该如何应对?

开盘之后,市场毫无疑问地大量跌停。一直习惯性保留部分现金的我,先在几乎跌停的位置买入了部分之前就准备买入的标的,然后开始寻找机会,卖出部分跌幅不大,流动性强的标的。实际上,即使是那一天,仍然有部分大盘股没有跌停,可以交易,虽然交易的价格并不能令人完全满意。

等到所有这些交易都完成之后,我核算了一下,当日的账户浮亏程度刷新了我的历史浮亏记录,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历次熊市,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说实话,我当天心里也非常 恐惧,但还是强作镇定,继续思考第二天的交易计划,并坚定地执行计划 。。。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A股股市很快进入快速反弹,并迎来了2020年的局部大牛市。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 林奇 在 开始论述自己的投资体系之前,会先用实例来论述“价值投资”的心理建设:如何应对股市大跌。
2022-01-22 19:27修改 引用
15

胖子大水桶

赞同来自: 格物问道 吐泡的鱼 Rainrain skyblue777 hjndhr nxnill66 正奇陆伍 邻居家的龙猫 deepocean 好奇心135 月光林地 丢失的十年 大象001 大y阿飞 陪伴成长更多 »

正巧刚刚读完这本书,我自己总结了一下,彼得林奇教给业余投资者的是“六步投资,三点注意”。
一、“六步投资讲故事”
第一步,故事要从身边开始。从熟悉的、了解的公司入手,回避不了解的公司,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要讲述一个自己了解的故事。
第二步,了解故事的6种类型,然后告诉自己讲的是哪个类型。具体包括:缓慢增长型、稳健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困境反转型、周期型、隐蔽资产型。
第三步,关注故事的发展变化,说出故事的概要。包括公司的核心业余及产品,增长速度,未来前景等等。
第四步,对标好故事的标准。从这个时候,判断过程开启了。彼得林奇给出了13条选股原则和6种避而不买的类型,如果符合标准,故事继续,反之,我们该去找一个新故事了。
第五步,好故事的核心。关注收益与性价比,如果公司虽好,但是价格昂贵,故事也就结束了。
第六步,故事的未来结局。尽可能详细地了解公司如何经营运作以使公司业务更加繁荣,增长更加强劲,或者实现其他预期将会产生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我们想要了解的公司未来发展的故事。

二、三点注意
第一,不是每个故事都能讲成功,彼得林奇自己的股票池里还有许多没有讲好的故事。所以,为了确保有几个故事成功,不妨多讲几个故事。
第二,买入股票的时机往往是你确信发现了价值可靠却价格低廉的股票之时——正如你在商场中发现了一件价廉物美的商品一样。对于卖出,彼得林奇说,如果你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当初买入一只股票的理由,自然就会清楚地知道合适应该卖出这只股票。
第三,避免12种关于股价的最愚蠢且最危险的说法。包括:1.股票已经下跌这么多了,不可能再跌了。2.你总能知道什么时候一只股票跌到底了。3. 股价已经这么高了,怎么可能再涨呢。4.股价只有3美元,我能亏多少呢?5.最终股价会涨回来的。6.黎明前总是最黑暗的。7.等到股价反弹到10美元时我才会卖出。8.我有什么可担心的,保守型股票不会波动太大。9.等的时间太长了,不可能上涨了。10.看看我损失了多少钱,我竟然没买这只大牛股。11.我错过了这只大牛股,我得抓住下一只这样的大牛股。12.股价上涨,所以我选的股票一定是对的;股价下跌,所以我选的股票一定是错的。

最后,我也对照反思了自己目前个股投资的​问题。
一是​没有建立正确的选股步骤,在寻找投资标的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二是​没有开展股票分类,针对股票的未来收益折现的估值方法单一且不适用所有拟投资对象。
三是​对某单一个股的投资过于自信,以致暴雷后损失惨重,殊不知“不是每个故事都会成功”。
四是​没有足够的耐性,在买入时往往会买入过早,持有时没有充分预估到股价涨到合理价位时间的长期性,这个过程可能会长达2-3年。
以上就是我的读书心得,这本书正好弥补了我个股投资技巧的空白,我将在后续个股的投资中践行这样的方法。​
2022-01-22 14:45 引用
0

白湖水 - 股票和可转债的股债平衡,公众号、雪球、集思录【白湖水】,记录300万投资实盘。

赞同来自:

学习
2022-01-22 08:59 引用
20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skyblue777 平安夜 研究方向 听歌不说话 邻居家的龙猫 Syphurith 好奇心135 月光林地 在路上sss liangzhu 青火 钟爱一玉 nkfish 别看就是你啦 孔曼子 chrisharn 大y阿飞 闲菜 烈火情天 fionafiona更多 »

@鲁肃鲁子敬
彼得林奇的书通俗易懂,但是对于我们小散来说,确实难以做到。比如他打个电话就可以去拜访上市公司的老总,我们小散如何做得到。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如何理解 个人投资者 和 机构投资者 的优势和劣势。

按照 彼得林奇 的分析,在投资中,机构投资者和 个人投资者 各自存在自己的 优势 和 劣势 。

彼得林奇 的书里也有提到:像 彼得林奇 这样的 机构投资者,能非常容易地接触到企业高层管:如果他愿意去公司拜访,绝大多数公司都会热情接待(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如果他没有时间去公司拜访,企业高层甚至会亲自来基金公司拜访 彼得林奇。

客观地说,这是一种优势,但也谈不上太大的优势。主要原因如下:
1. 这并不是 彼得林奇 一个人的特殊待遇,公司对待和他竞争的其他 机构投资者 也是如此。所以,彼得林奇 只有在比其他 机构投资者 更早获得信息,才有额外价值。彼得林奇 的书中讲过,他经常会问企业高层,上一次有机构投资者来调研,是在什么时候?
2. 因为利益的原因,企业高层并不一定对 彼得林奇 提供完全真实的信息。彼得林奇 的书中讲过给不同行业的客户打电话的时候,能够获得的各种不真实的信息。事实上,彼得林奇 也不是简单详细企业高管的说法,而是会把这些他们提供的信息记录下来,后续再进行对照。
3. 机构投资者 需要的有效信息,比 个人投资者 要多得多。机构投资者并不是选中一两家优秀公司就足够的,所以会接触大量的信息,而从中筛选出有效信息并不容易。

基于以上的原因,彼得林奇 并不建议 个人投资者 学习 机构投资者。他建议 个人投资者 应该尽量发挥 个人投资者 的优势:
1. 个人投资者 并没有 业绩排名 和 客户赎回 的压力,所以更能坚持长期投资。
2. 个人投资者 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就能接触到各种公司的真实信息,而这些公司的信息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最终传递到 机构投资者 手里。
3. 个人投资者 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很多公司。只要在这些公司中找到一家优秀的公司,就能获得不错的投资结果。

仅仅谈理论,你可能依然很难接受 个人投资者 比 机构投资者 拥有投资的优势。我给你举个栗子:

多年以前,因为工作原因,我非常深入地接触过一家上市公司:我详细调研和分析了这家公司的不同事业部,也和包括 研发、制造、销售、财务、战略 在内的多个部门进行过深入沟通,我甚至比这家公司的大部分员工都更了解这家公司的情况和未来的规划,我也非常看好这家公司的未来。但我从这家公司的股票赚了多少钱呢?我一手股票也没买。

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这家公司的市值太大了。

当时这家公司的市值大约1000亿,我认为就算按照公司的战略在五年之内业绩增长一倍,市值大约也就增长一倍,五年一倍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实际情况呢?作为抱团股的一员,我错过了一只股价上涨N倍的股票。

与我相对照的某个 个人投资者,可能了解的信息远没有我这么多,但是他可能无意中购买了这家公司的产品,顺便购买了一些这家公司的股票,然后随着股价的上涨赚了N倍。

彼得林奇 在书中分享了大量的类似案例,我也不止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错误了无数的大牛股。

所以,作为 个人投资者,投资成功的关键,不是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是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优势。

祝你投资顺利!
2022-01-21 23:32 引用
16

新西伯利亚

赞同来自: 洪臣 skyblue777 巴依老爷Lagom 钟爱一玉 chenjiandong31 永恒耐心 hnhaiou 陪伴成长 rubsunshine gbdrhp 敬畏市场 Azhuzhu 赚钱买房 人来人往777 躺着都能赢 孔曼子更多 »

《彼得林奇》 《漫步华尔街》 《共同基金常识 》...
十几年前大学图书馆借的这些经典著作,奠定了我自己很多投资理念。也算是给自己打投资三观打的比较正,毕业工作后投资上没走什么弯路,十几年来也算取得了集思录的平均收益率。
当然上面几本书都是基于美国市场,在中国市场上都有局限性。比如《漫步华尔街》宣传的指数基金,在中国市场就不是很适用。如果说这些经典著作是我的投资启蒙老师的话,那么彻底的真正的指导老师就是 和讯债券大家谈、小竹的投资网站、鼎级和集思录了。和我同样历程的请给我点赞。
2022-01-21 22:38 引用
2

鲁肃鲁子敬

赞同来自: 随风8866 陪伴成长

彼得林奇的书通俗易懂,但是对于我们小散来说,确实难以做到。比如他打个电话就可以去拜访上市公司的老总,我们小散如何做得到。
2022-01-21 21:34 引用
4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XPEX 自由之梦想 钟爱一玉

我准备顺着《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这本书,来解释 彼得林奇的投资体系。如果大家想看书,可以购买实体书,网上也有电子版。

如果大家没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点,那我就顺着目录开始写;如果大家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点,可以跟帖反馈,我优先讲大家感兴趣的点。

以下是全书的目录,我家的书是这个版本:



-----------------------------------------------------

前言 爱尔兰之行的启示
导论业余投资者的优势
第一部分 投资准备
第1章 我是如何成长为一个选股者的
第2章 专业投资者的劣势
第3章 股票投资是赌博吗
第4章 进入股市前的自我测试
第5章 不要预测股市
第二部分 挑选大牛股
第6章 寻找10倍股
第7章 6种类型公司股票
第8章 13条选股准则
第9章 我避而不买的股票
第10章 收益,收益,还是收益
第11章 下单之前沉思两分钟
第12章 如何获得真实的公司信息
第13章 一些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
第14章 定期重新核查公司分析
第15章 股票分析要点一览表
第三部分 长期投资
第16章 构建投资组合
第17章 买入和卖出的最佳时机选择
第18章 12种关于股价的最愚蠢且最危险的说法
第19章 期权、期货与卖空交易
第20章 5万个专业投资者也许都是错的
后记马里兰之旅的感悟
2022-01-21 20:41 引用
7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平安夜 tennisfan 钟爱一玉 白云22 仰望多空 Jifandailu 好奇心135更多 »

彼得林奇 和 巴菲特 的异同

事实上,彼得林奇 和 巴菲特 的底层投资逻辑(比如企业分析和估值),并没有本质区别。彼得林奇 在书中也讲过,他和 巴菲特 寻找的,其实是同一类公司,区别只在于买入方式。

但现实中,由于投资角色的不同,彼得林奇 和 巴菲特 的实际投资经历,又存在很大差异。如果用现在流行的“价值投资”话术,彼得林奇 是弱者体系,巴菲特 是强者体系。

彼得林奇 是公募基金经理,所以买入股票的范围存在很多诸多限制,也不可能去争取被投资公司的控制权。他只能在买入股票之后,等待其他投资者最终认识到公司的价值,从而实现价值。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张,彼得林奇 不得不努力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越来越辛苦。

巴菲特 是产业投资者,所以买入股票的范围没有那么多限制。如果可能,他会尽量争取被投资公司的控制权。而且,巴菲特 控股一家公司之后,还可以通过产业投资的方法,大幅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即使资金不断增加,巴菲特 也不需要投资太多数量的公司,而可以把工作重心放在大型交易和投资上,并不太辛苦。

回到两者的语言上,彼得林奇 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写作目的就是想把自己的投资知识和经验教给读者,所以语言平易近人;巴菲特 的语言更加精炼高深,写作目的并不是为了教给读者投资知识和经验,而是为自己的投资决策进行“春秋笔法”式的解释和说明。最终的结果,巴菲特语录 虽然难于理解,但却被广泛传播。

虽然我也时常引用 巴菲特语录,但我实际上并没有从这些语录上获得太多的收益。反观彼得林奇,虽然并没有太多惊人之语,但却实实在在告诉别人如何建立一个基于“价值投资”的投资体系。
2022-01-21 20:37修改 引用
1

烈火情天

赞同来自: 陪伴成长

初入股市的时候,看过《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和《战胜华尔街》,受益匪浅。
2022-01-21 12:07 引用
1

fionafiona

赞同来自: 陪伴成长

林奇文风挺轻松幽默的,读着不枯燥。
2022-01-21 11:51 引用
6

陪伴成长

赞同来自: 吉大先生 skyblue777 Sybil廖 文文0018 白云22 石火光中更多 »

主贴是一个帖子的回帖。

春节期间,借着这个机会,我来试着慢慢介绍 彼得林奇 的整个投资体系。

在那之前,各位可以先看这篇从第三者角度对 彼得林奇 的体会。

------------------------------------------------------

勤奋的兔子——重读彼德·林奇

来源:《value》 作者:张志雄

  阅读彼德·林奇还是十几年前的事,当时对这位美国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的经理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强调日常生活经验有助于股票投资,比如,你可以通过对家门口百货店或餐饮店业务兴旺与否的观察,来选择这家公司的股票。对大多数无缘调研上市公司又重视基本面的投资者来说,这可是个福音。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又重读了几本林奇自己写的以及别人写他的书,发现有许多过去没有注意的地方。 勤奋得令人惊讶

  首先是林奇非常勤奋。他走访公司,每月40到50家,一年五六百家,当然这是《新金融大亨》的作者约翰·雷恩的调查结果。而在《战胜华尔街》一书中,林奇1982年在回答电视台主持人什么是他“成功的秘密”时说:“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阅读700份年度报告”。不管怎样,数量够惊人的。林奇不仅调研美国的上市公司,而且还到海外去寻找好股票,他曾坦承,“除了约翰·坦普,我是第一个重仓持有国外股票的国内基金经理”。在1985年9月中旬的一次国际调研活动中,林奇花了3周时间调研了23家上市公司,收获颇大。他在瑞典去了该国最大的公司沃尔沃,而瑞典惟一的一个研究沃尔沃汽车的分析员竟然没有去过该公司。当时,沃尔沃的股价是4美元,而沃尔沃每股现金已高达4美元。林奇的妻子卡罗琳也到了欧洲,但他俩却不能同去威尼斯,因为那儿找不到一家值得拜访的上市公司。林奇的痴迷劲可想而知。

  结婚20年,林奇只度过两个专门假期,他曾对约翰·雷恩回忆是如何度假的:“我去日本,花了五天的时间考察公司,在香港见到卡罗琳,于是我们在中国逗留了大约两三天,然后我考察曼谷的公司,又在曼谷观光,接着我飞往英格兰,在那里考察了三四天的公司。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卡罗琳肯定不会认为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也许他们有契约吧,1990年年中,林奇告别了麦哲伦基金,解甲归田了。

  林奇在位期间的一些数据让人惊讶——

  他一年的行程10万英里,也就是一个工作日要走400英里。

  早晨6:15他乘车去办公室,晚上7:15才回家,路上一直都在阅读。

  每天午餐他都跟一家公司洽谈。

  他大约要听取200个经纪人的意见,通常一天他要接到几打经纪人的电话,每10个电话中他大约要回一个,但一般只交谈90秒钟,而且还好几次提示一点关键性的问题。

  他和他的研究助手每个月要对将近2000个公司检查一遍,假定每个电话5分钟,这就需要每周花上40个小时。

  比较林奇,中国基金经理一定会汗颜。我敢肯定,中国目前最勤勉的基金经理的工作强度顶多是林奇的三分之一,而一般的经理也就是林奇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如果哪位中国基金经理认为我的估计错了,请和我联系,我一定公开认错)。

  匪夷所思的交易

  第二个让我惊讶的事情是林奇买卖股票奇多且奇快。林奇大约持有1400种证券,其中最大的100种代表着一半的总资产,最大的200家代表着三分之二的总资产。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中,他的交易大约是买进5000万美元,同时卖出5000万美元,也就是说,他每天卖出100种股票,也买进100种股票(由三位交易员负责),而且林奇的交易只有不到5%是大于1万股的:

  “在我所买的股票中,3个月中,我仅对其中不到四分之一的部分感到乐观。因此如果我碰到了10种股票,我会愉快地把10种都买进来,然后再进行调查研究。也许我会不喜欢其中的几种,但我会继续持有我喜欢的几种,增加它们的量”。林奇的投资组合永远都在变,许多证券仅保持一两个月,他觉得自己的工作越出色,周转率就越高。

  这又是个逆反投资的例子,许多专家都批判股市出现的高换手率是投机高涨的数量表征,许小年就曾通过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换手率的比较,指出前者严重投机。

  这也难免,一般的投资专家最多同时经营20—30种股票,林奇投资数千种股票,确实匪夷所思。

  也许有人说,是由于麦哲伦基金规模巨大,林奇才这么做。这有一定的道理。在1977年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的第一年时,1800万美元的盘子,组合包含了41种股票,但换手率是343%,而且其后三年的换手率都达到300%。林奇对此的解释是,麦哲伦对新客户封闭买进,却遭到大约三分之一的赎回,他为了换股不得不抛出老股票。

  1981年麦哲伦基金的规模是1亿美元。1982年林奇被称为“过去十年中最成功的共同基金经理”,他取得了 305%的收益率,麦哲伦成了一只4亿5千万美元的基金,在3个月内,他购买了166只股票。1983年中期,林奇的投资组合中有450只股票,而年底就达到了900只,资产升值至16亿美元。

  如此多的股票组合是否会成为一个指数基金,从而由“主动型基金”变成“被动式基金”而无法战胜主场?

  林奇认为绝不会如此。他举例道,在900只股票组合中,其中700只股票的资产总和还不到基金总资产的10%。

  那为什么要少量持有这点头寸呢?

  林奇的解释是:1)公司本身盘子非常少,即使他持有达到投资上限(总股份的10%),其总量也极少;或者2)他也不能确信这些公司是否真的值得投资。而买这点股票,只不过是为了解公司情况提供方便罢了。

  这是一种很新颖的思路:“投资之后再进行调整”。若调查后觉得好,就加码买进,不行就抛掉。一般来说,林奇“事后诸葛亮”的概率是10%,也就是他考虑十家公司后,会对一家公司真正感兴趣。

  放手一搏的过人胆量

  第三个让我惊讶之处是林奇如何选择重仓股。林奇是基金经理,当然要组合投资,可他更看重重仓股对基金的贡献。他说:“如果你有五种股票,三种下跌75%,一种上涨了10倍,一种上涨了29%,那么这五种股票仍然会令你干得很出色……因为这么去做,你在上涨10倍的这种股票上赚足了钱,远远抵销了你那些下跌50%、75%甚至90%的股票所带来的损失”。在选股方面,林奇和巴菲特一样,讲究常识,对高科技股一般不碰,碰了也不那么成功。不过,在选择时机上,他并不“常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汽车工业不景气,股市对此反映恶劣,尤其是美国的第三大汽车厂商克莱斯勒被预期破产,股价只卖2美元,林奇却开始看好汽车业,他先调研了福特公司,但发现克莱斯勒更好,单单是公司有超过10亿美元现金这件事,就至少使它两年内不会破产。于是,1982年春夏之交,他大量吃进克莱斯勒股票(整个麦哲伦基金5%的资产)这是证监会所允许的最大持股比例,按林奇的说法,如果法规允许的话,他会把基金资产的10%—20%都投在该公司上。

  克莱斯勒后来快速上涨,林奇又在福特和沃尔沃上建仓,一直到这3只股票价值占麦哲伦总资产的8%,加上绅宝和丰田,汽车股作为一个板块,占到基金总资产的10.3%。在整个 1984年,林奇一改从前频繁交易的做法,坚持买入——持有战略,基金的前10位股票的数量一直没有多少变化,其中就包括上述5只汽车股。

  最终,林奇从福特和克莱斯勒两只股票上分别赚了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加上从沃尔沃赚的7900万美元,造就了麦哲伦基金出众的业绩。

  重仓股容易出现流动性问题,尤其是小盘股,林奇可不这么看,要找能成长三倍乃至十倍的股票,道·琼斯指数股比一般小公司难多了。小盘股确实“交易清淡”,不一定能在5天内买入或卖出,可是林奇认为,做股票就等于找对象,易于离婚不是好理由。“如果你一开始就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就不要想着放弃。而如果不是这样,无论如何你都会一团糟。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流动性都不会将你从痛苦和磨难中拯救出来,并且很可能因此而失去一大笔钱。”

  林奇以七十年代初的大热门股宝丽来(相机)为例,它在1973年一年内就损失了90%的市值。宝丽来是家大公司,流动性很好,谁都有把握在短时间内出售大量股票,而且它下跌了3年,任何人都有机会离场,但为什么最后还是有几个专业投资人士没有离场呢?

  到了80年代末,汽车股露出败象,1987年,林奇减少了汽车股的仓位,到了1991年,汽车股票从它们前期高点下落50%之多。由于中国汽车股在2003年和2004年经历了大喜大悲的日子,林奇的这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看好中国汽车股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它也会重复中国彩电在90年代中期的故事,产品持续产畅两旺,在中国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如果我们仔细捉摸林奇下面的一番话,可能犯的错误会小些:

  “经常被误认为是蓝筹股的汽车类上市公司是典型的周期性股票。买入一家汽车类股票并把它捂在手里25年,就像是飞跃阿尔卑斯山一样,你可能会从中获得收益,但无法像登山者那样享受到全部上上下下的乐趣”。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汽车股不是消费类股票,不是家电股,它是典型的周期性股票。

  由于2003年和2004年也是中国周期性股票大行其道、又因宏观调控而分崩离析的阶段,所以,我们对刚远去的经历并不陌生。又由于中国主流投资界“国际化估值”理论,对于市盈率异常重视,觉得低于市盈率的周期性股票很安全。事实上,周期性股票的市盈率并非越低越好。林奇对此深有体会:“当一家周期性公司的市盈率很低时,那常常是一个繁荣期到头的信号。迟钝的投资者仍然抱着他们的周期性股票,以为行业依然景气,公司仍然保持高收益,但这一切转瞬即变。精明的投资者已经抛售这些股票,以避免大祸。”、“当一大群人开始抛售某只股票时,价格只可能往一个方向走。股价一下降,市盈率也随之下降,使这些周期性股票看起来比以前更有吸引力,但这只是一种将让你付出昂贵代价的错觉。不久,经济就会陷入停滞,周期性公司的收益会出现惊人的下降。在更多的投资者急于脱手股票时,股价将急落直下。在市盈率很低的时候买入收益已经增长了好几年的周期性股票,是短期内减少你一半资产的有效办法。

  林奇的最后一句话道出了许多投资周期性股票的中国人近一年来的处境。

  相反,高市盈率对周期性股票未必是坏消息,通常这意味着企业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不久其经营情况就会改善,收益会超过分析人员的预期,基金经理将急切地开始买入这只股票。这样,股价就会上升。

  由于周期性股票一旦启动便会涨个不停,所以大家都跃跃欲试。可是根据林奇的经验,也因为周期性股票的实质是预期游戏,使得要从它们身上赚钱倍加困难,“最大的危险就在于买得太早,等不及上涨又去抛掉。”林奇认为自己投资周期性股票的成绩是中等偏上。

  在这点上,投资周期性股票类似“赌”大势反转,寻找大底同样充满着艰难和挑战。不过,区别在于,如果你是铜、铝、钢铁、汽车或造纸之类周期性行业中的“内部人”,那么是可以一试这类股票的,而能找到大底并行动的人则是凤毛麟角。

  慧眼识股的高手

  林奇时代的麦哲伦基金的另一只重仓股房利美也值得一述。

  不同股票有不同的买法。有些股票是因为“没什么其他股票好买了,买点这个”;有些是“可能这股票有潜力”,也买了;还有些股票是“现在买入过两天抛出”;有些股票是“替丈母娘买点”的,还有人“替丈母娘,叔叔、伯伯和外甥侄女们买的”,有的是“卖了房子买进股票”,甚至“把房子游艇全卖了,就是要买这只股”;最厉害的是“房子游艇全卖了还不算,要叫丈母娘,叔叔、伯伯、和外甥侄女们也跟着卖,然后拿了钱去买这只股票。”

  林奇认为,房利美正是最后的这类股票。

  留意美国经济的人,应该知道房利美这家住房抵押货款公司,在1938年由美国国会创建并获得政府信用支持,后来在60年代初实现私有化。其主要职能是购买抵押贷款资产,然后将基金打包成债券出售给投资者。2004年,房利美爆发会计财务丑闻,2005年4月初,老谋深算的格林斯潘一改过去模棱两可的态度,坚决要求限制房利美和另一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的规模,因为两家公司的规模已接近全国住房贷款的四分之一,它们却在利率和提前偿付方面存在重大风险。

  这已不是房利美第一次面临危机了。70年代,房利美的经营模式是“短借长贷”,以较低的利率借入资金,用这些钱买入高利贷的长期按揭贷款,赚取利差受益。到了80年代初,短期利率跃升到18%—20%,但公司在70年代购买的长期借款利率为8%—10%,利差收益反而为负值,于是股价从1974年的9美元跌到1981年的2美元,并传言即将破产。也就在这时,房利美结束了“短借长贷”的行为,采用了包装抵押贷款,创造了一种“按揭支持证券”然后卖掉的盈利模式。

  这样,当时的房利美从中获得了很高的佣金收入,并把利率风险转给了新的买主。

  林奇投资房利美的过程十分曲折。他在1997年在5美元建立了头笔仓位,但很快就抛掉它,只赚了一点钱。1981年房利美的股价跌到了2美元,1982年投资市场因公司领导人和经营模式的变革,股价从2美元反弹到9美元,这是典型的周期性股票走势。1983年,房利美真正开始盈利,股价却如一潭死水。1984年底,房利美占麦哲伦基金总资产的0.37%,而股价却跌了一半,从9美元跌至4美元。1985年,林奇觉得房利美的历史负担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增仓至2%,房利美成为进入麦哲伦基金持仓前十位的股票,而房利美的股价从4美元已反弹到9美元。1986年,林奇将房利美持仓量收缩到1.8%,而房利美股价从8美元涨至12美元,公司盈利也从去年的每股0.52美元提升至1.44美元。

  1987年,房利美股价震动颇大,这也和当年的股灾有关,股价从12美元升到16美元,后又跌到12美元,再回到16美元,最后在10月份的大暴跌中跌至8美元。这时麦哲伦基金持有2%—2.3%的仓位。

  1988年,林奇将房利美增加到基金总资产的3%,而公司每股盈利已达2.14美元

  1989年,林奇发现巴菲特也持有220万股房利美股票,便在年底加仓房利美至基金资产的5%,这又是重仓股的最高限额。这年,公司股价终于从16美元涨到42美元。1990年,房利美因海湾战争从42美元跌至24美元,后又涨到38美元。1991年,林奇离开麦哲伦之后,后任经理萧规曹随,仍保持该股票的头号持有仓位,股价则从38美元涨到了60美元。

  由于富达公司旗下的其他基金也同样重仓持有房利美股票,结果在整个80年代,它们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利润。在当时,这在金融史上是破纪录的事。

  面对今天凄风苦雨中的房利美,林奇会再度出手吗?我们不清楚,可是,从当年林奇的投资房利美的经历来看,他能获得这样的成功是绝非偶然的。

  因为这时,林奇从一只活跃的兔子变成了耐心的乌龟。

  确实,林奇对投资房利美的描述让人想起了另一位著名的基金经理和价值投资大师约翰·奈夫的经典故事。从资历来看,约翰·奈夫是林奇的前辈,他在1964年便执掌威灵顿公司旗下的温莎基金,一直到1995年退休,而一直到1983年,林奇的目标便是赶超全美第一的温莎基金。奈夫比林奇做基金经理早了13年,却晚离开4年,在30余年的投资生涯中,其投资业绩的每年平均值超过市场报酬率3%以上。从复制效果看,每年3%,只要24年,原本的投资便会倍增。如果投资人在1964年投资1美元,到奈夫退休时已是55.46美元。

  奈夫曾津津乐道一个投资故事是有关花旗银行的。1987年,由于JP摩根的股价大涨,让只有7到8倍市盈率的花旗银行显得很有吸引力,于是温莎基金便大举买进,但低市盈率反映了投资人忧虑花旗对拉丁美洲国家的放款可能会恶化的担心,而公司的亏损也创了纪录。到了1990年年初,温莎基金买了更多的花旗股票,仍与市场舆论逆向操作,那一年,花旗的股价是14美元,温莎基金的平均持股成本是33美元,而且在所有温莎基金投资的股票中,只有花旗的盈利不如预期,奈夫反而在这时加仓,这是需要勇气的。

  1991年,花旗已使市场绝望,人们开始破口大骂。《商业周刊》把花旗形容为“噩梦”,《机构投资人》在报道花旗的文章中插有全页死鱼的照片,众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暗示花旗可能技术性破产,到1991年底,花旗股价只有8美元。

  温莎基金此时持有2300万股花旗,有5亿美元资产被套,但奈夫自称“压根儿没想到在报酬率令人满意之前卖出持股”,相信花旗盈利很快将上涨回升,枯木逢春。1992年初,花旗盈利和股价果然明显回升,到年底,温莎基金竟反败为胜,在花旗股票上有了利润。

  奈夫和林奇回忆起来如此细微乃至有点沾沾自喜,是因为反向投资或逆势操作有极大的风险,并需承受沉重的压力。更何况执著和固执在绝大多数时候难于区分,甚至它们是一种现象的两种描述而已。所以,在事后我们得记住这只勤奋的而且幸运的兔子的一番忠告:

  “流行的说法是‘利空买入,利好卖出’,这话可能会产生误导。出利空消息时买入股票可能会造成惨重损失,因为坏消息通常会变得越来越多。有多少人在听到英格兰银行的利空消息之后买入,而眼睁睁地看着股价从40美元跌到20美元,又从20美元跌到10美元,再从10美元跌到5美元,从5美元跌到1美元,最后跌到0,吞掉了他们100%的投资呢。”
2022-01-21 11:23 引用
8

海浪头头 - 善输小错者赢

赞同来自: noelhu 风清扬9527 Syphurith treenewbee fionafiona Kluer 陪伴成长 深拥阳光415更多 »

现在价值投资已经变成贬义词了。。。
我几年前开始转型白马股,被集友、群友天天拉出去批斗,就差没直接说是赌徒了。
现在分散投资白马股,相对没什么人来批斗了。。。。
2022-01-21 11:23 引用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23-10-29 18:22
  • 浏览: 11060
  • 关注: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