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部分21%,港股30%,但今年一直是半仓,所以整体收益毛估估13%。
人民币主要持仓主要是港股红利类,可转债,债性较强的白马,长电,美的之类。港股持仓主要是腾讯,移动,神华,还有一堆高息小票。美股今年pdd扑街了。
现金主要是北交所+逆回购,毛估估5%收益,中规中矩。
亏损方面主要是医药医疗,今年又跌了30%左右。
全年波澜不惊,涨跌随意。2月大跌在马来西亚自驾无心看盘,所以什么也没有买,有点遗憾。9月开始买可转债,可惜行情来得也太快,导致仓位不足,有点遗憾。
2024年相对顺遂的情况下也就13%的收益。不敢对未来有太高的预期,2025年该如何是好?
在坑里的资产,我视野里好像就只有医药,医疗,豆粕,TLT?
医药医疗方面,我看广州要大力学三明,结合集采的空前力度,感觉医保压力不是一般的大,水龙头暂时处于收紧的状态,老龄化没错,需求也在。但是我今年想通了一个问题,医药这东西它不是必选消费,是可选消费。问题的问题就是没有钱消费,一切都没辙。但是医药已经连续暴跌了四年,是不是也市场也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再暴跌的概率也不大,但什么时候有机会,不知道,装死吧。
豆粕我觉得挺好的,是可以参与资产配置的一个新东西。就是低位慢慢投呗。
TLT,买了一些仓位,目前-6%,感觉可能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是不是可以作为美股的每个月分红的看跌期权?后面再跌的话会再买一点,但是会控制仓位。
然后就是继续5050吧,看看2025年会不会有一些鬼故事导致的恐慌买入性机会。但是鬼故事没出来之前,自己也不会知道是别人恐惧我贪婪,还是别人恐慌我扑街。得具体故事具体分析。
各位眼里有没有什么在坑里的资产拿出来分享研究一下,共商2025大计?
人民币主要持仓主要是港股红利类,可转债,债性较强的白马,长电,美的之类。港股持仓主要是腾讯,移动,神华,还有一堆高息小票。美股今年pdd扑街了。
现金主要是北交所+逆回购,毛估估5%收益,中规中矩。
亏损方面主要是医药医疗,今年又跌了30%左右。
全年波澜不惊,涨跌随意。2月大跌在马来西亚自驾无心看盘,所以什么也没有买,有点遗憾。9月开始买可转债,可惜行情来得也太快,导致仓位不足,有点遗憾。
2024年相对顺遂的情况下也就13%的收益。不敢对未来有太高的预期,2025年该如何是好?
在坑里的资产,我视野里好像就只有医药,医疗,豆粕,TLT?
医药医疗方面,我看广州要大力学三明,结合集采的空前力度,感觉医保压力不是一般的大,水龙头暂时处于收紧的状态,老龄化没错,需求也在。但是我今年想通了一个问题,医药这东西它不是必选消费,是可选消费。问题的问题就是没有钱消费,一切都没辙。但是医药已经连续暴跌了四年,是不是也市场也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再暴跌的概率也不大,但什么时候有机会,不知道,装死吧。
豆粕我觉得挺好的,是可以参与资产配置的一个新东西。就是低位慢慢投呗。
TLT,买了一些仓位,目前-6%,感觉可能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是不是可以作为美股的每个月分红的看跌期权?后面再跌的话会再买一点,但是会控制仓位。
然后就是继续5050吧,看看2025年会不会有一些鬼故事导致的恐慌买入性机会。但是鬼故事没出来之前,自己也不会知道是别人恐惧我贪婪,还是别人恐慌我扑街。得具体故事具体分析。
各位眼里有没有什么在坑里的资产拿出来分享研究一下,共商2025大计?
15
赞同来自: muyu2010 、happysam2018 、皆空 、明园 、freetstar89 、 、 、 、 、 、 、 、 、 、更多 »
豆粕反转的逻辑是啥?产能过剩,价格低于成本的现象很正常,主要还是看有没有驱动因素。虽然说,拉长时间,一切都会过去,但时机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啊。豆粕的下游是生猪养殖,我还记得论坛某位同学和我辩论牧原如何如何好,一转眼,清仓牧原换了转债,干得漂亮。中国真的不缺产能过剩行业,多豆粕一个,没啥好奇怪的吧。
医药和医疗,政策层面的估值压制就不用说了,短期没有改变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看,还不如消费,毕竟,消费在政策层面是中性的,经济复苏的可能性还存在。不管是医疗还是消费,跌多了都有博弈价值,毕竟估值低。
今年的经济弱复苏,造就了红利资产的暴涨。明年最大的风险依然是宏观层面的经济弱复苏+中美贸易战,所以,最大的机会来源于经济弱复苏里的结构性机会。所谓结构性机会,是在过剩经济里找增量需求,找优先复苏的行业,比如今年的泡泡玛特。结构性机会的把握,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有时候运气也是一种本事吧。
另一个思路,是分散布局更优秀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优劣,应该体现在估值上,而之前的泥沙俱下,在这方面并没有准确定价。为什么线下餐饮一片哀嚎,而美团能够实现反转,因为卖水+网络效应是更优秀的商业模式,而且懒人经济的趋势不可逆。为什么旅游行业不景气,而携程能够创新高,同样是卖水+网络效应的商业模式。
通过后视镜看了半天,深感价值投资的艰辛,再看看集思录的兄弟们,靠可转债博傻轻松获得高收益,痛感选择比努力重要。
医药和医疗,政策层面的估值压制就不用说了,短期没有改变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看,还不如消费,毕竟,消费在政策层面是中性的,经济复苏的可能性还存在。不管是医疗还是消费,跌多了都有博弈价值,毕竟估值低。
今年的经济弱复苏,造就了红利资产的暴涨。明年最大的风险依然是宏观层面的经济弱复苏+中美贸易战,所以,最大的机会来源于经济弱复苏里的结构性机会。所谓结构性机会,是在过剩经济里找增量需求,找优先复苏的行业,比如今年的泡泡玛特。结构性机会的把握,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有时候运气也是一种本事吧。
另一个思路,是分散布局更优秀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优劣,应该体现在估值上,而之前的泥沙俱下,在这方面并没有准确定价。为什么线下餐饮一片哀嚎,而美团能够实现反转,因为卖水+网络效应是更优秀的商业模式,而且懒人经济的趋势不可逆。为什么旅游行业不景气,而携程能够创新高,同样是卖水+网络效应的商业模式。
通过后视镜看了半天,深感价值投资的艰辛,再看看集思录的兄弟们,靠可转债博傻轻松获得高收益,痛感选择比努力重要。
16
赞同来自: gaokui16816888 、drzb 、happysam2018 、Assnile 、明园 、 、 、 、 、 、 、 、 、 、 、更多 »
我今年主要仓位也是医药,在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鬼故事压力下,打5折买入药明合联,年底价格回到年初位置,正好翻倍。另外我觉得血制品行业还不错,价格回到9.24了,集采其实也没太大影响,供不应求的东西,为什么要降价啊?
医药的核心在出海,赚国人的钱难,赚美国人的钱不难啊!麻烦的是懂王不太愿意让我们再赚他们的钱了。
我也在关注豆粕,但感觉不确定性还是太大,再观察观察。
和一位做大宗商品的朋友聊天,他说定价权在国内的商品,价格经常会打到成本以下,大家都没钱赚。定价权在国外的商品,往往会形成一个价格联盟,大家日子都过得不错。深以为然,坚决不碰制造业的上市公司。
医药的核心在出海,赚国人的钱难,赚美国人的钱不难啊!麻烦的是懂王不太愿意让我们再赚他们的钱了。
我也在关注豆粕,但感觉不确定性还是太大,再观察观察。
和一位做大宗商品的朋友聊天,他说定价权在国内的商品,价格经常会打到成本以下,大家都没钱赚。定价权在国外的商品,往往会形成一个价格联盟,大家日子都过得不错。深以为然,坚决不碰制造业的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