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集思录口述投资故事活动的影响,很多集友都发了贴讲了自己的精彩故事,那我也来讲讲我家两代人的投资历史吧。今天先开个头,以后再慢慢更新。
(2019.10.17更新:已完结)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本人自号孔曼子,中年微胖大叔一名,四川泸州人,现居成都,70年代后期出生,上世纪末985大学毕业。1994年受父亲影响开始接触证券投资,2003年正式入市,经历过权证的疯狂和价投的洗礼,在2008年遭遇挫折之后开始实践低风险投资,此后十年基本保持了稳定的盈利,再也没有出现过年度亏损。
目前个人的资金量介于债券合格投资者门槛和网下打新个人投资者门槛之间,且全部为证券市场投资收益(因为这十几年间曾数次买房买铺,当初投入的所有本金及利息早已全部超额撤出)。
2019年4月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投资思想,总结出了一套以风险系数法为核心的低风险投资理论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310337)。当然,该理论目前还十分的不成熟,需要大幅度的进化。
我的投资经历可以简单的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期(1994-2002):
首先我要坦白一个问题,我上半年在集思录用过的签名档是“孔曼子先生,遨游股海廿五载,不忘初心。自由无用,平淡天真。”,这里面说自己遨游股海廿五载其实有一点夸张,不忘初心倒是真的。不过,我与股市的接触确实开始于1994年2月的一天。
记得那天,我和父亲一起路过泸州市江阳区工商银行江城的大门口,看到很多人排起成了一条前所未见、足有数百米的长龙,甚至连平时难得一见的独臂残疾人和没有鼻子的人都在排队,而且很多人都是说的普通话和外地方言。一问才知道,是泸州老窖准备发行股票,存款500元(期限半年,年息9%)可以得到一张认购证参与摇号,只要中签就能赚到钱,不中签的话也不会亏。父亲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影响巨大的决定:让我先排着队,自己回家说服家人并取出了全部的资金一万元整,买了20张认购证。从此,开始了我家与证券市场至今25年的不解之缘。
几天之后摇号结果公布,我家的20张认购证并没有中签。不服输的父亲再次做出了英明的决定,以950元一张的高价买了2张中签的认购证,然后到证券公司开了户。从账号来看,父亲大约是泸州市的第800号股民。不久之后,泸州老窖上市,父亲在9元多左右将1000股全部抛出,每股赚了3元多,扣除买认购证的成本,足足赚了2000多元,这在当时对普通人家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啊。不过让父亲没想到的是,之后泸州老窖很快就被炒到了20多元,令他后悔不迭。
我的父亲本来是一名高校教师,不过因为专业的不对口基本上无课可上,只能在办公室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空闲时间比较多加上怀才不遇,所以从此之后,他认定股市会是他创造奇迹的舞台,买了大量的书籍,开始了认真的研究。这些书籍中大部分都是偏向技术分析类的,基本面分析的也有几本但都比较粗浅。我空闲的时候,也跟他一起读了不少书,记得有一本书里大量的引用了当时的流行歌词(比如”聚散终有时”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之类)来生动的介绍股票操作的手法,非常有趣。到现在,那些书的内容我几乎全都记不得了,但是股票操作的基础知识和术语从那时候起我就已经基本上掌握了。
在那个行情要去证券部看LED滚动大屏幕,下单要先填纸质单据再排队的年代里,大部分的股民可以说完全搞不清公司的经营情况,只是跟随着市场的热点在随意的追涨杀跌(好像现在也是)。而我的父亲却不同,他订阅了上海证券报,每天都仔细阅读上面的公告,并根据上面的股票列表来进行选股(该列表上有股本,市盈率,市净率等信息),已经算得上是具备一点价值投资者的雏形了。记得那时候,我经常帮着父亲从报纸上选股,他告诉我市盈率越低越好,股本太大的不要,科技股可以贵一点等等条件,然后我按条件从报纸上勾出股票,由他来进行最终的决策。记得当时我们还讨论过当时三支股本上亿价格最低的大盘股(上海石化、金杯汽车、安徽马钢)哪个更好的问题,我认为金杯是汽车股潜力更大,父亲说石化是上海本地股更好,不过大盘股他是不会买的。还有一支叫界龙实业的股票,特别贵而且不随大盘下跌,父亲告诉我这是庄股,也不能买。刚才复权看了下,父亲当时的看法都是对的。
虽然父亲选股很认真,分析很勤奋,但业绩并不是太稳定,市值基本上还是在跟随市场上下波动,跌到300多点时亏损数千元,涨回上千点时又赚上一两万元。记得当年的很多热门股,比如四川长虹、琼海虹等等他都买到过,但性格谨慎的他都没有拿到高点就卖了,赚得不算太多。也有些套牢的股,四川金顶、川金路等等,父亲仔细分析后,该割肉的割肉,不该割肉的慢慢补仓,最后基本上都能解套。后来我去外地读大学和工作,和他讨论得少了,但每次聊起股票时他总是自豪的说:“我已经赚了X元了!”虽然还谈不上什么创造奇迹,但最多的时候X已经达到了十几万,作为前前后后只投入了三四万元本金的人,应该也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就这样一直到了2001年,这一年股市下跌,父亲的股票再一次被套牢。但与此前不同的是,此时正值我家的房子被拆迁,而当时的补偿标准很低,连买相同面积的清水新房都不够。父亲为了能够在换房的同时改善居住,不得不将大部分的股票割肉了结,多年的盈利中相当的部分都化为了乌有,剩下的几万算下来只能说勉强跑赢了银行利息。
这次的元气大伤,让父亲基本上丧失了依靠股票市场创造奇迹的信心。此后数年间,父亲虽然没有完全退出股市,但基本都是在小打小闹了。直到2009年创业板开板之前不久,父亲才在我的支持下开始了以打新为核心的股市第二春,并于2016年带着上百万的盈利从股市光荣退休并将账户留给了我,但那都是后来的事了。
不过这一年,父亲还做了一件影响我一生的大事,送了刚工作不久的我一本《富爸爸穷爸爸》。读完这本书的我,心潮澎湃,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积累金钱和经验,做一名专业的投资者,实现财务自由,达成父亲那未能完成的心愿,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不忘初心”吧。
虽然父亲没能在股市上创造出奇迹,但我却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对投资者来说非常重要的品质,比如勤奋和谨慎;也吸取到了不少的教训,比如要留足资金应对不时之需。
属于父亲的投资时代基本上结束了,属于我的投资时代即将来临。
第二阶段,成长期(2003-2008)上篇:
2003年春季的某一天,在成都的外资企业里工作已有几年,一直在关注股市的我,正式开户入市了。在工作的前几年里,985理工类专业出身的我,跳了两次槽,工资很快由不足两千元上涨到了四千多元。我用攒下的大部份钱作首付,先买了一套小户型,解决了居住问题;之后又存下了三万多的本金,觉得是时候开始我的投资之路了。为了这一天,我已经准备了将近十年。
然而,我的投资之路一开始却并不顺利。当时的市场和去年很像,处于漫漫下跌的熊市氛围之中。初出茅庐的我仗着年轻,按照以前记忆中的和网上胡乱学来的分析理论四处出击,买过打开跌停的垃圾股,也买过破净的钢铁股,却总是败多胜少,损兵折将。几个月下来亏掉了几千元。这时,我发现很多基金的表现比我自己操作要好很多,但让好不容易才入市的我不炒股直接买基金又太不甘心,我于是开始学习起了熊市中机构的投资策略。很快,我就发现那些有众多机构抱团的蓝筹股在熊市中比较抗跌(和去年也很像)。于是,我不再研究那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股票品种,而是主要选择了其中一支我最看好的叫做海油工程的机构抱团股,买入底仓后,每天高抛低吸的做T。虽然并没有赚到太多的钱,但我短线操作的手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慢慢锻炼出来的。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时间到了2005年,其间也试探性的买卖过一些其他股票积累经验。有一天,一直横盘或小涨小跌的海油工程突然连续大幅大涨,我每天挂的高价卖单全部成交,而低价买单全部没能接回来。股票T飞了,我一下子又变成了空仓。不过这时我已经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实战经验,不再是当初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了。虽然在股市上可能只赚了不到一万元,但加上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工资和奖金的不断投入,我的资金量也达到了大约十万元。在一开始的积累阶段,工作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是非常重要的,资金不多的同志们可不要轻易放弃工作上的进取啊。
我空仓的时间并不长,很快我就发现了新的目标,因为股权分置改革来了。一开始,我也搞不明白股改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不过我很快发现大部分股票的股改都有白送的红股或现金作为对价,就感到这里面有着不错的机会。而且和普通的分红不同的是,由于送股并不除权,相当一部分股票在股改完成之后都出现了大幅填权的走势。即使有一些股票没能填权,跌幅也不会太大,因为很多大股东在股改时还提供了护盘承诺作为保障。实施股改需要停牌两次会耗费不少时间,所以很多急不可耐的短线客喜欢在第一次停牌复牌之后就逢高抛出。但我却恰恰相反,喜欢在第二次停牌之前买入对价较高的个股等待股改完成,因为我相信这种等待是非常值得的。耐心,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股改一批一批的来了。我几乎每一批都挑选了一支或几支参与,记得第二批我好像参与了G传化、第三批我参与了G华泰,当然还有老朋友G海工,这些好像都赚了10%以上,后面还有几支赚得更多的反而记不太清了。虽然没有买到后期传说中复牌赚80%以上的G众和,G锌业等等,但总体来说确实是赢多输少,赚了好几万元。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股改也属于一种制度性的套利。虽然它已经无法复制了,但它开启了2007年的大牛市,而且也为我后来的套利生涯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感恩股改!
虽然股改给我带来了一些盈利,但到了2006年的下半年,它就基本结束了。而它带来的另一个副产品令我更加难忘,那就是权证。虽然权证只发行了几十支而且早已绝迹,但形同虚设的涨跌停限制, T+0的交易制度,以及低廉的价格决定了它是最适合赌徒的玩具,当年不知有多少股民曾经为它疯狂过。
进入权证市场后,也许是运气好,也许是我沉稳的性格和以前高抛低吸积累的经验起了作用,我在宝钢和万科等权证上很快又赚了两三万元。钱来得如此轻松,年轻的我不觉有些膨胀,甚至以为自己已经看穿了某些股票股价的虚高,于是信心满满的开始了对其认沽权证的炒作。
写到这里顺便聊一下股票论坛这个话题。我们这代股民是幸福的,从一开始就有电脑软件可以在线看行情和下单,还有很多网站和论坛可以查看资讯和学习讨论。如果你是一个热爱投资并努力学习的人的话,进步肯定会比我父亲那代只能依靠读书看报和口头聊天获取信息的股民快上很多。感恩这个时代!
我前前后后上过的财经类论坛主要有新浪、搜狐、爱卡、天涯、股吧、和讯、鼎级、集思录和雪球APP,不过在大部分网站上我都以潜水学习为主,很少发贴,也没有固定的ID。目前还在上的主要就是集思录了,当然雪球和股吧也会上去收集一些信息。
讲一个我当年在论坛发贴的小故事吧:
2006年7月的一天,我有点膨胀的在新浪谈股论金论坛上注册了一个ID“中国权神”,大言不惭的写起了自己的权证实盘贴。手风很顺的我不到一个月就实现了70%的收益。由于收益不错,我的贴子也引起了一些论坛名人的注意,其中有一个叫带头大哥777的名人,对我提出的“现在买入580996沪场JTP1不是投机,而是投资。”这一歪门理论不屑一顾,称认沽权证全都是没有价值的废纸,而我也反唇相讥,说他就是个为了钱吹牛皮炒作自己的骗子。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我们俩都是对的:几个月之后,大牛市来了,沪场JTP1真的归零退市了;而又过了几个月,我也在新闻联播里看到了带头大哥777因诈骗而被逮捕的消息。
我讲这个故事,并不是想炫耀我当时那点儿收益。主要是为了提醒很多朋友,不要轻信某些短期收益很高的网贴贴主发表的似是而非的道理,其实他很可能只不过是资金少敢赌,加上手风很顺带来的幸存者偏差而已;更不要随便在某些名气很大的大V身上浪费金钱,其实他很可能就是靠骗钱为生的而已。多上上免费的集思录,再拿点小钱出来拿买个会员,效果可能还好点儿。
炒作权证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我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改变来临了。
第二阶段,成长期(2003-2008)下篇:
我人生中的这次改变并非来自于股市,而是我的工作上出现了一次重大机遇。公司调我去北京总部实施项目,预计耗时一年左右。当时的我还属于公司的技术核心力量,所以公司给出了很好的条件,包吃住,工资接近翻番,另有生活补助和高额的项目奖金,一年至少可以多挣十几万元,而且还有继续升职留在北京担任中层的可能。虽然我炒作权证战绩辉煌,但由于本金并不多,总共也就挣了十几万元。而且收益并不稳定,已经出现了两三万元的回撤。权衡利弊,我决定激流勇退,抓住这个机遇,专心事业发展,停止了对权证的炒作,改为中线持股。
很多人在赚钱的时候是无法做到略有回撤便激流勇退的,但对我来说这却非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内心不够自信的原因,又或许是受到了父亲谨慎性格的影响。虽然这些年我因此少赚了很多钱,但也少栽了很多的跟头。因为除非连续跌停,我基本上是不会被深度套牢的。现在回想起来,最适合我这种缺乏霸气性格的投资理念,就是低风险投资啊。
我在北京的时候正好赶上大牛市来了,当时的那种感觉就是买什么都在涨,想跌都难。由于忙于项目和在公司下单的不便,我只能放弃短线,以中线持仓为主。出于对权证的感情,我一开始选择的是股票+认沽权证的对冲组合并小赚了一笔。然后,我很快就把十几年前学生时代和父亲讨论时我就看好的金杯汽车(当时是*ST金杯) 作为了中线持仓的主要品种。
当时金杯汽车刚刚推出了中华骏捷轿车,市场的反响很好。有人因此在爱卡论坛上发了一个后来盖到了几千层楼的600609金杯吹票神贴。当时的我看到之后非常激动,每天都会刷新此贴增强信心,还在上面回复了不少自己四处收集来的信息。现在回顾起来,除了低价、摘帽和市场火爆,我在基本面上找的那些买入理由长期来看差不多全错。但当时的我却信以为真,并真的因此从这支股票上赚得了近两倍的收益。也许,这就是所谓牛市中的奇葩效应吧。2007年年中卖出金杯之后,加上其他一些股票的收获,我的资金量达到四五十万,感觉自己离财务自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PS:2007上半年及之前的操作我没有记录也无法查询,所以很多都记不起来了。还好从07下半年开始我主账户的交易记录就是可以查询并下载的了,从这里开始可以写得更为具体和准确一些了。
和很多坚持深耕一两个板块或一两种策略的高手不同的是,我这人比较善变,基本没有路径依赖,所以几乎每次赚钱或亏钱较多的操作都不太一样。07下半年,我的操作方向又从低价ST股逐渐转向了中小板股票。结合当时的市场状态和我较小的资金量,这一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当时主要操作了横店东磁,獐子岛,莱宝高科,太阳纸业和天马股份等股票,大部分股票的持仓周期在一两周到两三个月之间,因为牛市的原因,大部分都赚到了钱。
这里要说一下的是002122天马股份这支股票,2007年8月30日它因为收购齐重数控封死涨停99.5元换手率不到0.2%,但我前一天晚上挂的涨停预埋单居然奇迹般的成交了。后来我曾数十次试图重复这一奇迹,但都没能成功,反而掉进坑里好几次,只能说那次的买进成功完全是运气吧。虽然天马股份第二天就打开了涨停,但趋势和基本面看起来不错,所以大部分我是一直拿到了2018年春节之后趋势变差,才在150元左右卖出的。记得当时因为强烈看好它作为中国制造在轴承领域的代表,我还十分的不舍。结果到现在,它已经彻底沦为退市边缘的垃圾股了,这是多么的讽刺啊。但是,这次对天马的操作对我而言还有另一个重大的意义,那就是它开启了我每天坚持阅读公告并分析,然后实施事件套利的大门。直到今天,我每年还会进行数十次的各种事件套利,并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操作手法,10次之中大约能够成功2-3次,无功而返6-7次,失败1次。事件套利已经成为了我能够稳定盈利的主要武器之一。
由于有可能留在北京工作,我对当时的北京房市还是有所关注的。当时公司为我租房的地点是东四环附近的远洋某盘,有一次我问房东他的房子要卖多少钱,他说大约1万1平米(150平米左右的套3,项目组3人合住)。我考虑了一下需要把我所有的股市资产变卖才能凑足首付,还是有点舍不得的。这套房子现在的价值应该接近千万了吧。回头看来,我辛辛苦苦炒股这么多年,看似战绩辉煌,其实并没有比当初咬咬牙把这套房子买下来赚的钱多多少啊。记得我还坐过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燕郊看过房子。当时燕郊的房价比成都还低一点,但我完全看不上这个又远又落后的地方,在北京买房赚大钱的机会就这样被我错过了。虽然后来我在成都和老家也买了好几套房,但涨幅估计只有北京的一小半而已。
在北京的一年里,我基本没有花什么钱,把所有的收入都投入了股市之中,并因此而收益颇丰。到2008年初公司北京项目完工时,公司给辛苦了一年的我发了十几万元的奖金,但也被收取了高达六七万元的个税(当时个税尚未改革,所以税率奇高)。这么高的个税比例再次让我认识到,依靠打工是发不了财的。本来公司打算派我去印度参加下一个项目,这样职业发展上就可以更进一步进入亚洲区核心团队。但我的英语不太好,也有点害怕印度的生活条件,加上比起做项目天天吵架开会无法看盘操盘来,自己确实更喜欢安安静静的研究投资。于是,我再次在工作上也选择了激流勇退,主动申请回到了成都。从此之后,虽然我在事业上再也能没有大的发展,但因为大部分的工作已经驾轻就熟,而且直接领导远在国外,我有了足够的自由度,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上班时间看盘和炒股了。
虽然2008年的股市基本上以下跌为主,但一开始我的损失并不算大。因为我不太看好大盘所以一直保持半仓,而且只要略有亏损就会逃跑,从不死抗。中间我还有不少出彩的小操作,比如2008年5月至6月参与了攀钢和*ST长钢整体上市的一波炒作。所以大盘从6000点见顶到跌破3000点这一段,我的损失只有10%左右。因为亏得不多,我对自己的操作水平越来越有自信,对熊市也不是特别担心了。但没想到的是在2008年的下半年,又一次重大事件彻底的改变了我的投资理念。
虽然也炒过不少垃圾股和中小板概念股,但其实当时的我心中一直有着一个价投的梦想。父亲炒股十几年辛辛苦苦,结果是远远不如一直拿着当年买中签号认购的1000股泸州老窖,这一经历对我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所以,我一直想要寻找一支能够长期持有的股票,能够稳定的成长和分红,用复利创造奇迹。在2008年的年中我终于确定自己找到了它,它就是600887伊利股份。伊利最早是由于伊利CWB1的行权而进入我的自选股的,但后来我越看它就越是喜欢。当时作为中国乳品龙头企业的伊利的市值仅有120亿元左右,在市场上根本排不上号,甚至连很多地方一个大点的楼盘的销售额都比不上。我觉得这确实有点过于低估了,于是决定开始买入并越跌越买。
我把伊利当作了我实现财务自由的最大希望。当时我的资产已经接近百万,最后我把其中接近八成都成买了伊利。重仓之后,我每天都在研究伊利,疯狂的搜索伊利的新闻和网贴,一进超市就到乳品柜台观察销售情况,发了工资第一时间补仓伊利,还信心十足的写了数千字的研究手记。此后十年伊利的走势证明,我对伊利的研究结论无疑是非常正确的。然而,我却没能拿到计划实现的那一天,因为三聚氰胺事件来了。
虽然伊利牛奶里的三聚氰胺并不是最多的,但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伊利还是出现了连续三个跌停,让我经历了我股海生涯中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重大挫折。因为损失的只是大牛市中赚到的部分盈利,所以我并没有崩溃,但资产重新跌到七十多万也让我的情绪也有些低落。在第三个跌停板的9.99元上,我将所有伊利全部割肉。亏损掉二十多万之后,我暂时停止了操作,开始重新思考我的投资和人生。
论坛里有好几位朋友是抓住伊利黑天鹅的机会抄底成功挣到大钱的,而我却恰恰相反,但我并不会因此而后悔。因为痛定思痛之后,我经过深刻的反省,作出了两个重大的正确决定:
第一,我暂时了放弃短期内实现财务自由的想法,转而开始寻求合适的结婚对象。 “大业未成,何以家为?”此前的我无论事业还是投资都做得顺风顺水,所以是根本没有考虑过成家的。其实只要你真心诚意,找对象并不是那么难的。不久之后我就找到了我喜欢的人,并很快结婚生子。虽然现在我们有时也会有一些小吵小闹,但我仍相信我们会牵手走过这一生,因为我永远感激她在我的人生陷入低谷的时候给我的支持和鼓励。另外,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抠门得恨不得把每一分钱都投入股市了,从此之后,买房换房,装修电器,买车旅游,孝顺老人,我基本都做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作为一个深受财务自由观念影响的人,我还是要讲一下性价比的。
第二,虽然此时我已经开始经常访问和讯债市大家谈,也试着少量参与过封基、转债、债券等低风险投资,但当时的我研究得并不深入,而且由于自以为炒股很厉害,所以是不太看得上很多低风险策略那点儿收益率的。在现实狠狠的教育了我之后,我决定放弃集中长持成长股的价投策略和爆炒概念股的投机策略,转而以当时和讯论坛上的热贴:德隆专家 “三个知道”的理论为指导,开始实践以低风险为主的分散投资策略。经此一役,我不再强求太高的收益,只求稳定的增长。因为我再也不想承受这么大的回撤了。
我投资风格和收益漂移不定的成长期就这样结束了,风格稳健和盈利稳定的成熟期正在慢慢的向我走来。
第三阶段,成熟期(2009-2018)上篇:
从伊利的伤痛中走出来,我又重新出发了。从2009年到2014年,是我养精蓄锐(抄作业)的6年。在这6年里,我努力的平衡着投资、生活、工作和学习,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读了上百本书(其中包括David的低风险自由之路和安道全的可转债魔法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远程参与了五个国家的工作项目实施、还到本地一所985大学完成了在职MBA的学习,补充了不少财务相关的知识。同时,我一直坚持用7成以上的资金来实践低风险投资,虽然很少再有翻倍的大赚,但资金量还是增长了2倍多一点(撤出部分资金买房后还剩1倍多点)。而且几乎每年都能有15% 以上的收益,对于追求稳定增长的我来说,还是非常满意的。
既然决定了实践低风险投资,我当然也需要拓展自己的视野,不再以股票为唯一甚至主要投资的渠道,而是把资金分散到各个不同的低风险投资渠道中。虽然作为低风险投资领域的新来者,我的相当一部分操作其实都是在抄各路低风险大神们的作业。但抄着抄着,我确实有了一种从青蛙从井里跳出来的感觉,眼前出现了好几片以前没有注意过的景色。
第一片景色是B股和港股。
虽然我放弃了A股的价投策略,但我仍然相信同股同权的股票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于是在2009年我开通了B股账户,并存入了约合4万美元的外汇,沪深B股各半。因为看不清B股的未来,我此后一直没有追加过B股的投资。B股估值确实相对较低,但是波动也比较小,所以我基本还是走的价投路线,以中长期持仓为主,很少换股。记得沪B我买过伊泰、老凤祥等,深B我买过长安、粤华包等,大部分都是盈利后退出的。当然,实践低风险投资后的我也一直关注着B股转板的套利机会。最后沪B我是到2015年通过新城的B转A退出的,总盈利大约有3倍多,深B我是到2014年通过万科的B转H退出的总盈利也超过2倍。转板卖出之后,外币直接就变回了人民币,此后由于我的资金渐多,而且感觉精力有限,就很少再关注B股了。
退出B股后,因为有了港股通,我又把长期持股的关注方向转移到了港股上面。港股我折腾了几年,感觉属于困难模式,虽然也曾买恒大翻了一倍多(我卖出之后又涨了3倍),但总体而言赚的钱并不多,这里就不细说了。但我还会用少部分的资金坚持下去,希望将来能在港股实践我当年价值投资的理想。A股我是打定主意要以低风险策略为主了。
这里顺便扯一句,小米集团是我在港股选择的长期投资对象之一。这是因为实践低风险投资之后,我对风险变得极为敏感,而仔细研究之后,我发现曾惨淡经营金山十几年的雷军确实堪称大型企业老板中极为少见的低风险投资者,而相当一部分成功企业的老板其实更像是赌徒。当然,现在9元左右的小米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不算特别便宜。但我相信,小米公司会和我的股票账户一样,十年二十年以后仍然活跃在市场上。所以这样的股票我是敢于越跌越买的,就让时间来检验一下我的眼光吧。
第二片景色是分级基金。
分级基金曾经是多么辉煌啊,那些年我在论坛大神们的启蒙之下,曾经尝试过不少的分级的套利玩法,比如折价套利、溢价套利、下折套利、上折套利、定折套利、停牌股套利、钓鱼单套利等等,甚至行情好的时候直接用分级B变相上杠杆做T。为了控制风险,我采用的是短线和中线结合的方式,每次每支一般只买5-10万元,并且严格止盈止损,这样即使偶有失手损失也不大。综合起来,大约70%的操作都取得了正收益。我随机抽取了部分操作记录,如下:
2009.11.30我1.037买入的瑞和远见,持有到2009.12.1 1.068卖出,盈利3%;
2010.5.18我0.781买入的同庆B,持有到2010.5.20 0.766卖出,亏损2%;
2011.10.13我0.553买入的景丰B,持有到2011.10.18 0.591卖出,盈利7%;
2012.11.21我0.794买入的申万收益,持有到2012.12.17 0.791卖出,微亏0.4%;
2013.2.1我1.221买入的银华瑞吉,持有到2013.2.8 1.299卖出,盈利6%;
2014.4.11我0.924买入的银华稳进,持有到2014.5.20 0.949卖出,盈利3%。
以上这些可能很多都是抄的高手的作业和招数,所以连背后的逻辑现在都有点想不起来了。可惜,现在这些招数大部分都不能用了,甚至分级基金这个品种都快要没有了,只能和权证一样永远留在大家的回忆里了。
第三片景色是封闭式基金转开套利和开放式基金停牌套利。
虽然我没有赶上2007年封基那一波高折价高分红封基遇上牛市戴维斯双击的大好行情,但还是参与了2009基金天华、2013基金金泰、基金开元、基金安信等的封转开,虽然大部分最后都只挣到了几个点的小钱,而且很多还要去现场确权,但这种因为有折价所以风险相对低的钱挣着就是放心啊。
LOF套利,我记得最深的就是2014年下半年利用打新股套利国泰民益,2014.9.3我在1.049元买入10万国泰民益,2014.12.29我在1.131元卖出,盈利8%。因为有以前套利国泰民益的经验,最近的科创板基金套利我也用类似的方法挣了一点。
还有利用停牌股套利开放式基金,我当时也跟着论坛上的高人操作过好几次,可惜具体情况实在记清了,应该赚得不多,但也不错。
第四片景色是债券和可转债。
由于比较嫌弃纯债的流动性和收益率,债券我一直操作得不多,并没赚到多少钱。后来垃圾债的收益率慢慢开始吸引人了,我决定补上这块短板,于是在2013年上半年分多账户买了20万元的超日债,没想到它居然成了中国债市的第一支违约债。还好后来有惊无险,停牌一年多之后本息都兑付了,赚了接近一半。不过此后我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敢再尝试垃圾债了。
可转债可以说是最为符合“三个知道”的不可多得的低风险投资佳品,除了品种少和流动性不足以外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缺点。只要有耐心、不贪心,总能取得盈利。我也是按照每次每支5-10万元,以中短线操作为主的。部分可转债操作如下:
2010.6.18我99.99元买入了N中行转(新转债破发策略),持有到2010.8.3 104.7元卖出,取得了4.7%的收益;
2011.1.18我171元左右买入了铜陵转债(高价转债策略),持有到2011.1.25 162元卖出,亏损5.3%,此后我很长时间都没有操作过高价转债;
2012.9.20我 99.7元左右买入了工行转债(破发转债策略),持有到2012.10.24 103.2元卖出,取得了3.5%的收益。
2013.4.17我 127元左右买入了国投转债(中价转债策略),持有到2013.5.21 140元左右卖出,取得了10%的收益。
2014.2.28我 93元左右买入了南山转债(低价转债策略),持有到2014.11.28 128元多才卖出,取得了近40%的收益。
由于前所未有的大量发行,目前可转债已经是低风险领域的头号热门品种了,而我也在可转债上配置了接近一半的资金,因为它实在是太符合我们低风险投资者的理念了,好好珍惜这可转债的黄金时代吧。
第五片景色是要约收购及现金选择权。
攀钢的现金选择权,绝对是当时论坛上的大热门。2009年5月6日,鞍钢集团向攀钢钒钛的全部流通股股东派发了19.92亿份认沽权证,行权价为10.55元,行权时间为2年之后。很明显,如果到期之前,攀钢钒钛的股价低于10.55元,鞍钢集团将自掏腰包200多亿,接受有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行权再发收购要约,收购其他流通股的股票,让攀钢钒钛从市场退市,这暗示着在2011年4月29日以前,攀钢钒钛的股价一定会上10.55元。当时论坛上很多高人都对这个案例作过分析,因此我也抓住了这个机会,2010年6月11日在8元左右买入了近20万元的攀钢,一直持有到2011年3月22日才在13元之上卖出,盈利达到了60%以上,可能是我这一时期最大的一笔收获吧。
此外,2012年4月水井坊的要约收购我也参与并小赚了一点。虽然后来也经历过英力特的伤痛,但直至今日,要约收购仍然是我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当然,我也在与时俱进的进行着操作,手法和当年已经有些不同了。
第六片景色是打新股。
既然我已经变成了低风险投资者,对收益率就不必太强求了,以前一心捡西瓜时看不上的芝麻也就开始捡了。和讯变成了我最常光顾的财经论坛,新股也成了我所关注的投资品种。2009年下半年发行的两个大盘股中冶和中建中签率都比较高,我也吃到了一点蚊子肉。但是由于当时市场采取的是资金申购模式,而我不愿意投入太多的资金,因此并没有赚到太多的钱,但我的父亲却相反。
发现打新股的效果不错之后,我很快想到了父亲。他除了账户里还有少量被套牢的股票以外,已经不问股市好几年了。资金基本都在银行存定期呢。于是我先向他介绍了股票市场有比定期收益相当但流动性更好的产品-国债逆回购,又向他隆重推荐了打新股这一简单易行的套利模式,并为他提供了少量资金。父亲终于下定决心带着30万资金重回股市。不久之后父亲又开通了母亲的股票账户来分仓打新。此后,父亲不断将他和母亲结余的退休金存入股票账户,并坚持打新和逆回购近8年,专一而且运气不错的他虽然没有绕标上杠杆,但也曾中过吉峰农机、汉王科技、宋城股份、华策影视等涨幅不错的新股,加上他自己稳健操作的少量股票,最终居然获取了超过百万的总盈利,成为了他那一代股民中少有的胜利者。
此外,这几年里我也有一些比较失败的尝试:
一个是2007年就买了5万元的首发4支QDII之一的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后来拿了一两年之后腰斩,又补仓了5万。又过了一两年还是没有反弹,实在受不了,亏损近三万元退出了,到现在这货的净值也才7毛多。从此之后太热门的新基金发行,我都会自动回避不再参与了。
还有一个是认为当时老三板里业绩较好的大自然5和长白5有可能转主板上市存在套利机会于是各买了5万左右,后来发现这个可能实在是微乎其微,便退出了。结果直到今天这俩股好像也没能转板。我虽然当时小赚了一点,但这个策略无疑是失败的。
在实践低风险投资6年(抄了6年作业)之后,低风险投资的很多套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而渐渐开始失效,单纯的抄作业有点行不通了。但是,随着在低风险领域所积累的经验逐渐成熟和对风险理解得更为深刻,我的下一次进化即将开始。
第三阶段,成熟期(2009-2018)下篇:
经过了6年的低风险实践,可以说我在用国内证券账户能购买到的低风险品种上已经几乎没有明显的短板了。此时的我虽然在网站访问上已经进化到了集思录,但总感觉抄别人的低风险作业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轻松愉快了,而且我也经常能发现别人作业里的逻辑错误和问题了。由于参与者过多,那些尽人皆知、大V力推的套利策略很多都已经成了一片红海,收益往往不及预期,而风险却总是比预期的要大。所以除了继续抄作业以外,我也开始研究起了属于自己的套利策略。
2015年开年,沪指已经突破了3000点,大牛市其实早就已经来了,但后知后觉的我还沉醉在低风险套利赚得的仨瓜俩枣中不亦乐乎。等我回过神来的时候,很多股票已经涨得有点下不了手了。这时,南车和北车将要1:1.1换股合并为中车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当时买入北车,同时融券南车,会有4个多点的套利空间,而且又解决了打新股的门票问题。因为我的券商南车的券源较多,所以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套利机会。2015年3月3日,我在集思录上发表了我的第一个主题贴“融资北车,同时融券南车怎么样?”(https://www.jisilu.cn/question/18122),之后几天我在13元左右买入了北车,并在12元左右融券了等量的南车,本意是作门票+套利+轻仓看多(因换股后会多出10%的南车)。由于南北车合并是国家意志,失败的风险极低,所以我将此次操作视为基本无风险套利并下了接近百万的重注。
此后,南北车进入暴涨模式,中途我试图作T小亏后不敢再玩一直持股不动,到4月下旬股价已涨了3倍多,北车爆赚,可惜南车爆亏,算上融券利息基本等于没赚。
4月20号南北车开板后在30-40元震荡,实在不相信南北车能长期维持如此高位,忍不住在35元左右分批卖出了全部北车,只剩下南车的融券。
卖出了北车后我天天寝食难安,万一疯牛持续,合并后的中车被炒到上百那我就会彻底破产。思前想后,我决定在南车停牌前买入等量的同类概念股中国铁建对冲风险。
此时南车约30元,铁建约23元差价有7元,而港股铁建还比南车略高,考虑到港股投资者比较理性,我估计两者差价应回归而不应扩大。此后虽然南车停牌期间铁建赔钱但至少睡得好多了。
6月8日中车复牌涨停铁建却下跌差价继续扩大,但我的心情基本平静。此后两股股价都在震荡中下跌但中车明显跌幅更大,直到2015年7月初,中车和铁建的股价基本一致,都在16元左右了。于是我亏损25%卖出了铁建,同时买券还券中车。
最后算账,本来只想套点小利的我此轮操作盈利接近80万(包括换股多出的北车涨幅、卖出北车后南车的融券盈利、以及中车和铁建价差缩小这三个部分),而且副产品上海门票打新也有少量收获,令人非常满意。如果开始不融券南车,后来不买铁建对冲的话确实会赚得更多,但在整个过程中会多承受多少煎熬?像我这样的低风险投资者估计早就放弃了吧。
总结此次操作的经验,我觉得可以概括为8个字:绝不做空,除非对冲。直至今日,融券仍然是我的重要盈利手段之一,但融券必须有对冲也是我的重要原则之一。
卖出中车后没过几天,我又赶上了一件集思录的大事,那就是A类的全部跌停。当时整个市场可谓人心惶惶,很多人都在割肉。其实一开始我也不太确定该如何操作,但集思录上天书等人的买入贴给了我信心,我觉得机会应该是大于风险的。但是如果一次性把子弹打光,万一真的继续连续跌停怎么办呢?我想起了以前在读历史书时看到过的明代三段击战术。三段击战术就是为了弥补当时火枪击发太慢的缺点,由三人为一个小组,先由最前面的火枪手射击,然后退至队伍后方专心装填弹药,由第二名士兵上前开火。三人交替装弹、开火,使原本射击一次需要一分钟甚至更久的火绳枪效率提升三倍。同理,从买入A类到下折得到的母基赎回资金可用需要四天时间(算上停牌的一天),所以如果我也来个四段击,将资金分为四份每天买入一份确定下折的A类的话,就可以循环参与下折而不用担心子弹打光了。市场总不可能一直跌停吧,只要稍有反弹我就能有收益,想清楚了这一点我就放手去干了。
从7月8日开始,我每天都买入40万以上的下折A类并在下折后赎回母基或分拆卖出。重组A、一带一A、互联网A、医疗A、创业板A,我信心十足的大笔买入着,终于到7月10日和11日A股出现了大幅的反弹,不但吃到了下折的折价,上涨的收益也全部拿到,到13、14日我全部赎回的时候发现居然赚了30%以上,要知道我买的可是低风险的A类啊。此后的几个月里,分级下折套利和折价套利的机会仍然很多,我也买入卖出合并赎回,做得不亦乐乎。到年底我在分级上估计赚了七八十万吧。
2015这一年,很多只做股票的股民的账户亏损或坐了过山车,而我主要依靠对冲和A类,第一次实现了上百万的年收益,资金翻倍而且中途的回撤很小。这大大的坚定了我继续走低风险这条路的信心。
经历了2015年的疯狂,2016年对我来说是比较平淡的一年,收益率估计只有12%左右。上半年开始,我继续着分级套利,虽然因此躲过了熔断股灾,但感觉机会明显少了很多,所以到年中我干脆把一部分资金转到陆金所薅羊毛和吃利息去了。下半年我参与了港股万达商业的私有化、买了永辉超市和福田汽车等股票小赚了一点但也不多。唯一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国庆后我在鼎级上看到了吾知讲乜发表的沧州大化涨价这个价值千金的贴子。虽然沧大我只跟了少量仓位赚了很少一点钱,但此后较长的一段时间我都将涨价概念当作了我股票操作的主线,在万华化学、龙蟒佰利等股票上也赚到了钱,直到最后在方大炭素上面达到了巅峰。
2017年来了,我的日子继续平平淡淡,涨价概念股小赚一点,宝钢合并武钢小赚一点,港股联想小亏一点……我也没在股票上花太多心思,就这样一直到了5月。
2017年5月12日,对我和集思录都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发生了震惊低风险投资界的英力特事件。当时英力特是集思录的热门股,看好买入的人非常多。因为不看好当时的大盘但又需要打新股市值,我也抄作业把所有账户的深市门票股都全部配成了英力特。而且因为暂时没有好的投资对象,我又在主账户超配了30万元的英力特,总市值达到了百万以上。因为这天是我儿子学校的家长开放日,我到学校参加活动时将手机调成了震动而且一直没有盯盘,快到中午收市前我才有时间拿出手机看了一眼行情,发现总市值少了好几万,再一看,原来是英力特跌停了!糟糕,出事了!我当机立断马上把主账户全部英力特挂上了跌停卖单。然后我上网搜新闻,有人说要约要黄,于是我又把所有账户都挂上了跌停卖单,这时候已经上午收市了。由于上午跌停板上的封单并不大而且主账户的卖单是收市前就挂好的,我估计下午无论如何都可以卖出,10万元左右的损失还是可以接受的。然而,下午开盘后我的英力特并没有成交,因为临时停牌了。公告要约失败复牌之后,我只能无可奈何的连吃三个跌停,在第四天反弹红盘时我卖出了所有英力特,损失接近30万。
英力特事件,是我炒股以来损失金额最大的一次事件。当然,此时我已有几百万资金,在亏损比例上比伊利那次还是小了很多。但自以为轻车熟路的低风险投资居然能一次亏掉这么多钱还是刷新了我的认知。我知道,从这时候起,自己必须放弃抄热门作业的路线,以自己研发的策略为主,参考他人的策略为辅了。同时,我并没有放弃要约收购这一低风险策略而是继续小心谨慎的参与,到今天我可以说,英力特给我造成的损失已经在其他的要约收购股上面至少翻倍的收回了。
英力特给我造成的伤口很快就愈合了,因为不久之后我就从方大炭素的身上赚到了多好几倍的钱。为了弥补英力特的损失,我决定加大在涨价概念股上研究和投入,很快我就发现了石墨电极上涨概念的龙头股方大炭素。2017年6月23日,我在重仓方大炭素之后,在集思录上发了个贴子“炒题材,我只炒涨价题材”(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97924 )。此后,仿佛如有神助一般,方大炭素立即开启了暴涨模式,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从11元多涨到了最高39元,成了当年A 股最耀眼的明星股之一。很多看贴的人可能都以为我满仓赚了两三倍。其实作为低风险投资者的我只买了大约100万元,这已经是我非低风险股票仓位的上限了。而且我从20多元起的每次回调都在减仓,最后在30元出头清仓完毕,总共赚了180万元左右,当然这也已经是迄今为止我在股市上赚到的最大的一笔钱了。此后的几年里,我曾数次试图通过钻研股票来复制方大炭素的成功,但都没有太大的收获,果然这种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
2018年,是我实践低风险投资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年初,我在东证睿丰等套利策略上赚了一点,当时的感觉还不错。4月,我和那些认为中兴通讯要倒闭的网友在集思录上争辩不休,后来中兴的走势证明我是对的,但我也没敢买太多的中兴通讯,只赚到了很少一点钱就卖掉了。从此以后,我决定知行合一,不再打无意义的嘴炮了。下半年,我几次切换股票策略均以亏损告终,重仓三特索道也无功而返,只好将主力仓位放在了转债上,但转债也是跌跌不休,甚至买了暴雷的辉丰跌到了70多元。中间有几个月,我甚至破天荒的出现了最多5%的年度亏损。好在最后几个月股市收了个豹尾,套利的ST景谷、重仓的鼎信等转债都涨了一波,最后终于取得了约5%的正收益,这也是我实践低风险以来收益小于10%的唯一一年。
经过近十年的低风险投资实践,我基本拥有了自己的一套较为成熟的交易系统:在加强整体风险控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策略轮动和事件套利等方法,分散投资、高频交易。只有每年分散交易上千次,我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黑天鹅和更好的发挥出自己强大的纠错能力;只有海量操作的统计成功率能保持在三分之二以上,我才能确信自己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幸存者偏差。
有了这套交易系统之后,为了成为更为专业的投资者,我又开始在理论上寻求突破了。
第四阶段,突破期(2019-未知):
时间进入了2019年,新的一波小牛市又来了,可习惯了在熊市中寻找低风险机会的我又再一次的后知后觉了。由于重仓的大部分是债性转债等低风险品种,我前两个月的收益只有10%多一点,落后于大盘不少。这样下去可不行!我决定又一次加强对新策略的研究和资金的投入。
2019年3月5日,骆驼转债因科创板概念而暴涨23%,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当然不轻易追高是我的原则,我是不会直接追涨骆驼转债的。那么,有没有别的科创板概念转债可以买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利欧股份所持有的车和家股权。于是,我在集思录上发了一个贴子“除了骆驼,还有哪些转债可能有科创板概念” (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305599 ),推荐了利欧转债,并开始收集有科创板概念的中低价转债并买入。没想到我的贴子再次立竿见影,第二天利欧转债就大涨了17%,第三天又上涨了13%。不到半个月,我贴子里收集的大部分科创板概念转债都涨了20%以上。虽然我持仓比较保守和分散,但也整体获利超10%,成功追上了大盘的涨幅。
4月份,我转债做T的收获仍然不小,而且一成仓被套近一年的辉丰转债也涨到了103元,卖出获利达20%以上。借着这两波盈利,我的资金量终于达到了8位数,虽然这只是大佬口中的0.1个小目标而已,但对生活简单的我来说应该也算是实现了初步的财务自由了,这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但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为了寻求突破,我需要对自己现在的投资理念进行一个总结。
2019年4月8日起,我开始整理自己的投资理念,特别是用整体风险系数(极端情况下可能损失的最大本金比例)来稳定自己的心态并控制风险的这套方法,并慢慢整理成 “从“三个知道”到“风险系数法”—— 孔曼子的低风险投资体系“ 一贴 (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310337 )。其实在此之前我只有一个乱糟糟的Excel表,用来管理自己的持仓,风险和策略而已。贴子写了两三个月,在写的过程中我也顺便想清楚了不少的问题,但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这套体系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所以暂时先将第一季完结了。目前关于体系的改进我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希望当我再次进化成功之后,能再来更新第二季吧。
通过写贴子整理自己的思路,我感觉自己又有了新的进步。此后的几个月里,我的各种策略全面开花:5月份的亨通造假事件,我转债正股一鱼两吃; 6月底我融券中石油用中石化对冲,吃到了近5%的价差缩小;7月份的新城黑天鹅,我抄底新城债成功;8月份的聚隆科技要约,我早早重仓埋伏; 9月份ST丰华摘帽,我成功抄底……当然也有一些失败的策略,比如试图买入精测转债并融券科创板华兴源创对冲,结果券商不给券源只能小亏出局。但这些策略包括很多暂时还不能公开的操作策略,大部分都是我自己研发的蓝海策略,而且总的成功率基本都在70%以上。即使是路人皆知的红海策略比如转债轮动和转股搬砖,我的操作的手法也和大部分人不尽相同,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胜率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通过实践低风险投资和加强整体风险控制以及不断的进化,在2019年之前的10年里,我没有发生过年度亏损;在2019年到目前为止的近10个月里,我没有发生过月度亏损;在2019年下半年以来的十几个星期里,我连周亏损都没有发生过(这个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因为其中有两周只是几千和一万多元的微利)。在目前沪指还在3000以下的情况下,我的资金量比今年大盘第一次突破3000点时已经增加了30%以上。而且虽然我操作过不少高风险品种,但大部分时候的整体风险系数都保持在0.2-0.3之间,可以稳稳的守住自己的胜利果实,无惧于大盘的下跌。
希望我能再保持这种状态几年,那样我无论在资金上还是技术上应该都会再次取得突破,而且在风险系数法等相关理论上也很可能会进化成功。也许到那一天,我就会放弃现在这份坚持了近20年的工作,正式开始我作为职业投资者的新征程吧。
总结,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回顾我家两代人这25年来的投资经历,命运曾给我们开过不少的玩笑:我早期买过的金杯汽车、认沽权证、天马股份,当时对基本面的分析基本全错,结果却是赚到了不少的钱;我对伊利股份的基本面分析几乎完全正确,却造成了迄今为止最大幅度的亏损;南北车合并我本想套点小利,却弄得惊心动魄,还好最后赚到了一笔;英力特第一个跌停当天如果上午不是学校家长会、下午不突然停牌的话我肯定可以卖出少亏很多;父亲那1000股泸州老窖原始股如果一直不卖,我如果咬咬牙下手了北京的房子,我家的资金量都可能比现在还多不少。但我还是要感谢命运,感谢这个时代。毕竟,是它让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初步的财务自由。
前几天,我偶然在某公司的高管减持公告里看到了我的一名大学同学的名字,到同学群里点开头像一看朋友圈,果然是他。当年看似普通的他已经是持股市值上亿的上市公司副总了。如果父亲和我不炒股投资而是更加努力的去工作或创业,会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呢?我不知道。但人生就是这样,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
还好,我近十年来连续盈利的实践已经证明了,收益不能强求,但风险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但我也深深的知道,自己绝不是什么高手股神,只是一个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资金积累的普通股民,我的收益更多是来自于坚持不懈的海量阅读和殚精竭虑的思考,所以不可能天天游山玩水还能赚到大钱,必须继续努力下去。无论如何,既然选择了投资这条路,我还会控制好风险、不强求收益、把握好心态、尽最大努力,沿着它继续走下去。因为,这就是我的使命和初心。
最后说一下父亲的近况,父亲自从2016年查出阿尔茨海默症之后,就把股票账户交给了我安心休养,但病情还是在一天天的发展。现在,他已经认不出大部分的亲朋好友,也很少开口说话了。但我每次去看望他的时候,都会在他耳边小声的汇报一声:“爸爸,我最近股票已经赚了X万元了。”从他脸上久违的微笑里,我知道,他还没有忘记当初心中那份希望。为了这一点,我还将继续的努力下去的。
还有一件令我欣慰的事,就是我的儿子(自号:孔曼且硕)虽然还是一名小学生,但在我的影响之下,对投资已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一点点的天赋(当然也许是我的错觉也说不定)。我也已经逐渐开始和他分享我在投资中的点点滴滴。我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这篇文章,是为了父亲和自己,但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让儿子能够铭记那些不应被遗忘的历史并吸取父辈们留下的经验和教训。也许等他下次放暑假的时候,我就会将存有他压岁钱的股票账户(目前持有辉丰转债中)交给他操作一段时间。这样等他到了我这个年纪,就可以接着写新版的我家三代人五十五年的投资故事了。
相信那会是一个更加精彩、更加圆满的故事。
**(全文完,谢谢观赏) **
(2019.10.17更新:已完结)
《风险可以控制,收益不能强求》集思录ID KONGL 孔曼子
序言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本人自号孔曼子,中年微胖大叔一名,四川泸州人,现居成都,70年代后期出生,上世纪末985大学毕业。1994年受父亲影响开始接触证券投资,2003年正式入市,经历过权证的疯狂和价投的洗礼,在2008年遭遇挫折之后开始实践低风险投资,此后十年基本保持了稳定的盈利,再也没有出现过年度亏损。
目前个人的资金量介于债券合格投资者门槛和网下打新个人投资者门槛之间,且全部为证券市场投资收益(因为这十几年间曾数次买房买铺,当初投入的所有本金及利息早已全部超额撤出)。
2019年4月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投资思想,总结出了一套以风险系数法为核心的低风险投资理论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310337)。当然,该理论目前还十分的不成熟,需要大幅度的进化。
我的投资经历可以简单的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期(1994-2002):
首先我要坦白一个问题,我上半年在集思录用过的签名档是“孔曼子先生,遨游股海廿五载,不忘初心。自由无用,平淡天真。”,这里面说自己遨游股海廿五载其实有一点夸张,不忘初心倒是真的。不过,我与股市的接触确实开始于1994年2月的一天。
记得那天,我和父亲一起路过泸州市江阳区工商银行江城的大门口,看到很多人排起成了一条前所未见、足有数百米的长龙,甚至连平时难得一见的独臂残疾人和没有鼻子的人都在排队,而且很多人都是说的普通话和外地方言。一问才知道,是泸州老窖准备发行股票,存款500元(期限半年,年息9%)可以得到一张认购证参与摇号,只要中签就能赚到钱,不中签的话也不会亏。父亲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影响巨大的决定:让我先排着队,自己回家说服家人并取出了全部的资金一万元整,买了20张认购证。从此,开始了我家与证券市场至今25年的不解之缘。
几天之后摇号结果公布,我家的20张认购证并没有中签。不服输的父亲再次做出了英明的决定,以950元一张的高价买了2张中签的认购证,然后到证券公司开了户。从账号来看,父亲大约是泸州市的第800号股民。不久之后,泸州老窖上市,父亲在9元多左右将1000股全部抛出,每股赚了3元多,扣除买认购证的成本,足足赚了2000多元,这在当时对普通人家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啊。不过让父亲没想到的是,之后泸州老窖很快就被炒到了20多元,令他后悔不迭。
我的父亲本来是一名高校教师,不过因为专业的不对口基本上无课可上,只能在办公室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空闲时间比较多加上怀才不遇,所以从此之后,他认定股市会是他创造奇迹的舞台,买了大量的书籍,开始了认真的研究。这些书籍中大部分都是偏向技术分析类的,基本面分析的也有几本但都比较粗浅。我空闲的时候,也跟他一起读了不少书,记得有一本书里大量的引用了当时的流行歌词(比如”聚散终有时”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之类)来生动的介绍股票操作的手法,非常有趣。到现在,那些书的内容我几乎全都记不得了,但是股票操作的基础知识和术语从那时候起我就已经基本上掌握了。
在那个行情要去证券部看LED滚动大屏幕,下单要先填纸质单据再排队的年代里,大部分的股民可以说完全搞不清公司的经营情况,只是跟随着市场的热点在随意的追涨杀跌(好像现在也是)。而我的父亲却不同,他订阅了上海证券报,每天都仔细阅读上面的公告,并根据上面的股票列表来进行选股(该列表上有股本,市盈率,市净率等信息),已经算得上是具备一点价值投资者的雏形了。记得那时候,我经常帮着父亲从报纸上选股,他告诉我市盈率越低越好,股本太大的不要,科技股可以贵一点等等条件,然后我按条件从报纸上勾出股票,由他来进行最终的决策。记得当时我们还讨论过当时三支股本上亿价格最低的大盘股(上海石化、金杯汽车、安徽马钢)哪个更好的问题,我认为金杯是汽车股潜力更大,父亲说石化是上海本地股更好,不过大盘股他是不会买的。还有一支叫界龙实业的股票,特别贵而且不随大盘下跌,父亲告诉我这是庄股,也不能买。刚才复权看了下,父亲当时的看法都是对的。
虽然父亲选股很认真,分析很勤奋,但业绩并不是太稳定,市值基本上还是在跟随市场上下波动,跌到300多点时亏损数千元,涨回上千点时又赚上一两万元。记得当年的很多热门股,比如四川长虹、琼海虹等等他都买到过,但性格谨慎的他都没有拿到高点就卖了,赚得不算太多。也有些套牢的股,四川金顶、川金路等等,父亲仔细分析后,该割肉的割肉,不该割肉的慢慢补仓,最后基本上都能解套。后来我去外地读大学和工作,和他讨论得少了,但每次聊起股票时他总是自豪的说:“我已经赚了X元了!”虽然还谈不上什么创造奇迹,但最多的时候X已经达到了十几万,作为前前后后只投入了三四万元本金的人,应该也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就这样一直到了2001年,这一年股市下跌,父亲的股票再一次被套牢。但与此前不同的是,此时正值我家的房子被拆迁,而当时的补偿标准很低,连买相同面积的清水新房都不够。父亲为了能够在换房的同时改善居住,不得不将大部分的股票割肉了结,多年的盈利中相当的部分都化为了乌有,剩下的几万算下来只能说勉强跑赢了银行利息。
这次的元气大伤,让父亲基本上丧失了依靠股票市场创造奇迹的信心。此后数年间,父亲虽然没有完全退出股市,但基本都是在小打小闹了。直到2009年创业板开板之前不久,父亲才在我的支持下开始了以打新为核心的股市第二春,并于2016年带着上百万的盈利从股市光荣退休并将账户留给了我,但那都是后来的事了。
不过这一年,父亲还做了一件影响我一生的大事,送了刚工作不久的我一本《富爸爸穷爸爸》。读完这本书的我,心潮澎湃,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积累金钱和经验,做一名专业的投资者,实现财务自由,达成父亲那未能完成的心愿,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不忘初心”吧。
虽然父亲没能在股市上创造出奇迹,但我却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对投资者来说非常重要的品质,比如勤奋和谨慎;也吸取到了不少的教训,比如要留足资金应对不时之需。
属于父亲的投资时代基本上结束了,属于我的投资时代即将来临。
第二阶段,成长期(2003-2008)上篇:
2003年春季的某一天,在成都的外资企业里工作已有几年,一直在关注股市的我,正式开户入市了。在工作的前几年里,985理工类专业出身的我,跳了两次槽,工资很快由不足两千元上涨到了四千多元。我用攒下的大部份钱作首付,先买了一套小户型,解决了居住问题;之后又存下了三万多的本金,觉得是时候开始我的投资之路了。为了这一天,我已经准备了将近十年。
然而,我的投资之路一开始却并不顺利。当时的市场和去年很像,处于漫漫下跌的熊市氛围之中。初出茅庐的我仗着年轻,按照以前记忆中的和网上胡乱学来的分析理论四处出击,买过打开跌停的垃圾股,也买过破净的钢铁股,却总是败多胜少,损兵折将。几个月下来亏掉了几千元。这时,我发现很多基金的表现比我自己操作要好很多,但让好不容易才入市的我不炒股直接买基金又太不甘心,我于是开始学习起了熊市中机构的投资策略。很快,我就发现那些有众多机构抱团的蓝筹股在熊市中比较抗跌(和去年也很像)。于是,我不再研究那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股票品种,而是主要选择了其中一支我最看好的叫做海油工程的机构抱团股,买入底仓后,每天高抛低吸的做T。虽然并没有赚到太多的钱,但我短线操作的手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慢慢锻炼出来的。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时间到了2005年,其间也试探性的买卖过一些其他股票积累经验。有一天,一直横盘或小涨小跌的海油工程突然连续大幅大涨,我每天挂的高价卖单全部成交,而低价买单全部没能接回来。股票T飞了,我一下子又变成了空仓。不过这时我已经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实战经验,不再是当初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了。虽然在股市上可能只赚了不到一万元,但加上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工资和奖金的不断投入,我的资金量也达到了大约十万元。在一开始的积累阶段,工作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是非常重要的,资金不多的同志们可不要轻易放弃工作上的进取啊。
我空仓的时间并不长,很快我就发现了新的目标,因为股权分置改革来了。一开始,我也搞不明白股改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不过我很快发现大部分股票的股改都有白送的红股或现金作为对价,就感到这里面有着不错的机会。而且和普通的分红不同的是,由于送股并不除权,相当一部分股票在股改完成之后都出现了大幅填权的走势。即使有一些股票没能填权,跌幅也不会太大,因为很多大股东在股改时还提供了护盘承诺作为保障。实施股改需要停牌两次会耗费不少时间,所以很多急不可耐的短线客喜欢在第一次停牌复牌之后就逢高抛出。但我却恰恰相反,喜欢在第二次停牌之前买入对价较高的个股等待股改完成,因为我相信这种等待是非常值得的。耐心,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股改一批一批的来了。我几乎每一批都挑选了一支或几支参与,记得第二批我好像参与了G传化、第三批我参与了G华泰,当然还有老朋友G海工,这些好像都赚了10%以上,后面还有几支赚得更多的反而记不太清了。虽然没有买到后期传说中复牌赚80%以上的G众和,G锌业等等,但总体来说确实是赢多输少,赚了好几万元。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股改也属于一种制度性的套利。虽然它已经无法复制了,但它开启了2007年的大牛市,而且也为我后来的套利生涯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感恩股改!
虽然股改给我带来了一些盈利,但到了2006年的下半年,它就基本结束了。而它带来的另一个副产品令我更加难忘,那就是权证。虽然权证只发行了几十支而且早已绝迹,但形同虚设的涨跌停限制, T+0的交易制度,以及低廉的价格决定了它是最适合赌徒的玩具,当年不知有多少股民曾经为它疯狂过。
进入权证市场后,也许是运气好,也许是我沉稳的性格和以前高抛低吸积累的经验起了作用,我在宝钢和万科等权证上很快又赚了两三万元。钱来得如此轻松,年轻的我不觉有些膨胀,甚至以为自己已经看穿了某些股票股价的虚高,于是信心满满的开始了对其认沽权证的炒作。
写到这里顺便聊一下股票论坛这个话题。我们这代股民是幸福的,从一开始就有电脑软件可以在线看行情和下单,还有很多网站和论坛可以查看资讯和学习讨论。如果你是一个热爱投资并努力学习的人的话,进步肯定会比我父亲那代只能依靠读书看报和口头聊天获取信息的股民快上很多。感恩这个时代!
我前前后后上过的财经类论坛主要有新浪、搜狐、爱卡、天涯、股吧、和讯、鼎级、集思录和雪球APP,不过在大部分网站上我都以潜水学习为主,很少发贴,也没有固定的ID。目前还在上的主要就是集思录了,当然雪球和股吧也会上去收集一些信息。
讲一个我当年在论坛发贴的小故事吧:
2006年7月的一天,我有点膨胀的在新浪谈股论金论坛上注册了一个ID“中国权神”,大言不惭的写起了自己的权证实盘贴。手风很顺的我不到一个月就实现了70%的收益。由于收益不错,我的贴子也引起了一些论坛名人的注意,其中有一个叫带头大哥777的名人,对我提出的“现在买入580996沪场JTP1不是投机,而是投资。”这一歪门理论不屑一顾,称认沽权证全都是没有价值的废纸,而我也反唇相讥,说他就是个为了钱吹牛皮炒作自己的骗子。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我们俩都是对的:几个月之后,大牛市来了,沪场JTP1真的归零退市了;而又过了几个月,我也在新闻联播里看到了带头大哥777因诈骗而被逮捕的消息。
我讲这个故事,并不是想炫耀我当时那点儿收益。主要是为了提醒很多朋友,不要轻信某些短期收益很高的网贴贴主发表的似是而非的道理,其实他很可能只不过是资金少敢赌,加上手风很顺带来的幸存者偏差而已;更不要随便在某些名气很大的大V身上浪费金钱,其实他很可能就是靠骗钱为生的而已。多上上免费的集思录,再拿点小钱出来拿买个会员,效果可能还好点儿。
炒作权证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我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改变来临了。
第二阶段,成长期(2003-2008)下篇:
我人生中的这次改变并非来自于股市,而是我的工作上出现了一次重大机遇。公司调我去北京总部实施项目,预计耗时一年左右。当时的我还属于公司的技术核心力量,所以公司给出了很好的条件,包吃住,工资接近翻番,另有生活补助和高额的项目奖金,一年至少可以多挣十几万元,而且还有继续升职留在北京担任中层的可能。虽然我炒作权证战绩辉煌,但由于本金并不多,总共也就挣了十几万元。而且收益并不稳定,已经出现了两三万元的回撤。权衡利弊,我决定激流勇退,抓住这个机遇,专心事业发展,停止了对权证的炒作,改为中线持股。
很多人在赚钱的时候是无法做到略有回撤便激流勇退的,但对我来说这却非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内心不够自信的原因,又或许是受到了父亲谨慎性格的影响。虽然这些年我因此少赚了很多钱,但也少栽了很多的跟头。因为除非连续跌停,我基本上是不会被深度套牢的。现在回想起来,最适合我这种缺乏霸气性格的投资理念,就是低风险投资啊。
我在北京的时候正好赶上大牛市来了,当时的那种感觉就是买什么都在涨,想跌都难。由于忙于项目和在公司下单的不便,我只能放弃短线,以中线持仓为主。出于对权证的感情,我一开始选择的是股票+认沽权证的对冲组合并小赚了一笔。然后,我很快就把十几年前学生时代和父亲讨论时我就看好的金杯汽车(当时是*ST金杯) 作为了中线持仓的主要品种。
当时金杯汽车刚刚推出了中华骏捷轿车,市场的反响很好。有人因此在爱卡论坛上发了一个后来盖到了几千层楼的600609金杯吹票神贴。当时的我看到之后非常激动,每天都会刷新此贴增强信心,还在上面回复了不少自己四处收集来的信息。现在回顾起来,除了低价、摘帽和市场火爆,我在基本面上找的那些买入理由长期来看差不多全错。但当时的我却信以为真,并真的因此从这支股票上赚得了近两倍的收益。也许,这就是所谓牛市中的奇葩效应吧。2007年年中卖出金杯之后,加上其他一些股票的收获,我的资金量达到四五十万,感觉自己离财务自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PS:2007上半年及之前的操作我没有记录也无法查询,所以很多都记不起来了。还好从07下半年开始我主账户的交易记录就是可以查询并下载的了,从这里开始可以写得更为具体和准确一些了。
和很多坚持深耕一两个板块或一两种策略的高手不同的是,我这人比较善变,基本没有路径依赖,所以几乎每次赚钱或亏钱较多的操作都不太一样。07下半年,我的操作方向又从低价ST股逐渐转向了中小板股票。结合当时的市场状态和我较小的资金量,这一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当时主要操作了横店东磁,獐子岛,莱宝高科,太阳纸业和天马股份等股票,大部分股票的持仓周期在一两周到两三个月之间,因为牛市的原因,大部分都赚到了钱。
这里要说一下的是002122天马股份这支股票,2007年8月30日它因为收购齐重数控封死涨停99.5元换手率不到0.2%,但我前一天晚上挂的涨停预埋单居然奇迹般的成交了。后来我曾数十次试图重复这一奇迹,但都没能成功,反而掉进坑里好几次,只能说那次的买进成功完全是运气吧。虽然天马股份第二天就打开了涨停,但趋势和基本面看起来不错,所以大部分我是一直拿到了2018年春节之后趋势变差,才在150元左右卖出的。记得当时因为强烈看好它作为中国制造在轴承领域的代表,我还十分的不舍。结果到现在,它已经彻底沦为退市边缘的垃圾股了,这是多么的讽刺啊。但是,这次对天马的操作对我而言还有另一个重大的意义,那就是它开启了我每天坚持阅读公告并分析,然后实施事件套利的大门。直到今天,我每年还会进行数十次的各种事件套利,并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操作手法,10次之中大约能够成功2-3次,无功而返6-7次,失败1次。事件套利已经成为了我能够稳定盈利的主要武器之一。
由于有可能留在北京工作,我对当时的北京房市还是有所关注的。当时公司为我租房的地点是东四环附近的远洋某盘,有一次我问房东他的房子要卖多少钱,他说大约1万1平米(150平米左右的套3,项目组3人合住)。我考虑了一下需要把我所有的股市资产变卖才能凑足首付,还是有点舍不得的。这套房子现在的价值应该接近千万了吧。回头看来,我辛辛苦苦炒股这么多年,看似战绩辉煌,其实并没有比当初咬咬牙把这套房子买下来赚的钱多多少啊。记得我还坐过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燕郊看过房子。当时燕郊的房价比成都还低一点,但我完全看不上这个又远又落后的地方,在北京买房赚大钱的机会就这样被我错过了。虽然后来我在成都和老家也买了好几套房,但涨幅估计只有北京的一小半而已。
在北京的一年里,我基本没有花什么钱,把所有的收入都投入了股市之中,并因此而收益颇丰。到2008年初公司北京项目完工时,公司给辛苦了一年的我发了十几万元的奖金,但也被收取了高达六七万元的个税(当时个税尚未改革,所以税率奇高)。这么高的个税比例再次让我认识到,依靠打工是发不了财的。本来公司打算派我去印度参加下一个项目,这样职业发展上就可以更进一步进入亚洲区核心团队。但我的英语不太好,也有点害怕印度的生活条件,加上比起做项目天天吵架开会无法看盘操盘来,自己确实更喜欢安安静静的研究投资。于是,我再次在工作上也选择了激流勇退,主动申请回到了成都。从此之后,虽然我在事业上再也能没有大的发展,但因为大部分的工作已经驾轻就熟,而且直接领导远在国外,我有了足够的自由度,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上班时间看盘和炒股了。
虽然2008年的股市基本上以下跌为主,但一开始我的损失并不算大。因为我不太看好大盘所以一直保持半仓,而且只要略有亏损就会逃跑,从不死抗。中间我还有不少出彩的小操作,比如2008年5月至6月参与了攀钢和*ST长钢整体上市的一波炒作。所以大盘从6000点见顶到跌破3000点这一段,我的损失只有10%左右。因为亏得不多,我对自己的操作水平越来越有自信,对熊市也不是特别担心了。但没想到的是在2008年的下半年,又一次重大事件彻底的改变了我的投资理念。
虽然也炒过不少垃圾股和中小板概念股,但其实当时的我心中一直有着一个价投的梦想。父亲炒股十几年辛辛苦苦,结果是远远不如一直拿着当年买中签号认购的1000股泸州老窖,这一经历对我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所以,我一直想要寻找一支能够长期持有的股票,能够稳定的成长和分红,用复利创造奇迹。在2008年的年中我终于确定自己找到了它,它就是600887伊利股份。伊利最早是由于伊利CWB1的行权而进入我的自选股的,但后来我越看它就越是喜欢。当时作为中国乳品龙头企业的伊利的市值仅有120亿元左右,在市场上根本排不上号,甚至连很多地方一个大点的楼盘的销售额都比不上。我觉得这确实有点过于低估了,于是决定开始买入并越跌越买。
我把伊利当作了我实现财务自由的最大希望。当时我的资产已经接近百万,最后我把其中接近八成都成买了伊利。重仓之后,我每天都在研究伊利,疯狂的搜索伊利的新闻和网贴,一进超市就到乳品柜台观察销售情况,发了工资第一时间补仓伊利,还信心十足的写了数千字的研究手记。此后十年伊利的走势证明,我对伊利的研究结论无疑是非常正确的。然而,我却没能拿到计划实现的那一天,因为三聚氰胺事件来了。
虽然伊利牛奶里的三聚氰胺并不是最多的,但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伊利还是出现了连续三个跌停,让我经历了我股海生涯中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重大挫折。因为损失的只是大牛市中赚到的部分盈利,所以我并没有崩溃,但资产重新跌到七十多万也让我的情绪也有些低落。在第三个跌停板的9.99元上,我将所有伊利全部割肉。亏损掉二十多万之后,我暂时停止了操作,开始重新思考我的投资和人生。
论坛里有好几位朋友是抓住伊利黑天鹅的机会抄底成功挣到大钱的,而我却恰恰相反,但我并不会因此而后悔。因为痛定思痛之后,我经过深刻的反省,作出了两个重大的正确决定:
第一,我暂时了放弃短期内实现财务自由的想法,转而开始寻求合适的结婚对象。 “大业未成,何以家为?”此前的我无论事业还是投资都做得顺风顺水,所以是根本没有考虑过成家的。其实只要你真心诚意,找对象并不是那么难的。不久之后我就找到了我喜欢的人,并很快结婚生子。虽然现在我们有时也会有一些小吵小闹,但我仍相信我们会牵手走过这一生,因为我永远感激她在我的人生陷入低谷的时候给我的支持和鼓励。另外,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抠门得恨不得把每一分钱都投入股市了,从此之后,买房换房,装修电器,买车旅游,孝顺老人,我基本都做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作为一个深受财务自由观念影响的人,我还是要讲一下性价比的。
第二,虽然此时我已经开始经常访问和讯债市大家谈,也试着少量参与过封基、转债、债券等低风险投资,但当时的我研究得并不深入,而且由于自以为炒股很厉害,所以是不太看得上很多低风险策略那点儿收益率的。在现实狠狠的教育了我之后,我决定放弃集中长持成长股的价投策略和爆炒概念股的投机策略,转而以当时和讯论坛上的热贴:德隆专家 “三个知道”的理论为指导,开始实践以低风险为主的分散投资策略。经此一役,我不再强求太高的收益,只求稳定的增长。因为我再也不想承受这么大的回撤了。
我投资风格和收益漂移不定的成长期就这样结束了,风格稳健和盈利稳定的成熟期正在慢慢的向我走来。
第三阶段,成熟期(2009-2018)上篇:
从伊利的伤痛中走出来,我又重新出发了。从2009年到2014年,是我养精蓄锐(抄作业)的6年。在这6年里,我努力的平衡着投资、生活、工作和学习,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读了上百本书(其中包括David的低风险自由之路和安道全的可转债魔法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远程参与了五个国家的工作项目实施、还到本地一所985大学完成了在职MBA的学习,补充了不少财务相关的知识。同时,我一直坚持用7成以上的资金来实践低风险投资,虽然很少再有翻倍的大赚,但资金量还是增长了2倍多一点(撤出部分资金买房后还剩1倍多点)。而且几乎每年都能有15% 以上的收益,对于追求稳定增长的我来说,还是非常满意的。
既然决定了实践低风险投资,我当然也需要拓展自己的视野,不再以股票为唯一甚至主要投资的渠道,而是把资金分散到各个不同的低风险投资渠道中。虽然作为低风险投资领域的新来者,我的相当一部分操作其实都是在抄各路低风险大神们的作业。但抄着抄着,我确实有了一种从青蛙从井里跳出来的感觉,眼前出现了好几片以前没有注意过的景色。
第一片景色是B股和港股。
虽然我放弃了A股的价投策略,但我仍然相信同股同权的股票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于是在2009年我开通了B股账户,并存入了约合4万美元的外汇,沪深B股各半。因为看不清B股的未来,我此后一直没有追加过B股的投资。B股估值确实相对较低,但是波动也比较小,所以我基本还是走的价投路线,以中长期持仓为主,很少换股。记得沪B我买过伊泰、老凤祥等,深B我买过长安、粤华包等,大部分都是盈利后退出的。当然,实践低风险投资后的我也一直关注着B股转板的套利机会。最后沪B我是到2015年通过新城的B转A退出的,总盈利大约有3倍多,深B我是到2014年通过万科的B转H退出的总盈利也超过2倍。转板卖出之后,外币直接就变回了人民币,此后由于我的资金渐多,而且感觉精力有限,就很少再关注B股了。
退出B股后,因为有了港股通,我又把长期持股的关注方向转移到了港股上面。港股我折腾了几年,感觉属于困难模式,虽然也曾买恒大翻了一倍多(我卖出之后又涨了3倍),但总体而言赚的钱并不多,这里就不细说了。但我还会用少部分的资金坚持下去,希望将来能在港股实践我当年价值投资的理想。A股我是打定主意要以低风险策略为主了。
这里顺便扯一句,小米集团是我在港股选择的长期投资对象之一。这是因为实践低风险投资之后,我对风险变得极为敏感,而仔细研究之后,我发现曾惨淡经营金山十几年的雷军确实堪称大型企业老板中极为少见的低风险投资者,而相当一部分成功企业的老板其实更像是赌徒。当然,现在9元左右的小米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不算特别便宜。但我相信,小米公司会和我的股票账户一样,十年二十年以后仍然活跃在市场上。所以这样的股票我是敢于越跌越买的,就让时间来检验一下我的眼光吧。
第二片景色是分级基金。
分级基金曾经是多么辉煌啊,那些年我在论坛大神们的启蒙之下,曾经尝试过不少的分级的套利玩法,比如折价套利、溢价套利、下折套利、上折套利、定折套利、停牌股套利、钓鱼单套利等等,甚至行情好的时候直接用分级B变相上杠杆做T。为了控制风险,我采用的是短线和中线结合的方式,每次每支一般只买5-10万元,并且严格止盈止损,这样即使偶有失手损失也不大。综合起来,大约70%的操作都取得了正收益。我随机抽取了部分操作记录,如下:
2009.11.30我1.037买入的瑞和远见,持有到2009.12.1 1.068卖出,盈利3%;
2010.5.18我0.781买入的同庆B,持有到2010.5.20 0.766卖出,亏损2%;
2011.10.13我0.553买入的景丰B,持有到2011.10.18 0.591卖出,盈利7%;
2012.11.21我0.794买入的申万收益,持有到2012.12.17 0.791卖出,微亏0.4%;
2013.2.1我1.221买入的银华瑞吉,持有到2013.2.8 1.299卖出,盈利6%;
2014.4.11我0.924买入的银华稳进,持有到2014.5.20 0.949卖出,盈利3%。
以上这些可能很多都是抄的高手的作业和招数,所以连背后的逻辑现在都有点想不起来了。可惜,现在这些招数大部分都不能用了,甚至分级基金这个品种都快要没有了,只能和权证一样永远留在大家的回忆里了。
第三片景色是封闭式基金转开套利和开放式基金停牌套利。
虽然我没有赶上2007年封基那一波高折价高分红封基遇上牛市戴维斯双击的大好行情,但还是参与了2009基金天华、2013基金金泰、基金开元、基金安信等的封转开,虽然大部分最后都只挣到了几个点的小钱,而且很多还要去现场确权,但这种因为有折价所以风险相对低的钱挣着就是放心啊。
LOF套利,我记得最深的就是2014年下半年利用打新股套利国泰民益,2014.9.3我在1.049元买入10万国泰民益,2014.12.29我在1.131元卖出,盈利8%。因为有以前套利国泰民益的经验,最近的科创板基金套利我也用类似的方法挣了一点。
还有利用停牌股套利开放式基金,我当时也跟着论坛上的高人操作过好几次,可惜具体情况实在记清了,应该赚得不多,但也不错。
第四片景色是债券和可转债。
由于比较嫌弃纯债的流动性和收益率,债券我一直操作得不多,并没赚到多少钱。后来垃圾债的收益率慢慢开始吸引人了,我决定补上这块短板,于是在2013年上半年分多账户买了20万元的超日债,没想到它居然成了中国债市的第一支违约债。还好后来有惊无险,停牌一年多之后本息都兑付了,赚了接近一半。不过此后我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敢再尝试垃圾债了。
可转债可以说是最为符合“三个知道”的不可多得的低风险投资佳品,除了品种少和流动性不足以外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缺点。只要有耐心、不贪心,总能取得盈利。我也是按照每次每支5-10万元,以中短线操作为主的。部分可转债操作如下:
2010.6.18我99.99元买入了N中行转(新转债破发策略),持有到2010.8.3 104.7元卖出,取得了4.7%的收益;
2011.1.18我171元左右买入了铜陵转债(高价转债策略),持有到2011.1.25 162元卖出,亏损5.3%,此后我很长时间都没有操作过高价转债;
2012.9.20我 99.7元左右买入了工行转债(破发转债策略),持有到2012.10.24 103.2元卖出,取得了3.5%的收益。
2013.4.17我 127元左右买入了国投转债(中价转债策略),持有到2013.5.21 140元左右卖出,取得了10%的收益。
2014.2.28我 93元左右买入了南山转债(低价转债策略),持有到2014.11.28 128元多才卖出,取得了近40%的收益。
由于前所未有的大量发行,目前可转债已经是低风险领域的头号热门品种了,而我也在可转债上配置了接近一半的资金,因为它实在是太符合我们低风险投资者的理念了,好好珍惜这可转债的黄金时代吧。
第五片景色是要约收购及现金选择权。
攀钢的现金选择权,绝对是当时论坛上的大热门。2009年5月6日,鞍钢集团向攀钢钒钛的全部流通股股东派发了19.92亿份认沽权证,行权价为10.55元,行权时间为2年之后。很明显,如果到期之前,攀钢钒钛的股价低于10.55元,鞍钢集团将自掏腰包200多亿,接受有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行权再发收购要约,收购其他流通股的股票,让攀钢钒钛从市场退市,这暗示着在2011年4月29日以前,攀钢钒钛的股价一定会上10.55元。当时论坛上很多高人都对这个案例作过分析,因此我也抓住了这个机会,2010年6月11日在8元左右买入了近20万元的攀钢,一直持有到2011年3月22日才在13元之上卖出,盈利达到了60%以上,可能是我这一时期最大的一笔收获吧。
此外,2012年4月水井坊的要约收购我也参与并小赚了一点。虽然后来也经历过英力特的伤痛,但直至今日,要约收购仍然是我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当然,我也在与时俱进的进行着操作,手法和当年已经有些不同了。
第六片景色是打新股。
既然我已经变成了低风险投资者,对收益率就不必太强求了,以前一心捡西瓜时看不上的芝麻也就开始捡了。和讯变成了我最常光顾的财经论坛,新股也成了我所关注的投资品种。2009年下半年发行的两个大盘股中冶和中建中签率都比较高,我也吃到了一点蚊子肉。但是由于当时市场采取的是资金申购模式,而我不愿意投入太多的资金,因此并没有赚到太多的钱,但我的父亲却相反。
发现打新股的效果不错之后,我很快想到了父亲。他除了账户里还有少量被套牢的股票以外,已经不问股市好几年了。资金基本都在银行存定期呢。于是我先向他介绍了股票市场有比定期收益相当但流动性更好的产品-国债逆回购,又向他隆重推荐了打新股这一简单易行的套利模式,并为他提供了少量资金。父亲终于下定决心带着30万资金重回股市。不久之后父亲又开通了母亲的股票账户来分仓打新。此后,父亲不断将他和母亲结余的退休金存入股票账户,并坚持打新和逆回购近8年,专一而且运气不错的他虽然没有绕标上杠杆,但也曾中过吉峰农机、汉王科技、宋城股份、华策影视等涨幅不错的新股,加上他自己稳健操作的少量股票,最终居然获取了超过百万的总盈利,成为了他那一代股民中少有的胜利者。
此外,这几年里我也有一些比较失败的尝试:
一个是2007年就买了5万元的首发4支QDII之一的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后来拿了一两年之后腰斩,又补仓了5万。又过了一两年还是没有反弹,实在受不了,亏损近三万元退出了,到现在这货的净值也才7毛多。从此之后太热门的新基金发行,我都会自动回避不再参与了。
还有一个是认为当时老三板里业绩较好的大自然5和长白5有可能转主板上市存在套利机会于是各买了5万左右,后来发现这个可能实在是微乎其微,便退出了。结果直到今天这俩股好像也没能转板。我虽然当时小赚了一点,但这个策略无疑是失败的。
在实践低风险投资6年(抄了6年作业)之后,低风险投资的很多套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而渐渐开始失效,单纯的抄作业有点行不通了。但是,随着在低风险领域所积累的经验逐渐成熟和对风险理解得更为深刻,我的下一次进化即将开始。
第三阶段,成熟期(2009-2018)下篇:
经过了6年的低风险实践,可以说我在用国内证券账户能购买到的低风险品种上已经几乎没有明显的短板了。此时的我虽然在网站访问上已经进化到了集思录,但总感觉抄别人的低风险作业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轻松愉快了,而且我也经常能发现别人作业里的逻辑错误和问题了。由于参与者过多,那些尽人皆知、大V力推的套利策略很多都已经成了一片红海,收益往往不及预期,而风险却总是比预期的要大。所以除了继续抄作业以外,我也开始研究起了属于自己的套利策略。
2015年开年,沪指已经突破了3000点,大牛市其实早就已经来了,但后知后觉的我还沉醉在低风险套利赚得的仨瓜俩枣中不亦乐乎。等我回过神来的时候,很多股票已经涨得有点下不了手了。这时,南车和北车将要1:1.1换股合并为中车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当时买入北车,同时融券南车,会有4个多点的套利空间,而且又解决了打新股的门票问题。因为我的券商南车的券源较多,所以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套利机会。2015年3月3日,我在集思录上发表了我的第一个主题贴“融资北车,同时融券南车怎么样?”(https://www.jisilu.cn/question/18122),之后几天我在13元左右买入了北车,并在12元左右融券了等量的南车,本意是作门票+套利+轻仓看多(因换股后会多出10%的南车)。由于南北车合并是国家意志,失败的风险极低,所以我将此次操作视为基本无风险套利并下了接近百万的重注。
此后,南北车进入暴涨模式,中途我试图作T小亏后不敢再玩一直持股不动,到4月下旬股价已涨了3倍多,北车爆赚,可惜南车爆亏,算上融券利息基本等于没赚。
4月20号南北车开板后在30-40元震荡,实在不相信南北车能长期维持如此高位,忍不住在35元左右分批卖出了全部北车,只剩下南车的融券。
卖出了北车后我天天寝食难安,万一疯牛持续,合并后的中车被炒到上百那我就会彻底破产。思前想后,我决定在南车停牌前买入等量的同类概念股中国铁建对冲风险。
此时南车约30元,铁建约23元差价有7元,而港股铁建还比南车略高,考虑到港股投资者比较理性,我估计两者差价应回归而不应扩大。此后虽然南车停牌期间铁建赔钱但至少睡得好多了。
6月8日中车复牌涨停铁建却下跌差价继续扩大,但我的心情基本平静。此后两股股价都在震荡中下跌但中车明显跌幅更大,直到2015年7月初,中车和铁建的股价基本一致,都在16元左右了。于是我亏损25%卖出了铁建,同时买券还券中车。
最后算账,本来只想套点小利的我此轮操作盈利接近80万(包括换股多出的北车涨幅、卖出北车后南车的融券盈利、以及中车和铁建价差缩小这三个部分),而且副产品上海门票打新也有少量收获,令人非常满意。如果开始不融券南车,后来不买铁建对冲的话确实会赚得更多,但在整个过程中会多承受多少煎熬?像我这样的低风险投资者估计早就放弃了吧。
总结此次操作的经验,我觉得可以概括为8个字:绝不做空,除非对冲。直至今日,融券仍然是我的重要盈利手段之一,但融券必须有对冲也是我的重要原则之一。
卖出中车后没过几天,我又赶上了一件集思录的大事,那就是A类的全部跌停。当时整个市场可谓人心惶惶,很多人都在割肉。其实一开始我也不太确定该如何操作,但集思录上天书等人的买入贴给了我信心,我觉得机会应该是大于风险的。但是如果一次性把子弹打光,万一真的继续连续跌停怎么办呢?我想起了以前在读历史书时看到过的明代三段击战术。三段击战术就是为了弥补当时火枪击发太慢的缺点,由三人为一个小组,先由最前面的火枪手射击,然后退至队伍后方专心装填弹药,由第二名士兵上前开火。三人交替装弹、开火,使原本射击一次需要一分钟甚至更久的火绳枪效率提升三倍。同理,从买入A类到下折得到的母基赎回资金可用需要四天时间(算上停牌的一天),所以如果我也来个四段击,将资金分为四份每天买入一份确定下折的A类的话,就可以循环参与下折而不用担心子弹打光了。市场总不可能一直跌停吧,只要稍有反弹我就能有收益,想清楚了这一点我就放手去干了。
从7月8日开始,我每天都买入40万以上的下折A类并在下折后赎回母基或分拆卖出。重组A、一带一A、互联网A、医疗A、创业板A,我信心十足的大笔买入着,终于到7月10日和11日A股出现了大幅的反弹,不但吃到了下折的折价,上涨的收益也全部拿到,到13、14日我全部赎回的时候发现居然赚了30%以上,要知道我买的可是低风险的A类啊。此后的几个月里,分级下折套利和折价套利的机会仍然很多,我也买入卖出合并赎回,做得不亦乐乎。到年底我在分级上估计赚了七八十万吧。
2015这一年,很多只做股票的股民的账户亏损或坐了过山车,而我主要依靠对冲和A类,第一次实现了上百万的年收益,资金翻倍而且中途的回撤很小。这大大的坚定了我继续走低风险这条路的信心。
经历了2015年的疯狂,2016年对我来说是比较平淡的一年,收益率估计只有12%左右。上半年开始,我继续着分级套利,虽然因此躲过了熔断股灾,但感觉机会明显少了很多,所以到年中我干脆把一部分资金转到陆金所薅羊毛和吃利息去了。下半年我参与了港股万达商业的私有化、买了永辉超市和福田汽车等股票小赚了一点但也不多。唯一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国庆后我在鼎级上看到了吾知讲乜发表的沧州大化涨价这个价值千金的贴子。虽然沧大我只跟了少量仓位赚了很少一点钱,但此后较长的一段时间我都将涨价概念当作了我股票操作的主线,在万华化学、龙蟒佰利等股票上也赚到了钱,直到最后在方大炭素上面达到了巅峰。
2017年来了,我的日子继续平平淡淡,涨价概念股小赚一点,宝钢合并武钢小赚一点,港股联想小亏一点……我也没在股票上花太多心思,就这样一直到了5月。
2017年5月12日,对我和集思录都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发生了震惊低风险投资界的英力特事件。当时英力特是集思录的热门股,看好买入的人非常多。因为不看好当时的大盘但又需要打新股市值,我也抄作业把所有账户的深市门票股都全部配成了英力特。而且因为暂时没有好的投资对象,我又在主账户超配了30万元的英力特,总市值达到了百万以上。因为这天是我儿子学校的家长开放日,我到学校参加活动时将手机调成了震动而且一直没有盯盘,快到中午收市前我才有时间拿出手机看了一眼行情,发现总市值少了好几万,再一看,原来是英力特跌停了!糟糕,出事了!我当机立断马上把主账户全部英力特挂上了跌停卖单。然后我上网搜新闻,有人说要约要黄,于是我又把所有账户都挂上了跌停卖单,这时候已经上午收市了。由于上午跌停板上的封单并不大而且主账户的卖单是收市前就挂好的,我估计下午无论如何都可以卖出,10万元左右的损失还是可以接受的。然而,下午开盘后我的英力特并没有成交,因为临时停牌了。公告要约失败复牌之后,我只能无可奈何的连吃三个跌停,在第四天反弹红盘时我卖出了所有英力特,损失接近30万。
英力特事件,是我炒股以来损失金额最大的一次事件。当然,此时我已有几百万资金,在亏损比例上比伊利那次还是小了很多。但自以为轻车熟路的低风险投资居然能一次亏掉这么多钱还是刷新了我的认知。我知道,从这时候起,自己必须放弃抄热门作业的路线,以自己研发的策略为主,参考他人的策略为辅了。同时,我并没有放弃要约收购这一低风险策略而是继续小心谨慎的参与,到今天我可以说,英力特给我造成的损失已经在其他的要约收购股上面至少翻倍的收回了。
英力特给我造成的伤口很快就愈合了,因为不久之后我就从方大炭素的身上赚到了多好几倍的钱。为了弥补英力特的损失,我决定加大在涨价概念股上研究和投入,很快我就发现了石墨电极上涨概念的龙头股方大炭素。2017年6月23日,我在重仓方大炭素之后,在集思录上发了个贴子“炒题材,我只炒涨价题材”(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97924 )。此后,仿佛如有神助一般,方大炭素立即开启了暴涨模式,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从11元多涨到了最高39元,成了当年A 股最耀眼的明星股之一。很多看贴的人可能都以为我满仓赚了两三倍。其实作为低风险投资者的我只买了大约100万元,这已经是我非低风险股票仓位的上限了。而且我从20多元起的每次回调都在减仓,最后在30元出头清仓完毕,总共赚了180万元左右,当然这也已经是迄今为止我在股市上赚到的最大的一笔钱了。此后的几年里,我曾数次试图通过钻研股票来复制方大炭素的成功,但都没有太大的收获,果然这种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
2018年,是我实践低风险投资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年初,我在东证睿丰等套利策略上赚了一点,当时的感觉还不错。4月,我和那些认为中兴通讯要倒闭的网友在集思录上争辩不休,后来中兴的走势证明我是对的,但我也没敢买太多的中兴通讯,只赚到了很少一点钱就卖掉了。从此以后,我决定知行合一,不再打无意义的嘴炮了。下半年,我几次切换股票策略均以亏损告终,重仓三特索道也无功而返,只好将主力仓位放在了转债上,但转债也是跌跌不休,甚至买了暴雷的辉丰跌到了70多元。中间有几个月,我甚至破天荒的出现了最多5%的年度亏损。好在最后几个月股市收了个豹尾,套利的ST景谷、重仓的鼎信等转债都涨了一波,最后终于取得了约5%的正收益,这也是我实践低风险以来收益小于10%的唯一一年。
经过近十年的低风险投资实践,我基本拥有了自己的一套较为成熟的交易系统:在加强整体风险控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策略轮动和事件套利等方法,分散投资、高频交易。只有每年分散交易上千次,我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黑天鹅和更好的发挥出自己强大的纠错能力;只有海量操作的统计成功率能保持在三分之二以上,我才能确信自己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幸存者偏差。
有了这套交易系统之后,为了成为更为专业的投资者,我又开始在理论上寻求突破了。
第四阶段,突破期(2019-未知):
时间进入了2019年,新的一波小牛市又来了,可习惯了在熊市中寻找低风险机会的我又再一次的后知后觉了。由于重仓的大部分是债性转债等低风险品种,我前两个月的收益只有10%多一点,落后于大盘不少。这样下去可不行!我决定又一次加强对新策略的研究和资金的投入。
2019年3月5日,骆驼转债因科创板概念而暴涨23%,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当然不轻易追高是我的原则,我是不会直接追涨骆驼转债的。那么,有没有别的科创板概念转债可以买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利欧股份所持有的车和家股权。于是,我在集思录上发了一个贴子“除了骆驼,还有哪些转债可能有科创板概念” (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305599 ),推荐了利欧转债,并开始收集有科创板概念的中低价转债并买入。没想到我的贴子再次立竿见影,第二天利欧转债就大涨了17%,第三天又上涨了13%。不到半个月,我贴子里收集的大部分科创板概念转债都涨了20%以上。虽然我持仓比较保守和分散,但也整体获利超10%,成功追上了大盘的涨幅。
4月份,我转债做T的收获仍然不小,而且一成仓被套近一年的辉丰转债也涨到了103元,卖出获利达20%以上。借着这两波盈利,我的资金量终于达到了8位数,虽然这只是大佬口中的0.1个小目标而已,但对生活简单的我来说应该也算是实现了初步的财务自由了,这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但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为了寻求突破,我需要对自己现在的投资理念进行一个总结。
2019年4月8日起,我开始整理自己的投资理念,特别是用整体风险系数(极端情况下可能损失的最大本金比例)来稳定自己的心态并控制风险的这套方法,并慢慢整理成 “从“三个知道”到“风险系数法”—— 孔曼子的低风险投资体系“ 一贴 (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310337 )。其实在此之前我只有一个乱糟糟的Excel表,用来管理自己的持仓,风险和策略而已。贴子写了两三个月,在写的过程中我也顺便想清楚了不少的问题,但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这套体系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所以暂时先将第一季完结了。目前关于体系的改进我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希望当我再次进化成功之后,能再来更新第二季吧。
通过写贴子整理自己的思路,我感觉自己又有了新的进步。此后的几个月里,我的各种策略全面开花:5月份的亨通造假事件,我转债正股一鱼两吃; 6月底我融券中石油用中石化对冲,吃到了近5%的价差缩小;7月份的新城黑天鹅,我抄底新城债成功;8月份的聚隆科技要约,我早早重仓埋伏; 9月份ST丰华摘帽,我成功抄底……当然也有一些失败的策略,比如试图买入精测转债并融券科创板华兴源创对冲,结果券商不给券源只能小亏出局。但这些策略包括很多暂时还不能公开的操作策略,大部分都是我自己研发的蓝海策略,而且总的成功率基本都在70%以上。即使是路人皆知的红海策略比如转债轮动和转股搬砖,我的操作的手法也和大部分人不尽相同,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胜率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通过实践低风险投资和加强整体风险控制以及不断的进化,在2019年之前的10年里,我没有发生过年度亏损;在2019年到目前为止的近10个月里,我没有发生过月度亏损;在2019年下半年以来的十几个星期里,我连周亏损都没有发生过(这个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因为其中有两周只是几千和一万多元的微利)。在目前沪指还在3000以下的情况下,我的资金量比今年大盘第一次突破3000点时已经增加了30%以上。而且虽然我操作过不少高风险品种,但大部分时候的整体风险系数都保持在0.2-0.3之间,可以稳稳的守住自己的胜利果实,无惧于大盘的下跌。
希望我能再保持这种状态几年,那样我无论在资金上还是技术上应该都会再次取得突破,而且在风险系数法等相关理论上也很可能会进化成功。也许到那一天,我就会放弃现在这份坚持了近20年的工作,正式开始我作为职业投资者的新征程吧。
总结,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回顾我家两代人这25年来的投资经历,命运曾给我们开过不少的玩笑:我早期买过的金杯汽车、认沽权证、天马股份,当时对基本面的分析基本全错,结果却是赚到了不少的钱;我对伊利股份的基本面分析几乎完全正确,却造成了迄今为止最大幅度的亏损;南北车合并我本想套点小利,却弄得惊心动魄,还好最后赚到了一笔;英力特第一个跌停当天如果上午不是学校家长会、下午不突然停牌的话我肯定可以卖出少亏很多;父亲那1000股泸州老窖原始股如果一直不卖,我如果咬咬牙下手了北京的房子,我家的资金量都可能比现在还多不少。但我还是要感谢命运,感谢这个时代。毕竟,是它让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初步的财务自由。
前几天,我偶然在某公司的高管减持公告里看到了我的一名大学同学的名字,到同学群里点开头像一看朋友圈,果然是他。当年看似普通的他已经是持股市值上亿的上市公司副总了。如果父亲和我不炒股投资而是更加努力的去工作或创业,会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呢?我不知道。但人生就是这样,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
还好,我近十年来连续盈利的实践已经证明了,收益不能强求,但风险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但我也深深的知道,自己绝不是什么高手股神,只是一个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资金积累的普通股民,我的收益更多是来自于坚持不懈的海量阅读和殚精竭虑的思考,所以不可能天天游山玩水还能赚到大钱,必须继续努力下去。无论如何,既然选择了投资这条路,我还会控制好风险、不强求收益、把握好心态、尽最大努力,沿着它继续走下去。因为,这就是我的使命和初心。
最后说一下父亲的近况,父亲自从2016年查出阿尔茨海默症之后,就把股票账户交给了我安心休养,但病情还是在一天天的发展。现在,他已经认不出大部分的亲朋好友,也很少开口说话了。但我每次去看望他的时候,都会在他耳边小声的汇报一声:“爸爸,我最近股票已经赚了X万元了。”从他脸上久违的微笑里,我知道,他还没有忘记当初心中那份希望。为了这一点,我还将继续的努力下去的。
还有一件令我欣慰的事,就是我的儿子(自号:孔曼且硕)虽然还是一名小学生,但在我的影响之下,对投资已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一点点的天赋(当然也许是我的错觉也说不定)。我也已经逐渐开始和他分享我在投资中的点点滴滴。我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这篇文章,是为了父亲和自己,但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让儿子能够铭记那些不应被遗忘的历史并吸取父辈们留下的经验和教训。也许等他下次放暑假的时候,我就会将存有他压岁钱的股票账户(目前持有辉丰转债中)交给他操作一段时间。这样等他到了我这个年纪,就可以接着写新版的我家三代人五十五年的投资故事了。
相信那会是一个更加精彩、更加圆满的故事。
**(全文完,谢谢观赏) **
4
赞同来自: gaokui16816888 、御女雪千寻 、风云1699 、孔曼子
感谢分享。年龄接近差一代,入市比我晚7年,品种比我多一样,经历比我少一点,股市资金差不多,财富比我多许多..................除了没参与过认购证购买原始股外,其它都参与过....................
0
以前。我一直把每天做短线的称为小韭菜,我也没这个本事。但你的方法竟然是高频交易,还能稳定的赢利。很感兴趣。向你学习。看来中国确有牛人在民间。我以后要把高收益高波动率的价值投资趋势投资法与低收益低波动率的低风险法结合起来运用。
1
赞同来自: 谢家宝树
你年龄比我小,已经这么成熟了,我打心底里佩服。微信公众号上文章更全,希望对你也所启发。我最近二年在A股上做得不佳。前段时间,反思了很长时间,就是我的防守还不是太好。理论上已有防守的思想,但实践起来不佳。我自己悟出是我在低风险的投资品种上布局不够,以前也看不起10%左右的收益,前几天写了2021年总结报告,就对低收益率要更加重视了。看了你的风险系数法后,对我有很大启发。需要用数学公式来计算出,然后严格执行。我一直在想有啥一以贯之的方法呢?也许你的风险系数法不错的。我也一直在可转债,要约收购,吸收合并等寻找机会,但要约收购中都下不了手,只有重百中赚过一点。去年St平能,葛洲坝都没有抓住。你有这么多武艺,确实令人佩服。
0
文太长,跳着看完了,大体故事都看到了,也是感概,也是收获,此时的心理想说3个跌停算啥,算趋势的结束吗?因为短炒才会在乎3个跌停是大教训。又低风险整体配置里,他占的比重较低,所以这个事件在低风险策略里不算个大事。2代人3代人到n代人的炒股传奇倒是可期,除了轰轰烈烈,再来一个长期n个世纪的持续正收益就会被写入历史!
2
孔曼子 - 一名普通的职业投资者。本人没有公众号等自媒体和微信群,请勿上当。
@zpl13706856761
相比之下,我的水平和运气就比较一般了,所以只能选择摊大饼这种次优的策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吧。
还没有看完你的文章,但感觉你的文风有点与我类似,我有几篇文章写在公众号上:沃伦的胞弟。你可去看一看。交流一下。搜索到雪球的文章大概看了一下,兄弟是牛人啊,思摩尔一战50倍确实令人羡慕,祝你继续高歌猛进。
相比之下,我的水平和运气就比较一般了,所以只能选择摊大饼这种次优的策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