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笔记-2024

单独开一帖,记录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对交易的思考,以研究为主,交易为辅,多谈逻辑框架,少谈市场行情,多研究确定性的基本面,少琢磨不确定的市场面。

我对宏观的理解有四个要素:经济周期、国家政策、中美关系、资本市场;对微观的理解有三个要素:价值、成长、周期;研究的目的是找到,市场共识的强大内因和充分price in的糟糕外因,相信真金不怕火炼。

投资上,赚钱是硬道理,但多学习,多研究,打好基础,是现阶段比赚钱更重要的事情。请各位不吝赐教,多多交流,共同进步。
发表时间 2024-04-30 10:39     最后修改时间 2024-08-29 11:20     来自北京

赞同来自: adelaw 小闫

0

指锚湾

赞同来自:

华润饮料的产品多元化之困

华润饮料昨天在港股上市了,当天上涨15%,今天被打回原形,下跌9.59%,市值是农夫山泉的十分之一。

华润饮料的主力产品是包装饮用水怡宝,收入占比90%,在包装饮用水的市场占有率接近20%,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了。为了实现增长,2011年华润饮料与日本的麒麟控股成立合资公司,希望引入日方的产品,日方出资4.75亿美元,占股40%。麒麟控股是日本的饮料巨头,但是,麒麟控股的产品并没有在中国大卖,2022年,中国的财团以10亿美金接手了日方的股份,这部分股份今天值15亿美元。

软饮料市场是一个存量市场,每年只有个位数的增长。市场的大玩家是娃哈哈、康师傅、农夫山泉、可口可乐,这些公司都成功实现了产品的多元化。软饮料主要有5种产品类型:包装饮用水、茶饮料、果汁、碳酸饮料、功能性饮料,每个细分品类的竞争格局不一样。

包装饮用水:市场格局稳定,农夫山泉和华润饮料双寡头,虽然农夫山泉被年初的网暴事件破坏了品牌形象,但这个影响在逐渐淡去。

茶饮料:这两年最火爆的品类,无糖茶饮料开始风靡,农夫山泉爆赚,而康师傅的饮料收入暂时还没受影响,我猜,喝无糖的人和喝有糖的人本身就是两拨人群,茶饮料的增长是来源于新用户的加入,而不是老用户换口味。

果汁:果汁这个品类比较分散,以前大家的消费能力低,汇源这种浓缩果汁,便宜,保质期长,比较受欢迎。现在流行的是非浓缩的鲜榨果汁,看好农夫山泉在这方面的布局。

碳酸饮料:竞争格局稳定,可口可乐一家独大,其他玩家鲜有机会。

功能性饮料:随着运动和健身的流行,功能性饮料会长期保持高增速,而且,由于市场上原来的王者红牛,四分五裂,自毁长城,所以,给了其他玩家更多机会,这里边的当红炸子鸡是东鹏饮料,元气森林也在这方面发力。

消费品的核心就是好产品、好营销、好渠道。

产品要有一个好定位,明确产品升级的方向是什么。以前大家的消费能力有限,好东西消费不起,但是好东西才是未来。比如元气森林,之前凭借无糖气泡水走红,所谓的无糖是使用了热量更低的代糖,它迎合了人们追求健康的需求,但是代糖也是糖,在量上做文章不如在质上做改变,代糖注定是一个过渡产品,想要追求健康的人,最终选择了完全不含糖的茶饮料,无糖气泡水销声匿迹了。

好营销是讲一个好的产品故事,并且通过有效的渠道触达目标用户。软饮料的很多消费场景是在线下,用户需要先了解产品,才会愿意尝试。前20年,电视是主流媒体,想要建立品牌形象,直接在央视砸钱打广告就可以了,很多消费类的品牌都是这样一炮而红的。但是,现在的媒体渠道非常分散,消费者接触的信息也非常冗余,想要触达消费者成本也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差。举两个例子,农夫山泉一直在通过产品教育用户,比如非浓缩的果汁直接叫NFC,好奇的人会去查NFC是啥意思,原来就是鲜榨果汁;还有一种橙汁叫17.5,17.5是最佳的酸糖比,这种橙子是从赣南脐橙里精选。美国的怪物饮料是通过赞助小众的体育赛事走红的,中国的体育赛事还处在初级阶段,似乎也不能直接照搬。

好渠道是指方便用户购买的渠道。不同消费品的购买渠道各有侧重,化妆品和宠物食品很大的量都走线上了,但软饮料有即时消费的特点,2/3是通过线下的零售渠道销售的,电商只占7.4%。元气森林之前的爆火,除了代糖概念,还有一个原因是连锁便利店新兴,当时以便利蜂为首的便利店是一个新渠道,很多传统的软饮料没有入驻,元气森林抓住了这一渠道红利。

总结下来,想要实现软饮料产品的多元化,外部是市场环境给机会,以及消费者的意识觉醒,内部是修炼内功,把产品、营销、渠道做好。华润饮料,难度很大。
2024-10-24 21:39 来自北京 引用
0

指锚湾

赞同来自:

华强方特

之前有关注过华强方特,简单看了一下财报,商业模式是重资产+非刚需+低频,资产收益率很低,于是放弃了。国庆时候,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带孩子去天津方特玩,玩得挺快心,于是仔细把财报看了一下,做个梳理。

背景

华强方特是华强集团的子公司,华强集团的前身是广东的电子军工企业,后来经过改制变成了民营企业,主要有两块业务,一块是电子产品分销,即大名鼎鼎的华强北,另一块就是主题公园和文化产业,即华强方特。

华强方特最开始是做主题公园的服务商,提供一些电子设备,这块业务保留到现在的是特种电影设备。后来,赶上全国大规模建设主题公园,方特也决定自己做主题公园,从乙方变成甲方。这一点和春秋航空挺像的,最开始做旅行社,后来等到了民营航空的机会。在国内主题公园建设中,方特无疑是首屈一指。同期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主题乐园,就是钢筋水泥+游乐设施,缺乏人文气息,而且这些游乐设施也不够坚固,像华侨城的欢乐谷,尤其是深圳欢乐谷,就出过多次人员伤亡的事故,臭名昭著。方特在2007年开出第一家方特乐园,2012年发行了熊出没动漫,有IP加持的主题乐园,是方特胜出的关键。但是主题乐园的王者属于迪斯尼和环球影城,开一家顶方特5家,国内也不乏长隆这样的人气选手,前路漫漫。

商业模式

方特的商业模式是1/4的工程设计,1/4的动漫制作,1/2的主题乐园。

为什么会有工程设计呢?方特是供应商起家,所以,捕捉商机的能力比较强的,这是优点,也是缺点。方特在全国27个城市经营主题乐园,这些主题乐园是和地方政府共建的,由地方政府旗下的城投公司购置土地,再交给方特进行创意设计、园区建设和园区运营。创意设计和园区建设由地方政府买单,园区运营由方特自负盈亏。创意设计对方特来说,是个赚钱的生意,但是,作为乙方,方特不能挑活儿,哪个地方政府想建主题乐园,就去哪里。园区的选址由地方政府的投资驱动,布局的合理性是个很大的问题,以山东为例,5个城市有方特乐园,除了青岛比较远,其他四个城市济南、泰安、济宁、菏泽离得都很近,相距100公里左右,这个密度会导致几家乐园都不赚钱。所以,工程设计和经营主题乐园是有利益冲突的,工程设计追求数量,主题乐园追求质量,无法兼得。

2006年,广电总局对外实行境外动画限播令,自此国产动漫兴起,比较有名的是方特的熊出没,以及奥飞娱乐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奥飞娱乐做玩具,有点浪费这么好的IP了。知名IP在小朋友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让他们在未来无数场景中萌生付费的冲动,真是好生意。

主题乐园是方特的赚钱手段,除了IP的驱动,还有人们的社交需求,这一点和商业地产的模式很像。但是主题乐园的付费门槛太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如果这一指标提升,主题乐园的利润会井喷。方特的目标人群在三四线城市,人们的消费能力有限,所以,收入的大头依然是门票,占到收入的70%以上,而迪斯尼的只有25%。方特也尝试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建设熊出没连锁酒店,效果有待观察。总之,方特属于可选消费,是宏观经济的放大器,在经济繁荣期,会有很好的业绩。

竞争优势

作为一个消费者,主题乐园的吸引力来自好的体验,去大IP的主题乐园,会有一种朝圣的心态,这方面,方特在追赶,但路还很长。

方特避开了一线城市的激烈竞争,在三四线城市建主题乐园,主题乐园是一个社交场,具有区域垄断型。如果游乐场的口碑足够好,会像磁铁一样把周围的人都吸引过来。由于线下的空间是有限的,其他竞争者想要进入市场,就需要考虑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而且,主题乐园是重资产行业,需要政府审批,竞争壁垒足够高。

方特在一些省份已经具备了区域垄断,但是布局的合理性,限制了利润的空间。而主题乐园是重资产投入,租期一般为20年,所以,不赚钱的乐园也只能咬牙坚持。

发展前景

从需求来看,我国正在经历高龄化,年轻人减少,方特的潜在目标客户在减少,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在不断提升,这两个因素对冲,算中性偏乐观。

从供给来看,整个城镇化相关的行业都在下行,头部的主题乐园,例如海昌有一定的扩张计划,但也是基于核心城市溢出的需求,所以,供给整体是收缩的。

随着主题乐园越开越多,方特的固定资产折旧不断增长,而新的主题乐园投资在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和折旧已经很接近了。未来方特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现金,分红比例有望提高。

下一阶段,如果方特充分考虑主题乐园的覆盖范围,在投资方面更加保守,并且大力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更多的增值服务。再配合,经济繁荣,以及主板上市,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2024-10-22 13:08 来自北京 引用
0

指锚湾

赞同来自:

2024年三季度就剩一个交易日了,今天收益率重新回正,2.23%
本周梦幻般的行情,单周暴涨15%,感觉就像印钱一样,每天看着交易软件,也不知道该干点啥,精神紧张,患得患失,晚上也睡不好。
这样的行情,好像啥也不干是最好的,但今天还是忍不住减了10%的仓位,国庆港股通不能交易,而港股继续交易,担心情绪冷下来,把一些靠情绪的小票做了减仓,其实大部分也就刚回本,也不觉得自己菜,5月已经坐过一次过山车了,核心是买入成本过高,只能依靠情绪解套,解套就不错了,谁知道风啥时候停下来呢,只是不想重重摔在地上。
接下来的行情,也不做预测了,想做以下3件事:
1.净值每涨10%,就把涨出来的部分,提前还房贷。虽然有点“鼠目寸光”,但降低风险总是没错的
2. 研究科技类的成长股,随着风险偏好提升,消费股的账很容易算清楚,马上就完成估值修复了;科技股有更大的业绩弹性,值得重点关注
3. 调整持仓结构,当前仓位集中在消费和互联网,逐步向红利和科技调仓,均衡配置
2024-09-27 16:46 来自北京 引用
1

指锚湾

赞同来自: pxshine

快手

回别人的帖子,在自己的主页也汇总一份

价值
快手的商业模式是社交网络,快手作为内容运营方,补贴内容创作者,创作者生产内容吸引用户,用户通过打赏、看广告、买东西完成商业化。
快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抢用户、增收入、拉利润,现在正处在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过渡的过程中。第二阶段的结束是收入增速放缓到20%以下,第三阶段的开始是销售净利率15%以上。

竞争格局
社交网络都有网络效应,短视频国内四张网,基于陌生人的抖音、快手、b站,基于熟人的微信视频号,抖音定位一二线,快手定位下沉市场,b站定位年轻人,四张网都有清晰的定位,服务不同的用户,目前看竞争格局稳定。

景气度
快手已经跑通了商业模型,作为2c的产品,最终是消费者买单,所以,快手未来的收入和宏观经济有较大的相关性,并且具有更好的弹性

成长性
快手的利润主要靠广告和电商变现(打赏的大头都给内容创作者了),成长性来源于商业模型的优化,通俗地说就是降本增效,关键举措:
1. 降低销售成本和销售费用,现在的销售费用率是30%+
2. 提高电商的货币化率,现在是1.45%
3. 海外产品扭亏为盈
实现以上3点,再加上经济复苏,快手应该可以实现利润大幅增长

估值
只提醒一点,快手现在市值是2000亿港币,账上还有556亿现金,无有息负债
2024-07-18 20:29 来自北京 引用
0

指锚湾

赞同来自:

春秋航空

行业

重资产、强周期
民航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毛利率在15%左右,受宏观经济影响比较大,经济好的时候,不管是商务出行还是因私出行,都会比较多,带来量价齐升的好日子;经济不好,需求减少,但固定成本不会减少,飞机每年都要折旧,就可能带来亏损。所以,民航与经济周期强相关,业绩波动比较大,不属于好生意,巴菲特也曾经在航空公司股票上折戟。

多重限制
民航业受政府管制比较多,市场里的主要玩家也都是国有航司。从航司的设立,新增航线、飞机购买,都需要民航局或发改委审批。而且,飞行员的培养需要10年的时间,政府对飞行员的流动也作出了限制,每年只允许流动1%的飞行员。此外,大部分飞机都是由空客和波音生产的,这两家公司的出货量也决定了飞机的供给,近两年,飞机零件的供应链受疫情的影响,飞机交付的压力比较大。总之,在民航业,想要快速扩张,受到了多重限制,同时搞定若干关键变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与高铁的竞争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航空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因为高铁太强大了。比如北京到上海,高铁只需要4个半小时,时间上不输飞机,准点率又高。所以,1500公里以下的距离,飞机都没啥竞争力,价格也跟着高铁的定价走,但是高铁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是不需要盈利的,所以,与外国的同行比,我们的民航业先断了一条腿。

从需求端,我国坐过飞机的人有4亿,一年坐飞机的人次是6亿。民航局预计到2035年,每年坐飞机的人数达到14亿次,这个数据的前提假设是我国gdp每年增长5%,由此线形外推,民航每年增长7%,得出了远景规划。我们做投资当然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前途可能是光明的,但道路一定是曲折的。坐飞机的人可以非为因公出行和因私出行,这两年经济不景气,因公出行的需求在减少,但因私出行在增多,未来随着文旅需求的增长,因私出行长期看好。

从供给端,我国的民航业已经经历过遍地开花到大鱼吃小鱼,目前70%以上的飞机和航线都集中在三大国有航司,全国一共有4000多架飞机,三大航司每家有1000架左右,市场集中度已经很高了,竞争格局也比较稳定。三年疫情,民航业由于需求跳水+固定资产折旧,背负了大量的债务,三大航司每家都积累了近千亿的债务,负债率达到了80%-90%,所以,民航业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恢复资产负债表,不太可能打价格战,彼此之间的竞争会趋缓,大家一起挣钱、和谐共处。

公司

商业模式
春秋航空是民航业的优等生,定位是廉价航空,通过低价吸引价格敏感的客户,通过高效的管理降低成本,三大航司的净利率只能做到5%,春秋航空的净利率可以做到10%,可以说是民航业的拼多多。但是,民航业不同于电商,电商是自由竞争行业,民航业不是,即使春秋航空已经证明了自己的经营能力,但受制于政府管制、飞机和飞行员的供给,春秋航空无法实现快速扩张。春秋航空现在有120多架飞机,2024-2026年计划引进34架飞机,产能每年的增长10%,在经济疲软的背景下,利润不太可能爆发式增长。但是由于春秋航空的旅客运输量只占全国的4%,存在较大的成长空间,所以,稳步前进是公司发展的主基调。

挑战
最大的挑战依然是经济差,消费降级,降价促销,利润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现在所有的消费股都面临类似的窘境,没有好办法,只能熬着。其次就是非市场化的环境,制约航线和飞机的扩张,这也是中国很多行业面临的窘境,国企虽然效率低下,但是有体制和资源优势,可以长期低效运行,拖慢了行业进化的速度,也没有好办法,只能接受。

机遇
最大的机遇是廉价航空是一个增量需求,我国廉价航空的占比为6.4%,与发达国家30%的份额相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廉价航空有较好的抗周期性,经济好,原来坐不起飞机的人选择了廉价航空;经济差,原来选择全服务航司的人选择了廉价航空。三大航司的国有属性,不具备做廉价航空的基因,无法把成本做到极致,民营航空里也没有足够分量的对手,春秋航空有望继续一马当先。影响民航成本的因素有油价、汇率,当前油价处于高位、人命币处于低位,这两个变量改变,也会对业绩带来催化。
2024-07-15 12:45修改 来自北京 引用
3

指锚湾

赞同来自: 大7终成 jlmscb 好奇心135

更新一下实盘的情况,本来是不准备写的,担心更新实盘给自己太大压力,但最近希望做到规则清晰且透明,知行合一,既是记录自己的经历,也可以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吧。

2024年赛程过半,收益率-4.5%,最近一个月暴力回撤近9个点,归因分析:
1.IC吃贴水策略,年初杀小盘,回撤很大,好在提前做了减仓,并在底部又加了一次,实在没有勇气加杠杆赌命,最终等指数反弹后,平仓出局,放弃该策略,贡献-2.5%
2. 低价可转债,最近一个月加仓了可转债,通过基本面分析买了几个亏损公司的可转债,想赌周期反转,赌来了低价债暴雷,受伤严重,持仓11%,贡献-2.5%
3. 低溢价转债,主要买了汽车零部件、半导体、新能源车等主题的转债,持仓20%,这部分跟随指数下跌,整体亏损不大
4. 港股小盘,年初买了一些港股超跌的小票,主要是互联网和医药,这些公司都没有盈利,有流动性问题,行情好的时候起飞了,但初心是做成长股,一股没卖,最后坐了过山车,持仓10%,贡献-1%
5. 红利股,年初买了一些港股的高股息,确实香,可惜只买了10%的仓位
6. 价值股,这些基本是去年就持有的,主要是消费、互联网和一部分制造业的龙头,消费是真的惨,其他稍好,这部分占50%仓位
7. 成长股,买了新能源车、工业气体,这部分是mini仓,也是基本不赔不赚吧
8. 调入沪深300,10仓位,不赚不赔

总结下来,也算是完美体验了今年行情的分化,小盘杀跌和红利上天,我都做了。什么都买一点,初心是分散风险,可是,由于很多策略并不熟悉,一不小心就被埋了,欲哭无泪。

下一步:
1.仓位和能力匹配,年初港股反弹的时候,常感叹自己买少了,最近三千点保卫战,又感觉满仓下跌太难受,贪婪和恐惧真是人性啊。但是,谁又能预判大盘的涨跌呢,只能通过仓位来控制回撤了,后边逐步调整到,50%的仓位持有股票和可转债,25%的仓位作为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机动仓位,25%的仓位只用来打新。这个比例2024年不会变了,等到2025年再重新评估驾驭能力,是否把权益仓位提高到75%
2. 策略难度和能力匹配,很多策略考验的是博弈,这不是我擅长的,我喜欢做商业分析,就聚焦在研究公司价值上吧。当然,公司价值不是凭想象,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反映在公司业绩上的。我希望找到这样一种公司:有护城河、经营向好、估值合理的公司,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15%再出手,不追逐平庸的机会。成长股的难度远远大于价值股,需要有足够的风险补偿。
3. 付出和回报匹配,做商业分析,刚开始只研究简单的公司,不是急于找到一个多好的投资机会,也不急于出手。一边研究,一边等待。等到具备了更多的经验和更多的专业知识,再扩展能力圈。

深感自己的能力不足,不够努力,又不够聚焦,浪费时间、金钱和感情,但是,人生不就是这样嘛,关键是有自我迭代的能力。对今年的收益率也不做预期了,但还是希望能保本。
2024-06-28 18:53修改 来自北京 引用
0

指锚湾

赞同来自:

前段时间,感觉指数涨到头了,把很多股票卖了,留出的资金,都买了转债做防守,其中有10%多一点是低价转债,短短半个月,干了2个点的净值下去。我可真是吃肉喝汤都没赶上,吃屎的时候一个都不落下。

说下我的思路吧,整体是接受亏损,不做博弈,边打边撤。
1.亏损,且股票价格小于2的,我持仓的有山鹰、鹰19、三房,这块是重灾区,市场在演绎最坏的预期,股票面值退市+赖账。今天两只鹰跌停,三房也只有50多了,这俩公司规模很大,属于传统行业的落后产能,我认为目前的价格已经反应了悲观预期,就算拿着等兑付,也是有值博率的,计划装死。
2. 只是亏损,基本面主要受行业周期影响。我的持仓有龙大、嘉元、利元、芳源,主要就是猪周期和锂电池,这一类的价格受风险偏好影响,市场好的时候打9折,市场不好的时候打7折。我对这部分减仓一半,换到了更有弹性的品种上。
3. 后续市场肯定会对估值进行修复,我会在市场修复的过程中,把以上两类转债都清掉,但这个时间不确定是多久,我希望是山鹰第一次兑付的时候吧
2024-06-21 15:52 来自北京 引用
0

noelhu

赞同来自:

@指锚湾
华特是放弃了大宗气体,专注特种气体的民营企业,技术水平是挺强的,相比于中船特气,可能是做到了替代,但没做到领先,净利率10%,那说明在打价格战抢份额,有议价能力谁愿意打价格战呢
打价格战的话是不是说明这个关键领域美帝还没开始zhicai,一旦我们产业链有更进一步提升,不排除美帝朝更小众的关键领域限制。 当然,企业大头其实还是成熟制成,暂时还没有管制。 持续观察
2024-05-23 12:22 来自江苏 引用
1

指锚湾

赞同来自: noelhu

华特是放弃了大宗气体,专注特种气体的民营企业,技术水平是挺强的,相比于中船特气,可能是做到了替代,但没做到领先,净利率10%,那说明在打价格战抢份额,有议价能力谁愿意打价格战呢
@noelhu
印象中 华特气体还是国内光刻用气体打破国外垄断的排头兵。
2024-05-22 23:37修改 来自北京 引用
0

noelhu

赞同来自:

@指锚湾
工业气体工业气体是制造业的上游原材料,做材料无法差异化,最后的结果就是打价格战,拼效率,拼规模,剩者为王。但工业气体和其它原材料产能过剩的尴尬局面还不一样:1.工业气体可以分为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大宗气体主要应用在钢铁、冶金、化工等行业,特种气体主要应用在泛半导体、医疗、食品等行业;2.根据下游客户的不同,服务的方式也不同,大企业一般是现场制气,签15-20年长约;中小企业是通过气瓶或储槽车零售...
印象中 华特气体还是国内光刻用气体打破国外垄断的排头兵。
2024-05-22 19:28 来自江苏 引用
16

指锚湾

赞同来自: haglz 丢失的十年 老白汾 duiry neverfailor 乐鱼之乐 srboyzj nkfish 好奇心135 lsx105155 binye2020 zoetina52 好人平平安安 solino 明园更多 »

工业气体

工业气体是制造业的上游原材料,做材料无法差异化,最后的结果就是打价格战,拼效率,拼规模,剩者为王。但工业气体和其它原材料产能过剩的尴尬局面还不一样:
1.工业气体可以分为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大宗气体主要应用在钢铁、冶金、化工等行业,特种气体主要应用在泛半导体、医疗、食品等行业;
2.根据下游客户的不同,服务的方式也不同,大企业一般是现场制气,签15-20年长约;中小企业是通过气瓶或储槽车零售。现场制气对资金和技术要求高,市场份额由巨头把持,零售相对分散,全国有3000家区域性气体公司。外资巨头占国内市场份额的一半;
3.特种气体的品类多,纯度要求高,有些气体国内企业还无法生产。

市场上的主要玩家:
1.外资巨头:林德集团、液化空气、空气集团
2.国内巨头:盈德空气、杭氧股份(杭氧转债)
3.国内专注特种气体:中船特气、南大光电(南电转债)、华特气体(华特转债)
4.国内非巨头:金宏气体(金宏转债)

工业气体是一个拼技术、拼产能、拼渠道的生意,对于企业来说,要不就纵向发展,走专业路线,拼技术+产能,做别人做不了的活儿,因为品类众多,每一种气体都有独立的市场竞争格局,可以另辟蹊径;要不就横向发展,走规模化路线,拼产能+渠道,大鱼吃小鱼,提高大宗气体的市占率。

中船气体,根正苗红的国资,三氟化氮和六氟化钨在全球占有领先地位,净利率20%,也能说明公司产品的竞争力,除了估值贵,没啥缺点了。
杭氧股份,也是地方国资,既做空分设备,又做工业气体,市场份额领先,而且杭州国资委计划收购国内第一的盈德气体,装入杭氧股份,产业整合的意图很明显,但作为成熟企业,估值也不便宜,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
金宏气体,金宏可能是既不能拼技术、又不能拼规模的企业,为什么把它列出来呢?是因为金宏气体的独特定位,工业气体零售,金宏2/3以上的收入在华东地区,而且有一半的气体是外购的,但是净利率依然有15%,零售是苦力活儿,但也别看不起零售,公司对中小企业是有一定定价权的。除了区域零售的基本盘,金宏也向服务大企业的现场制气和特种气体发展,在当前的体量下,搞一些增量出来,难度不大。至于估值,就仁者见仁了。

影响工业气体的因素:
1.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作为工业原材料,一旦经济回暖、半导体行业开始景气,会带来工业气体的量价齐升,当然,反之亦然。
2.国产替代,外国巨头经过百年发展,占据全球70%,国内50%的份额,但我们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制造业,假以时日,通过技术和规模,蚕食巨头的份额,实现国产替代,是必然趋势。国内主要玩家都通过发行可转债或上市募资,储备了弹药,准备和外资拼刺刀,拭目以待了。
2024-05-22 16:33 来自北京 引用
8

指锚湾

赞同来自: 菜鸟老甲 sdu2011 丢失的十年 Decadef20 nkfish 好人平平安安 闲菜 好奇心135更多 »

比音勒芬牛逼,还是运动服装牛逼

服装是非常传统的行业,在cpi里,也算是增速比较慢的品类。几年前看过海澜之家,看不到增长空间,就放弃了,但最近红利股火爆,海澜之家也迎来了估值提升。

服装总量是饱和了,但还是有结构性的机会,比如:1.国潮代替海外品牌;2.运动、休闲代替商务;3.低价、轻奢代替中端。

比音勒芬是服装里的黑马,收入从2014年的6.5亿增长到2023年的35.36亿。比音勒芬定位高尔夫服饰,通过赞助国家高尔夫球队讲品牌故事,虽然比欧美大牌的品牌故事差一点,好歹是有故事的,而且定位清晰:运动休闲+轻奢。比音勒芬建立了很好的商业模型,70%以上的毛利率,25%左右的销售净利率,还是有钱人的钱好赚,虽然市场空间要小一个数量级,但对经济周期也不那么敏感。对比海澜之家、雅戈尔,三者自营店单店的收入分别为395万、362万、275万,因为数据不全,没法算平效,雅戈尔好像有相当比例的小店,但也大概说明,比音勒芬东西确实能卖得动。

比音勒芬还能继续牛下去吗?
1.渠道的天花板快到了,比音勒芬在2019年的年报里预测门店的市场容量是1500-2000,那个时候它只有900家店,还有至少50%的空间,现在1250家了,就不提市场容量了。近年新开店增速下降到个位数了,市场的购买力放在那里,这块的增量确实非常有限了
2.有定价权,但不明显,作为轻奢品牌,没有重奢那么硬气,但也根据经济情况,做了波浪式的涨价,近5年单件均价分别为798、666、739、639、687,涨价方面应该能跑赢cpi
3.多品牌经营任重道远,近年来收购了3个品牌,有一个已经开了一些店,还有2个去年才收购,还在整合。财报里没有具体品牌的营收,但根据我在高德地图里搜索品牌门店数量,比主品牌小不止一个数量级。因为收购的品牌基本都是欧洲没落的品牌,在海外绝迹,在国内也连年亏损,可以说是纸糊的洋鬼子,消费者基本不会靠品牌的感召力来购买,还是靠在商场铺店,慢慢积累口碑,这个过程还是非常漫长的

向上的变量:
1.公司复制经营轻奢的能力,把收购的品牌复活,做到这一点是守正,就意味着公司向平台化发展了,可以高看一线
2.公司踩中了某个流行趋势,就像瑜伽之于lululemon,如果未来高尔夫或者其它冷门运动火起来,公司分一杯羹,当然,这个是出奇了

向下的变量:
1.主品牌的增长确实撞天花板了,多品牌撒钱不赚钱,估值从成长股变红利股
2.宏观经济继续恶化,轻奢都奢不起来了,大盘从存量经济变减量经济,当然,如果只是在经济周期的底部多磨一段时间,可能也是机会

比音勒芬未来5年能保持10%的增长就已经是非常好的表现了,董事长说,可以保持20%的增长,我没那么乐观。本来觉得比音勒芬挺牛逼的,但看了安踏和李宁的数据,我也不知道,是比音勒芬牛逼,还是运动服装牛逼了。
2024-05-08 19:43 来自北京 引用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24-10-24 21:39
  • 浏览: 6488
  • 关注: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