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财报吧

单独开一帖,记录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对交易的思考,以研究为主,交易为辅,多谈逻辑框架,少谈市场行情,多研究确定性的基本面,少琢磨不确定的市场面。

我对宏观的理解有四个要素:经济周期、国家政策、中美关系、资本市场;对微观的理解有三个要素:价值、成长、周期;研究的目的是找到,市场共识的强大内因和充分price in的糟糕外因,相信真金不怕火炼。

投资上,赚钱是硬道理,但多学习,多研究,打好基础,是现阶段比赚钱更重要的事情。请各位不吝赐教,多多交流,共同进步。
发表时间 2024-04-30 10:39     最后修改时间 2025-01-14 17:57     来自北京

赞同来自: 养花种草 weljerry adelaw 小闫

0

凯恩司机

赞同来自:

支持楼主,希望多写一点。
2025-01-15 12:29 来自北京 引用
0

WAMW

赞同来自:

不错
2025-01-15 11:59 来自江苏 引用
3

帅牛

赞同来自: happysam2018 Phecda 指锚湾

读财报得多分析点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吧 比如roe周转率什么的
2025-01-15 10:33 来自北京 引用
1

一个人静静

赞同来自: 指锚湾

看来消费股关注的很多,支持一下。
2025-01-15 09:50 来自北京 引用
5

指锚湾

赞同来自: 路人甲pro gxyc 可乐ABC 好奇心135 flyingowl更多 »

中航信是迷你版的中国移动吗?

中航信是一家服务民航领域的企业软件公司。一说企业软件,了解这一行的人就要皱眉头了,在当下的中国,就没有几家企业软件公司是盈利的。用友、金蝶这种传统软件公司,转型SaaS不成功,股价已经脚踝斩了。新兴的SaaS公司微盟集团、有赞、明源云、北森控股都是连年亏损,看不到盈利希望。可是中航信却过得很滋润,在疫情期间,封锁了大半年,飞机都不飞了,中航信却是盈利的。大家都过得那么苦,为什么中航信是最靓的仔呢?

中航信垄断了民航业的信息服务。中航信脱胎于民航局的计算机中心,和主要的航空公司、所有的机场都是一家人,而且三大航空公司国航、东航、南航都是中航信持股5%以上的股东。甲方和乙方是真兄弟,做起业务来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且民航业是一个高度管制的行业,国外的同行看着中国民航信息服务这块肥肉,只能眼馋,一点都吃不着。

中航信原来的商业模式是向航空公司、机场、旅游产品代理人提供信息服务,后来2010年在北京顺义拿地,花了40亿建设新的运营中心,这个运营中心是一个数据中心,中航信开始进一步提供软硬件的集成服务。中航信的主要成本是人力,自研和外包的人力成本占收入的30%-40%,机房、建筑、土地、软件等资产折旧占收入的15%,销售相关的成本占15%,剩下还有20%-25%的净利率。

成本端的隐忧是,领导喜欢招人,涨工资,铺摊子,人力成本不断上涨,会侵蚀净利率。收入端,占比60%以上的航空信息服务和结算服务,直接受益于民航旅客的增长,这部分的确定性很强,占比30%的系统集成服务和其他收入,要看甲方爸爸的资本开支。中航信的问题是,手里积累了百亿的现金,而分红一直很吝啬,只有利润的30%-40%。领导喜欢乱投资,先后投资了Openjaw、招商仁和财险、中移股权基金,难见回头钱。

中航信上市后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001年-2010年,高速增长阶段,这十年中国经济腾飞,大部分年份增长都在15%以上,业务专注在GDS(全球分销系统)上,包括航空公司的订座、机场的出港、以及结算和清算,收入占比在75%以上。这类产品的特点是需求变化不大,维护简单,但随着航空客流量的增长,收入也同比例增长,属于躺赚。

2011-2016年,发力旅游产品分销,旅游产品分销既有面向代理人的分销服务,也有面向C端客户的销售。中国旅游业大发展,最有价值的是C端入口,代理人分销,没有什么前途。中航信有全量的国内旅客飞行数据,凭着独有的优势,中航信推出了航旅纵横,意图抢占C端入口。但是,中航信毕竟是捧着金碗出生的,它怎么可能抢得过携程这种泥腿子。面向C端的入口之战失败,中航信甚至自暴自弃,把航旅纵横大部分的股权也转让了。不仅让我想起了中国移动的飞信,有些机会只有一段短暂的窗口期,而僵化的体制,就是无法适应市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现在携程的市值是中航信的10倍。

2017年-2019年,拓展系统集成服务和公共信息托管业务,收入占比25%,经过C端的失利,中航信也摆正了位置,搞点商务关系,吃一吃政府和国企的数字化红利,是自己擅长的。

2020-2024年,疫情和后疫情时代,下游需求不振,中航信业绩拉垮,但是为了粉饰太平,把研发费用资本化了,分别在2020年、2022年、2023年资本化了2.45亿、4.01亿、4.32亿。研发费用资本化,通俗来讲,就是把成本分摊到未来几年,这样当期报表的利润会显得高一些。2023年的财报出来,大幅低于预期,因为半年报的利润是12亿,而年报的利润只有14亿,这是因为人工成本涨了3.4亿,信用减值多了2.5亿,把这6亿加回去,20亿的利润就正常了。

展望未来,随着旅游业的恢复,尤其是外国游客的免签入境,航空业会继续复苏。由于经济通缩,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航空公司会打价格战争夺客户,但中航信做的是垄断生意,不需要降价销售,所以,中航信的收入会更有保障。这点和中国移动有点像,稳定的另一边是低增长。

中国移动从2022年年中到2024年年底,完成了翻倍,得益于三个方面:1.低估值,8倍市盈率;2.高分红,10%分红率;3.有增长,不到10%的增长。中航信想要成为2022年的中国移动,还需要再跌一跌,再提高一下分红率,勉强算半个移动吧。
2025-01-14 17:59 来自北京 引用
1

指锚湾

赞同来自: gxyc

2024年的最终收益定格在5.5%,最大回撤约有20%,妥妥的负期望组合,当然,收益差一定有其合理性,而比起结果,过程更重要,毕竟,我们才刚上路,

回顾这一年的行情,从年初的雪球产品爆雷,把小市值的估值极度压缩,接着迎来反弹,4-5月份走向反弹高点。接着,政策力度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市场又开始演绎资产负债表衰退,6-8月份持续下跌,而神奇的是7月和8月的最后一天都迎来了反弹,但反弹仅仅持续一天,第二天接着跌,真是熊市多暴涨。9月继续下跌,小市值二次触底,高层发现形势不对,多部委开始密集发声,支持股市,支持房地产,推出了支持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购买股票的货币工具,市场终于迎来了真正的暴力反弹。然而,价值股的反弹仅仅持续了半个月,毕竟,经济还在变差,国庆后,市场继续炒作北交所、小市值、可转债等投机品种,抛弃了价值股和红利股。投机炒作在11月份来到了高点,而作为跷跷板的另一端,红利股在此刻止跌回升,唯有价值股一路向下,没有见到政策的底牌,就死给你看啰。

回顾这一年,我的操作:股票方面,2023年的历史包袱依然没有甩掉,茅台、牧原、快手等股票占了较大的仓位,但没有贡献收益,腾讯控股和太阳纸业表现不错。24年新开仓的股票,比较好的有乖宝宠物、tcl智家;比较差的有微创医疗、石药集团、景津装备。乖宝宠物和tcl智家都是产业趋势向上,而且建仓时间在8月份,也是大盘的低点。微创医疗和石药集团,是抄作业,都是想赌一个医疗行业反转,这两个股票都没有深入研究,投机心态很重,最终不堪被套的折磨,在8、9月份的低点割肉。景津装备,公司的基本面还可以,但奈何买在了4、5月份的高点,只有国庆前后给了解套机会,但残忍错过。股指方面,年初持有IC多单,在暴跌的途中,做了减仓,在底部小幅加仓,最终在反弹后微亏出局。9月的最后一天和10月的第一天,都有开IF的空单,但由于行情太火爆,身处其中,难免受市场情绪影响,空单都在当天就平仓了,赚了一点蝇头小利。24年也尝试了红利股和可转债,红利股由于已经连涨好几年,所以小仓位做了2次波段,竟然是最舒服的2个波段,稳稳的幸福;可转债就有点惨不忍睹了,小仓位建仓,赶上7-9月份爆发信用危机,在暴涨前割了利元转债、芳源转债等,只留了几个自己有信心的,最终只有闻泰转债从头吃到尾,80拿到了120,可惜只有1%的仓位。

总结2024年的投资表现,尝试了很多投资品种,但并没有重仓抓住什么机会。分散买了30多支股票,把组合打造成了一个指数,但是组合里含有太多消费类的资产,没有跑赢指数。而且,把组合里的每一支股票都当作宝贝一样守护,完全不择时,拿了茅台3年了,涨到1900竟然没有卖出。还有若干次投机操作,抄作业,都不太成功,高买低卖。

回到投资体系,我有以下几个思考:
1.合理的股票仓位,应该是多少?
由于贪婪,只要手里有现金,就想换成股票,好像换成股票,就立马可以赚钱似的。但是,满仓以后,大盘的波动又会严重影响心态,在下跌的过程中,会把投机性的票割肉换成防守型的票,既不想浮亏太多,又不想错过反弹,就很煎熬。我记得2023年,我一直保持半仓股票,在最难的时候,也没有焦虑。
由于市场是不可预测的,需要留出一定的缓冲空间,以应对市场的大幅波动,暂定25%吧,这部分仓位不买股票了。

2.投资标准是什么,赚什么钱,怎么取舍?
24年有很多次,以投机的心态买入一支股票,以投资的心态持有,最后又以投机的心态止损。我依然在投资和投机之间摇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是什么呢?投资持有时间较长,而投机持有时间短;投资的着眼点是基本面,而投机更关注博弈。
市场行情来了,投机是如此的诱人,但是我们确实不知道市场行情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而选择投资,是一种修行,需要长时间的深入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长期持有,需要经历股价的大幅波动,所以,投资是反人性的,是对研究能力和心态的双重考验。但是,投资也可以很简单,选择看得懂的优秀公司,在低估的时候买入,价格回归合理后逐步卖出。
投资的难点在于量化,比如什么是优秀公司,怎么才算看懂了,以及什么是低估,什么是合理估值。我们的决策经常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最近看某个股票多,就觉得它好;比如别人说这个股票好,多听几次也觉得它好;比如上涨的股票,怎么看都顺眼,看到的都是优点,心里充满了希望,觉得它还值更好的价格,而下跌的股票,怎么看都不顺眼,看到的都是缺点,觉得它还会继续跌。
投资没有一个公式,充满了变数和挑战,这正是投资的魅力所在。主观性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给自己降低难度,只研究商业模式简单的公司,只研究最优秀的公司,在筛选的基础上只研究少数几家公司,通过做减法给自己建立优势,定一个纪律吧,25年新开仓的股票不超过12个,减少开仓次数,保证每次都先胜后战,重仓出击。

3.买入卖出的时点怎么把握?
24年坐了好多次过山车,由于市场是不可预测的,不应该幻想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这种神仙操作。不怕被套,不怕卖飞。仓位的高低,是对风险收益的表达,涨了,上涨空间小了,自然该减仓;跌了,如果基本面没变,打开了盈利空间,自然该加仓。一支股票的上涨周期,鱼头要全吃,鱼身尽量吃,鱼尾就不要太贪恋了。
如果某个股票买入逻辑不成立了,应该立即卖出,不要想着等到市场行情好了,卖一个更好的价格。买入股票就是为了获取阿尔法收益,如果只是获得贝塔收益,甚至还不如贝塔收益,那不如去买指数。
对应的操作方面,把单支股票的仓位设定为低配5%,标配10%,超配20%,根据自己对股票的把握程度和股票价格,动态调整。

2024年看了不少公司的财报,对商业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对市场和人性也多了一些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我不去建立原则,如果我继续对商业一知半解,如果我继续凭感觉交易,那么世间不过多了一个韭菜,把自己劳动创造的财富拱手送给他人。我只能绑住自己的手脚,凭借克制和简单,去赢得胜利。

展望2025年,宏观层面的两件大事是:国内的刺激政策和中美贸易战,不管经济是强复苏还是弱复苏,指数注定不会平静。看好的方向:旅游业、新能源车,边走边看吧。
2025-01-03 20:41 来自北京 引用
3

指锚湾

赞同来自: hjndhr 花山左边 Alice1

农夫山泉(本不愿蹭这一波流量)

农夫山泉是一个大众品牌,创始人钟睒睒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今年年初,由于宗庆后去世,引发了针对钟睒睒的网暴,农夫山泉饮用水的销量暴跌;上个月,钟睒睒去赣南出席活动,语出惊人,提出看不起做直播的企业家之类的言论。农夫山泉除了是一个消费品牌,也是一家港股上市公司,关于农夫山泉的护城河,雪球上也有诸多讨论。

农夫山泉的热度这么高,作为一个低调的个人投资者,我本来是要绕着走的。可是,奈何,我在农夫山泉上市的时候就把它加入了自选股,财报没有落下,也看了钟睒睒的传记,最近刚去农夫山泉的工厂参观过。我想,我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

先说一下参观的情况。农夫山泉有12大水源地,我去的是福建武夷山,工厂在武夷山的洋庄镇。武夷山是国家5a级自然风景区,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环境得天独厚,农夫山泉的水源,在武夷山风景区西北方向50公里的位置。我最想参观的是取水点,可惜,不能参观,只能参观工厂了。从武夷山市打车10公里就到了洋庄镇,这个镇很偏,人很少,听工作人员介绍,取水点还在工厂的30公里以外。工厂比较整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工厂的围墙是铁栅栏,可以从外边清楚看到工厂里边,相比其他工厂的高墙大院,农夫山泉的工厂让我有一种公开透明的感觉。走进工厂车间,就可以看到整个制水的全过程了。制水分为3个阶段:过滤、吹瓶、罐装。过滤有3道工序,包括网过滤、木炭过滤和膜过滤;吹瓶包括2道工序,包括吹瓶胚,吹瓶体。整个制水过程都是自动化的,有3条生产线,一条生产红瓶天然水、一条生产绿瓶天然水、一条生产桶装水。

参观完设备,农夫山泉的工作人员让我体验了一下农夫山泉的泡茶效果,分别用农夫山泉和另外两种矿泉水来泡武夷山的肉桂茶。通常泡肉桂,会用6-8克茶叶,泡10秒钟,为了减少一个人操作,泡茶时间长短不一致的影响,这次采用了2克茶来泡,多泡一会儿。泡完以后,农夫山泉的茶与另外两种茶对比,茶的颜色更淡,口感也更清香。这里的原理是,武夷山产的农夫山泉,富含多种矿物质,而且含量适中,适合泡茶,农夫山泉还专门出了一款泡茶水。这个实验,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农夫山泉说自己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神奇的是大自然,孕育了这么得天独厚的水资源。

从工厂出来,工作人员送了我一瓶红瓶500ml的天然水,我看到另外两个人参观出来送的是玻璃瓶矿泉水。我这个是武夷山产的,他们那个是长白山生产的。这个区别对待,我猜是因为,我是普通消费者,那两个人有点像分析师。我问工作人员,上半年的网暴事件,对你们影响大不大。他说,网暴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最怕的是产品出问题,其他都是小事。我又问,周围是不是还有其他水厂,他说,有一些小厂,主要在当地卖。

从农夫山泉出来,我直观的感受是,制水的过程真简单,农夫山泉说自己是搬运工,真的没骗人。那么农夫山泉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产品力
卖水和卖酒是经常拿来对比的。大家会说,茅台的酒,不光有特殊的酿造工艺和自然环境,还有文化,所以茅台有定价权。水,尤其是大众喝的水(需要从全国各地取水),其实很难做出差异化。农夫山泉的优秀之处在于,把自己的水源都放在了祖国的名山大川里,可能单纯从一个水源地比较,它是有竞品的(当地小厂),可是,放在全国范围里,就没有。饮用水发展了这么多年,怡宝、哇哈哈、冰露、康师傅、今麦郎从来不宣传自己的水源地,为啥呢?说白了,天然水的取水、制水更麻烦,成本更高,直接取城市地下水,多方便,运输距离还短。但是,怡宝、哇哈哈、康师傅能卖得出去,是因为以前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在意水的品质,以后随着健康观念的普及,谁在顺势而为,谁在逆水行舟,一目了然。
我曾经买了不同的饮用水品牌做对比,光从口感来说,农夫山泉的水是比较淡的。我也问了工作人员,你们农夫山泉的水比较淡,他说,天然水就是这个样子。网上有的人说,农夫山泉不好喝。我想用农夫山泉工作人员的话回复他,天然水就是这个样子的,你还可以选择添加矿物质的水,或者城市地下水。如果我们连自然保护区里的水都不相信,我们可以相信什么呢?
很多消费品的差异化并没有那么大,比如桃李面包虽然做到了全国第一,但美团小象超市找代工厂做的面包,并不比桃李差,说白了,还是产品没有差异化,生产的门槛太低。包装饮用水的生产门槛也不高,但是风景区的水还是有门槛的,想要复制农夫山泉的水源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越重视健康,农夫山泉越值钱。

品牌力
在通缩的大背景下,很多品牌被消灭了,而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渠道也在推波助澜。没有差异化的产品,只能拼效率,有差异化的产品,拼品牌。什么样的品牌具备生命力呢?具备差异化,喜欢的人越来越多,不容易被模仿。
农夫山泉的理念是天然、健康,这不是说说而已。做饮用水,取的是天然水,而怡宝的很多水甚至都不是自己生产的;做茶饮料,就干干净净做茶,宁可口味淡,被人说难喝,也不添加甜味剂;做果汁,就做无添加非浓缩,找最好的产区取果子。农夫山泉的产品是让人放心的。
农夫山泉的老板钟睒睒是记者出身,特立独行,敢于直言。他的个人形象会直接影响农夫山泉的品牌。农夫山泉成立快30年了,钟睒睒有商业眼光和格局,他的风格又正又刚,很多消费者并不欣赏,因为公共关系完全是另一个学科,这方面的行家是雷军和余承东。手机和汽车是大额低频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很长,所以卖力吆喝,而农夫山泉是小额高频产品,消费者在每天的使用中就能感受到产品的温度,并且用脚投票,所以,钟老板在公关市场的笨拙可以说瑕不掩瑜。

渠道力
软饮料的主要消费场景是线下,有即时消费的特点。传统饮料巨头深耕线下渠道,与零售商有很深的利益捆绑,他们就像毛细血管,遍布全国每一个角落,这是非常大的优势。因为如果有人想抢地盘,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且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去死磕,并不能在一瞬间爆发。前两年,元气森林的气泡水在大城市很火,但没有办法走到下沉市场。
农夫山泉的产品多点开花,饮用水已经是市场第一,这两年茶饮料爆发,也是市场第一,以后的看点还有果汁和功能性饮料,产品好卖,渠道就愿意多推,渠道多推,产品也会更好卖,二者互相增强,一起赚钱。只要是农夫山泉的产品,自动获得一张全国销量前三的入场券,这就是渠道的力量。

创新能力
软饮料是传统行业,赚慢钱,之前资本都看不上。现在经济下行,机会减少,很多新的竞争者加入了进来,其中佼佼者是元气森林,从无糖气泡水到自在水,元气森林一直试图开拓新的品类,改变软饮料的市场格局。任何行业都应该欢迎竞争,但是人口就这么多,一个人一天就喝2升的水,同时,我们的人口分布在全国不同地方,口味和消费能力极度分化,所以,爆品常有,而巨头不常有。

商业模式
回到生意的本质,卖水真正的魅力是它如此普通,又如此赚钱。每个人都消费得起,自由竞争,按理说,应该很快就打价格战打得大家都不赚钱了。可实际上,大家都活得很好。

首先,卖水的成本很低,这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地方。比如面包和坚果,本质是农产品加工,这样的产品,原材料占大头,毛利率只能做到20%-30%,而取水的成本极低,农夫山泉的毛利率接近60%。每一家水厂都清楚,关键不在于我把价格定得多低,而在于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所以,这一行拼的是品牌和渠道,从来不存在低价竞争的问题。这一点,有点像化妆品。

其次,用户粘性较高。每个人喜欢或习惯的口味相对固定,有很高的复购率。在一个老的品类里推新品,几乎无异于自杀,可口可乐流行了这么多年,依然是躺赚。红牛由于股权问题,在中国有多家生产商,无法形成品牌和渠道合力,才给了东鹏特饮机会。

再次,低客单价,弱周期性。软饮料的价格在2-10元不等,价格低廉,大家都能消费得起,不容易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不像房地产、汽车、家电、高端白酒,客单价高,消费能力受制于经济周期,在顺周期销量高,在逆周期销量差。软饮料公司的收入稳健,有点旱涝保收的意思。

总结下来,我认为,农夫山泉在商业模式、发展前景、竞争优势上,都是消费品公司的佼佼者。股价没有爆发力,但值得长期投资。最近农夫山泉涨势不错,本篇仅作商业分析,不作为投资建议。本人是农夫山泉的迷你股东,难免屁股决定脑袋,请读者谨慎甄别。
2024-12-09 18:53 来自北京 引用
2

指锚湾

赞同来自: 龙猫coco 好奇心135

三季度机械公司盘点

机械公司对商业模式非常好:

客户忠诚度高,优秀的机械产品,可以提高生产率,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客户不会在机械设备上省钱,优秀的产品可以享受溢价,优秀的机械公司有一定的定价权。而且,很多机械产品需要定制,客户一般需要预付一定的费用,可以看到大部分机械公司的合同负债很高,收入的可预测性和可持续性强。

技术壁垒,机械公司是产业发展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时间窗口期。优秀的机械公司是抓住行业机遇,被历史选择的,而且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具备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经验都是不可复制的。尤其是传统的领域,没有新的增量需求,给其他公司弯道超车的机会很小。

杭氧股份

杭氧股份是空分设备龙头。空分设备是制备工业气体的设备,杭氧股份的市占率40%以上。除了空分设备,杭氧股份也向下游延伸,开拓了工业气体,目前二者的收入1:2。工业气体,尤其是工业气体的管道供气,也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在客户的工厂里建好制气设备,为客户供气,这种项目的合同在十年以上,客户粘性很高,收入可持续性非常好。工业气体的格局相对更分散,还有较大的集中度提升空间。杭氧股份的多元化是成功的。而且,杭氧股份的大股东杭州国资委计划收购盈德气体,并进行业务整合,这也是一个大型的工业气体厂商。当然,这个整合不一定能成功,当作一个远期看涨期权吧

杭氧三季度收入个位数增长,利润下降了27%,主要是毛利率下降了。这一数据基本符合预期,空分设备和工业气体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大家都需要降价销售,但龙头在行业可以吃掉其他人的一定份额。所以,收入微增,而利润下降。相比之下,华特气体、金宏气体等工业气体公司,收入和利润都出现了下降。

这里多提一点,企业的多元化。郑煤机也是做煤炭开采设备的,也是行业龙头,但后来郑煤机做了汽车零部件,两个业务的相关性很低,没法产生协同效应,而且,汽车零部件竞争激烈,并不赚钱,所以,市场给郑煤机的估值很低,如果汽车零部件业务可以剥离,老老实实做煤炭设备,并且给大家分红,是喜闻乐见的事情。

景津装备

景津装备是做压滤机的龙头。压滤机是做固液分离的设备,在环保、材料、食品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最近几年,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制造,业绩有较大的增长,但是目前锂电池也过了大规模建厂的时间,收入趋于稳定了。景津装备在压滤机的市占率是40%,并且长期保持稳定,为什么这个市占率不能进一步提高?因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的,下游客户,有大公司,有小公司,客户的需求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景津装备瞄准的是大客户的复杂需求,专注高端压滤机,这样毛利率也能保持较高的水平。

景津装备三季度收入微跌1%,利润下降21%,也是毛利率下降导致的。对于景津装备,由于业务单一,增长主要来自下游需求驱动,要不是经济回暖,各个行业需求旺盛;要不是某个行业爆发,需求大增。目前,难以看到公司的增长空间。公司上市以来,分红比较慷慨,募资5.5亿,累计分红26.64亿。由于今年业绩不好,今年的分红比去年大幅下降,但也高于国债利率。

弘亚数控

弘亚数控是做家具机械的龙头,国内是双寡头格局,另一家也是上市公司南兴股份。弘亚数控和杭氧股份、景津装备的不同点是,它的产品是标准化的,一般不需要缴纳预付款,坏处是弘亚的合同负债很低,好处是弘亚可以出海,海外收入占比达到了1/4。弘亚在技术和品牌上还不如欧洲巨头,这也意味着,弘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三季度,弘亚收入降6%,利润降10%,基本符合预期。弘亚的下游是家具生产商,家具这几年受到了房地产下行的拖累。弘亚能够保持增长,是因为其产品好,下游家具生产商有升级设备的需求,而相对于欧洲同行,又有价格优势。

从商业模式和竞争力的角度,机械的绝对龙头是汇川技术,卓越的创始人,打造了优秀的技术平台和企业文化,不断创新,不断扩大业务的边界。以上3家公司和汇川的关系就是从优秀到卓越。
2024-11-07 20:10 来自北京 引用
1

指锚湾

赞同来自: zzzzzze

三季度消费品公司盘点

三季度,经济下行,消费品公司都面临巨大挑战。品牌溢价高,竞争壁垒高,产品多元化的公司,更能经受考验。

消费-白酒-贵州茅台

三季度,优秀企业净利润同比下滑20%是普遍现象,而茅台还是一如既往地稳,收入和利润双位数增长。很多人说,这是因为茅台向经销商压货,实际的零售情况,已经惨不忍睹了。经济差是有目共睹的,但经销商愿意在这个时候囤货,也说明,他们看好茅台的长期价值。在中国,没有一个商品的品牌价值可以和茅台媲美,这意味着,公司完全不需要销售费用,产品长期供不应求。当然,因为茅台很稳,所以,防守的价值远大于进攻的价值,在经济真正好转之前,茅台只能用来收息了。

消费-软饮料-农夫山泉

农夫山泉在产品、品牌、渠道上的优势,在中国首屈一指,代表了软饮料的发展方向。中长期的增长点:1.新产品的爆发,如果汁和功能性饮料;2.渠道下沉。农夫山泉不发布三季度的财报,从中报可以看出,茶饮料的上涨,抵销了饮用水的下跌。在舆情危机发生后,公司加强了渠道推广,并且调整了产品结构,推出了绿瓶水,在也开始大力推广长白雪为代表的矿泉水。舆情危机会随着时间淡化,这些举措也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公司在扭转品牌形象上,还没有见到大的动作。钟总上一次央视的访谈,影响的范围有限。农夫山泉同样会收到大环境的影响,饮用水的价格战也会影响利润。目前来看,也是防守的价值远大于进攻的价值。

消费-家居-公牛集团

公牛的主营业务是插座和灯,这些业务本来是非常传统的,在新时代很容易被小米这种广告公司 供应链的模式取代,但是公牛扛住了挑战。这里边除了公牛管理层优秀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插座这种业务涉及安全,大家不愿意在这种商品上省钱。公牛的新业务是新能源充电桩,这个业务的最大竞争对手是整车厂自己出的充电桩,因为车厂的品牌力大于公牛,所以这个业务的挑战不小。三季度,公牛收入和利润个位数增长,环比下降15%以上,经济的压力确实很大,公牛也要扛不住了。考虑到公牛20倍的市盈率,依然是优秀price in的标的。随着国家刺激房地产,家具龙头的业绩预计会有更好的弹性,毕竟,之前经历过业绩和估值的双杀。

消费-宠物食品-乖宝宠物

养宠物是人们不生孩子的替代品,而国产宠物食品的品牌化,让这个赛道有更高的成长性。乖宝宠物是里边的优秀代表,当然,这也是市场共识,所以市盈率40 。三季度收入增长19%,利润增长49%,因为预期打得太满,财报出来,股价是下跌的。同行里,中宠股份收入和利润增长更快,这是由于海外的景气度大于国内,乖宝有1/3海外收入,而中宠有2/3海外收入。乖宝的市值是中宠的3倍,在景气度上行的情况下,中宠有更好的赔率,但依然相信乖宝的长期价值。

消费-美容护理-珀莱雅

化妆品和宠物食品类似,国产高端品牌稀缺,有成长性。但是,竞争太激烈,大部分同行的业绩都没有经得住市场考验。珀莱雅的基本盘是护肤品,护肤品有更好的用户忠诚度,从护肤品再去拓展彩妆,让珀莱雅有了更好的成长性。三季度收入和利润20%的增长,和同行比当然是优秀,但财报出来,股价是下跌的。问题依然是市场预期打得太满,并没有太好的赔率。宠物食品和护肤品对比,宠物食品有更好的商业模式,因为购买者和使用者分离,替换的可能性会大幅降低,这个特点有点像奶粉,另一方面是人口拐点限制了化妆品的受众,而宠物还可以再多养一些。

消费-家电-TCL智家

家电板块受益于国家的以旧换新政策,而且海外经济复苏,也让家电出口有了更高的景气度。TCL智家的利润来源是奥马冰箱出口,主要出口欧洲,也不会受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更大的预期是TCL智家向奥马冰箱管理层回购股份的期限在2025年3月到期,如果回购股份成功,公司利润翻倍。三季度,收入和利润20%左右的增长,符合预期。

消费-家电-亚锦科技

亚锦科技是南孚电池的母公司,碱性电池是一个没落的行业,但是南孚电池的品牌和渠道首屈一指,换了靠谱的大股东,不瞎搞了,高分红,而且,准备把南孚电池完全装到安孚科技,资本运作值得期待。亚锦科技也不公布三季报,但收到了5%的股息。

消费-休闲服务-华强方特

华强方特,在三四线城市经营主题乐园。国内主题公园分化,核心城市的高端主题公园大赚特赚,而大部分的主题公园都在亏钱,方特在经营主题公园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但奈何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成熟度不够,目前在积极向轻资产模式转型。最大的看点是未来在主板上市,带来估值提升。

消费-食品-安井食品

预制菜,之前的成长逻辑是,单身比例上升,年轻人愿意自己做饭的越来越少,而预制菜的市场集中度很低,未来有广阔的空间。但是,我忽略了2个事情,快餐连锁化还在加速,而我们人工的费用很低,快餐的价格也很低,所以,消费者会优先选择快餐,而不是预制菜;预制菜的制作门槛很低,上游的养殖企业、下游的餐饮企业、电商渠道,都想来分一杯羹,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建立品牌,挑战非常大。而之前,疫情的封锁,给了预制菜一个很好的爆发环境,股票的想象力已经被充分演绎过了。三季度,收入个位数增长,利润下跌37%,安井已经是速冻食品的优等生了,和以上消费品对比,速冻食品的竞争门槛更低,品牌溢价更低。

消费-汽车-理想汽车

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是大趋势,所以,新能源车是少数高成长的行业,但是供应链已经被压榨得差不多要破产了,只剩下整车厂还在混战。今年国家推出了汽车报废的补贴,上海也推出了地方的购车补贴,都在刺激行业增长。新能源车的格局,低端车比亚迪一家独大,中高档在激烈竞争,特斯拉、理想、赛力斯、小米是头部玩家,特斯拉的地位无人能撼动,类似手机里的苹果,月销7万;理想定位家庭用车,把握住了混动的机遇,月销5万;赛力斯背靠华为强大的技术和营销,再加上爱国情怀,月销3万,小米只出了汽车,汽车不如SUV好卖,但小米的营销能力遥遥领先,月销2万;蔚来和小鹏,月销也超过2万了,但是他们的车型很多,综合实力不如理想。华为和小米的实力非常强,但我认为,新能源车是个新市场,年轻的创业者会更勇于突破创新,理想汽车的过往业绩,也说明,它是最有机会留在牌桌上的新势力。经济下行,理想靠低价的L6放量,稳住了市场份额,三季度财报,收入增长24%,利润与去年持平,中规中矩,后续看点:1.智能驾驶;2.明年新的纯电车型;3.出海。

消费-汽车-长城汽车

长城汽车是一家传统车企,长期专注SUV。看点:1.汽车出海的高景气,在俄罗斯、中亚、南美等地很受欢迎;2.坦克系列,在越野SUV市场上有独特的价值,在新疆随处可见。虽然长城的销量不增长了,但随着出海和坦克放量,产品结构调整,带来了更好的利润。坦克的销量已经到了天花板,出海依然在放量,三季度,出海销量增长40%,坦克销量增长16%,但是收入没有增加,利润个位数下降,销售费用多了6个亿,其他车都很拉胯,车不好卖了。而且,长城汽车除了坦克,其他车型的产品力都不行,10万以下打不过比亚迪,中高端SUV本来就是末流品牌,前景看淡。
想起之前和论坛某位网友的争论,我们对长城的定性分析基本没有分歧,核心是定量分析,坦克和出海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善长城的营收,我现在还没有结论。
2024-11-07 14:03 来自北京 引用
0

指锚湾

赞同来自:

华润饮料的产品多元化之困

华润饮料昨天在港股上市了,当天上涨15%,今天被打回原形,下跌9.59%,市值是农夫山泉的十分之一。

华润饮料的主力产品是包装饮用水怡宝,收入占比90%,在包装饮用水的市场占有率接近20%,提升空间已经不大了。为了实现增长,2011年华润饮料与日本的麒麟控股成立合资公司,希望引入日方的产品,日方出资4.75亿美元,占股40%。麒麟控股是日本的饮料巨头,但是,麒麟控股的产品并没有在中国大卖,2022年,中国的财团以10亿美金接手了日方的股份,这部分股份今天值15亿美元。

软饮料市场是一个存量市场,每年只有个位数的增长。市场的大玩家是娃哈哈、康师傅、农夫山泉、可口可乐,这些公司都成功实现了产品的多元化。软饮料主要有5种产品类型:包装饮用水、茶饮料、果汁、碳酸饮料、功能性饮料,每个细分品类的竞争格局不一样。

包装饮用水:市场格局稳定,农夫山泉和华润饮料双寡头,虽然农夫山泉被年初的网暴事件破坏了品牌形象,但这个影响在逐渐淡去。

茶饮料:这两年最火爆的品类,无糖茶饮料开始风靡,农夫山泉爆赚,而康师傅的饮料收入暂时还没受影响,我猜,喝无糖的人和喝有糖的人本身就是两拨人群,茶饮料的增长是来源于新用户的加入,而不是老用户换口味。

果汁:果汁这个品类比较分散,以前大家的消费能力低,汇源这种浓缩果汁,便宜,保质期长,比较受欢迎。现在流行的是非浓缩的鲜榨果汁,看好农夫山泉在这方面的布局。

碳酸饮料:竞争格局稳定,可口可乐一家独大,其他玩家鲜有机会。

功能性饮料:随着运动和健身的流行,功能性饮料会长期保持高增速,而且,由于市场上原来的王者红牛,四分五裂,自毁长城,所以,给了其他玩家更多机会,这里边的当红炸子鸡是东鹏饮料,元气森林也在这方面发力。

消费品的核心就是好产品、好营销、好渠道。

产品要有一个好定位,明确产品升级的方向是什么。以前大家的消费能力有限,好东西消费不起,但是好东西才是未来。比如元气森林,之前凭借无糖气泡水走红,所谓的无糖是使用了热量更低的代糖,它迎合了人们追求健康的需求,但是代糖也是糖,在量上做文章不如在质上做改变,代糖注定是一个过渡产品,想要追求健康的人,最终选择了完全不含糖的茶饮料,无糖气泡水销声匿迹了。

好营销是讲一个好的产品故事,并且通过有效的渠道触达目标用户。软饮料的很多消费场景是在线下,用户需要先了解产品,才会愿意尝试。前20年,电视是主流媒体,想要建立品牌形象,直接在央视砸钱打广告就可以了,很多消费类的品牌都是这样一炮而红的。但是,现在的媒体渠道非常分散,消费者接触的信息也非常冗余,想要触达消费者成本也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差。举两个例子,农夫山泉一直在通过产品教育用户,比如非浓缩的果汁直接叫NFC,好奇的人会去查NFC是啥意思,原来就是鲜榨果汁;还有一种橙汁叫17.5,17.5是最佳的酸糖比,这种橙子是从赣南脐橙里精选。美国的怪物饮料是通过赞助小众的体育赛事走红的,中国的体育赛事还处在初级阶段,似乎也不能直接照搬。

好渠道是指方便用户购买的渠道。不同消费品的购买渠道各有侧重,化妆品和宠物食品很大的量都走线上了,但软饮料有即时消费的特点,2/3是通过线下的零售渠道销售的,电商只占7.4%。元气森林之前的爆火,除了代糖概念,还有一个原因是连锁便利店新兴,当时以便利蜂为首的便利店是一个新渠道,很多传统的软饮料没有入驻,元气森林抓住了这一渠道红利。

总结下来,想要实现软饮料产品的多元化,外部是市场环境给机会,以及消费者的意识觉醒,内部是修炼内功,把产品、营销、渠道做好。华润饮料,难度很大。
2024-10-24 21:39 来自北京 引用
1

指锚湾

赞同来自: dingpenglei

华强方特

之前有关注过华强方特,简单看了一下财报,商业模式是重资产+非刚需+低频,资产收益率很低,于是放弃了。国庆时候,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带孩子去天津方特玩,玩得挺快心,于是仔细把财报看了一下,做个梳理。

背景

华强方特是华强集团的子公司,华强集团的前身是广东的电子军工企业,后来经过改制变成了民营企业,主要有两块业务,一块是电子产品分销,即大名鼎鼎的华强北,另一块就是主题公园和文化产业,即华强方特。

华强方特最开始是做主题公园的服务商,提供一些电子设备,这块业务保留到现在的是特种电影设备。后来,赶上全国大规模建设主题公园,方特也决定自己做主题公园,从乙方变成甲方。这一点和春秋航空挺像的,最开始做旅行社,后来等到了民营航空的机会。在国内主题公园建设中,方特无疑是首屈一指。同期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主题乐园,就是钢筋水泥+游乐设施,缺乏人文气息,而且这些游乐设施也不够坚固,像华侨城的欢乐谷,尤其是深圳欢乐谷,就出过多次人员伤亡的事故,臭名昭著。方特在2007年开出第一家方特乐园,2012年发行了熊出没动漫,有IP加持的主题乐园,是方特胜出的关键。但是主题乐园的王者属于迪斯尼和环球影城,开一家顶方特5家,国内也不乏长隆这样的人气选手,前路漫漫。

商业模式

方特的商业模式是1/4的工程设计,1/4的动漫制作,1/2的主题乐园。

为什么会有工程设计呢?方特是供应商起家,所以,捕捉商机的能力比较强的,这是优点,也是缺点。方特在全国27个城市经营主题乐园,这些主题乐园是和地方政府共建的,由地方政府旗下的城投公司购置土地,再交给方特进行创意设计、园区建设和园区运营。创意设计和园区建设由地方政府买单,园区运营由方特自负盈亏。创意设计对方特来说,是个赚钱的生意,但是,作为乙方,方特不能挑活儿,哪个地方政府想建主题乐园,就去哪里。园区的选址由地方政府的投资驱动,布局的合理性是个很大的问题,以山东为例,5个城市有方特乐园,除了青岛比较远,其他四个城市济南、泰安、济宁、菏泽离得都很近,相距100公里左右,这个密度会导致几家乐园都不赚钱。所以,工程设计和经营主题乐园是有利益冲突的,工程设计追求数量,主题乐园追求质量,无法兼得。

2006年,广电总局对外实行境外动画限播令,自此国产动漫兴起,比较有名的是方特的熊出没,以及奥飞娱乐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奥飞娱乐做玩具,有点浪费这么好的IP了。知名IP在小朋友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让他们在未来无数场景中萌生付费的冲动,真是好生意。

主题乐园是方特的赚钱手段,除了IP的驱动,还有人们的社交需求,这一点和商业地产的模式很像。但是主题乐园的付费门槛太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如果这一指标提升,主题乐园的利润会井喷。方特的目标人群在三四线城市,人们的消费能力有限,所以,收入的大头依然是门票,占到收入的70%以上,而迪斯尼的只有25%。方特也尝试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建设熊出没连锁酒店,效果有待观察。总之,方特属于可选消费,是宏观经济的放大器,在经济繁荣期,会有很好的业绩。

竞争优势

作为一个消费者,主题乐园的吸引力来自好的体验,去大IP的主题乐园,会有一种朝圣的心态,这方面,方特在追赶,但路还很长。

方特避开了一线城市的激烈竞争,在三四线城市建主题乐园,主题乐园是一个社交场,具有区域垄断型。如果游乐场的口碑足够好,会像磁铁一样把周围的人都吸引过来。由于线下的空间是有限的,其他竞争者想要进入市场,就需要考虑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而且,主题乐园是重资产行业,需要政府审批,竞争壁垒足够高。

方特在一些省份已经具备了区域垄断,但是布局的合理性,限制了利润的空间。而主题乐园是重资产投入,租期一般为20年,所以,不赚钱的乐园也只能咬牙坚持。

发展前景

从需求来看,我国正在经历高龄化,年轻人减少,方特的潜在目标客户在减少,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在不断提升,这两个因素对冲,算中性偏乐观。

从供给来看,整个城镇化相关的行业都在下行,头部的主题乐园,例如海昌有一定的扩张计划,但也是基于核心城市溢出的需求,所以,供给整体是收缩的。

随着主题乐园越开越多,方特的固定资产折旧不断增长,而新的主题乐园投资在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和折旧已经很接近了。未来方特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现金,分红比例有望提高。

下一阶段,如果方特充分考虑主题乐园的覆盖范围,在投资方面更加保守,并且大力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更多的增值服务。再配合,经济繁荣,以及主板上市,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2024-10-22 13:08 来自北京 引用
0

指锚湾

赞同来自:

2024年三季度就剩一个交易日了,今天收益率重新回正,2.23%
本周梦幻般的行情,单周暴涨15%,感觉就像印钱一样,每天看着交易软件,也不知道该干点啥,精神紧张,患得患失,晚上也睡不好。
这样的行情,好像啥也不干是最好的,但今天还是忍不住减了10%的仓位,国庆港股通不能交易,而港股继续交易,担心情绪冷下来,把一些靠情绪的小票做了减仓,其实大部分也就刚回本,也不觉得自己菜,5月已经坐过一次过山车了,核心是买入成本过高,只能依靠情绪解套,解套就不错了,谁知道风啥时候停下来呢,只是不想重重摔在地上。
接下来的行情,也不做预测了,想做以下3件事:
1.净值每涨10%,就把涨出来的部分,提前还房贷。虽然有点“鼠目寸光”,但降低风险总是没错的
2. 研究科技类的成长股,随着风险偏好提升,消费股的账很容易算清楚,马上就完成估值修复了;科技股有更大的业绩弹性,值得重点关注
3. 调整持仓结构,当前仓位集中在消费和互联网,逐步向红利和科技调仓,均衡配置
2024-09-27 16:46 来自北京 引用
1

指锚湾

赞同来自: pxshine

快手

回别人的帖子,在自己的主页也汇总一份

价值
快手的商业模式是社交网络,快手作为内容运营方,补贴内容创作者,创作者生产内容吸引用户,用户通过打赏、看广告、买东西完成商业化。
快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抢用户、增收入、拉利润,现在正处在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过渡的过程中。第二阶段的结束是收入增速放缓到20%以下,第三阶段的开始是销售净利率15%以上。

竞争格局
社交网络都有网络效应,短视频国内四张网,基于陌生人的抖音、快手、b站,基于熟人的微信视频号,抖音定位一二线,快手定位下沉市场,b站定位年轻人,四张网都有清晰的定位,服务不同的用户,目前看竞争格局稳定。

景气度
快手已经跑通了商业模型,作为2c的产品,最终是消费者买单,所以,快手未来的收入和宏观经济有较大的相关性,并且具有更好的弹性

成长性
快手的利润主要靠广告和电商变现(打赏的大头都给内容创作者了),成长性来源于商业模型的优化,通俗地说就是降本增效,关键举措:
1. 降低销售成本和销售费用,现在的销售费用率是30%+
2. 提高电商的货币化率,现在是1.45%
3. 海外产品扭亏为盈
实现以上3点,再加上经济复苏,快手应该可以实现利润大幅增长

估值
只提醒一点,快手现在市值是2000亿港币,账上还有556亿现金,无有息负债
2024-07-18 20:29 来自北京 引用
0

指锚湾

赞同来自:

春秋航空

行业

重资产、强周期
民航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毛利率在15%左右,受宏观经济影响比较大,经济好的时候,不管是商务出行还是因私出行,都会比较多,带来量价齐升的好日子;经济不好,需求减少,但固定成本不会减少,飞机每年都要折旧,就可能带来亏损。所以,民航与经济周期强相关,业绩波动比较大,不属于好生意,巴菲特也曾经在航空公司股票上折戟。

多重限制
民航业受政府管制比较多,市场里的主要玩家也都是国有航司。从航司的设立,新增航线、飞机购买,都需要民航局或发改委审批。而且,飞行员的培养需要10年的时间,政府对飞行员的流动也作出了限制,每年只允许流动1%的飞行员。此外,大部分飞机都是由空客和波音生产的,这两家公司的出货量也决定了飞机的供给,近两年,飞机零件的供应链受疫情的影响,飞机交付的压力比较大。总之,在民航业,想要快速扩张,受到了多重限制,同时搞定若干关键变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与高铁的竞争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航空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因为高铁太强大了。比如北京到上海,高铁只需要4个半小时,时间上不输飞机,准点率又高。所以,1500公里以下的距离,飞机都没啥竞争力,价格也跟着高铁的定价走,但是高铁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是不需要盈利的,所以,与外国的同行比,我们的民航业先断了一条腿。

从需求端,我国坐过飞机的人有4亿,一年坐飞机的人次是6亿。民航局预计到2035年,每年坐飞机的人数达到14亿次,这个数据的前提假设是我国gdp每年增长5%,由此线形外推,民航每年增长7%,得出了远景规划。我们做投资当然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前途可能是光明的,但道路一定是曲折的。坐飞机的人可以非为因公出行和因私出行,这两年经济不景气,因公出行的需求在减少,但因私出行在增多,未来随着文旅需求的增长,因私出行长期看好。

从供给端,我国的民航业已经经历过遍地开花到大鱼吃小鱼,目前70%以上的飞机和航线都集中在三大国有航司,全国一共有4000多架飞机,三大航司每家有1000架左右,市场集中度已经很高了,竞争格局也比较稳定。三年疫情,民航业由于需求跳水+固定资产折旧,背负了大量的债务,三大航司每家都积累了近千亿的债务,负债率达到了80%-90%,所以,民航业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恢复资产负债表,不太可能打价格战,彼此之间的竞争会趋缓,大家一起挣钱、和谐共处。

公司

商业模式
春秋航空是民航业的优等生,定位是廉价航空,通过低价吸引价格敏感的客户,通过高效的管理降低成本,三大航司的净利率只能做到5%,春秋航空的净利率可以做到10%,可以说是民航业的拼多多。但是,民航业不同于电商,电商是自由竞争行业,民航业不是,即使春秋航空已经证明了自己的经营能力,但受制于政府管制、飞机和飞行员的供给,春秋航空无法实现快速扩张。春秋航空现在有120多架飞机,2024-2026年计划引进34架飞机,产能每年的增长10%,在经济疲软的背景下,利润不太可能爆发式增长。但是由于春秋航空的旅客运输量只占全国的4%,存在较大的成长空间,所以,稳步前进是公司发展的主基调。

挑战
最大的挑战依然是经济差,消费降级,降价促销,利润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现在所有的消费股都面临类似的窘境,没有好办法,只能熬着。其次就是非市场化的环境,制约航线和飞机的扩张,这也是中国很多行业面临的窘境,国企虽然效率低下,但是有体制和资源优势,可以长期低效运行,拖慢了行业进化的速度,也没有好办法,只能接受。

机遇
最大的机遇是廉价航空是一个增量需求,我国廉价航空的占比为6.4%,与发达国家30%的份额相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廉价航空有较好的抗周期性,经济好,原来坐不起飞机的人选择了廉价航空;经济差,原来选择全服务航司的人选择了廉价航空。三大航司的国有属性,不具备做廉价航空的基因,无法把成本做到极致,民营航空里也没有足够分量的对手,春秋航空有望继续一马当先。影响民航成本的因素有油价、汇率,当前油价处于高位、人命币处于低位,这两个变量改变,也会对业绩带来催化。
2024-07-15 12:45修改 来自北京 引用
3

指锚湾

赞同来自: 大7终成 jlmscb 好奇心135

更新一下实盘的情况,本来是不准备写的,担心更新实盘给自己太大压力,但最近希望做到规则清晰且透明,知行合一,既是记录自己的经历,也可以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吧。

2024年赛程过半,收益率-4.5%,最近一个月暴力回撤近9个点,归因分析:
1.IC吃贴水策略,年初杀小盘,回撤很大,好在提前做了减仓,并在底部又加了一次,实在没有勇气加杠杆赌命,最终等指数反弹后,平仓出局,放弃该策略,贡献-2.5%
2. 低价可转债,最近一个月加仓了可转债,通过基本面分析买了几个亏损公司的可转债,想赌周期反转,赌来了低价债暴雷,受伤严重,持仓11%,贡献-2.5%
3. 低溢价转债,主要买了汽车零部件、半导体、新能源车等主题的转债,持仓20%,这部分跟随指数下跌,整体亏损不大
4. 港股小盘,年初买了一些港股超跌的小票,主要是互联网和医药,这些公司都没有盈利,有流动性问题,行情好的时候起飞了,但初心是做成长股,一股没卖,最后坐了过山车,持仓10%,贡献-1%
5. 红利股,年初买了一些港股的高股息,确实香,可惜只买了10%的仓位
6. 价值股,这些基本是去年就持有的,主要是消费、互联网和一部分制造业的龙头,消费是真的惨,其他稍好,这部分占50%仓位
7. 成长股,买了新能源车、工业气体,这部分是mini仓,也是基本不赔不赚吧
8. 调入沪深300,10仓位,不赚不赔

总结下来,也算是完美体验了今年行情的分化,小盘杀跌和红利上天,我都做了。什么都买一点,初心是分散风险,可是,由于很多策略并不熟悉,一不小心就被埋了,欲哭无泪。

下一步:
1.仓位和能力匹配,年初港股反弹的时候,常感叹自己买少了,最近三千点保卫战,又感觉满仓下跌太难受,贪婪和恐惧真是人性啊。但是,谁又能预判大盘的涨跌呢,只能通过仓位来控制回撤了,后边逐步调整到,50%的仓位持有股票和可转债,25%的仓位作为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机动仓位,25%的仓位只用来打新。这个比例2024年不会变了,等到2025年再重新评估驾驭能力,是否把权益仓位提高到75%
2. 策略难度和能力匹配,很多策略考验的是博弈,这不是我擅长的,我喜欢做商业分析,就聚焦在研究公司价值上吧。当然,公司价值不是凭想象,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反映在公司业绩上的。我希望找到这样一种公司:有护城河、经营向好、估值合理的公司,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15%再出手,不追逐平庸的机会。成长股的难度远远大于价值股,需要有足够的风险补偿。
3. 付出和回报匹配,做商业分析,刚开始只研究简单的公司,不是急于找到一个多好的投资机会,也不急于出手。一边研究,一边等待。等到具备了更多的经验和更多的专业知识,再扩展能力圈。

深感自己的能力不足,不够努力,又不够聚焦,浪费时间、金钱和感情,但是,人生不就是这样嘛,关键是有自我迭代的能力。对今年的收益率也不做预期了,但还是希望能保本。
2024-06-28 18:53修改 来自北京 引用
0

指锚湾

赞同来自:

前段时间,感觉指数涨到头了,把很多股票卖了,留出的资金,都买了转债做防守,其中有10%多一点是低价转债,短短半个月,干了2个点的净值下去。我可真是吃肉喝汤都没赶上,吃屎的时候一个都不落下。

说下我的思路吧,整体是接受亏损,不做博弈,边打边撤。
1.亏损,且股票价格小于2的,我持仓的有山鹰、鹰19、三房,这块是重灾区,市场在演绎最坏的预期,股票面值退市+赖账。今天两只鹰跌停,三房也只有50多了,这俩公司规模很大,属于传统行业的落后产能,我认为目前的价格已经反应了悲观预期,就算拿着等兑付,也是有值博率的,计划装死。
2. 只是亏损,基本面主要受行业周期影响。我的持仓有龙大、嘉元、利元、芳源,主要就是猪周期和锂电池,这一类的价格受风险偏好影响,市场好的时候打9折,市场不好的时候打7折。我对这部分减仓一半,换到了更有弹性的品种上。
3. 后续市场肯定会对估值进行修复,我会在市场修复的过程中,把以上两类转债都清掉,但这个时间不确定是多久,我希望是山鹰第一次兑付的时候吧
2024-06-21 15:52 来自北京 引用
0

noelhu

赞同来自:

@指锚湾
华特是放弃了大宗气体,专注特种气体的民营企业,技术水平是挺强的,相比于中船特气,可能是做到了替代,但没做到领先,净利率10%,那说明在打价格战抢份额,有议价能力谁愿意打价格战呢
打价格战的话是不是说明这个关键领域美帝还没开始zhicai,一旦我们产业链有更进一步提升,不排除美帝朝更小众的关键领域限制。 当然,企业大头其实还是成熟制成,暂时还没有管制。 持续观察
2024-05-23 12:22 来自江苏 引用
1

指锚湾

赞同来自: noelhu

华特是放弃了大宗气体,专注特种气体的民营企业,技术水平是挺强的,相比于中船特气,可能是做到了替代,但没做到领先,净利率10%,那说明在打价格战抢份额,有议价能力谁愿意打价格战呢
@noelhu
印象中 华特气体还是国内光刻用气体打破国外垄断的排头兵。
2024-05-22 23:37修改 来自北京 引用
0

noelhu

赞同来自:

@指锚湾
工业气体工业气体是制造业的上游原材料,做材料无法差异化,最后的结果就是打价格战,拼效率,拼规模,剩者为王。但工业气体和其它原材料产能过剩的尴尬局面还不一样:1.工业气体可以分为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大宗气体主要应用在钢铁、冶金、化工等行业,特种气体主要应用在泛半导体、医疗、食品等行业;2.根据下游客户的不同,服务的方式也不同,大企业一般是现场制气,签15-20年长约;中小企业是通过气瓶或储槽车零售...
印象中 华特气体还是国内光刻用气体打破国外垄断的排头兵。
2024-05-22 19:28 来自江苏 引用
16

指锚湾

赞同来自: haglz 丢失的十年 老白汾 duiry neverfailor 乐鱼之乐 srboyzj nkfish 好奇心135 lsx105155 binye2020 zoetina52 好人平平安安 solino 明园更多 »

工业气体

工业气体是制造业的上游原材料,做材料无法差异化,最后的结果就是打价格战,拼效率,拼规模,剩者为王。但工业气体和其它原材料产能过剩的尴尬局面还不一样:
1.工业气体可以分为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大宗气体主要应用在钢铁、冶金、化工等行业,特种气体主要应用在泛半导体、医疗、食品等行业;
2.根据下游客户的不同,服务的方式也不同,大企业一般是现场制气,签15-20年长约;中小企业是通过气瓶或储槽车零售。现场制气对资金和技术要求高,市场份额由巨头把持,零售相对分散,全国有3000家区域性气体公司。外资巨头占国内市场份额的一半;
3.特种气体的品类多,纯度要求高,有些气体国内企业还无法生产。

市场上的主要玩家:
1.外资巨头:林德集团、液化空气、空气集团
2.国内巨头:盈德空气、杭氧股份(杭氧转债)
3.国内专注特种气体:中船特气、南大光电(南电转债)、华特气体(华特转债)
4.国内非巨头:金宏气体(金宏转债)

工业气体是一个拼技术、拼产能、拼渠道的生意,对于企业来说,要不就纵向发展,走专业路线,拼技术+产能,做别人做不了的活儿,因为品类众多,每一种气体都有独立的市场竞争格局,可以另辟蹊径;要不就横向发展,走规模化路线,拼产能+渠道,大鱼吃小鱼,提高大宗气体的市占率。

中船气体,根正苗红的国资,三氟化氮和六氟化钨在全球占有领先地位,净利率20%,也能说明公司产品的竞争力,除了估值贵,没啥缺点了。
杭氧股份,也是地方国资,既做空分设备,又做工业气体,市场份额领先,而且杭州国资委计划收购国内第一的盈德气体,装入杭氧股份,产业整合的意图很明显,但作为成熟企业,估值也不便宜,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
金宏气体,金宏可能是既不能拼技术、又不能拼规模的企业,为什么把它列出来呢?是因为金宏气体的独特定位,工业气体零售,金宏2/3以上的收入在华东地区,而且有一半的气体是外购的,但是净利率依然有15%,零售是苦力活儿,但也别看不起零售,公司对中小企业是有一定定价权的。除了区域零售的基本盘,金宏也向服务大企业的现场制气和特种气体发展,在当前的体量下,搞一些增量出来,难度不大。至于估值,就仁者见仁了。

影响工业气体的因素:
1.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作为工业原材料,一旦经济回暖、半导体行业开始景气,会带来工业气体的量价齐升,当然,反之亦然。
2.国产替代,外国巨头经过百年发展,占据全球70%,国内50%的份额,但我们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制造业,假以时日,通过技术和规模,蚕食巨头的份额,实现国产替代,是必然趋势。国内主要玩家都通过发行可转债或上市募资,储备了弹药,准备和外资拼刺刀,拭目以待了。
2024-05-22 16:33 来自北京 引用
8

指锚湾

赞同来自: 菜鸟老甲 sdu2011 丢失的十年 Decadef20 nkfish 好人平平安安 闲菜 好奇心135更多 »

比音勒芬牛逼,还是运动服装牛逼

服装是非常传统的行业,在cpi里,也算是增速比较慢的品类。几年前看过海澜之家,看不到增长空间,就放弃了,但最近红利股火爆,海澜之家也迎来了估值提升。

服装总量是饱和了,但还是有结构性的机会,比如:1.国潮代替海外品牌;2.运动、休闲代替商务;3.低价、轻奢代替中端。

比音勒芬是服装里的黑马,收入从2014年的6.5亿增长到2023年的35.36亿。比音勒芬定位高尔夫服饰,通过赞助国家高尔夫球队讲品牌故事,虽然比欧美大牌的品牌故事差一点,好歹是有故事的,而且定位清晰:运动休闲+轻奢。比音勒芬建立了很好的商业模型,70%以上的毛利率,25%左右的销售净利率,还是有钱人的钱好赚,虽然市场空间要小一个数量级,但对经济周期也不那么敏感。对比海澜之家、雅戈尔,三者自营店单店的收入分别为395万、362万、275万,因为数据不全,没法算平效,雅戈尔好像有相当比例的小店,但也大概说明,比音勒芬东西确实能卖得动。

比音勒芬还能继续牛下去吗?
1.渠道的天花板快到了,比音勒芬在2019年的年报里预测门店的市场容量是1500-2000,那个时候它只有900家店,还有至少50%的空间,现在1250家了,就不提市场容量了。近年新开店增速下降到个位数了,市场的购买力放在那里,这块的增量确实非常有限了
2.有定价权,但不明显,作为轻奢品牌,没有重奢那么硬气,但也根据经济情况,做了波浪式的涨价,近5年单件均价分别为798、666、739、639、687,涨价方面应该能跑赢cpi
3.多品牌经营任重道远,近年来收购了3个品牌,有一个已经开了一些店,还有2个去年才收购,还在整合。财报里没有具体品牌的营收,但根据我在高德地图里搜索品牌门店数量,比主品牌小不止一个数量级。因为收购的品牌基本都是欧洲没落的品牌,在海外绝迹,在国内也连年亏损,可以说是纸糊的洋鬼子,消费者基本不会靠品牌的感召力来购买,还是靠在商场铺店,慢慢积累口碑,这个过程还是非常漫长的

向上的变量:
1.公司复制经营轻奢的能力,把收购的品牌复活,做到这一点是守正,就意味着公司向平台化发展了,可以高看一线
2.公司踩中了某个流行趋势,就像瑜伽之于lululemon,如果未来高尔夫或者其它冷门运动火起来,公司分一杯羹,当然,这个是出奇了

向下的变量:
1.主品牌的增长确实撞天花板了,多品牌撒钱不赚钱,估值从成长股变红利股
2.宏观经济继续恶化,轻奢都奢不起来了,大盘从存量经济变减量经济,当然,如果只是在经济周期的底部多磨一段时间,可能也是机会

比音勒芬未来5年能保持10%的增长就已经是非常好的表现了,董事长说,可以保持20%的增长,我没那么乐观。本来觉得比音勒芬挺牛逼的,但看了安踏和李宁的数据,我也不知道,是比音勒芬牛逼,还是运动服装牛逼了。
2024-05-08 19:43 来自北京 引用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25-01-15 12:29
  • 浏览: 8657
  • 关注: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