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初,都会有无数的平行世界,无数的潜在路径摆在眼前,到了年底,真正收敛到的现实世界,会是哪一个呢?年初的期望通常很美好,实际会是怎样?
还是塔勒布说过的故事,他跟朋友一起吃饭,抛硬币决定谁买单,朋友赢了,在塔勒布掏钱时向他致谢,随即醒悟过来,说我刚看过你的书,按你的理论,你掏的钱有一半实际上是我掏的,不应该向你致谢。
当下的现实世界,只是诸多概率,诸多路径之一,不值得过多的欣喜或沮丧。
我们长期接受的教育,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果必有因。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农业社会vs信息社会?
系统越复杂,变量越多,越需要养成习惯,用高阶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
2025,当尘埃落地,会收敛到哪一条路径?

中途的路径可能有变化,不影响终点的格局。
核心价值来自成就感,怎么让人拥有成就感?为了拥有成就感,人们愿意支付什么样的代价?富人愿意支付什么样的代价?穷人愿意支付什么样的代价?
成就感的共识基础是什么?谁的手上拥有最多的成就感,可以让渡给其他人?
就以上内容,请deepseek评价和回答,答案颇有启示:
分析与回答:AI时代成就感的稀缺性与构建路径
一、AI时代的核心矛盾:成就感的稀缺性
在物资与信息极大丰富的AI时代,人类的核心价值逐渐从“生存竞争”转向“意义创造”,但成就感的稀缺性成为新的矛盾焦点。其本质在于:
传统成就路径失效:AI取代了大量标准化工作(如重复性劳动、基础服务),削弱了传统“劳动-成就”的正反馈机制。
注意力稀释效应:信息过载导致个体难以聚焦长期目标,即时满足(如短视频、游戏)进一步消解深度成就体验。
价值评价体系重构:AI的客观能力(如创作、决策)可能使人类主观成就的“独特性”被质疑。
二、成就感的来源与构建路径
1. 成就感的共识基础
社会文化契约:成就感的定义由社会共识塑造。例如:
工业化时代:财富积累、职位晋升。
AI时代:可能转向“创造性贡献”(如开源代码、艺术表达)或“影响力度量”(如社交媒体影响力指数)。
分层共识:
底层共识:生存安全(对穷人仍重要)。
高阶共识:自我实现、社会认可、遗产留存(对富人更显著)。
- 成就感的供给机制
“成就感资本家”:掌握成就感分配权的主体可能包括:
平台企业:通过算法定义“成就标准”(如社交媒体点赞数、游戏等级)。
教育机构:认证稀缺技能(如AI伦理设计师资格)。
文化领袖:重塑价值观(如将环保行动视为成就)。
三、不同群体获取成就感的“支付逻辑”
1. 富人:购买“不可复制的稀缺性”
支付代价:
金钱:投资太空旅行、定制化基因优化服务。
时间:参与高门槛社群(如AI治理圆桌会议)。
风险:资助高风险科研(如脑机接口伦理实验)。
目标:通过独占性体验巩固阶层符号,例如:
“火星殖民勋章”:象征对人类跨行星文明的贡献。
“碳负排放证书”:量化个人对气候行动的直接影响。
- 穷人:交易“可规模化的参与权”
支付代价:
数据:贡献生物特征或行为数据换取“数字成就积分”。
注意力:参与分布式协作项目(如AI训练数据标注)。
劳动力:在虚实融合场景(如元宇宙基建)中提供差异化服务。
目标:通过算法可量化的“微成就”获得基本社会认同,例如:
“数据贡献值”:用于兑换教育或医疗资源。
“影响力代币”:在去中心化社区中获得投票权。
四、成就感的未来市场形态
1. 成就感的商品化
直接交易:平台发行“成就凭证”(如“AI伦理贡献NFT”),允许买卖成就记录。
间接变现:成就积分嵌入信用体系,影响贷款额度、居住权等现实权益。
- 成就感的再生产
虚实共生场景:
物理世界:建造“成就博物馆”展示个人数字遗产。
虚拟世界:通过脑机接口直接体验“模拟成就快感”(需警惕伦理风险)。
- 阶级跃迁的新通道
技能证券化:个人能力(如创意、共情力)被拆分为可交易的“技能股票”。
影响力杠杆:穷人通过社交媒体聚合长尾影响力,与资本谈判成就分配权。
五、风险与伦理挑战
成就垄断:若巨头控制成就评价标准,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
意义虚无化:过度依赖外部激励(如积分),削弱内在动机。
认知操纵:通过神经技术直接刺激成就感,导致人类失去真实价值判断。

赞同来自: neverfailor 、handclap
财富和价值都会被重新定义。未来还有什么能够依旧保持稀缺性?
除非有重大技术变革,能源稀缺估计不会改变。算力需要能源支持,星际航行需要能源支持。持有能源类资产,应该可以在AI时代保值。
成就感永远稀缺,比人强的感觉永远稀缺。奢侈品估计能保值,但是奢侈有可能被重新定义。游戏可以带来虚拟的成就感,但是游戏生产变得更加容易。
随着AI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娱乐时间会进一步增加。娱乐平台的价值会进一步提升,但是娱乐内容的价值会下降。
核心城市核心区域的房产?基于地段原因,仍然可以保值,富人们愿意扎堆居住的地方就那么多,AI并不能复制。
AI提升的是生产力,因此生产力的价值越来越低。绝大多数人的生产力价值越来越低。由此会带来哪些政治制度的变化?

小盘仍然强于大盘,小盘进攻,大盘防守,可以基于这个原则增加大小盘轮动。
trump发币,算是开了眼界。做老大要有老大的气度,吃相太难看了。自己发币,还可以说成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他老婆也发币,这叫怎么回事?
但是也充分说明,赌具的价值只需要共识支撑,不需要任何实体经济中的价值支撑。共识经济已经不可逆转,必须配置一点数字货币了。
本质上,一切人类的认知都基于共识,我们确认太阳存在,原因是问了周边的人,大家都确认,说也看到了太阳。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看到了太阳,大家都说没看到,只会怀疑自己精神不正常。
如果精神病人的数量超过了普通人,人类的认知就只能基于精神病人的共识构建。如果大饼投机者的共识和力量超过了美联储,大饼就是世界货币。
大饼投机者的共识和力量,至少足以支撑大饼和黄金并立的地位了,必须转变观念,接受新生事物。

赞同来自: wugreat
首先是波段仓位,如果对长期牛市不看好,设置了波段止盈,同时必须设置波段止损,否则根本无法评估这次波段交易的期望收益率是多少。如果期望收益率低于年化4%,何必配置这个波段仓位呢?
如果跌下去,指数更低,长线的盈亏比更高,将波段仓位改成长线仓位,也必须看作两笔操作。第一笔波段操作失败了,在低位止损,然后看好长线盈亏比,所以在止损价重新买入长线仓位。
如果未来长线仓位盈利,是长线这笔操作做得好,而不是第一笔波段操作扭亏了。只有将不同性质的操作彻底分开,才能清晰地定义每笔操作的盈亏比和期望收益。
既然是3个月波段配置,就应该在时间周期结束时中止,或者止盈或者止损,如果选择继续持有,应该当成一个新的操作看待,新的操作应当在3个月后的当下,重新评价新操作的盈亏比是否合适。
进一步明确这笔交易的规则:
- 如果3个月内有冲高到6%则止盈。
- 如果3个月内没有冲高到6%,则在3个月后平仓,中间没有止损操作
接下的问题是,估算1发生的概率,假设为60%,再看2发生时,3个月后落到各个不同点的概率,只要数学期望不低于-9%,本次操作的盈亏比都是正的,只要数学期望不低于-6%,本次操作的盈亏比都超过持有现金。
从这个角度看,配置30%的波段周期仓位,还是可行的。

经过1月初的下跌和中旬的反弹,上证50和沪深300,仍然可以定位在波段低点,计划持有30%左右的波段仓位,以股指期货、期权为主。这部分权益,3个月的预期收益5-7%(10月高点已经调整了3个月,假设未来3个月内有一次冲高)。
由于期货期权使用了杠杆,还剩余70%现金打新套利,年化收益4-5%。
未来3个月的预期收益:0.2*0.15/4 0.3*0.06 0.7*0.045/4=3.3%
风险部分,长线仓位大约对应沪深300的15%仓位,期货,期权大约对应25%仓位,总共40%。
以40%风险比例获取年化13.2%预期收益,关键的假设是波段仓位3个月的预期收益5-7%
70%现金,如果有合适时机,也是等待波段低点,可以考虑将其中10-20%配置为国债和黄金。

赞同来自: you123a 、月入百万雄师 、wugreat 、不会吧 、水穷云起时 、更多 »
首先,人口在减少,年龄在老化,这是基础的基础。人口减少,企业增长的规模受到限制,年龄老化,社会成本增加,风险偏好下降。
股市,房市,都要基于这个根本性的基础变量来对未来的长期趋势做出判断,除非有重大改变,基本可以确定不存在长周期(5年,10年,20年)的大牛市。
另外几个基础变量包括:
国内市场竞争,主要体现为成本和价格竞争,已经是市场生态的一个主要特征,长期博弈形成的,无法轻易改变。因此存量市场的毛利率下降也是长期趋势。
中美竞争,是未来国际形势的基本面,出口增长受到抑制,即使如此,出海的潜力仍然超过国内市场的潜力。
货币增发和政策刺激,主要的对冲变量。
综合判断,大概率不存在长周期的慢牛,只有因为事件和情绪导致的短期波动或者结构性机会。
因此A股权益长期配置的期望收益是比较低的,只适合在波段低点进行短周期配置,配置品种需要有一些特殊优势,比如可转债,IM等,对抗长期低迷。左侧交易,不设置止损。
上述配置原则,只在基本面出现重大改变,再做修改。

赞同来自: wugreat
过去的统计可以参考,不可以作为依据。希望用过去的统计数据,来做未来走势的依据,是想回避困难。
分散配置,只是避免在判断和现实不一致的时候,控制损失的比例,遇到绝境时还有援军,不至于陷入孤城。分散和判断是两个维度的问题,分散不可能替代判断,分散只是用多个判断来替代单一判断,想用分散来回避判断,也是想回避困难。
对未来走势的判断,也有周期的限制。期望收益率,需要事先给出时间的限制,小周期与大周期不一致,是常见现象。
大周期的期望收益率,取决于基本面,小周期的期望收益率,取决于情绪的变化。
基本面影响价值,情绪影响估值。
基本面由一些基础的变量和趋势决定,情绪由短期的事件,持仓的感受,群体的互动决定。基础的变量和趋势很难改变,情绪变化很快,三根阳线就可能改变,这是大周期与小周期的底层逻辑。

赞同来自: wugreat
现金可以看作品种之一,基本可以看作无风险,结合已经掌握的现金收益策略,可以估算出个人的无风险收益率。
这个无风险收益率是波动的,比如我们不知道今年会出现多少次期现套利的机会,也不知道北交所新股发行数量和收益率,但是可以大致估算一个区间和均值。
然后以期望收益率为主要配置原则,决定各个品种的配置比例。期望收益率的估算,肯定是不准确的,所以需要一个模糊的区间和最高比例的限制。
由于实际的路径不等于期望收益率,所以将波动率和相关性作为辅助配置原则,保证在不同平行空间之下的收益稳定性。

赞同来自: walkerdu
缺陷是在每个领域都没有足够的投入,未必有竞争优势。
all in某个优势领域,走得最快,前提是真的有优势。优势可能只是正好跟当下的路径匹配,可能只是风险没有暴露,独行走得快,未必走得远。留下的人,少数是高手,大多数是幸存者偏差。
成为一名顶级的销售更困难,还是成为一名管理者,组建一个中上水平的团队更困难?
答案可能因人而异。年纪越大,越依赖团队。
分散组合再平衡,怎么组合?怎么再平衡?

赞同来自: wugreat 、想飞的pig 、kolanta 、胡椒 、朱顶红 、 、更多 »
人心苦不足,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诸多无谓的开仓和平仓之间。
现金的机动性最好,回撤最少,但是必须要掌握尽量多的套利策略增强现金收益,减少丧失机会的焦虑。丧失机会同样有可能导致情绪崩溃,对持有现金为主的策略,同样要看到不利的路径,对丧失机会有充分预期。
持有部分权益仓位,可以减少丧失机会的焦虑。分散组合不同类型的仓位才是王道。
独行走得快,团队走得远,分散组合再平衡,才是对平行世界的充分尊重。

赞同来自: walkerdu
当预期之外的某条不利路径变成现实,亏损的空间超出预期,或者亏损的时间超出预期,就有可能出现情绪崩溃。平仓的时候,预期又摆动到另一个极端,从贪婪变成恐惧,从热爱变成厌恶,急于摆脱仓位,甚至不计成本。
开仓平仓,不只限于股市,工作生活诸多事项都适用。
事先看到尽可能多的路径,尽可能多的平行空间,不要让现实出现在预期之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