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A股最高峰以来港股通股票涨跌归纳总结

春节期间,自己抽空做了一些复盘。港股和A股的异同是其中一个思考课题,为此前置研究了21年A股最高峰以来,港股通所有股票的涨跌幅,并根据行业归纳总结。

上游大宗品:
铜、铝、黄金、石油、煤炭大体上涨
纸、锂、玻璃、水泥(除了出海非洲的)大体下跌

泛TMT:
垄断电信(无论大陆还是香港)大幅上涨
硬件有一定表现,包括消费电子和半导体的一部分,整体涨多跌少
软件服务跌多涨少,大多数面向消费者的娱乐产品都是下跌

金融:
银行整体明显上涨,但是汇丰渣打涨幅最大,比五大行都要明显
证券整体上涨,唯独港交所下跌,可能是21年风格影响
保险的财险寿险极为分化,财险大涨,寿险跌多涨少。其中友邦、保诚都很差,和汇丰、渣打鲜明对比
集团航母层面:复星看着沉了,别的几艘基本都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消费:
饮食:食好于饮。正常消费,偏高端消费都是团灭。低端消费类似于达美乐、肯德基、旺旺、康师傅、统一倒还不错
汽车:价值毁灭的行业,仅有少数打平(比亚迪)和大涨(brilliancechi也非汽车产业逻辑)
服装:好于体感预期,几个不起眼的品牌361波司登江南布衣都是有收益的,当然另几个就一般了
电器:小米、海信很好,别的一般
旅游:赌场团灭。同程、携程看着都不错,感觉是垄断了。
少数难以归纳总结的新消费(名创优品、老铺、泡泡玛特):比较难以理解的凶猛。

公用事业:
机场、物流、粤海投资、燃气下跌
绿电先涨后跌
其余包括水务、火水核电、港口、铁路、海运整体表现不错,稳健向上

房地产:
团灭重灾区。国企、港企和极少数民企有打平的。大陆以建发、中海、华润、绿城等为代表,香港以长实、太古、九龙、嘉里为代表。看着港商们的生意模式已经趋于复杂多元化,国企则是有无限信用。

医药:
团灭重灾区。少数化工小品类中有表现,其他下跌为主。生物科技、医疗保健九死一生。

工业机械:
相当难分析。涨跌各现,周期性被透支的行业、生意模式一般的行业股票看着表现较差,其余是估值波动因素。

总结:
其实相当难总结。公司、大环境和投资者错误定价的因素对股价的最后走势都有贡献。从大的面来看,市场化企业向非市场化企业让利可能是一个信号。港股股价与利润分配的相关性较高,其走势体现了利润流、现金流从市场化竞争的企业走向垄断的各类企业。此外,21年高峰时期对于消费者有钱的乐观幻想趋于幻灭,做中产生意的公司看着像团灭重灾区集中的地方,都让位于消费降级/刚需消费。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讨论。
发表时间 2025-02-02 11:30     来自上海

赞同来自: 火锅008 tjyuser 拉格纳罗斯 欢乐马儿跑

1

liangzhu

赞同来自: 火锅008

接一条港股和A股投资风格的异同的思考。以下挂一漏万。

1、A股重想象力,港股重事实。
对于同一类股票,从事后复盘来看,验证了的产业趋势在A股表现是先涨后平,港股是先平后涨。验证失败的产业趋势在A股是走A字,在港股是小涨大跌。其中存在一些产业联动效应,A股涨完了,港股开始慢悠悠涨。

2、小市值股票的走势不同。
A股和港股大股东大概率都不尊重小股东,A股投资者不在乎而且有证监会,所以有市值底,港股投资者被害惨了,所以港股没有市值底。

3、AH同时上市股票的走势相似。
趋势上走势相似性较高。其折价水平取决于【港股通税率,股息率】两大区间,一般从20%到几百不等。

4、控股股东折价在港股尤其巨大。
由于港股大股东大概率不尊重小股东,分部估值法在港股基本失效。如果股息率没有保障的话,会出现母公司市值远小于子公司市值*股权的情况。

总体来看,进入港股需要比在A股更为小心。时刻尊重事实,放弃幻想,做好打艰苦战役的准备。其唯一的好处在于想象力溢价很低,对于有坚实推进可能的产业趋势,有后来居上的投资机会,小米的走势能说明很多。对于有能力利用其他散户赚钱的投资者,港股可能是非常鸡肋的市场。
2025-02-02 16:04 来自上海 引用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25-02-02 16:04
  • 浏览: 833
  • 关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