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手记-《置身事内》

最近想多看看经济类书,并做些记录和感想,读到那写到那,随意性比较大

写了一点自身对土地改革的感想,居然违规了。
为了不给自己添麻烦,在公开平台还是慎言,接下来以原文摘录为主,不表达带有个人观点的内容。
发表时间 2023-03-23 16:22     最后修改时间 2023-03-25 14:10     来自浙江

赞同来自: snowpear G骑士 davyzhu 海浪9999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吉吉木
里面每章后推荐的那些书,楼主有去读吗,感觉这些推荐的书单很棒
还没有,奶爸日常时间有限,书只能挑着读。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如这个月我值班没事也会做一下摘录,这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
2023-04-12 21:11 来自浙江 引用
0

吉吉木

赞同来自:

里面每章后推荐的那些书,楼主有去读吗,感觉这些推荐的书单很棒
2023-04-12 15:05 来自上海 引用
1

路上318

赞同来自: 吉吉木

下一本计划看《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作者在写这书时是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现在好像当局长了。
2023-04-12 14:38 来自浙江 引用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书看完了,由于单位网络更新集思录上不去,分享起来比较麻烦,手机手打太累了。
2023-04-12 14:32 来自浙江 引用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我国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从微观机制开始,到宏观现象结束。总结一下,这一模式有三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城市化过程中“重土地、轻人”。第二个特点是招商引资竞争中“重规模、重扩张”。第三个特点是经济结构上“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
2023-04-04 13:45 来自浙江 引用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原文: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最突出特征是消费不足。在2018年GDP中,居民最终消费占比只有44%,而美国这一比率将近70%,欧盟和日本也在55%左右。

总消费和居民消费的差是政府消费。

原文:所以当我们观察到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时,无非就是两种情况: 或者GDP中可供老百姓支配的收入份额下降了,或者老百姓把更大一部分收入存了起来,储蓄率上升了。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发生了。
2023-03-30 09:08 来自浙江 引用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原文:2018年末,我国的债务总量达到了GDP的258% (图6-1) ,已经和美国持平 (257%),超过了德国 (173%)也远高于一些发展中大国,比如巴西(158%) 和印度 (123%) 。而且我国债务增长的速度快于这些国家,债务总量在10年间增加了5.5倍。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经济增长很快,但债务增长更快。
另外,发现日本是个高手哈,一直维持高位。
2023-03-28 15:28 来自浙江 引用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原文:我国的城市化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年之前,乡镇企业崛起,农民离土不离乡,城市化速度不快。第二阶段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乡镇企业式微,农民工进城大潮形成。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土地的城市化速度远远快于人的城市化速度,土地撬动的资金支撑了大规模城市建设,但并没有为大多数城市新移民提供应有的公共服务。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一系列改革的陆续推行,城市化的重心开始逐步从“土地”向“人”转移
2023-03-28 14:44 来自浙江 引用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原文1:即使不考虑后天教育中的不确定性,仅仅是从遗传角度讲,父母一代特别突出的特征 (如身高和智商等)也可能在下一代中有所减弱。因为这种“均值回归”现象,人力资本很难百分之百地遗传。但有形资产的传承则不受这种限制,若没有遗产税,100万元传给下一代也还是100万元,100平方米的房子传给下一代也还是100平方米

原文2: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收入数据: 2019年收入最高的20%的人占有全部收入的48%,而最低的20%的人只占4%。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对城镇居民的调查数据2019年净资产最高的20%的家庭占有居民全部净资产的65%,而最低的20%只占有2%。

两段话放一起,大家自己品。房产税还有可能出,遗产税估计难度很大。
2023-03-28 14:35 来自浙江 引用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路上318
原文:我国的土地分为两类 (见第二章):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可以在市场上流转;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流转受很多限制。要想增加城市土地供应,最直接的办法是让市区和近郊的集体建设用地参与流转。比如在北京市域内,集体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五成,但容积率平均只有0.3-0.4,建设密度远低于国有土地。上海的集体建设用地占总建设用地三成,开发建设
强度也大大低于国有土地。
上层强调要守住“三条底线”: 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就目前了解的情况,各地还没探索出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路线来。农村土地改革还在路上
2023-03-28 14:16 来自浙江 引用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原文:我国的土地分为两类 (见第二章):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可以在市场上流转;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流转受很多限制。要想增加城市土地供应,最直接的办法是让市区和近郊的集体建设用地参与流转。比如在北京市域内,集体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五成,但容积率平均只有0.3-0.4,建设密度远低于国有土地。上海的集体建设用地占总建设用地三成,开发建设
强度也大大低于国有土地。
2023-03-28 14:10 来自浙江 引用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原文:图5-3 (b) 是我国各省份的情况,柱子与折线的高度差别很大,有高有低,省省不同。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等发达地区,折线比柱子低很多,人口规模远小于经济规模,更少的人分更多的收入,自然相对富有。而在其他大多数省份,柱子比折线低很多,经济规模小于人口规模,更多的人分更少的收入,自然相对贫穷。
2023-03-28 13:56 来自浙江 引用
0

huxj2015

赞同来自:

所谓政府就是...............看看最近西方国家.....................
2023-03-27 13:30 来自四川 引用
0

s27smk

赞同来自:

感谢楼主热心提供笔记图表,期待楼主不断更新读书心得体会,能将本书解读完。
2023-03-27 12:30 来自浙江 引用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原文:2003年,中西部土地供给面积占全国新增供给的比重不足三成,2014年上升到了六成。2002年,中小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全国的比重接近一半,2013年上升到了64%。(5)土地流向与人口流向背道而驰,地区间房价差距因此越拉越大。

房地产在地域上基本上还是强者恒强,而资源及政策的错配,加剧了这种情况。甚至有些资本利用东西部的不平衡进行套利,白嫖一波就撤,没有形成持续发展。
2023-03-27 10:46 来自浙江 引用
0

选择大于努力V

赞同来自:

@路上318
原文:创新当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动力,但创新是买不来的,只能靠自己做。创新必须基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所以只能自己动手“边做边学”否则永远也学不会。书中讲了京东方的案例,在北京投产5代生产线,投在峰顶,产在谷底,经历艰难银行贷款展期谈判,侥幸存活,如果是纯民企估计就没有后文了。后为扩大产能,在深圳和上海两次谈合作都被日企搅黄,最后来合肥,京东方和合肥都是背水一战,佩服京东方韧性,更佩服合肥决策者的...
北京电子管厂的前身,穷的时候工人在菜市场捡菜叶子。
2023-03-25 17:55 来自河南 引用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原文:创新当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动力,但创新是买不来的,只能靠自己做。创新必须基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所以只能自己动手“边做边学”否则永远也学不会。

书中讲了京东方的案例,在北京投产5代生产线,投在峰顶,产在谷底,经历艰难银行贷款展期谈判,侥幸存活,如果是纯民企估计就没有后文了。后为扩大产能,在深圳和上海两次谈合作都被日企搅黄,最后来合肥,京东方和合肥都是背水一战,佩服京东方韧性,更佩服合肥决策者的决心,事后看来可能是双赢,但在当时,衡量利害后做出这样的决定非常了不起,
2023-03-25 15:15 来自浙江 引用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路上318
原文: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数据不是讲道理的唯一形式,也不一定是最优形式,具体的案例故事常常比抽象的道理更有力量,启发更大。在行业或产业研究中,案例常常包含被模型忽视的大量重要信息,尤其是头部企业的案例。
投资也是如此,模型和数据不一定是最优的或者最合适的,需要我们去体会、琢磨、调整
2023-03-25 14:45 来自浙江 引用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原文: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数据不是讲道理的唯一形式,也不一定是最优形式,具体的案例故事常常比抽象的道理更有力量,启发更大。在行业或产业研究中,案例常常包含被模型忽视的大量重要信息,尤其是头部企业的案例。
2023-03-25 14:23 来自浙江 引用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原文:这套模式的关键是土地价格。只要不断地投资和建设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城市就会扩张,地价就会上涨,就可以偿还连本带利越滚越多的债务。可经济增速一旦放缓,地价下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累积的债务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可能压垮融资平台甚至地方政府。
2023-03-25 12:58 来自浙江 引用
1

路上318

赞同来自: 我想吃蛇羹

@fdetert
看来墙内很多人推荐的书籍都高度一致,这本书我已经看很多人推荐过了。我不是说这本书不好,我想说的是 在一个审查严重的地区 各种信息都是有严重skew/bias的,而做投资最需要的是客观,大部分人的信息输入达不到这一点
认同,尽信书不如无书。投资需要理论储备,但更多的是人性的考验。
2023-03-25 11:37 来自浙江 引用
0

EcIan

赞同来自:

看完。感觉就是一本书。
2023-03-25 11:32 来自广东 引用
2

三观端正好青年

赞同来自: stid fdetert

@fdetert
看来墙内很多人推荐的书籍都高度一致,这本书我已经看很多人推荐过了。我不是说这本书不好,我想说的是 在一个审查严重的地区 各种信息都是有严重skew/bias的,而做投资最需要的是客观,大部分人的信息输入达不到这一点
要客观,只能多看书,看不同的观点的书,才能更好地认知(所谓的自我认识)世界。
2023-03-25 11:20 来自北京 引用
0

选择大于努力V

赞同来自:

@路上318
其实我更喜欢看纸质的,为了写东西方便,我从微信读书上截图转文字,懒得打字,哈哈
做书签也可美
2023-03-25 10:58 来自北京 引用
0

fdetert

赞同来自:

看来墙内很多人推荐的书籍都高度一致,这本书我已经看很多人推荐过了。我不是说这本书不好,我想说的是 在一个审查严重的地区 各种信息都是有严重skew/bias的,而做投资最需要的是客观,大部分人的信息输入达不到这一点
2023-03-25 11:00修改 来自湖南 引用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三观端正好青年
我一直在群里推荐这本书。。。有电子版
其实我更喜欢看纸质的,为了写东西方便,我从微信读书上截图转文字,懒得打字,哈哈
2023-03-25 10:30 来自浙江 引用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原文: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逻辑和后果。图2-7总结了本章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到,制度改革必须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和挑战。理解和评价改革,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抽象的哲学或理论标准,而必须深入了解改革背景和约束条件,仔细考量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所产生的改革效果。只有理解了分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成功经验,才能理解其中哪些元素已经不适应新情况,需要继续改革。
2023-03-25 10:27 来自浙江 引用
0

三观端正好青年

赞同来自:

我一直在群里推荐这本书。。。有电子版
2023-03-25 10:23 来自北京 引用
0

king1000

赞同来自:

挺好的一本书,你看到的并不是你认定的规律在运行。
2023-03-25 10:02 来自河南 引用
0

路上318

赞同来自:

原文:最富的3个省 (江苏、浙江、广东) 与最穷的3个省 (云南、贵州、甘肃)之间人均财政收支的差距。以2018年为例,苏浙粤的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是云贵甘的2.7倍,但由于中央的转移支付,这些省份的人均财政支出基本持平。

从政治上来讲,这是正确方向,符合共同富裕的宗旨;从经济上来讲,这是不经济的,单位投入的公共服务边际产出发达地区一般来说要大于不发达地区。总体来说,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和政体,国地税合并后,中央财政得到加强,之后大概率还会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
2023-03-25 09:49 来自浙江 引用
1

路上318

赞同来自: 胜珠

纠正一下上文,不是经典主义是古典主义,哎,10多年前学的都还老师了
2023-03-25 09:31 来自浙江 引用
1

路上318

赞同来自: topsky666

原文:这种“混合经济”体系,不是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所说的政府和市场的简单分工模式,即政府负责提供公共物品、市场主导其他资源配置,也不是简单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而是政府及其各类附属机构 (国企、事业单位、大银行等)深度参与大多数生产和分配环节的模式。在我国,想脱离政府来了解经济,是不可能的。

确实,我们普遍学的是西方经济学,缺乏中国的本土化,不管是经典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理论都是“有限政府”的定位,事实上中国政府参与和主导的程度远大于传统的西方国家。
2023-03-23 16:38修改 来自浙江 引用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23-04-12 21:11
  • 浏览: 5353
  • 关注: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