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01债基为何大跌?(1)为什么跌呢?最直接的原因是国债收益率创纪录大涨这里先科普个小知识点(了解的小伙伴可以跳过哈),债券的价格和利率成反比,利率上涨,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下跌,债券价格上涨。背后的原理是这样的:假设你花100元买了一张'面值100元,票面利率4%'的债券,1年到期后能拿回104元本息。好巧不巧,你买完的第二天市场利率就涨到5%了,新发的债券是这样的:'面值100元,票面利率5%',1年到期后能拿回105元。那你说你的那张老债券现在还值多少?99元。你不以99元的价格卖,别人就会买1年到期后能拿回105元的新债券,所以你只能含泪亏1块钱出了。也就是说,因为市场利率从4%涨到了5%,你的债券价格从100元跌到了99元。利率上涨,债券价格下跌。回到正文,昨天,市场利率就涨了,而且是大涨。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71%涨到2.83%,足足涨了11个BP(1BP=0.01%)。不要小看了这11个BP,2015年以来,1962个交易日中,昨天的涨幅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2016年12月15日,当天10年期国债收益率涨了12BP,债券基金也是惨不忍睹,347只有收益的债券基金中,仅有9只是赚钱的,占比2.6%,比昨天还惨。
(2)国债收益率怎么突然就飙了呢?有3个原因:1)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跌到底部区域拉长时间,看下2015年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走势,2.6%是一个肉眼可见的低点,只在2016年底、2020年3-4月份短暂触及过,而且触及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波强反弹。今年9月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次接近2.6%,这是一个相对底部的区域,存在反转的可能。

2)10月下旬以来,市场资金面偏紧通常用隔夜和1周的SHIBOR利率衡量市场资金面的松紧程度。10月下旬以来,这两个指标已经悄悄走高,市场资金面早就不像前几个月那么宽松了。
3)改变预期的2件大事11月,宏观层面发生了两件大事:防疫20条、地产16条。这两件大事都指向了一个预期:经济复苏。经济复苏后,市场对资金的需求会增加,推升利率。再联想下中美利差已经罕见的持续到挂(美债收益率比中国国债收益率高),不排除经济复苏后央妈收紧货币政策的可能,这也会推升利率。
资本市场交易的就是预期,干柴遇烈火,既然利率可能涨,那就先涨了再说,然后就出现了昨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创纪录的大涨。

02之后怎么走?后面怎么走呢?懒猫扒了下,主流观点是这样的:这次国债收益率上涨主要是对11月政策的一个反应,连续上涨后,债券市场调整已经比较充分。考虑到经济修复还需要时间,以及政策呵护经济的逻辑不变,未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继续涨,比如涨到3%附近,但重演前两次V型反转的概率不大。

03基民怎么办?那我们基民要怎么办呢?先看下前两次国债收益率V型反转期间债券基金的表现,紫线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白线是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
在前2次V型反弹的初期,债基表现十分糟糕,都是大跌。第一次大跌出现在2016年10月到12月,债券基金指数跌了57天,跌幅是2.71%。之后,用了371天,直到2017年12月才收复失地。第二次大跌出现在2020年5月到7月,债券基金指数跌了75天,跌幅是1.75%。之后,用了232天,直到2021年3月才收复失地。
两次大跌都是急跌2个月,然后用了1年左右时间才收复失地,再创新高。所以,如果这次历史重演,那债基压力山大...不过好消息是,虽然急跌了2个月,但之后用了1年左右的时间也都成功收复了失地。所以,我们不妨做最坏的打算,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逼近过去几年的低点,存在反转的可能,一旦反转,债基可能大亏。即使不反转,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恐怕也没多少了。这个位置,买新债基性价比已经没那么高了。至于老债基,首先,债券收益率会不会V型反转还不知道。其次,即使V型反转,但债基指数的跌幅也没那么吓人,3%左右,债基还是属于相对稳健的产品。所以,如果愿意承担这个回撤,那不妨继续拿着。如果不愿意承担这个回撤,那就要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在更低的位置接回来了,有就赎回,没有的话,最好的策略恐怕也是拿着了,历史上择时择错的例子数不胜数... 04会有债基赎回潮吗?最后再来说说债基赎回潮。也有人担心如果债基持续下跌,会出现赎回潮吗?回顾2016年底、2020年3-4月份的2次大跌,债基总份额反而是增加的,抄底的资金明显多于赎回的资金,债基赎回潮并没有出现。反倒是在止跌企稳反弹的过程中,债基是净赎回的。所以,懒猫猜测剧本可能是这样的:是有人赎回,但在大跌中抄底的资金是超过赎回的资金的,所以债基总份额不减反增。但止跌后,抄底的资金少了,赎回的资金继续赎回,债基总份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债基持续下跌,会有不少的人赎回,但赎回潮多少有些夸张了...
本文作者:懒猫,来源:懒猫的丰收日,原文标题:《半年的收益,一天跌完!连债基也扛不住了?》
[01导读] [第02页]
(2)国债收益率怎么突然就飙了呢?有3个原因:1)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跌到底部区域拉长时间,看下2015年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走势,2.6%是一个肉眼可见的低点,只在2016年底、2020年3-4月份短暂触及过,而且触及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波强反弹。今年9月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次接近2.6%,这是一个相对底部的区域,存在反转的可能。

2)10月下旬以来,市场资金面偏紧通常用隔夜和1周的SHIBOR利率衡量市场资金面的松紧程度。10月下旬以来,这两个指标已经悄悄走高,市场资金面早就不像前几个月那么宽松了。
3)改变预期的2件大事11月,宏观层面发生了两件大事:防疫20条、地产16条。这两件大事都指向了一个预期:经济复苏。经济复苏后,市场对资金的需求会增加,推升利率。再联想下中美利差已经罕见的持续到挂(美债收益率比中国国债收益率高),不排除经济复苏后央妈收紧货币政策的可能,这也会推升利率。
资本市场交易的就是预期,干柴遇烈火,既然利率可能涨,那就先涨了再说,然后就出现了昨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创纪录的大涨。

02之后怎么走?后面怎么走呢?懒猫扒了下,主流观点是这样的:这次国债收益率上涨主要是对11月政策的一个反应,连续上涨后,债券市场调整已经比较充分。考虑到经济修复还需要时间,以及政策呵护经济的逻辑不变,未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继续涨,比如涨到3%附近,但重演前两次V型反转的概率不大。

03基民怎么办?那我们基民要怎么办呢?先看下前两次国债收益率V型反转期间债券基金的表现,紫线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白线是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
在前2次V型反弹的初期,债基表现十分糟糕,都是大跌。第一次大跌出现在2016年10月到12月,债券基金指数跌了57天,跌幅是2.71%。之后,用了371天,直到2017年12月才收复失地。第二次大跌出现在2020年5月到7月,债券基金指数跌了75天,跌幅是1.75%。之后,用了232天,直到2021年3月才收复失地。
两次大跌都是急跌2个月,然后用了1年左右时间才收复失地,再创新高。所以,如果这次历史重演,那债基压力山大...不过好消息是,虽然急跌了2个月,但之后用了1年左右的时间也都成功收复了失地。所以,我们不妨做最坏的打算,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逼近过去几年的低点,存在反转的可能,一旦反转,债基可能大亏。即使不反转,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恐怕也没多少了。这个位置,买新债基性价比已经没那么高了。至于老债基,首先,债券收益率会不会V型反转还不知道。其次,即使V型反转,但债基指数的跌幅也没那么吓人,3%左右,债基还是属于相对稳健的产品。所以,如果愿意承担这个回撤,那不妨继续拿着。如果不愿意承担这个回撤,那就要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在更低的位置接回来了,有就赎回,没有的话,最好的策略恐怕也是拿着了,历史上择时择错的例子数不胜数... 04会有债基赎回潮吗?最后再来说说债基赎回潮。也有人担心如果债基持续下跌,会出现赎回潮吗?回顾2016年底、2020年3-4月份的2次大跌,债基总份额反而是增加的,抄底的资金明显多于赎回的资金,债基赎回潮并没有出现。反倒是在止跌企稳反弹的过程中,债基是净赎回的。所以,懒猫猜测剧本可能是这样的:是有人赎回,但在大跌中抄底的资金是超过赎回的资金的,所以债基总份额不减反增。但止跌后,抄底的资金少了,赎回的资金继续赎回,债基总份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果债基持续下跌,会有不少的人赎回,但赎回潮多少有些夸张了...
本文作者:懒猫,来源:懒猫的丰收日,原文标题:《半年的收益,一天跌完!连债基也扛不住了?》
[01导读] [第02页]
·热点导读·下一页
中财网

0
反思一下,情况确实与大家说的相吻合,最大的问题是风险和收益是不匹配的。股票型基金尽管跌的多,但是它涨起来也猛。确确实实的是高风险高收益,这就给我们低风险投资者出了一个难题。股票型基金进场时机和该基金优劣选择是个很头疼的事,并且与我们投资的初衷也不相符,我觉得折中一下还是搞一些固收+的品种还是比较务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