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绝不会简单重复,但你难免似曾相识



前几天看到一个观点,说每个投资者对不同投资品种的偏好,实际上和他们成长的经历、记忆是息息相关的。

我自己是偏向股票,毕竟2006年入市那会儿,大牛市的行情刚启动,顺风满帆,躺着都能赚钱,尽管后来2008年折戟了,但树立起价值投资的理念,相信股票长期投资价值,一直至今。

当然同样做股票,有的专门做投机,牛人也同样很多。我学不来。

有认识朋友只投债券和固定收益品种的,风格较保守。也有炒期货、外汇的,那是我不甚能有效认识和介入的领域。

当然我相信大多数国人现在都差不多,一旦有资本上稍有点余力,都是优先选择买房……因为过去二十年,房价蹭蹭地涨,基本从来不跌,而且收益率相当可观。

对市场和各种标的的印象和体验,严重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偏好。这也是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吧,毕竟赚过钱,大家就还想再赚,亏了钱的,自然都会远离。

“炒股”之所以被很多人当作不务正业,不也是诸多血淋淋失败案例之后部分人群的偏见吗?

说个数据:美国80年代是股票市场历史上投资回报率非常好的一个黄金十年,之后的90年代市场又继续走出了个大牛市,但结果这十年里美国家庭财产配置在股票上的比例却是持续下降的——从60年代的40%,到80年代的25%,再到90年代只剩17%。而且不单单股票,美国民众投资股票型基金的比例曾经一度超过70%,到了90年代也只剩40%。为何如此呢?

一个有趣的解释是:美国整个70年代的经济实在太惨了。当年越战升级,中东石油危机,以及不合理的福利政策导致财政赤字急剧扩大等一系列原因,美国国内大幅通货膨胀,同时经济停滞,失业率也非常高。从1969年到1979年整整十年时间,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几乎纹丝不动,十年没有任何增长,而且中间还有几次大跌。但凡长期投资股票的,估计都疲了、怕了。

(顺便说一下,A股当前的指数点位早在2007年牛市半路就经历了,过去十二年下来也可算没有涨。如果你觉得上证指数的设计有所偏颇,那看下沪深300也差不了多少,不影响结论。)

糟糕的投资经历使投资者趋于悲观,然后可能错失大好行情。那么,顺风顺水的经历,拥有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更好么?未必。

同样80年代,看看日本。二战之后日本大力发展制造业,从六七十年代开始经济起飞,索尼、丰田等等日企也曾风光无限。到了80年代,日本经济达到巅峰,企业和个人投资者都抱着疯狂的信心。当时三菱地所去美国买了洛克菲勒大厦,还在楼顶插上日本国旗。在1989年,东京市中心银座广场的地价曾经达到了25万美元/平米。当时拼命“买买买”的投资者,正是在经济繁荣快速增长的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些人。

但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泡沫破灭,日本迎来“失去的20年”,多少贷款买房的人负债累累,很多甚至倾家荡产。

所以你看,历史进程并不会简单重复,市场不会永远单向运动,你经历过的顺境并没办法为未来成功打包票,你经历过的逆境也不代表后续会持续低迷或者一蹶不振。

但我们又难免觉得似曾相识,实际可能陷入彻底的思维误区。

2007年那轮大牛市,领头的是金融地产。当年我就一直看好金融股,但没有合适的机会下手。后来跌了,我买了,就大熊市了。这么多年过去,银行股还一直是我的最主要持仓,恐怕跟当年的记忆也有相当大关系。

但我们看,2015年那一波小牛市,完全是中小创的舞台,和大金融又有何相干?事实上,银行股的估值,后来十几年了,从来没有哪怕接近过2007年的水平。

(当然,低估值买的银行股,哪怕估值不提升,实际收益也并不会多差。这是另一个话题。)

我一直等大蓝筹的牛市,已经等了十几年了。很多在2015年中小创赚到钱或者曾经赚到钱的投资者,也许会期盼中小创的再一次辉煌,谁知道要不要再等个十几年?

很多大类资产的周期,动不动都是要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以上的。我们人生的黄金年华,又能有几个十年?

有人对大类资产过去十几年的收益情况总结了下面这张图——



这张图告诉我们,没有哪类资产是能够稳稳当当长期上涨并且领先其他资产的,简直是“各领风骚两三年”。如果投资形成明显的路径依赖,过分集中在某类具体资产,那取得过人收益表现的机会必然渺茫。

理想情况下,我们2003年买入美股,然后换成原油,2006年杀回A股,2008年再换成债券,下一年原油,再下一年都卖掉全买房子,然后再换原油,接着美股……这样收益当然是最大化的。但这是神仙干的事情。

现实中你完全可能做反。比如在2007年A股最热的时候进场,然后满仓持股度过2008年……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多元分散不仅仅是分散风险用的,更也是追求长期收益的必须。分散不足,你很可能遭受永久性损失,最理想情况下,也要承担高波动性和个别时段的低流动性。

当然,如果我们对大类资产周期能有充分的认识,保持充分的客观冷静,应该也能在不同资产间调节仓位,适度平滑收益率曲线,减少和降低回撤。

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以及尽可能宽阔的视野,去多认知这个经济社会和多种多样的投资市场。比如做股票的投资者,起码应该接触下债券。我甚至认为自己2008年死守股票以至大亏的一个核心原因,便是当时不懂得投资债券。

尽管可能似曾相识,但历史并不会简单重复。千万不要把过去成功的投资经验简单应用到未来,因为你的知识经验积累相当有限,你所经历的成功必然有很大程度的随机性也就是运气成分。投资很简单,但也没那么简单。十年的成绩不代表什么,巴菲特年化复利不到20%,可是你还认识谁有超过半个世纪如此的投资成绩?这才是人家最牛的地方。要知道牛市疯狂的时候,巴老也是有过手握很多债券。

如何以我们有限的数十年的投资人生,去应对动则十年以上的资产周期,是我们应该去持续观测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0

PYUYAN

赞同来自:

mark
2021-10-17 12:02 引用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21-10-17 12:02
  • 浏览: 9183
  • 关注: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