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2025投资碎碎念。

之前的帖子起于2021年,内容多又长,看起来很不便。另外投资思路和之前有了很大不同,开一新帖,蛇年新气象。

25年的投资策略:
策略1:可转债策略-赚可转债散户波动的钱
策略2:小市值策略-赚股票散户波动的钱
策略3:大市值股票策略-赚机构和大户波动的钱
策略4:股指期货贴水策略-赚机构和大户对冲的钱
要点:
1、完全不考虑价值这个因子,大市值策略也只盯住波动率反复刷。
2、小市值筛选的股票市值高于25亿时,停止该策略。
3、大市值策略当沪深300高估时,停止该策略。
4、股指期货策略当中证1000高估时,停止该策略。
5、股指期货保证金不足时,先卖出可转债,再卖出大市值,再卖出小市值。因为债性最稳,大市值和中证1000相关性弱,最后再上小市值。
6、学习
(1)找到一个靠谱的动量策略并小规模资金投入尝试。
(2)探索通过红利增强的方式找到大市值策略孪生策略,提高策略稳定性。
(3)寻找极低价格资源股。
(4)学习美股。
发表时间 2025-02-04 09:03     来自广东

赞同来自: kissne

0

a416236737

赞同来自:

IM贴水一周年,part2。
今天更换了持仓为IM2506,与去年同期保持一致,贴水总计472.9,按照去年收盘价5321.2计算,刚好9%,手续费大概10个基点,最终收益大概8.7%。2025年1-4月胡乱操作后,25年吃155.2个基点,与24年基本一致。

这个收益根据测算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操作得当,按每个月55个基点计算,全年660个基点,扣除10个基点的手续费,约12.2%的收益率。化繁为简的操作方式是当近月与远月合约基差大于70点时换月,否则等到最后一天或倒数第二天换月。仅向后换月,不向前换月。

4月7日IM跌停,非常罕见,万幸当日保证金充足,后续计划保持15%的保证金,当低于10%的是时候补充至15%。
目前为止,小市值策略、抄底策略和可转债策略年内收益率均为正。但抄底策略和可转债策略实际收益均为负数,与24年一样的情况,正收益率但是负收益,主要原因是采用了IM上涨后的多余的保证金投资,可以认为是在追高。4月7日下跌时,损失惨重。仔细想来,在经历4月7日后,三个策略收益均为正已经颇为不易,也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后续选择相信策略。
后续将严格区分股票和期货账户,不在混同。期货保证金不足时,采用其他方式。期货保证金多余时,购买短债等方式。
2025-04-09 21:50 来自广东 引用
0

a416236737

赞同来自:

IM吃贴水策略周年记录。

2024年4月8日起开始滚贴水策略,截止2025年4月9日,一周年。
不考虑手续费用,一手IM收益实际贴水发生397.3点,因为现在持有2505,初始滚贴水的时候持有2406,如果折合到2506,收益477.7点,手续费1940元。

虽然收益不足预期,但主要是尝试各种思路,好在逻辑得到验证,希望后面顺风顺水。
2025-04-09 09:37 来自广东 引用
6

a416236737

赞同来自: 花山左边 本德莱耀西 kolanta YmoKing 好奇心135 hjndhr更多 »

最后一个碎碎念。

关于平均值和中位数。
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中位数和平均数差距非常大。
比如财富分配,中位数远低于平均数。也叫28法则或者帕累托曲线。
但是大多数人做事情,都是中位数的水平。如果事事都做到平均数的水平,在很多领域就已经远超中位数,也就是大多数人的水平了。

投资是一个典型的中位数低于平均数的领域。
如何做到平均数?
很简单,买指数。
巴菲特和基金经理的赌注无数的帖子都有所提及,但是始终没看到有人说原理,也挺遗憾的。

大盘10年3000点,不考虑分红和新上市的股票的话,大盘10年市值不变。但是财富从多数人向少数人转移,买大盘ETF,就超过了多数人。

那么找个牛逼的领域,就那种中位数都可以赚钱的领域,做平均数,自然就超过了大多数人。
可转债貌似是这么一个领域,中位数的人可以赚钱。
那么可转债摊大饼,其实本质就是买平均数。收益打不过大佬,但是稳稳打死大部分人。时间长了,大佬失误了,也说不定可以打死大佬。
有没有其他的领域,红利也算吧。

最后,放大到其他领域,也差不多吧。
什么都买一点,房子、黄金、股票、收藏品,商品,巴拉巴拉,财富社会排名每年都会上升。因为,虽然我不太行,但是大佬会持续吸别人的血。
也算是一种认怂。

当然打麻将不适合,经常3个人赢,1个人输,平均值可能低于中位数,这个逻辑使用之前还是要仔细验证。

感觉有点喝多了,语无伦次。
2025-04-02 13:35 来自广东 引用
1

a416236737

赞同来自: hjndhr

碎碎念。把自己拆碎了,卖零件。

人又很多属性,身高,体重,智力,年龄,人际关系。
做力工是出卖自己力气。
做白领是出卖自己智力和力气。
做篮球运动换是出卖自己身高和体力。

每个人最值钱的东西不同,有的人是美貌,有的人是口才。。。
天赋不同,大家大部分人都会很容易意识到自己最值钱的能力,卖个好价格。

有个天赋,是所有人都有,也是最宝贵的,就是时间。
年轻人最富有时间,但是怎么出卖?
我猜,很多时候,就是等,等,等。
等看起来是浪费时间,但是如果一直等着机会去等,本质上就是在出卖时间换机会。
等合适的时机,去投资。等,等,等真的很难。
但是,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只要愿意卖时间,认真盯着机会,一定能卖个非常好的价格。

接上贴关于体制内年轻人的内容。他们有一个属性,信用。
信用就像面子,不用就浪费,用多了出问题。
适当的用,卖个好价格。
2025-04-02 13:20 来自广东 引用
3

a416236737

赞同来自: Ake90 franckC Lawyer王

接上帖。
3、体制内的隐藏福利。
我想说的顶级体制内的隐藏福利不是大家想的,而是贷款的能力。
上帖说,体制内拿工资出来买大厂股票。如无意外的话,前期还是被顶级大厂吊打。但是如果年轻人放弃顶级大厂offer而去了体制内的话。那么这个体制内,一般来说也是相对很好的体制内。虽然不论什么体制内,初始收入都不高,但是授信情况可不太一样。
比如前几天火热的消费贷,我是拿到了招行2.58%,50万,7年贷款条件,而且按照客户经理的话说,我的还款方式选择有4项,算是比较少的。我看了下各种人晒的截图,确实大部分人都是2项或者3项,纯先息后本的确实比较少。去了建行,客户经理审核我资料之后,表示可以给100万,2.8%,3年,先息后本。大厂的朋友年薪百万且银行APP显示信用分远高于我,但是贷款额度低于我和利率高于我。
贷款有什么用?不谈法律风险,假设可以随便用。
体制内贷款三特点,久期长、利率低、额度大。
利用久期长和利率低:
对于回报确定性强,但是回报周期不确定或者很长的项目,体制内的年轻人是可以贷款去做,大厂的相对不太敢。
设想有一个债券久期10年,前5年没有利息,后5年利息很高,综合利息15%年化,中途不能交易。我会建议体制内的年轻人贷款搞一波,相当于无风险套利,代价是每月需要支付一定贷款利息,但是体制内的稳定,意味着长期支付一定的利息并没有太大风险。相反,对于大厂的年轻人,我不会推荐购买,因为未来未知,支付贷款利息的能力没有那么确定。对于股票市场类似的机会,就比如低估银行股,连续多年不怎么涨,但是24年大放异彩,或者红利ETF,连续低估几年、越来越低也不鲜见,但是迟早会拨云见日,比如23、24年。
其他类似的机会也很多,这个世界上,长久是一个很昂贵的词语。
利用额度大:
比如投资某个标的,长期高额回报,但是时不时会闪崩,需要提供大量保证金。长期备着大量资金当然是一个最稳的方式,也是沉淀成本很高的一个方式。对于体制内的人来说,这个生意可以做,闪崩的时候秒贷大额,短期还上就OK,对于大厂的人做到这点不容易。
2025-04-02 13:12 来自广东 引用
3

a416236737

赞同来自: yinzheping hjndhr kolanta

一些大逆不道的碎碎念。下面的内容很啰嗦,很碎边,精简了一下之后,想到这是给自己的思考留下一个痕迹,而非写文章让大家看的开心,就把所有的内容都不精简了。

1、最近有很多碎片化的想法,感觉很大逆不道,还未形成体系,在这里记录碎片,希望有朝一日能形成体系吧。
2、有关职业生涯,殊途同归。
我毕业于一个还算不错的大学,拿到了腾讯网易、也拿到了大型央企国企的offer,怂人我选择了安稳的大型央国企,几个高中要好成绩接近的朋友选择了华为、腾讯、万科。前几年我羡慕他们收入吊打我,这几年他们羡慕我稳定舒适。前几年我抱怨工作无聊没有成长性,这几年他们抱怨大环境不好,随时被优化。在集思录待久了,很多事情有了另一个维度的看法,早年的我,和近年的他们其实都没必要抱怨。
对于毕业院校差不多的人,不考虑家里背景的话,可以认为能力是差不多,你选择体制内工作,我选择华为工作,综合性价比大概率是差不多的。体制内的工作,稳定但初始低,大厂的工作高收入但是不稳定,各有优劣。
大学毕业前夕,我因为纠结于找工作,有了人生第一个通宵思考,如果回到大学毕业那年,我一定会告诉年轻的我,不用纠结,其实工作都差不多,或者可以让他们差不多。
如果年轻的我听到了一定会觉得现在的我很傻,然后在现在的我张嘴解释之前,认为现在的我会讲进体制内要调节心态,安心苟着,做一个后期职业;认为现在的我会讲进入大厂要努力工作,要适应焦虑巴拉巴拉。
然而,现在的我并非这么想。就我和大厂的同学而言,职业生涯的起点分别是高稳定低收入和低稳定高收入,但是我们对于职业生涯的终点的目标是一样的,稳定且高收入。然后无非就是路径问题了,该怎么做。
举个例子,战略类游戏经常会有多种资源,如果一个游戏需要两种资源,矿产和木材,那么有玩家开局点位附近有很多木材,有的玩家开局点位附近有很多矿产。那么两个玩家要做的并非抱怨自己这里只有一种资源,而是应该努力配置第二种资源,用手头丰富资源换取第二种资源。实际上这样做的人蛮多,最典型的就是一线城市的婚姻中,两口子体制内 大厂的组合,各种资源比较好的适配,前中后期,权利和财富,照顾家庭的时间和学位,都可以比较好的兼顾。
这个思路类推的话,如果年轻人进入体制内,就该每个月拿出一些工资买大厂的股票,这里的大厂不是特指互联网大厂,也包含一切高收入的行业,比如之前的房地产,比如很久之前的银行;如果进入大厂,就该每个月拿出一些工资买收息股。但是往往的现实中,是大厂的人买更多大厂的股票,体制内的人买更多的收息股,因为符合自己的职业认知和风险偏好。
对于一个进入体制内的年轻人来说,买了大厂的股票之后,某种意义上是和大厂绑定在一起。如果大厂未来持续牛逼,体制内的人的股票就会持续涨。反过来,如果大厂萎靡,体制内的人的股票就会持续跌,但是大厂萎靡意味着大厂的年轻人收入也会缩水,就是对手也不太行了。对于年轻人来说,无论是买房还是找对象,其实就是和大厂的人竞争,拥有多少绝对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城市里年轻人圈子中的排名。
反过来,对于一个进入大厂的年轻人来说,拿到高收入之后,就要买入一些高息股票,甚至把大厂给自己的股票换成高息股。可以想象,当股票攒到200的时候,每年利息大概10,如果买了很多银行股可以类比于,自己买了一个银行柜员的编制,如果买了很多电力股,可以类比于自己买了一个电厂员工的编制。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如果银行和电力衰落,虽然自己股票跌了,但是这种行业都衰落了,社会经济一定出了问题,自己的社会排名不会下滑。找对象的时候,如果和别人说自己有200万收息股,大多数人不会理解,但是如果和别人说自己有200万的商铺,每年收租,而且每年租金都在涨,一年收租10万,35岁以后也不需要太担心,就是相当于本职工作高现金流 稳定的现金流,找对象也不会差。
感觉年龄大了之后,学会把各种以前模糊认知的东西量化了,“编制”“稳定”在都可以量化之后,以前很多认知都该修正一下。对于体制内的工作,收入曲线可以类比于一个高息债券, 配一点股票就好了。对于大厂的工作,收入曲线可以类比于股票,配一点高息债权就好了。用工资买成长股,可以认为是一种月度的股债平衡。
2025-04-02 11:23 来自广东 引用
1

a416236737

赞同来自: hjndhr

3月收益情况:
期货收益1.8%,股票收益-0.7%,合计收益0.1%,年度收益10%。期货和股票分项的收益意义不大,经常来回倒腾保证金。

碎碎念:
1、关于失误。股指交割太着急了,3月情况确实反常,如果更耐心的话,一手IM可以多30点,重大石失误。冷静下来,看看跟踪的几个大V的收益情况,也并没有好哪里去。突然想到了读书的时候,考试期间我经常思考不全面结果失误。结果最终各科成绩出来,往往也还行,因为所有人都有失误。所以对自己宽容点,错了下次吸取教训就好。趁着钱少,学费还不贵。
2、关于费用。手续费和滑点的事情,我基本上从来没关注过。近期关注了之后,发现吃了好多亏。首先我的期货手续费很高,但是我并未在意,某天联系期货公司才知道,手续费很容易就给调整了,而且保证金比例也可以调整。自己蠢了。关于滑点,我一直认为自己资金量很小,没什么滑点,各大V也很少谈及这个,各种回测我一般也采用日轮动。最近认真回溯自己交易记录,发现即便我的交易量如此小,还是有很大滑点,特别小市值低价股,比如2.65和2.66实际上有0.4%的区别,滑点真的无法忽略。
3、轮动周期。最近事情比较多,叠加滑点的事情想清楚之后,决定采用周轮动。可以减少关注的程度,可以减少实际的滑点。小市值收益区别不大,可转债收益区别也不大。一个月15天涨,15天跌的心情,比2个周一涨,2个周一跌的心情差多了。
4、关于杠杆。最近反复思考,觉得闪电贷,快贷这种东西很适合我。我主要仓位在IM,IM的特点就是波动特别大且可以上杠杆。
面对波动大留足保证金显然是最稳妥的方式,但是保证金的沉淀成本也是很难受的。特别是股指上涨,保证金越来越多,真的难受。如果把保证金投入股市,当股指暴跌,需要保证金的时候,卖出股票可以补充保证金,但是此时股票往往也和股指一起暴跌,从股市取出来的钱,往往都是亏本的。即便我把保证金投入可转债这种抗跌品种也差不多。我目前还没找到和股指相关性很低,但是可以比较稳赚钱的品种。即便找到了,也很难避免极端风险两者一起跌。
所以,似乎该走另外一条路。就是不留那么多保证金,留足了大多数情况下够用的保证金,比如可以承担40%的下跌的保证金。然后就不管了。真的出现了极端风险,直接用闪电贷、快贷这种当做备用金去使用,极端风险一般不会持续很久。即便持续很久,贴水收益也可以覆盖利率。当然了,最大的风险,就是征信出了问题或者严查贷款流向。但是征信的事情我可以自己把控,严查贷款流向这个事情非常严重,但是我相信不可能在出现极端风险的时候取查贷款流向,只有可能在极端暴涨的时候查贷款流向。毕竟,这个时候贷款冲进去,本质是站在国家度的身边。所以结论似乎是可以不用保证金,而且还可以上更高的杠杆吃贴水。虽然贷款钱不多,但是给2手IM做背书似乎还行。
2025-03-31 17:33 来自广东 引用
1

a416236737

赞同来自: 一江一海一路

去年有一阵子有个普遍性的讨论,为什么沪深300多年不涨,原因分析中很重要一条就是总池子一直失血,无论是分红的钱不复投还是创始人新股高位套现都是这样。
最近看到另一个帖子说,近年来标普500回购的钱超过了标普500的利润之和,相当如用自己的利润买自己,大概可以认为不断在造血。
联想到可转债,大概是在不断的吸股市的血,下修的本质就是让股民给债民输血,回售也一样公司兜底债民,亏的还是有股权的股民。至于强赎,也差不多,稀释了股权。只有可转债上市的时候,股市吸了一下血,后面就是各种各样的还债了。
所以,可转债还是有的玩。

看了中美可转债的对比,真心觉得中国可转债市场对股民太不公平。
我选择不公平。

另外,小市值策略,吃贴水策略,本质都是因为没法做空导致的不公平。我选择不公平。

B股、H股的折价,QDII的套利也是因为管制外汇造成,我选择管制。
2025-03-13 15:46 来自广东 引用
0

a416236737

赞同来自:

有关贴水。
空想误事,回测赚钱。
滚贴水以后就只做近月合约。具体一点,合约出现负溢价率或者趋近于0的时候切换合约,实在不行就交割前两天。这样,基差收益计算也容易很多。
理由就是,实测了,这样最好。
理论是,时间价值在快到期的时候衰减最快。
2025-03-01 00:50 来自广东 引用
0

a416236737

赞同来自:

记录一下收益情况:
1月总收益-3%,期货部分-3%,股票部分1%。股票基本空仓,期货部分基本平。
2月总收益16%,期货部分33%,股票部分1%。股票仓位拉满,从期货保证金拿出来不少放到股票里。

股票持仓,三个账户:
1、可转债策略(2月3.98%);这个月可转债很有趣,低溢价因子大放异彩。我的策略几乎每天跑输等权,每天我微跌,焦虑。最后两个工作日,可转债普跌,我的策略逆势上涨,最后跑赢等权。总结来看,我的策略独立于大盘,好消息是不跟跌,坏消息是也不跟涨,只要不是大盘爆涨,都有超额。
综合来看,(1)策略与大盘独立(2)回撤不多(3)长期来看收益比较稳定,非常适合作为期货策略的血包,继续坚持。
2、小市值策略(2月3.75%);小市值策略跑输微盘等权,这个也没办法。。。波动有点大,不过也还行吧,继续坚持。不过后续需要继续思考。
3、抄底策略(2月1.35%);持有中概、白酒,潜在考虑对象红利地波、纳指、标普。暂时放弃资源股。持有中概是为了找给期货做血包的相关性低的标的才选择的,持有白酒是低估的太离谱了才选择的。回头看,白酒可能还是不选择比较好,低估回归的时间不太确定。纳指和标普高估,不选,但是以后跌下来作为血包很好。红利低波好东西,债性极强,等时机入场,白酒和中概可能都切换为红利低波。最终持仓是红利地波、纳指、标普。

期货部分:
继续吃贴水吧。
不过研究贴水的思路还要进化,继续思考。
这个月几个合约乱切换,貌似也没啥超额。
这个月IM涨了很多,不过纸上富贵,我的目的是贴水。
2025-02-28 17:52 来自移动 引用
0

a416236737

赞同来自:

近期的认知。
1、放弃了大市值策略,原因是收益率并不高且与大盘相关性也比较强,另外信心有所不足。
2、进一步思考和测算了超跌反弹。在大A,各股、各指数都有超跌反弹的现象,想做超跌反弹需要明确品种、买入点、卖出点。红利类指数超跌反弹的点相对容易判断,原因是红利可以看做另一种债券,债券超跌并不难判断。其他指数难以判断的原因是,超跌是否为行业普遍恶化难以判断,也就是是否真的是超跌很难确定。容易确定的是白酒、中药和资源股,这三类的行业相对稳定,超跌原因,前两者受金融周期影响,后者受工业周期影响。结合白酒、中药之前的涨跌情况,大致判断入手点并不复杂。资源股目前超出了能力范围。目前持有白酒(20250224),等待红利时机,中药如片仔癀大概170可入。
3、简单学习了期权的各类策略,初步判断不适合我。粗浅认为期权核心是对未来的判断,有舍有得,通过放弃权利金获得保险,或者通过收利金卖出保险。我所有策略的核心都是不判断,所以暂时不考虑期权。PS:之前觉得备兑策略和贴水有点像,仔细想来,震荡市,备兑策略涨幅吃得少,跌幅全吃,权利金未必赶得上涨幅,可能亏本。
4、关于贴水策略保证金。近期遇到期指连续上涨,保证金持续增加的现象。心中有喜有忧,期指上涨肯定开心,但是都是纸面财富,因为如果不到高估的标准,我会一直持有期指,近期的上涨距离高估还远远不够;大概率未来几个月会持续下跌,期指带来的浮盈都会消失。想到这段时间的期指上涨同时带来保证金的上涨,能否利用保证金的短暂充盈赚点小钱,毕竟大概率要还回去。需要一个回撤很低的品种。目前不知道做什么,似乎只有逆回购符合要求,可转债貌似也行。
5、大方向坚持吃贴水为主,各种小策略提供保证金。各类小策略的一个核心是与主策略相关性低一点。最近想到其实可以用QDII做补充,纳指和标普都有现成的ETF,虽然费用略高,但是终归比现金强。兴致勃勃买入,一周后发现两者均在历史高位迅速卖出,略有盈利。同样的思路买入了中概互联,狗屎运不错,赶上了连续上涨。所以目前的小策略是 可转债+小市值+超跌反弹(白酒、红利、中药、资源)+低相关性(中概、标普、纳指),其中中概同时满足低相关+超跌反弹,非常满意。按照我的回测,小市值最大回撤30%,小市值20%,超跌反弹20%,低相关性20%,勉强可以用。
2025-02-24 10:12 来自广东 引用
0

a416236737

赞同来自:

@聪明豆
那得是多大的资金量呀,散户就是看到并且抓住了机会也不过是多赚些钱,财富自由距离太远呀
那个人受了情伤,赌博发泄式的投资,基本上都是单吊一只个股。本金不清楚,但是接近40岁,单身租房年薪50万以上的老哥本金应该不少。
2025-02-05 14:38 来自广东 引用
0

聪明豆

赞同来自:

@a416236737
迥然不同的投资思路。
春节和多年老友一同出游,老友名校毕业,上市科技公司中高层,一直走在时代前沿。比如我看Deepseek无非是自己使用一下,思考一下未来AI的可能方向。老友则是把论文读完,然后思考技术层面的独特性等。
前几天酒后微酣,我们破天荒的第一次聊起投资的事情,发现事情很有趣,我们的思路完全相反。
我这边是妥妥的弱者思维,我不看好任何公司,因为我看不懂,我相信大户和基金经理的定价能力远强于...
那得是多大的资金量呀,散户就是看到并且抓住了机会也不过是多赚些钱,财富自由距离太远呀
2025-02-05 11:29 来自天津 引用
1

a416236737

赞同来自: 好奇心135

迥然不同的投资思路。
春节和多年老友一同出游,老友名校毕业,上市科技公司中高层,一直走在时代前沿。比如我看Deepseek无非是自己使用一下,思考一下未来AI的可能方向。老友则是把论文读完,然后思考技术层面的独特性等。
前几天酒后微酣,我们破天荒的第一次聊起投资的事情,发现事情很有趣,我们的思路完全相反。
我这边是妥妥的弱者思维,我不看好任何公司,因为我看不懂,我相信大户和基金经理的定价能力远强于我。所以别说指定公司,指定行业我都很少碰,ETF尽量宽基,其他策略也是无视行业。
他则是妥妥的强者思维,他只投资自己行业的公司,对一级市场特别感兴趣,他觉得大户和基金经理都是门外汉,完全不懂哪个公司有真本事。不过他目前分身乏术,这方面没有深入思考。聊了策略容量问题,我的策略容量超级大,反正我看不到我存在触及策略容量极限的可能。他说他那边一级市场的策略容量不大,稍微大一点的基金就会陷入没什么可以投资的困境。
另外就是关于时间如何使用的事,我在国企时间不值钱,有大把时间思考投资的事,核心目标是提升收益率,也是因为即便把时间投入本质工作,收入也不会有多大变化。他时间很宝贵,核心目标是通过工作和股票继续积累本金,投资的事情暂时思考的不多,基本就是比理财高一点。我们都选择把时间投给收益更高的事。
至于未来的目标,他的想法就是积累资源,等待,如果风来了,自己出去单干。我的想法,就是千方百计维持一定的收益率,尽快积累复利。
聊完想了想,觉得我们都挺好,都守住了自己的能力范围。

PS:小八卦,他手下一名员工,在24年AI热潮中,果断根据自己看到论文的情况投资美股,大概是哪个公司相关的论文写得好,就买哪个公司股票,基本上2-3天后那个公司就会暴涨,那个人一年左右就财富自由离职了。
2025-02-04 09:51 来自广东 引用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25-04-09 21:50
  • 浏览: 3287
  • 关注: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