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投机与骗局》一书的笔记

读《投机与骗局》一书的笔记
投机产生的原因

骗局的策划人在画饼,许诺一个美好的未来或者不错的回报,不明真相的群众被吸引,不停买入,价格推高,策划人和明智的人及时退出,傻子后知后觉,醒来一地鸡毛。一方在精心策划骗局,一方贪图小便宜、贪图赚快钱,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民间借贷、原始股、麦道夫骗局、庞氏骗局、南海泡沫、郁金香狂潮等,莫不如此。

如何识别骗局

常识足矣。

问问自己,辛辛苦苦地做本职工作很久,有没有赚到大钱,凭什么做一个不熟悉的东西,就可以短期赚快钱。

问问自己,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有多大可能性落在自己身上,就算是馅饼落在自己身上,接得住吗。

就像作者说的:金融求偿权一旦产生、存在,仿佛就迫不及待地希望主宰自己的生活,远离它们赖以产生的基础资产。问问自己,那个东西真的值得那么多钱吗。南海公司用帆船做远洋贸易,九死一生,船顺利回来则大赚特赚,船失事遇险则血本无归,生意都还没做成,股票就卖得那么高,划算吗。一棵上好的郁金香球茎可以换12英亩建筑用地,水手吃掉的球茎可以使整条船上的水手舒舒服服地生活12个月,郁金香球茎值那么多钱吗。

看着这些陈年旧事的时候,我们火眼金睛,我们的常识发挥作用,我们的理性发挥作用,一眼辨真假,一副很聪明很明智的样子,当我们置身其中的时候,理性落了下风,不理性占据了头脑,总想着赚一笔额外的钱,总想着捞一笔就走,实际上,尝到甜头以后,我们就不舍得离开,掉到钱眼里头,我们就很难摆脱这种诱惑,就像一个赌徒上了赌桌,要么钱输光,要么赌场关门,否则不会离开。

人很容易遗忘,历史故事、他人故事,初闻时,受到震动,时间一久,抛之脑后。16、17世纪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狂潮,17世纪末发生在苏格拉,19世纪发生在英格兰。类似的,高价兰草、天价普洱茶等狂潮,发生在21世纪的中国。

总有人想设局骗取别人的钱,总有人想不劳而获赚快钱,这两种人碰到一起的时候,骗局启动,有时是通过金融产品,有时是通过商品,这是一个永恒的死结,无解。鱼儿不知道诱饵下面隐藏着鱼钩,偶尔碰到食物,以为自己撞大运捡到便宜,妄图饱餐一顿,结果成为钓鱼者的盘中餐,一条鱼儿上钩,还有更多的鱼儿上钩,钓完一次鱼,下一次还可以钓鱼,同样或不同样的地方,此时或彼时,同样的故事,相似的剧情,不停地发生,是钓鱼者太聪明,还是鱼儿太蠢。

如何避免被骗

用常识去判断,不合常理的,十有八九是骗局。

远离危险源,不懂的东西,坚决不碰。

贪小便宜往往吃大亏。

保持清醒,保持理性。

笔记

赚钱的路径是:一定数量的钱→投入→某项事务→换回更多的钱。钱是怎么赚的,收益有多少,风险有多大,赚钱的可能性有多大,亏钱的可能性有多大,诸如此类的问题想清楚,这是凯利公式。

用巴菲特指标评估整体市场的泡沫程度是有意义的。可以这样理解,总市值/GDP=A,假定用GDP的10%表示全社会的总利润,假定上市公司的总利润占全社会总利润的30%,则总市值/总利润=总市值/(GDP×10%×30%)=33A。

在南海泡沫危机中,英国政府的做法是尽快解决危机,同时,坚决惩处害群之马,限制出境,把他们的财富留在国内,收缴个人财产,只留下必要的生活费。损害了公众利益,就得处罚,虽然当时并没有相关法律依据,但还是进行了处理。对比一下,在房地产公司暴雷、理财公司暴雷、房子大面积交付不了等等事件中,法律保护了谁?是谁应该站出来主持公道?
发表时间 2024-06-01 10:22     来自重庆

赞同来自:

该问题目前已经被锁定, 无法添加新回复

发起人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24-06-01 10:22
  • 浏览: 621
  • 关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