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股东中国信达,实控人是财政部,公司经营多年,也没什么违规的事情,真正的根正苗红。通过资产赠与来保壳,本身也是规则内允许的,不少公司都用过,实在是看不出来有啥毛病,在我的认知里面,保壳是极大概率的,但同达终究还是倒下了,还倒得这么的猝不及防,可能还有相当多人准备年报前再避避风头,结果直接就闷杀了,谁都不许走。
我中间也多次持有同达,而且每次都还赚了钱,每次下跌心里嘀咕时,都想着这么粗的大腿,大股东有意愿有能力有实力,合规的保壳手段,怎么会保不住呢。当然3月底的第三次问询时,我还是有点怕了,隐约觉得有点揪住不放的感觉,但当时大家都说是利好,属于不痛不痒的问题,股价也是走了三板,我也就跑了,如果当时没有盈利而是亏损的话,很可能没办法割肉,死扛到最后看底牌,彻底完犊子的节奏,只能说走的狗屎运。
同达最后还是倒在赠与资产收入确认的会计处理上面,实际上从会计准则来看,收入确认本身就是比较模糊的,实务当中也是各种处理方式都有,一般也没那么较真,但交易所真跟你较真起来,会计师事务所先怕了,本来可以早早保壳的,你非要11月底才并表,要是年初1月就并表了,人家还能找到毛病?极限操作多了,自然会印证那句老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另外一个角度看,同达的倒下也有它的正面警示意义,这样一个buff叠满的上市公司,最后都倒了,那今天还有好多的问题公司,比比同达,再照照自己,凭什么能活?
我中间也多次持有同达,而且每次都还赚了钱,每次下跌心里嘀咕时,都想着这么粗的大腿,大股东有意愿有能力有实力,合规的保壳手段,怎么会保不住呢。当然3月底的第三次问询时,我还是有点怕了,隐约觉得有点揪住不放的感觉,但当时大家都说是利好,属于不痛不痒的问题,股价也是走了三板,我也就跑了,如果当时没有盈利而是亏损的话,很可能没办法割肉,死扛到最后看底牌,彻底完犊子的节奏,只能说走的狗屎运。
同达最后还是倒在赠与资产收入确认的会计处理上面,实际上从会计准则来看,收入确认本身就是比较模糊的,实务当中也是各种处理方式都有,一般也没那么较真,但交易所真跟你较真起来,会计师事务所先怕了,本来可以早早保壳的,你非要11月底才并表,要是年初1月就并表了,人家还能找到毛病?极限操作多了,自然会印证那句老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另外一个角度看,同达的倒下也有它的正面警示意义,这样一个buff叠满的上市公司,最后都倒了,那今天还有好多的问题公司,比比同达,再照照自己,凭什么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