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2年投资收益
22年基本没写几篇文章,主要是因为今年自己投资做的很迷茫,能力圈范围内没发现太多确定性机会,不想把瞎蒙的观点拿出来坑大家。果不其然,个人账户全年巨亏9.85%,年中最大的亏损高达25%,不过幸好只坑了自己没误导太多人。二、22年得失回顾
今年权益市场可以说是地狱难度,以自己的菜狗水平,能把握的投资机会也就有三个:4月上海封城恐慌、11月初的中外宏观政策形势逆转、12月初的疫情复苏,可惜三个机会都意识到了,但是都没有很好的把握住,只能收获一堆教训:1、浮亏过大,风险额度用尽限制抄底计划执行
年初自己的账户就过度集中于港股,3月份刘鹤总喊话支持平台经济后,错估了形势,冒着大股东清仓式减持和美元加息的风险过早抄底了大量腾讯,造成10月底账户出现了巨额浮亏。其实10月底的时候腾讯港交所这些港股肉眼可见的低估,美国CPI见底,缩进周期也有望结束。但是因为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股市,虽说留了不少现金,当时也想了很久,最后还是不敢抄底,错过了翻身的最好机会。2、牺牲收益去降波动是有必要的
很久以前就纠结过一个问题:是否有必要以牺牲收益为目的去降波动?因为降波动是要付成本的,完全不控回撤、越低越买肯定是收益最高的方案。今年交了这么多学费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答案、试出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对我自己而言,预警线大概就是总资产亏损20%左右,当亏损幅度超过20%时,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家庭资产的安全性就会受到威胁,这个时候即使出现机会,也不敢抄底了。
因此,控波动是很有必要的,前期亏损的少,后面才敢安心抄底。
3、战术胜利不能弥补战略错误
22年虽说困难,但是小机会其实也抓住了不少,不过这些战术上的胜利完全不能弥补战略上的亏损,在确定性高的主线上仓位过低,在确定性低的机会上去仓位放的过重。虽说A股仓位早早做了保护,但在重仓港股的仓位控制上出现却重大纰漏,部分个股陷入红眼赌徒式的情绪化补仓,造成后面陷入风险额度用尽的被动局面。
4、过度无效关注,忽视重大因素变化
今年做的晕晕乎乎,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过度关注于一些短期的、影响比较小的次要因素,或是陷入市场涨跌,而忽视一些战略性重大因素的变化。什么是重大因素变化:比如宏观政策反转、行业景气度逆转、全球流动性、影响规则的政策(比如打新新规)等等,明年要更加关注。
三、23年投资展望
1、机会在权益,疫情复苏主线仍有机会
无论A股港股美股,23年权益大概率会比今年好做,明年是换届后的第一年、是疫情结束后的第一年,是美元全球收紧结束的第一年,政策大概率会从政治稳定和疫情防控转向经济建设,大环境下权益市场天时地利人和。我自己的账户23年仓位上会向权益倾斜,具体产品上可能直接用远期虚值看涨构建。各板块中疫情复苏的确定性比较高的,12月以来,和疫情放开直接相关的一些行业已经炒了一波,而且有些炒的有点夸张了。不过还有一些行业和疫情间接相关,没大幅炒作过,虽然也受疫情重创,但弹性很好、疫情结束就能复苏、最好是疫情期间行业集中度提高的公司,未来可能是接续炒作的方向。
2、期货贴水已尽,多头替代不如期权
IC、IM的贴水基本上没了,别再抱着股指吃贴水了。如果只是看上了杠杆节约资金,不如用期权做多头替代,更省资金而且更加灵活。不过做期权思路一定要简单清晰,很多时候容易做乱了,我自己这块就还有挺多提高空间。
3、转债目前估值合理,可上可下
转债年底跌了一波,很多转债的性价比已经不错了,与个股相比,散户买转债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容错率高,回撤小。深刻理解转债市场散户、机构、游资的风险偏好、投资思路的区别,理解公司管理层、大股东、小股东、转债持有者的利益关系,理解转债规则是我认为转债新手值得研究的几点。
4、结构化产品不如自己构建
期货贴水收敛以后,香草、多倍看涨等几个结构化产品的条款性价比就不高了,而随着500和1000期权的上市,结构化产品远不如自己用期权构建,更加灵活方便低成本。2023.1.2
豆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