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户总体侥幸跑赢了上证指数,略微超过余额宝收益。完成了不亏损的年度目标。
各个策略上,A股集中持仓,全年持仓不超过3支,低位买入持有搏反转和波动,运气好年底旅游脉冲行情,总体获得了约30%的收益。总结就是,做好计划,用条件单来控制冲动交易和随手单,降低看盘时间和情绪影响。
以且慢为代表的ETF跟投-15%左右,基本就是β收益,略高于沪深300的-22%,好处是不用管,平时如果工作忙就可以安心的扔那,过往几年都有年化8-10%左右的收益,今年应该是组合踩了中概互联的大坑。在后期投资能力增强、有效策略更多的前提下,考虑这部分资产的重新配置。
港股方面,本来拿来打新的账户,草率投资录得了约-26%的收益。主要是创新药18A的大饼和腾讯、泡泡玛特,香港市场的残酷给韭菜上了深深一课,一度跌超60%,原来加的一点点杠杆也因为抵押物可按揭比例的极速下降导致杠杆比例失控,最终导致情绪失控不敢在计划的低位加仓,错失了一波大的反弹行情,如200的腾讯。在杠杆的使用上,需要谨慎再谨慎,算了,水平不行还是不要用了。美股试验仓在雾芯科技和哔哩哔哩上亏得一塌糊涂,幸亏金额不大只是玩票,以后不懂不做。
今年的重点是地产垃圾债,总共参与了11个名字,目前持有不到20支,除了已退出的几支做了结转,已经停牌的没有做重估。原先以为对很多地产公司认知会更深,信息上也略微有些优势,但在SM上栽了个大跟头,上海的黑天鹅封控把原来的逻辑都打破了,反正人算不如天算。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塔勒布的反脆弱逻辑,以及中国海大佬的低价分散策略实操。各种打脸之后,索性意外的碰到了龙光的10万小额刚兑。因为子弹已经打得差不多了,考虑到还要搬砖,还是以(被迫)持有到期为主。未来兑付的资金,不预测,按定的两个策略标准继续执行就行了,达不到就躺平。
总体而言,还有很多要调整的地方,可能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了控制情绪这一关键要素,以后要提前制订策略和机制对自己多做约束。展望明年,需要多学习和思考,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实在不行躺平好过乱来,收益能超过今年就是胜利。
赞同来自: steven1521
1、现金18块(票面18%),总额不超过8亿,对应上限44亿票面;
2、转股,增发4亿股,每100元转13.5股、对应转股价RMB 7.4,装信托并在12个月内处置完毕,对应上限30亿票面;
3、服务信托对应特定资产收益权,每100元置换35元信托份额,预计存续4年,底层是河北的非标,对应上限41亿票面;
4、全额长展期,至2034年6月,首付1%本金,5年后即2029年12月开始付息,利率降至1%,不设上限。
留债10年的就不用想了,鬼知道后面会不会继续展期;特定资产收益权看上去35%的回收率,但底层能收回多少还不一定,打个5折也不一定;转股目前市场价HKD 2.6,考虑到后续大环境和冲击成本,按现价回收率30%砍一半也就是15%。所以看上去综合回收率大概15%左右,跟之前市场的传言相契合,低于停牌前大概18左右的二级市场成交价,所有人基本都亏肿了吧。
大概付了8亿现金,就解决了115亿的债务,总共也就剩155亿的债券余额,削得干干净净。简而言之,赖账是利润最高的生意了,后面的开发商大概率有样学样。公开债市场对发行人的监管也就这样了,申请破产重整也不用想了,协议重组就是无限耍赖模式。事实上,对地产行业的放松和支持政策在一步步加强,行业在逐步磨底,在回暖前加紧甩掉历史包袱是当下开发商最紧迫要做的事。看上去终归债券投资人要倒在黎明前。
随着保利发展的几天连涨和市场的普涨,权益持仓今天年内新高了,但仍不足以弥补垃圾债计提的账面损失。而另外相对乐观的一面是,随着股票的上涨,地产商境外债务重组的转股方案回收率直线上升,重组通过的预期提升,如旭辉近期就表示重组方案获得了AHG的通过,那么债务负担下降后存活的几率在提升,境内债回款比例和可能性也应该有所改善。微观上讲,最近想用今年回收的现金再收一笔债补一下仓位,但经过几天货币中介最终都没谈成,卖家最后都不给了,而且违约债的供给似乎也下来了。或许是债券持有人的预期也都在改善,但客观的讲基本面短期并未出现实质性的转优,还有待观察,所以买不到就买不到了。最近几个月的垃圾债持仓和投资是特别压抑的,现金流肉眼可见的变少且未来的不确定性极具放大,希望一年后再看,已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现在还能付息的是极少数了,本月仅仅收到了远洋几支债券的利息,今年可能还能收到旭辉的分期,其他的应该也不大能指望了。坊间流传了降存量房贷利息的消息,对个人来讲确实是好事,对地产公司来讲似乎没太多直接影响。接下来能做的也就是继续等待继续熬了。
赞同来自: starcai
地产销售市场似乎并无丝毫好转,经营性现金流很明确的在萎缩,能活下来的都是能融到资的。连保利这样的央企一哥,分个红都抠抠搜搜,硬是拖到了7月底,可见一斑。好像近期没有听到什么好消息了,周边弥漫着一种阴郁的气氛,投资的在亏钱、打工的在降薪、还没轮到的也在瑟瑟发抖;自然商场里面人流减少,大家都不敢消费投资了,预期不好必然要储粮过冬。除了金字塔顶端的不受影响,该花照样花,体现在地产行情上就是一线城市豪宅不断刷新销售纪录、而500万量级的房子则接近彻底卖不动了,而同样地段类似品质的新房去年还是开盘即售罄。看看这场寒冬能有哪几家能活下去。
中骏还是展期了,3年,通过应该没什么悬念,最终还钱应该也问题不会很大,毕竟欠的并不多,只是不想还罢了。
融创的展期方案通过了,兑付周期并未整体拉长,6月应付的款项延期到了12月支付。A组在12月有一笔付息和15块的还本,能否还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龙光的展期方案也还是都过了,除最后通过的1805在下周会先付3块多的利息外,其他券年内只有0.2%的本金。总体而言还款周期未明显拉长,但年内的利息支付被延后,明年面临AB组的集中兑付,目前看起来也是不容乐观,也许是观望市场行情是否有转变的权宜之计。但在当下政策频出的情况下销售仍然不及预期,开发商的现金流确实也在捉襟见肘的处境之中。
金科终于出了公告,投票让托管券商代为申报债权。之前虽然朋友帮忙代为做了申报,但过程确实也很麻烦,后续如果再有破产重整需要做申报确权,能券商代劳就简单多了,毕竟手里一把垃圾,想到要一个个弄还是挺头痛的。
赞同来自: starcai
旭辉在本月底的两笔分期2001和2103公告要用足2个月的宽限期,目前看起来今年内旭辉应该会一直在宽限期内完成付款,直到第一笔大额也就是2001在12月的最后一笔宽限到明年2月后再看市场情况了。另外一个看点就是7月的中骏,虽然境内总共只有2笔差不多10亿,但不到50的价格,体现出了对老板还款意愿的不确定,毕竟还与不还,似乎对老板都影响不大。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当时当下,信守承诺确实是稀缺品。
市场消息,万科获得招行的200亿贷款审批并已落地100亿,拿的是万纬物流的股权质押,后续还有600亿的银团在落实中。从总对总的授信模式到项目制抓抵押物,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做给自己找抓手,万科也终于从VIP跌下跟普通房企享受一样的待遇了。无大股东实控人的管理层管控模式,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创始人控制,则代理人问题十分突出,管理层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的小团体利益而非公司或者股东。具体表现就是,想到说到却做不到,决策命令做不到上行下达,诸侯割据一盘散沙,危机来临反应还不如一些“一言堂”的国央企。
关于国企和城投平台的一手房收储,值得持续关注。就像打牌,ZF在一张一张出。折价收购+资产生息+降息预期,前期的财务补贴扛住错配,直到后期租金上涨或者融资成本降低实现长期的财务平衡,这些当下的单体赔本资产或许在未来能成为地方资产负债表最重要的价值锚。长租房作为一个资产类别,需要的后期CAPEX投入和管理强度,在地产领域内都是想对很低的,现金流的稳定性也是相对容易保持的,容错率远高于商场酒店写字楼。大帐算得过来,效果是需要长期慢慢体现的,但短期怎么定价确实是考验地方政府的兜底能力和执行能力。定价太低起不到托底市场价格的作用,定价太高容易在一定时期内被审计和内控问责“国有资产流失”。整个存量市场或许将迎来最大的单一玩家,起到一定的长效价格稳定器的作用。
赞同来自: starcai
二级市场给了迅速的反馈,地产板块股票大涨,连保利也意外涨停,情绪是彻底起来了。债券市场略微有些不同,还没暴雷的万科,远期债券从最低50涨到了70 ,大概也就是两周时间。还在交易所买卖的旭辉,价格并无太大变化。而固收交易的展期债似乎很寡淡,不具备参考性。周中晚上接到了龙光债券的管理人招商证券的电话,大意是告知利息展期10个月,如展期成功,龙光确实有类似美元债的债务重组意图。不无恶意的讲,如果没有约束、不用被破产和追责,对于民营地产老板来讲,在二级市场低价收债是最好的生意,比干开发利润高多了,而且后续进可攻退可守。时间也是部分地产垃圾债投资人的软肋,私募新规可能也会导致部分小投资人被迫离场。未来市场怎么走,还有待观察。
现在大概最激进的那批地产垃圾债投资人,对再投资也都在悲观的掂量或者新增现金流枯竭了。现在所有的展期,都只是权宜之计,销售起不来、看不到发展和持续经营的希望,民营地产老板们大概只有赖账和弃船,毕竟赖账的利润率才是真的高,目前看起来也没什么惩罚。也许这也是最近暴雷地产股大涨、甚至涨幅远超过优等生的原因,赖账消债后股权更值钱了。市场恢复了正常的流动后,销售在新的平衡状态达成,民营老板们才会真正审视,该不该还钱的问题。守住信用慢慢还钱争取东山再起的机会、还是赖账消债放弃未来发展的可能,需要等到决策依据更加明晰,目前最好的策略就是苟住,或者说,“蹲下”。
好的一面是,近期杭州西安限购松绑、以旧换新等等政策一直在出,限制性政策就差几个一线城市的全面松绑了。主动收购存量激活市场、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可能也会在试点之后更大范围推出。保交楼到明年应该差不多完成了,开工量的下降和需求的回暖应该会达到新的平衡点。看到大佬的观点:从越跌越不买到越跌越买的临界点,也许在租金收益率至少超过长期国债的时点。个人认为这个逻辑是站得住脚的,这个时候国资机构差不多能进场了,因为租金能够覆盖融资成本,长期房租还能温和通胀就能维持住;城投或者超级AMC作为一个新的买家进场给市场注入了流动性,资产+信用简直是银行信贷支持的完美对象,权益部分的直融在杠杆加持下应该也不难,财务模型是跑得过去的。看看这种情况会不会发生。
未来活下来的开发商们也许会重新审视企业的杠杆和流动性的平衡,生息资产的开发、持有经营和盘活也许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地产商的发展模式和竞争生态也许会重构。可能到明年就逐渐清晰了。民企垃圾债+头部央企股权的杠铃搭配,结局应该不至于特别差吧。
近期还有一个可能加剧垃圾债流动性问题的点,私募新规试点管理办法发布了,从2025年1月1日起,500W净值以下的存量账户面临清算的风险,会导致部分账户需要出清持仓,但本身大部分垃圾债就没有流动性,可能导致价格进一步压低和账户净值螺旋下降的负循环。不过,停牌债和没有买盘的债处理不掉又怎么清户呢?
保利发展最低跌到了7.74,分红0.41,周五终于随板块大反弹8%到了8.64,之前低价的时候分红也有5%出头了。管理层在业绩交流会自己也说了,2022年之后拿的地毛利率超20%,前期低利润的存量已经清得差不多了。乐观点看,随着保交楼到明年逐步进入尾声,活下来的公司业绩会逐步释放,并慢慢走出低谷。还有一些好的声音,比如之前最早唱空恒大的瑞银香港分析师出报告看多明年的地产,南京买房送户口等政策支持,一线城市豪宅盘销售依然火爆。市场需要等待新的平衡达成,信心、需求和购房能力终究会慢慢恢复,回头看,也许并没有现在大家想的那么悲观。
这大概也就是现在的困境,因为要保交楼,所以目前都没看到债权人针对开发商走的破产重整程序,以固化和保全债权;而债务主体一直处在现金流出的状态,要付税金、员工工资运营费用、工程款、各种应付账款,加上资产价格下跌导致净资产在不断贬损,那么债权的价值是一直在被侵蚀的。如果普通债权和抵押债权都只能是展期,甚至连利息都收不到,那么实质上已接近于劣后的股权投资人了。最终的出路,可能还是市场回暖、资产价格稳定甚至回升、企业得以持续经营,从而有少数企业能够走出困境。
金地公告,已偿付完毕一季度所有的公开债务,今年应该没有大的忧虑了,确实是超预期;董事会也发生了改组,原来管理层的董事席位被生命人寿取代了。万科还在风波中,传言800亿的标转非标的操作从银行的角度看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增加了抵押物。
招商蛇口发了年报,营收下降4.3%但归母净利润增长48%,跟保利发展比那是炸裂,但股价也就是个冲高回落。持有的保利发展则一直在9-10元之间波动,估计市场转暖之前也就这样了。
大概万科的堕落动摇了所有人的信心,在债务危机导致的缩表和螺旋下坠中唯有外力的干预,才能帮助地产公司脱离死亡螺旋。唇亡齿寒,下一个轮到谁,背靠亲爹的央国企们也是惴惴不安吧。股票上也反映出了担忧,头部的央企地产公司如保利、招商又跌到了低位。保利的回购结束了,最终落在了预告金额的下限10亿;大股东的增持时间过半,目前也是落在下限值。大概还要等等看,现在大家心里都没底。反映在投资端,与地产公司投拓交流,拿地变谨慎了,虽然手头还有余粮但都量入为出不太敢花了。也许大家都在等那个临界点,撑到那个不需要保持定力的时候。
目前为止,展期过后还一直在按时还本付息的大概就是旭辉了,今晚收到2101的1块钱本金和利息,变盘点应该在12月,20旭辉01最后一笔85块的本息,旭辉第一次要真正进行大额的还款。6月则是龙光和融创的节点,要看大势了。
今天1-2月的销售数据也出来了,销售额同比就是40-50%的跌幅。地产销售差、经济环境差、大家收入差、消费差且没钱买房、土地财政差,继续负向螺旋。同样的,香港房价持续下跌,港府放松了所有“辣税”,鼓励买房。有人说北上也该跟进全面放松限购,不过现在早已经不是放不放松的问题了。
前天reorg爆出万科的负面消息,郁亮带着监管跟资方谈保债的二次展期,去年底已经展期过3个月,涉及金额约300亿,并且在之前出售万科七宝广场剩余股权给领展的基础上继续卖泊寓的股权。卖资产回收现金、债务展期维持融资现金流,都是在市场下行环境下的保守措施,不知道是否会让这家曾经的头牌房企也坠落下去。固收市场今天已经看到YTM 25%左右的报价,还有一年半左右到期。不知道是否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也成为行业真正的转折点。地产垃圾债已经进入垃圾时间,如果以后能按策略标准买到万科,也是见证历史的时刻了。
大A在节前应该是触底了,小票的流动性危机暂时大概率解决了,但最后一刻还是没下手抄小票,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卖,也做不好短线。今年主要还是安安心心抱着大保利,看看能不能喝到点汤。港股已先开市,创新药和地产都有反弹,明天大A应该也能领到红包吧。心态上要调整好,是熬过去还是躺过去,最终都是过去,选择在自己。
另一方面,政策的支持力度还在提升,地产白名单出炉,但是以项目支持的形式,延续了救项目不救企业的思路。但从陆陆续续公布的项目名单和新闻来看,除去国企,暴雷民企的项目也都包含在白名单之中,多的如融创已有90多个项目纳入第一批白名单中。也许对部分民企而言,多了个喘息的机会,也就多了活下来的一线生机。
大A依然拉垮,有汪汪队托底的上证也有效跌破了2700,从雪球敲入到转融通和质押爆仓,鬼故事一个接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到头。浦东机场从禁止网约车接客到被网民声讨放开,也就几天时间,体现的是公信力的丧失和对XX的不信任,这玩意从前年鸳鸯锅关三个月开始就大概彻底没了,大A的越救越跌和房地产市场的利好免疫,也是当下民众丧失信心的恶果。唐史主任用文言文写了一篇帖子,好几个人转了来看,大概是讲从历史变迁回顾出三个因素可以预判时代的衰亡,真的不能对号入座,否则后背发凉。
央行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新规,经营性物业贷的用途得到拓宽,可以偿还自己和集团及并表子公司的相关贷款,包括公募债。这块可能对一些还有较多存量及在开发商业的头部开发商有利,对已经暴雷的各位,无效。
周末广州又率先出楼市新政:120平米以上住宅不计入购房套数,已有住宅对外出租并备案的不计入套数,名下房源计划挂牌出让并登记备案的也可减计持有,商办产权不再限售。言而总之,就是全方位放松限购了,打响了一线城市放松限购的第一枪。后续大概率深圳要跟进,再就看北上了。地产能不能稳住、经济能不能起来那就要再观察了,但是政策意图在地产的需求端放松也算是诚意十足,主观意愿上不再拼命打压房地产行业了。
国资委发文将研究央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纳入负责人考核指标,如果能落地,对央企的股价是实实在在的利好,毕竟央国企的负责人的升迁是实实在在跟国资委订的KPI挂钩的。保利发展连涨3天,之前9元以下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底部了,业绩预告公布后本周公司的股价明显上升,与公司回购和大股东增持关系密切。后续有机会复制过往3次增持公告后的走势。
周初指数2次跌破2800,看到论坛上佛系投资、骆驼等几位大佬抄底期指,雪球爆仓的事件驱动投资方式值得学习,后续需要拓展一下能力圈,把股指期货和期权逐步纳入投资范围。
赞同来自: exunsoft
保利今晚发布业绩快报,营收增长23%,但利润下降30%,每股收益1元,但分红比例由30%提升到40%,按当前8.8元左右的股价,分红率大概4.5%。总体来讲,2023年结转的营收和利润应该是2020-2021年拿的项目,当时土地市场还是比较热,这次保利也是首次计提资产减值,算得上是一次财务洗澡。由于业绩快报发布前十日不能增持和回购,近期的价格走势也反映出了预期,从12月12日的增持公告发布到现在也下跌了10%多了,我理解算是price-in了。也许短线还会有下跌,但作为对冲的是增持和回购可以继续护盘了,计划增持2.5-5亿,目前才买了1.5亿不到,增持平均价格9.6左右。
偏积极的角度看,公司还是在挣钱的,而且2022年到2023年在高线城市拿的地是肯定有利润的,而且利润应该还不错,只是当下还没有结转。未来地产行业供给侧改革进程更加深入后,头部玩家的利润率会逐步提升,在报表上的也会慢慢体现出来,在经营性现金流和融资性现金流两头都有体现:获取土地价格的下降导致项目净利润空间的抬升,以及头部央国企整体融资成本的下降,估计2023年融资端普遍有100个BP的下降。行业整体趋势虽然不好,但马太效应更明显了,对头部玩家并不一定是坏事。个人而言,本周已经铺好首批仓位了,接下来是条件单越跌越买,做好长持的打算。
A股本周四破了2800又拉了回来,港股则继续大幅下杀,没想到十八层地狱下面可能还有十八层,真是选择大于努力,亏麻了。
赞同来自: steven1521
21旭辉03还了2块本金,目前为止,旭辉都还在正常还本付息,境内交易所交易的价格都在25元上下,成交寡淡。 目前还在正常履行展期方案的主体,应该只有旭辉和碧桂园了。旭辉境外也公布要重组美元债,展期2-9年,预计消债50%。倒是金地短久期的债都比较稳了,今天21MTN001公告打款了,记得去年10月最低到过20块。
远洋地产再次展期,到期的1805二展30个月,未到期的6支公募债在原到期时间上展期30个月,无小额,有期间付息和部分还本,15个月后每3个月按5%、10%、15%、15%、20%、35%的节奏还本。2024年全年仅6月30日有一次付息,后续还款要到2025年下半年才陆续开始。补充了项目还款来源,但后续能不能按计划还上还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看起来也算是一次全面重组了。
龙光的境外美元债重组通过,给了15元现金选择、优先票据+可转债、全部可转债、9年长期票据四个选项,本金66.49亿+股东13.46亿合计约80亿美元,预计消债比例40%左右。之前境内的200亿公开债完成了重组,4年还剩下3年,A/B组今年下半年就开始要还本金了。本周通过中介锁定了一笔C组的交易,除非有AB组的机会,后续应该很难再买了。龙光大概是继融创之后第二个境内外全部重组完成的,希望能如约走下去。
虽然大A持续新低,但开年个人股票还不错,最大持仓的旅游股沾上了尔滨概念爆炒,持仓快三年全部获利了结,后续也许还能疯,但是自己没有能力从头吃到尾。新上市的城投宽庭保租房REITs上周五第一天上市就暴跌拉起,今天进了点仓位,后续看看有没有绿鞋护盘。凭过往经验和感觉,资产本身应该还是不错的,To C的业务相对而言现金流应该还是比较稳定的,加上资产在上海安全垫还是有,保租房运营难度本身不大出租率不大可能像产业园那样大掉,大宗市场还是有不少资金在追逐。按套利的思路来的,如果后续再大跌还会继续买,当固收配一些。另外考虑买点保利发展,上个月大股东增持和上市公司回购的公告出来后又跌了10%左右,历史上有过三次回购都翻倍了,虽然有点刻舟求剑,但是如果最后地产行业只剩下五家公司必然有保利,目前接近5%的TTM股息率也算是一点心理支撑。
没想到的是,也算扎扎实实记录了一年,回头看很多判断过于乐观和草率了,好在还活着就有机会。觉得可以写的东西并不多,索性就把帖子的标题改改,继续在后面记录吧。希望新年不亏钱,收益好过上一年。
A股由于主持仓小市值旅游股,获益与行业复苏和基本面困境反转,总体组合取得了正收益。
港股方面,随着整体市场的跌跌不休,受累于美元加息、香港市场的边缘化和港股的流动性缺失,不能盈利的18A股票都再次跌入深渊,其他持仓如腾讯、龙湖也没有能站起来的迹象。
最大的收益来自于垃圾债策略,获得了龙光、融创的小额刚兑和宝龙为首的部分分期兑付;但错失了碧桂园的机会。最大的教训是,账户要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按照展期计划回款已变得越来越难,没有现金则会永久性的丧失机会。目前已达到目标持仓,需要调整好心态、控制节奏,在账户投入硬约束的前提下,继续坚持低价、分散的原则,近期搏小额兑付、远期低价配置仍然是有效的。
展望2024年,相信国运,终将否极泰来;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挣钱。仓位水平一直接近满仓并已做好布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信念、做好应对、笃定未来。
龙湖和新城在中债增信的支持下发出了新的中票,碧桂园刚兑了22碧地02,这支也是有加CDS的票据。金地短久期的2001又反弹到了70,市场的波动依旧。A股还在三千点左右徘徊,欧美、日本、印度却屡创新高,没想到这一年马上就又要过完了。
各家银行跟开发商的沟通会都开了,邮储银行还用了“精准滴灌”这样的词,所以并没有什么白名单,也没有什么救世主。深圳二套首付降到4成之后,市场也毫无反应。股市、楼市的财富效应没了,经济也无亮眼的增长点,听到更多的是失业和消费降级。至于装睡的人,你是叫不醒的。
世茂发布公告境外重组开始,对总额117亿美元的优先票据及无抵押信贷融资进行重组,大概消债60-70亿美金,并发行不超过9年的新债务工具进行债务交换、发行可转换债券增加股本及支付现金同意费,跟之前龙光的方案应该类似,不过消债比例提高到了6成。针对银行、秃鹫基金等不同类型的债权人给予不同的消债选项,实现降负债、转股增加资本金,企业如果能活倒还算好事,如果市场不能发生根本性的好转,这也就是个权宜之计。未来大概率发生的情况就是,在港房企不是被清盘就是在重组(赖账),能不能活下来再看。
宝龙传出境外美元债重组,等待方案出炉。对于境内债而言,境外消债是有利的,因为境内现金流的优先级提升了。延迟的21宝龙01的5块钱还有一周左右看看能不能付出来,马上再次到期的5元估计最好的情况也是延迟30天。如果境内也二次展期了甚至重组了倒也不是很意外,毕竟撑了这么久了,融资和销售都没有明显改善。后续就是等,等回款、等低价继续买的机会。
周五收到时代0.5%的本息,预计周一收到融信0.2%的本息。买龙光的计划未能达成,周初中介已挂单,结果卖家反悔,先加价后又撤单不卖,只能作罢。不过,朋友介绍从私募手里18块接了点融创B组的渣量,也算补了一点组合仓位。至此,在总投资额硬约束的前提下,今年的总持仓目标达成,后续就是降成本和逐步回收本金,以防陷入赌场效应。不断审视自己的情绪波动和人性弱点,或许才是这个投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港股持仓的一支创新药本周大面,3天腰斩,仓位不算很低,也只能继续蹲。最近本来回血很快的港股,今年可能又悬了。直觉上觉得A股今年应该差不多了,看看年底能不能有点收成。
金地反弹了不少,但是要反转并没有那么容易,按现在这个销售行情,不看好明年一季度的偿债高峰,硬挺不如早展,好死不如赖活着,终归都逃不过银行抽贷。万科负债结构好点,深圳国资委也站出来力挺,但是“合理合法合规”的救怕是没那么容易,看看是不是有机会买上点万科。当然,如果深圳救了万科,自然就救不了金地了,侧面宣告了金地的展期是大概率了。现在政策层面对地产的压制应该算是彻底转向了,但下滑的趋势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有一种说法是鉴于开工量的严重下滑,明年下半年或者年底市场或能触底,希望还在撑着的开发商能坚持到黎明。
但是,因为行业排面的万科的债价波动,有业内的老朋友也来咨询参与的方式,平日都是不太关心垃圾债的。这可能也是万科与众不同的地方,由此会不会引入更高一层的介入,就如去年民企排面的龙湖债陷入危机,引来了三支箭和绝地大反弹,这个变量是不确定的。个人而言,有回款之后,是不是该备一点子弹等待机会参与一个小波段,确实是值得考虑的了。
赞同来自: starcai
中骏境外债已重组,境内债两支,2002/2003,久期在一年以内,合计余额10.6亿元。中票两支,合计22亿,久期均在2年以上。境内公开市场债券余额不高,2002已经跌至30出头,按策略买了一手搏小额。合景泰富的两笔私募债也展期了,分两笔给10W小额,其余展期四年至2027年10月。
至此,中债增信过的碧桂园、合景、中骏还是都坠落深渊,是不是标志着去年出的融资端三支箭都失效了?如果不在需求端发生根本性改变,怕是展期都无法兑现,之前的努力刚兑,最终成为了“蹲下者”的笑柄,信守承诺变成了悔不该当初。最后市场只剩下城投信仰,1万亿特别国债下来,城投们又活了。地产行业里央国企才能生存,经营现金流的不足靠成本越来越低的融资性现金流补足,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可以一直撑到市场稳定的那一天。郁亮的“活下去”可能真的一语成谶,也许用不了多久就轮到万科了。
赞同来自: starcai
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开始一波猛跌,当时特别显眼的是龙湖,之后没多久出了第三支箭拔地而起。今年在需求端的政策能用的几乎都用了,市场并无起色;在保交付第一的前提下,境内无限展期、境外赖账的主体越来越多。也无怪乎爆完一个大家马上猜下一个是谁,毕竟客观条件的不理想加上主官意愿的躺平无后果,结果可想而知。于是,境内债固收平台上几块、十几块的价格和交易所二十块的价格,就是对现状最真实的预期和定价。现在接盘的,多是私募和套壳的散户,具备消化高风险能力的秃鹫们来清理腐肉才提供了这个市场最后的流动性,让割肉的机构们能最后离场。这两年参与到了这个市场才有点能理解霍华德马克思对秃鹫作用的诠释,切身感受到同一笔交易中对手位置里的绝望和希望。
账户还在等回款,但吸取了之前碧桂园踏空的教训,出了一点尚有流动性的仓位在周五尾盘换进了两手金地,以免后续回款到位而突然停牌,错过了或有的小额。虽然即使有估计也不多,但是会是策略执行不完整的遗憾。另外,远洋周五晚公告停牌,下周将转固收交易,可以自由小额交易的主体又少了一个。LD总提醒我入龙光C,没有子弹造成的机会成本和未来可能有买入更优主体的机会让人心痒难耐。朋友说我风险偏好可能过高了,自我认知上也很有点赌徒的意味了,毕竟基于当下的情况,任何看似理性的判断都是不理性的,否则何至于此。只能是强行管住总投,在持仓设定值到达后开始边打边撤降低风险了。
A股这块又又又3000点保卫战了,今年主要精力在工作和地产垃圾债上,权益仓位一直没怎么动弹,总体倒也还凑活,感觉不乱动的话今年有望略有盈余。认知、能力和时间确实有限,如果最后能盈利,纯粹是运气了。但是,生活中还有那么多事要做,一直在亏损而无法盈利的,就是自己的时间了。
中骏也撑不住了,主动“战略性”躺倒,市场上很多人对其表示可以理解。不过最近也听到了八卦,确认了去年HK美元债市场通过PB搞的LSC传闻。信息不对称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最后一刻,老板的想法也是有可能改变的,栽在这上面的人也不少了,比如之前的融创2001。
远洋1505停牌,这一把利息都付不出来了?然后今天看到杭州法院对林腾蛟的拘留决定书,后面又看到阳光城辟谣说已解决,所以是还钱就不抓人的意思?怕是以后抓人的新闻会越来越多吧,似乎当年陈云在上海接手整治民营经济的时候就示范过了。所以,抓人是个好消息。
晚间看到新闻,恒大公告许老板涉嫌违法被抓了;一众高管和小许老板也都协助调查去了,最后大概率都难以善终。正印证了那句老话: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其他的民营地产老板们,也不知道今夜还能不能睡个踏实觉。草莽出身的英雄好汉,在时代的大潮下,终究也就是一粒沙。躺平,是不可能的。
上周见了个网友,专做地产高收益债的GY基金LD总,聊了一个多小时,把之前对地产债的认知和收益来源做了二次确认,发现低价分散的策略也跟大佬趋同。只是在实操上,赶不上专业团队的规模效应和信息优势,交易能力和拿货渠道也使得实际效果远弱于专业机构。感叹于大佬把多账户策略做到了极致,对风险的承担能力和敢于出手的决心也是远不能及的。在理念认同的基础上,或许以后有足够的回款了,交给基金管理人来打理一部分资金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看到路数公众号写的关于融创和恒大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的文章,这个操作其实只是为了境外债务重组做的一个保护性手段,以对抗纽约法管辖下的长臂管辖,换句话说,是对重组安排的一种保护而不是字面意义的破产保护。专业领域差距太大,对不熟悉的东西要小心谨慎。另外,写《周期》的橡树资本霍华德马克思,其实主营还是垃圾债。
赞同来自: 秋叶如花
近两个月国内出游的人变得很多,机票和酒店价格都疯涨,八月西安出差,路过大雁塔,被拥挤的人群吓得赶紧跑了出来。看了一下十一出国的机票酒店,贵到飞起。其实当下缺的不是消费的需求,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客观存在的,缺的是对未来的信心和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
晚上踢球回来,就看到史诗级大利好各种刷屏了,从降印花税、限制控股股东减持、收紧IPO及再融资几个方面打了组合拳,应该能回点血了。但是在再融资限制中最后有特别的一条,“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不受破发破净和亏损限制”,定向的给地产公司留了个口子,值得关注一下。
龙湖和金地也跟着下来了,金地在银行间出现了40、交易所60 的净价,龙湖1.5-2年期的券也出现了60-70的价格,YTM去到30-35%。交易所金地的YTM算算到了100%+。销售见不到起色、再融资困难的情况下,泥沙俱下也是迟早的事了。
群里大佬们讨论,资产价格下跌导致的通缩,哪怕在2%的低利率环境下也会存银行,因为实际购买力会因为通缩提高名义购买力,而低风险的银行存款还降低了本金损失的风险。这样一来,放水出来的钱没有真正再投资,形成了资金空转,达不到刺激投资和扩大总需求的作用。所以,降低名义利率,比如到接近0的位置,让投资的收益跑过通缩带来的收益,可能才会打破僵局和资产价格的螺旋下跌,这里包括房产土地等实物资产、也包括金融资产。那么,地产公司作为有实物资产的实体/类金融企业,有可能随着资产价格的上涨修复资产负债表,或许能看到一线希望,躺倒主体的债券的价值和回收率才有可能提高,这也是为什么老板们最后发现甩卖资产不如早些躺倒。螺旋下跌肯定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不过上头的“保持定力”还要坚持多久,谁都说不准。
相对的,理论上讲汇率肯定会相对受损,不过中国出口的产品只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有需求,那么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直接结算,是不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按蒙代尔三角,因为中国有外汇管制,所以货币自主权和汇率稳定相对好说。扩大内循环也提过很久了,大概就是早想清楚了,代价们自己不明白罢了。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多部门联合开发布会支持经济发展,结果发现又是口号支持;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参会名单中,有旭辉、都是无碧桂园?现在看起来,远洋和碧桂园都躺了,毕竟接下来几个月的还款压力都很大,销售目前也没看到有大的改善。最近的旧改支持并不是当年的棚改+PSL,现在居民杠杆也高,换句话说,大家都没钱了而且还担心失业,市场要彻底反转怕是不太可能。
跟银行和信托公司接触,过去几年做地产比较多的基本都翻了车,所以,包括AMC,都只愿意跟央国企做,自然卷得不行,鲜明反差的是,嗷嗷待哺的民企则弃之如敝履。不过,国央企地产公司真的是基本面好、盈利能力更胜一筹吗?终归是有个好爸爸,金融机构有城投信仰。地产公司类似于基金,只要经营现金流或者再融资能覆盖住融资现金流的敞口,就能留在牌桌上,吃到退出者的筹码,哪怕总盘子在缩小,未来能拖过持续经营和利润率的提升慢慢还旧账。
银行能稍微赚钱的涉房业务,怕是只有跟个人相关的按揭贷款了;然而降存量利率这个事也在推行了,银行行长们都在头疼,贷款合同要重签,钱赚少了、活还多了。尽职免责、激励调整,要从上往下落实政策,也是不容易的。组织都是人构成的。当然,摘口罩这种事情能一夜发生,还有什么不敢想?
政策方面,政治局会议没了房住不炒的表述,确认了当前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还提出了要搞活资本市场。住建部说,要降低首付比例、放开认房又认贷等,我有点疑惑,这事应该归央行管吧?嘴炮叫别人干活算啥事。不过,反正喇叭起效果了,地产股蹭蹭涨,碧桂园的债绝地大反弹。券商涨停潮出现,港股也反弹了不少,持仓的龙湖港股也回到水面以上,18A的医药也回了点血,终于不那么难看了。
住宅销售市场没有回暖,上海的二手房市场成交和价格都在下跌。政策工具并没有太大的刺激,听到一个笑话:政策工具箱里面还有很多工具,打开一看,全是喇叭。民企到混合制企业,借钱难于上青天;另一头是,面对央国企,银行也内卷得上了天,一线城市的开发贷都是亏本放,只求能搭一点个人按揭。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的真实写照。螺旋上升/下坠的现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终结。
远洋是有交集且比较熟悉的,所以没有持仓,价格终于下来了也毫不意外,只是本来以为可以再多撑一撑,从价格看兑付的概率不高了。股东爸爸应该还在看远洋的资产,而且上个月中联管理的类REITs把北京的商场卖给了居然之家,并且还卖出了溢价,但是不妨碍今天的大跌。朋友说某支之前几乎从未踩雷的私募这次大概率也中招了,所以,信息了解得多并不一定就占优势,赌刚兑总归是逃不过的,还是老老实实等跌下来、风险释放了再买,这也都是血的教训。这几个月最大的经验是:只要稳稳地跌过了80,最终就一定会坠落到30。需要的是耐心,可惜已经几乎没有现金和流动性了,只能老老实实等回款了。
赞同来自: zzjzzjzzj
垃圾债方面,因为龙光、融创等的小额兑付和各个标的期间付息,回收了部分资金并再次滚投到新的标的中,仓位一直接近满仓状态。地产市场还在下行,暂时没有看到尽头。原先期待能8月兑付的20宝龙04大概率展期了,后续回款再投的计划受到部分影响。远洋也跌到了可以投资的价格区间内了,看看有没有回款能配一些。
私募管理新规限制了小额账户的开立和认购,对于存续账户,低于1000万基本就不能追加投资只能赎回了。后续就让存续资金慢慢滚了,看看几年后会是怎样一个结果。
另外6块钱接了一手H8泰禾01,大概率破产重整,当彩票买了,绝对低价不看胜率,强制买入看运气。策略的执行大过于主观判断。
地产市场这两三个月一蹶不振,上海的新盘也从秒光到分化,二手也有卖不动的迹象。目前似乎只有上海、杭州、成都新房销售总体都还不错,其他一二线城市出现了比较大的分化,武汉这样的城市开发商都出现了大量的亏损,跟银行的朋友聊,不良率今年在大幅上升,保交楼也把银行的资金锁得死死的,更加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偏好。但是比较意外的是,某大行的支行行长说,保交楼的支持力度也是有分化的,在一大串民企地产公司中,融创得到了当地额外的大力支持。不知道孙大圣有什么神通,后续在回款配置上,针对合理的价格可能会向融创做略微的倾斜。
融信的债务重组方案都通过了,都不带一点修改的,对闽系的打分继续下修。与网友约定了一笔20旭辉01的买进,但是撤销回售似乎要走线下挺麻烦的,已过去一周多的时间了,看是否对方能撤销并完成交易。不行的话,考虑二级收一点旭辉2103或者2003补齐仓位,或者超配一点宝龙2004。看八月初宝龙2004能否如期还钱,在这之前是一段比较长的空窗期,放弃了流动性,也就只有慢慢等待了。
最近宝龙的价格掉的很厉害,市场完全按照二展的价格在交易,2004净价在45元附近,只有2个多月了,再展一年也很划算,预计用回款再补回一手。宝龙的中债增一直没发出来,但是新出的21MTN001展期方案其实也没那么糟糕,展2年但是有5块首付和25块分期,比2103之前出的方案还要好。之前批了40亿的银行间,个人觉得境内的公开市场债理论上讲风险相对可控。
龙光C组的价格在25附近了,最近在交易的地产垃圾债、上市地产公司股票都在不断下坠,新房市场销售也出现了下滑,信心不足是显而易见的。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才有好的价格,不确定性和非对称风险,才能带来超额回报。回过头看,前3个月的交易都还是买贵了,特别是旭辉,如果一开始就能坚持"buy under 30"和分散的原则,安全垫比现在要足得多。
旭辉2001修改了方案,在一年末追加了3块钱还本,好像对YTM没啥影响。剩余在交易的旭辉债,最低净价也到了26块、全价28左右。记录一下,两个月前哪能想得到。
倒是出现了新的交易机会,19融侨01跌到了17块,全价大概在24,比之前网友大宗收的久期更长、利率更低的2101还便宜。个人户收到的龙光小额兑付追加认购了产品,按照低价策略,下周要优先加融侨了。
有人说,这一波保交楼之后大部分民企会死掉,只剩下央国企和个别民企,市场格局从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诚然,一定会有过于激进的民企会付出代价,但真的非对即错的极端纠偏真的好吗,只有央国企的市场还会有活力吗。时间会给出答案。
旭辉的行情继续半死不活,宝龙的价格也在阴跌,但宝龙商业能付3亿给旭辉当代理的订金,可以说还是账上有钱的,可以期待8月的2004回款。后天龙光小额第二笔支付,有现钱回来的感觉挺好。
港股、大A旅游股最近过山车,倒是之前为了拿分红买了点中移动,受益于中特估行情居然有了近50%收益。期望今年权益这块能有正收益。
完成了上周敲定的交易,卖了一点宝龙2004,换入20融创01。价格买的有点贵,但考虑到后续融创小额继续兑付,需要提升融创的持仓。另外一个角度想,如果能兑,无非就是少赚;如果不能兑,也多亏不了多少。但宝龙的价格最近一直在走低,2004的YTM到100%了,不知道是不是市场对于宝龙的兑付产生了疑问,但截至目前我并未看到和听到任何负面。如果后续有新资金进来,而且价格还往下走,不排除把宝龙的仓位再提一点上去。
各个主体的情况没有什么大的变化,20旭辉01出了方案,首付2块、展期19个月,利率从3.8%提高到4%。市场普遍认为会二展或重组,如果按2103在30左右的价格,如果半年付息、3年还本,YTM在50%多。据说融信也要出方案了,个人有2万的小额,对融信抱的期望不大。去年跟朋友聊地产垃圾债的三个底,政策底、情绪底目前已实现了,还在场内的投资人大概都在等第三个市场底出来。是不是过于乐观了我也不知道,投资总归是需要一点运气的。
因为垃圾债仓位已经满了,为了完成融侨的交易,周一把21宝龙03的仓位处理掉了。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最近一周宝龙涌现了大量的卖盘,而买盘寥寥,价格也因此在走低。手上大部分券除了宝龙已经基本没有流动性了,但是又有新的交易想做,本来想通过降低权益仓位再换点额度到垃圾债这边来,没想到最后两个交易日连吃两个大坑,心理舒适度显著降低了。下一笔内生现金流要在5月10日龙光小额还款才能进来,后续可能要注意适当多留些现金在账户,保持舒适不乱分寸才能活得长久。
朋友说有利空把我拉进地产圈某群,看到网友说中债增的额度有限,后续可能没有足够多的额度提供更多的担保。没有求证,但是逻辑上讲,中债增资本金本来就不可能无限放大,可以(值得)救的地产主体也就那么几个,这些主体能提供的抵押物也就那么多,中债增信本来也就是一个临时过渡的手段,后续靠的还是地产行业本身回暖、企业自身造血或者信用修复获得增量资金。所以,这事我觉得也算不得实质利空。
现有的博弈主体,旭辉肯定趟了,宝龙大概率上岸了,合景、中骏也就那么大点量且价格不值得博弈。远洋看爸爸,但国寿、大家的朋友对远洋管理层的态度都是比较厌恶,当然高层怎么想不知道。过往远洋一直属于无实控人的状态,市场光景好的时候,LM为首的管理层似乎并没有对爸爸们特别重视。现在成都太古里这样生金蛋的鸡都拿出来卖了,北京颐缇港大概率当铺模式给爸爸了,后续远洋债除非价格低,否则没有博弈价值。碧桂园不清楚,佛山政府肯定是支持的,应该是能争取的,除非发生大的冲击事件,也不值得看了。
港股买了一丢丢龙湖,大概十几个点的收益了。相比而言,中地美债ETF,反而亏了十多个点。FOMC开完,美国大概率要慢慢降利率了,所以港股的创新药大饼未来几年一定概率是能赚钱的。朋友看上了阳光城的美元债,现在大概3块的价格,想借账户代持。原先觉得20w刀面值一手太贵了,经提醒,这个价格可能才不到5wRMB,也是觉得心中一惊。点对点交易和境外市场不熟悉可能还是比较麻烦,估计最后大概率作罢。
工作重心上最近有些调整,额外的感触是另类机构资金对优质资产的需求十分渴求,造成了结构性的失衡。这个市场从来就不缺钱,缺的是对未来的信心和上头的无为而治,别瞎搞比什么都强。
赞同来自: sghongyu
旭辉如果真的只是展期到期的2001,那是不是想要复制宝龙的路子,先展期后发债,到期一笔展一笔,如果后面销售回暖,资产处置ok,还是存在上岸的希望的吧之前我配旭辉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几支里面买得最多的也是2001。不过市场价格反映上来讲就是整体重组,市场上流传的信息也是林老板横下心要重组,拉都拉不回来,尽管2001的钱要还其实是有的。旭辉可能没有宝龙那么多可以抵押的资产,毕竟今年到期的量更大,而且很多项目是合作项目。林老板那么精,是不存在处置资产的,而且听在旭辉任过职的朋友说旭辉内部管理有问题,上面命令下来到城市公司执行力很差。总体而言,我认为旭辉是属于展几年的问题,不是最终能不能上岸的问题,但是还是要分散,因为旭辉什么时候还钱就是薛定谔的猫,谁都说不清。
倒是半夏李蓓发了一篇关于地产的再讨论,亮明了观点,即地产供给侧出清后的市场份额将更加集中、并由此利好部分国央企和活下来的民营企业。对此,市场上更多的是怀疑甚至是嘲讽的声音。从我的位置,确实看到了国央企在重点城市的加大布局和增加拿地投入,也看到了一些民营资金在通过马甲和财投合作切入土拍市场,更看到了这些城市新开发项目净利润率和确定性的提升。周五在深圳拜访了以前的老领导,跟老法师请教了一下对行业的看法。老领导依然观点鲜明,认为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行业不会消亡,最多是换一批人来玩罢了。地产仍然是最适合大资金参与、风险收益比最高的行业之一。
赞同来自: starcai
港股账户一月大涨、二三月连续下跌但总体略有盈利,基本就是不怎么操作等行情。疫情结束之后工作开始忙起来了,出差和应酬都逐渐多了起来,各行各业都在想尽办法搞钱,希望能找回失去的三年。
地产行业有了更多的变化,对REITs和权益融资的重视日益增强,Pre-REITs基金也随着不动产基金试点也在给REITs铺路和储备资产,也给保租房的退出提供了通路,从而更加有力的支持租售并举的政策。账能算的过来了,机构资金也有参与的意愿了,住房的供给也逐步产生了变化;上海的几处新建保租房吸引了不少“刚需”,实际产品是真的不错,以后老破小会更进一步失去市场竞争力。蝴蝶效应对行业的冲击会越来越明显,新房销售市场会在需求端受到影响。看到半夏李蓓对地产行业格局的判断比较认同:地产行业的需求下降三成、供给下降五成,市场份额更集中、总体价格略涨。不知道现在这些受困企业有多少能活下来,多少永久的从市场中消失。
垃圾债是今年绝对的主策略,给的资金比例已经很高了,子弹也打光了。三月最后一周,卖了一点宝龙2004,买了一点21融信03,网友给了一点龙光,最后一天个人户也收到了融创的小额刚兑,不过之前试着只买了10张的20融创02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兑付。时代的投票还在延期,融信也是个大问号,看到有公众号对展期债券的过手摊还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写得很好;不过现在却觉得,基本面的分析还是建立在对行业的预判上,能提供的是相对较优的选择。参与地产垃圾债,就还是选择了对未来市场偏乐观。虽然心里面早有了一个排序,但自己的认知终究会被不确定因素所打破,比如最近旭辉的彻底躺倒。如果“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民营地产老板们就不会全行业的陷入绝境;当然,国企们其实也好不到哪去。或许只有反脆弱的理念,才是普通人可以倚靠的有效策略。
被旭辉带崩的还有远洋,较长久期的15远洋03和15远洋05也回到了50多的净价,YTM奔着30%+去了。想要的价格永远都会到…… 控制节奏真的很重要,毕竟家里没矿不能无限子弹。
龙光也复牌了,考虑到5月的第二笔小额刚兑,龙光持仓就只有几万块了,后续考虑提前追加现金补一些仓位。另外,复牌后的21融信03也到了25的净价,没有持仓,考虑买一点履行策略要求。
宝龙新发债券额度已过会,据说中债增的保函基本也确定了。展期后兑付确定性比较强的标的目前也只有宝龙了;时代的重组还没有确定,旭辉、龙光、融创、融信、金科、世茂这些标的最终结果也未可知。除了个别一线城市和强二线,三月的销售的的确确冷下来了,但是未来又有谁能猜到;去年这个时候,上海开启了鸳鸯锅,接下来是2个月的封控。时间过得那么快,看看满大街欢快的人们,糟糕的时光总会过去。
本周倒是发生了一件好玩的事,周中固收报价的机构QB被禁了,连带着DM、万德等也都停止展示,交易员们疯狂的加中介的QQ群寻求报价,固收交易一夜回到十年前。结果过了两天,除了QB好像又都恢复了,似乎是被点杀了。重新登录了好些年不用的QQ,凑热闹也加了几个群,每天闪个不停,各种银行、基金、券商的交易员都在疯狂的进,好几个群进去的时候大概才百十来号人,今天一看少的一千、多的两千号人了。
朋友圈看到的各种有关GPT的展示,AI未来会真真切切的改变我们的世界,小时候看了很多科幻小说和电影,只是没想到未来会来得这么快。真正硬核的科技,代表的才是真实先进的生产力,不是行政手段能够垄断和圈养的。
21旭辉01付息了,感受到债券的好处,时不时来一点现金流,又可以买买买了,做到了被动的时间上的分散。看到消息,旭辉美元债要重组了,不超过7年,但是考虑到部分券的久期本来就还剩3年,那可以理解成大概是展期4年的方案。目前没有参与美元债,按朋友的说法,买之前得做一下PI的认证,拿港股账户试了试很简单就通过了,就当为未来可能的参与做好准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美元债的规矩不太懂,而且都要通过broker做交易,门槛高了点,未来再看。
比较意外的是,世茂建设的重组方案给了2w小额,之前一直认为世茂建设是弱于世茂股份的,而且数不清的表外破坏了永续经营的假设,所以也没有持仓。
网友分了2手蓝光,十来块的价格,纯当赌博了。市场走到现在,一直无法预测,如果最后能赚钱必然是靠的运气,还有低价分散的策略。
去北京出趟差回来,周末搁家躺了一天,大概率是甲流了,之前还在吹嘘抵抗力强没有中招新冠。看来还是不要把运气得来的成果归功于实力,认清自己才不至于跌到深坑。
旭辉的机会又来了,目前的情况是,可能这次中债增的发债悬了。一方面,阿辉本身意愿不强烈,渣男本渣一直在看市场情况;而且今明两年偿付压力确实很大,销售没有大幅改进,后续每次借新还旧都要上演一轮生死抉择。但作为捡垃圾的策略,40上下捡还是比较划算的了,哪怕展3-4年,30%左右的YTM还是相对有保障的。
因为标的过少,捡垃圾的水位一直在抬高。从另外一个方面讲,政策越来越明确,经济复苏的预期越来越强,坚持到现在的标的成色还是比左侧时候买要好不少。做投资总归得乐观点,分散策略托住底,随着垃圾债组合里面的部分标的逐步明确兑付后,投资压力越来越小,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步在提高,考虑得更多的似乎是机会成本而不是偿付风险,这是最近几个月个人的切身体验。
周五盘后看到DM出传言,中债增中票下个月可能发行,工行认购已批。不过对照的却是,理财子都在场外大量出。之前看空的某公众号口风又变了,感叹,小作文的影响力,以及投资人脆弱的心态。当然,波动造就了风险,也是超额利润的来源。旭辉老板的心思本就捉摸不定,总是顺着政策和市场,见风使舵,目前可能也在观察3月的档口。欠债不还还能冠冕堂皇,生意的诚信真的那么不值钱了?时间真的会抹掉一切记忆?
个人而言,面对巨大的波动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心平气和、按既定计划做机械的交易,总想自由发挥一下;辛亏是自己的账户,为了缓和情绪,就是容许自己做少量的随手单放过自己了。觉得去年想清楚很多事情,特别是在释放情绪和放过自己方面,平衡很重要。
市场操控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如塔勒布的非对称风险所言,市场中最顽固的一小撮人决定了整体的发展方向,温和派最后都被消灭了。地产垃圾债市场在兑付前具有非常大的羊群效应,因为底层资产的属性取决于三个因素:销售的可持续性(市场)、扶持政策的延续性(政治)以及老板的还款意愿(人性)。多数市场参与者信息不足,决策很多时候会根据其他参与者的反应(市场价格)来做判断;而有一批参与者,比如银行理财子或者基金的投资经理,碰到某个主体因市场出现负面因素,其债券占持仓比例又不高,出于投资经理自身原因考量而非盈利因素,所以会坚定不移的砍仓。因为信息不透明,几百万的量就能把不明真相的跟风盘带起来,加上参与者少、流动性低,临停又进一步降低了流动性,从而带崩/带涨其他同名债权。看起来的非理性波动,其实是由一部分的理性决策(非场内因素)决定的,而跟随者则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却没有理解到部分市场的参与者的目标与风险考量与其并不一致,形成了非对称风险。这也造成了机遇,和部分可能的市场操纵,比如某些有话语权的公众号以及背后的私募资金(无证据盲猜)。
想起一句话:在牌桌上如果不知道自己在赚谁的钱,那自己就是那个倒霉蛋。
到点就加,明天下午预计40出头的位置再加一点,到30左右就把这份打满吧;如果跌破30,那只能增资超配了。本以为都唱难忘今宵了,结果还有机会,当然,也许是个大坑,风险收益相匹配。拭目以待。
宝龙中债增发债应该基本稳了,还在交易的2004,半年时间兑付80,即使按目前净价在65左右,算上利息还有30%左右的绝对收益,确定性上来了真的比股票香。
时代债券终于全部停牌,初步方案展期四到五年。个人有十万小额,机构十万或者0.5%票面不确定。虽然大佬们在争取与个人户同权,但个人与机构在买入机会上的不平等是客观事实。就看时代到底有多少钱了,我仓位也不轻,有没有小额也都坦然,不能期望把每一分钱都赚完。这一年多,散户和个人大户的维权,使监管把门槛提得越来越高,竭泽而渔的结果,一个好的品种也没得玩了。
剩下能交易的标的,还值得看的就只有旭辉了,过往的优等生,往往坑人坑的最惨。本着不预测的原则,后续会随着资金回流再配一点。没有分歧就没有交易,合适的价格还是值得上车的。这是时代的红利,顺势而为,感谢。
赞同来自: starcai
垃圾债方面,没时间看盘,每天早上挂好单,晚上看收成。一月最后一天收到了20融信01拖欠的利息,磨磨唧唧也没看到重组方案,看来还得等,不知道未来是惊喜还是惊吓。长久期的21金地04和21碧地01赚了几块钱走了,算是做了一把骑乘收益,在80的买入净价上一个月不到能抠出5-10%来,也是超预期,说明市场在走好,确定性把资本升值的部分在抹平。套出来这点本金,还是准备再进点相对低价的。宝龙的确定性越来越高,大行的战略合作都签了,15亿中票已反馈,是唯一境内展期但有望新发的主体,下周20宝龙04的15块到账基本稳了。龙湖和碧桂园的新发债,也不需要中债增额外增信了,资本市场的信心在恢复,但聊下来业内对房地产市场今年的销售情况似乎并未抱有特别大的信心。
A股整体开年到现在涨的相当不错,虽然持仓不太好,但贼吃肉贼挨打。不过港股18A的涨势目瞪口呆,去年挖的深坑,居然只差十几个点就要填满了。原先对下跌的深度预期不足,现在对回血的速度也是意料之外。不预测,构建不会死的组合,可能才是生存之道。
港股医药18A开年也涨得不错,不过也体现出了强者更强的意味,琢磨着要不要挑一挑再补一点。一直做不好趋势,恐高不敢追;少赚就少赚,不要情绪失控。
垃圾债最后一点子弹前几天也打出去了,没想到这两天价格还能涨,净价30以下马上要消灭了,往后都是40往上了。时代地产开个年会,红红火火,价格也蹭蹭蹭蹭。情绪来了,理性没了;真的是资产荒了吗?还是风险收益率要求降低了?机构和专业投资者在垃圾债市场上把情绪波动演绎得淋漓尽致。
垃圾债策略基本要失效了,速度远超预期。接下来几个月应该能回收不少现金流,再寻觅新的方向。能力圈的拓展太难了,接下来可能需要花点时间看看A股、可转债和期权。过年期间陪陪家人、看看书、骑骑车,静下心来多思考一下。希望自己来年能多找到一些凸性资产,抓住非对称风险,关键时刻坚决果断。
时代四兄弟的价格也维持在净价30上方,债券二级也是边际定价,现在还有流动性,如果去到上固收估计价格要下来些了。我基本就止步于此了。目前的价格,看后续重组是展3年还是4年。
今天听朋友说,红星的券要二展了,有1000张小额,那融信以及未来的时代会不会也有点小惊喜呢?建发可以收红星,那其他的国企有没有机会也来收收资产还不错的时代?千亿的保障房并购资金也要出炉了,地产市场只会越来越好,毕竟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应该是收获的季节了吧。
可交易的标的不多,主要补了一些宝龙和时代,一致性预期形成后,合适的标的应该更加难买了。本来今天想再买些16融创07,结果发现只能走固收平台。通过货币中介问了下,展3年的PR融创01居然要价在30,面值应该是75吧,投资人这么自信乐观了吗?关键,据说还有成交,一周涨了5块。有点下不去手,捡垃圾的计划又落空了。
事先都有计划,但实际感受是,如果不愿意忍受价格直接take,交易起来挺累的,一不小心就飚上去了。吐槽下20宝龙04,不知道是哪家每天在拉尾盘,基金经理做市值管理吗?搞到早盘交易受限,单下不去。
年头这笔资金需按计划投出去,经过本周几天的交易,感觉就是累,不适合做交易员。如果下周能按计划配完就可以安心去搬砖了。也许过几个月整个垃圾债策略就没得玩了,珍惜当下的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