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2021年投资随笔

记录自己在某个时间点的部分操作及对于投资的思考。

————————————————————————————————

其他相关内容:

【实证】辉辉的财务自由之路:希望以20年甚至30年这样一个更长维度的时间,去完整记录追寻“财务自由”这一目标的过程,或许成功或许失败,相信时间会见证结果(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31051?fromuid=273515

【理念】关于财务自由:主要记录和分享关于财务自由相关的理念(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31049?fromuid=273515

【回顾】市场年度回顾:希望以年的维度去看待A股,便于未来自己的复盘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31052?fromuid=273515

【复盘】股市投机复盘:记录、总结和反思一些个人的投机操作
https://www.jisilu.cn/question/431050?fromuid=273515
发表时间 2021-07-28 09:26

赞同来自: lilili65

0

huihuida

赞同来自:

2021年8月23日 食品饮料研究框架

在网上找到一些海通证券暑期的行业研究报告,正好以此为切入口,去了解一些行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选择了我最熟悉的行业:食品饮料。
参考报告:海通证券《食品饮料行业研究方法论》
阅读链接:https://robo.datayes.com/v2/details/report/4557497?tab=original

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宏观驱动:人口、收入和城镇化
2、研判行业趋势+市场风格
3、食品饮料主要子行业分析(主要包括白酒、啤酒、乳制品、调味品、休闲食品、软饮料,这些行业挺多都还挺重要,之后可以拆开单独写一写。)

具体来看:
1、宏观驱动:人口、收入和城镇化


这里面有两个我认为比较关键的点:
1)人口结构、人口总量的变化,预示未来人口总量的减少,消费总量长期来看,比较悲观。我国“新计划生育”能否对生育率有明显的提振作用?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旦人口进入快速下滑的阶段,食品饮料的需求量也会出现显著下滑。

2)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成为消费增长的原动力。本文中有一段叫做“高净值人群增长助推消费升级趋势”,但对“高净值人群”的定义没有明确说明。只有清晰定义高净值人群,才可能去更深一步分析各消费水平人群的消费需求,并以此推定其对产品结构的影响。

刨除数据,从宏观角度来看,以食品饮料为核心的消费品的两大变化:①长期来看,量的下滑趋势难以逆转;②消费升级将是行业发展的主流途径。
至于这一变化的程度有多大,则需要更多定量的分析。

2、研判行业趋势+市场风格


研报在这里主要谈论的有三点:
1)消费品的弹性:必选消费(调味品、食品、软饮料、啤酒等)弹性小,可选消费(高端白酒、保健食品等)弹性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在经济上行,居民收入显著增加的时候,弹性高的产品销量会增加的更加显著;而在经济衰退时,弹性小的产品销量并不会大幅下降。

2)渠道建设对于食品饮料行业的短期业绩有显著提振作用。具体来看,主要有:①食品饮料企业的全国化布局,典型的例子就是恒顺醋业,它正在努力从醋业地方龙头走向全国龙头;②下沉市场的渗透。下沉市场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市场。“拼多多”的崛起就是依靠下沉市场。近2万家门店的蜜雪冰城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是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3)品牌是食品饮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渠道建设只是短期因素,而品牌确实是相对而言的中长期因素。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品牌可以占据消费者心智。当你看到“白酒”首先想到“茅台”;当你看到“酱油”首先想到“海天”;当你看到“醋”首先想到“恒顺”……
在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里,“品牌”就是其中一条。而“喜诗糖果”就是巴菲特的选择,虽然马斯克不这么认为。

林利军老师在讲巴菲特“护城河”理论的时候,梳理出了七类护城河:
(1)规模效应(指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其企业的边际效益增加。简单来说就是每多生产一单位的产品,会多赚比现在更多的钱。)
(2)网络效应(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构成一个网络,消费者越多,这些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越大。典型例子:微信、B站等)
(3)生态效应(以自己的业务为核心,寻找相关企业一起合作,构建一个像森林一样的生态系统。典型例子:阿里、腾讯、苹果等)
(4)品牌(占据客户心智甚至潜意识)
(5)特许经营权(垄断地位、专利、牌照)
(6)专有资产;
(7)持续低成本。

辉辉
2021年8月23日 于上海
2021-08-23 11:56修改 引用
0

huihuida

赞同来自:

2021年8月11日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认知是时间的积分

前段时间,实习的公司在给实习生做行业研究培训的时,一位分析师说做要理解一家公司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要求分析师需要异常的勤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调研、去深入研究公司、去和买方交流……
我向往着“悠然自得”的“财务自由”生活,最终可能未必会走向“向钱看齐”的金融业。

说到对公司的理解,他还说:“对公司的理解是对时间的积分。”
作为积分,是一个高等数学的概念。
一个简单的应用就是求曲线f(x)在(a,b)区域里的面积,其简易思路如下图所式:


图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reDAhwKgbspXoSV2QgmhAQ
(看不懂就算了,炒股也不需要高数……)

对投资研究中“投入时间”的重要性,正心谷林创始人利军老师曾说: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什么领域,你持续不断努力一万小时就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但是投资至少要累积两万小时的研究,远高于其他领域。

投资为什么难?
2万小时放到10年的维度,每天也需要投入5.5个小时的时间。对非全职投资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听完了公司科技和消费“研究框架”的讲座后,独自思考:除了投入大量的时间外,研究的深度也很重要。如果我想深入地学习一个行业,券商的研究报告或许会是一个不错的起点。它能帮助我们快速构建对一个行业的认知。
而后想起海榕老师曾经提到过类似的话题:

原文链接:值得关注的卖方分析师:https://mp.weixin.qq.com/s/-Q3g2YVl5wKZ1mBtooMjiQ

重读这篇文章后,大有所获。
从研究的广度来看,可以透过公开持仓学习优秀的买方。比如海榕老师持续跟踪高瓴。换到自己,除了可以关注睿远、兴全、富国、中欧、交银等优秀公募基金的优秀基金经理外,还对可以对一些私募、外资进行关注,如我对正心谷(B站第二大机构投资者)、BG(特斯拉曾经第一大机构投资者Baillie Gifford)都充满了无穷敬意。它们是用真金白银投入市场,他们已经在千万个公司中了一些标的。这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缩小投资的范围。
从研究的深度来说,卖方分析师对行业和公司研究更加深入。通过这些研究报告,首先我们可以从0到1去建立对行业对公司的初步理解;第二,我们可以去理解市场主流机构投资者的买入逻辑;第三,我们可以利用券商实习生辛苦整理的数据来重新进行自己的独立分析。

我在网上盛传的“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这句话后面又加了半句,也就有了标题中的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认知是时间的积分

如前图所式的,时间决定了(a,b)的长度,但面积还会受到f(x)高度的影响。这也就是后文所述逐步让自己依靠学习、思考、研究去提升的“深度”。
对于现在的自己,尤其是尚无大量资金的时候,正应该是从0到1去建立对行业、对公司的初步理解的最佳时机;然后以“时间”去跟随变化、加深理解。
如果可能的话,希望之后尽量每周都能以文字的形式去记录对某个行业对某个公司的学习和思考。当然,并不会随便的买入这些标的。

辉辉
2021年8月11日 于上海
2021-08-11 23:48 引用
0

huihuida

赞同来自:

2021年8月5日 深夜反思:永远不要“拔掉鲜花浇灌野草”

21年7月14日,45.58元买入长城汽车;
21年7月27日,52.8元卖出长城汽车;十天时间,获得15.49%的收益。
截至21年8月4日,收盘价61.30元。一周时间,错过长城汽车16.10%涨幅

在2021年7月28日的随笔中,写了买入长城汽车的原因,也写了卖出的原因:等待机会

即便市场下跌很快就结束了,我也不认为为了等待机会而卖出是一个错误的理由,但因为“等待机会”,卖出长城汽车这样业绩优秀的公司却是个错误。

躺在床上,脑子里回响起一句话:不要“拔掉鲜花浇灌野草”
这句话来自《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一些投资者总是习惯性地卖出“赢家”——股价上涨的股票,却死死抱住“输家”——股价下跌的股票,这种投资策略如同拔掉鲜花却浇灌野草一样愚蠢至极;另外一些人则相反,卖出“输家”死抱住“赢家”,这种投资策略也高明不了多少。这两种策略都十分失败的原因在于,二者都把当前股价变化看做公司基本价值变化的指示器。——彼得·林奇《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然后恍然发现了这本书上面的一句话:
我的观点是要把资金永远留在股票市场里,根据基本面的变化把资金在不同股票之间进行转换。——彼得·林奇《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这样看来,我所谓的“等待机会”在股票投资中也是一个大大的错误。

跟着E大学习的时候,仓位管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持有一定的现金去等待基金下跌的机会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是在股票市场中,择时的难度更高,“等待机会”则不尽是好事。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篇》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不迁怒,不贰过”。

这是极大的赞誉,尤其是“不贰过”,就是知错就改。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这简直难比登天。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但一个错误反复犯不是常态吗?

永远不要“拔掉鲜花浇灌野草”是我对自己的劝诫。

辉辉
2021年8月5日 于上海
2021-08-05 00:56修改 引用
0

huihuida

赞同来自:

2021年8月1日思考:为什么我放弃了长期持有华宝油气?

中午吃麦当当的时候,微博上看到沈潜老师在谈“底层资产是原油ETF的产品,长期是亏钱的”。

跟大家聊一聊我对于石油/原油类资产的看法。

2020年4月,原油宝跌出了负价格,这是一件非常离谱的事情。
当时在想,华宝油气的底在哪?
目前来看,石油的开采成本在40-50美元/桶,这应该是投资原油相关资产的长期底部

我们可以简单认为:随着消耗越来越多的能源,每一桶新出产的石油都比前一桶更昂贵。毕竟最简单最易开采的石油早已经被开采完了。

但是在2021年1月19日,原油开始上涨不久,我清仓了华宝油气接近。
于是乎,错过了华宝油气从1月到7月接近60%的涨幅
说起来,还真是一点都不后悔。

为什么我选择放弃了长期持有华宝油气?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原油等资产,长期投资收益率较低
根据西格尔教授在《股市长线法宝》中的数据我们看出: 在几种主要的金融资产如股票、 债券、国库券和黄金中, 股票的回报率最高,黄金的回报率最低。


梳理了一下2005-2020年,我国各类资产的收益率走势。不难看出,房价一骑绝尘,股市震荡上行,商品收益率甚至低于全债指数。


我们增加CPI增长率和M2增长率这两个指标,主要用于衡量资产是否跟上通货膨胀的增长和是否跟上社会平均财富水平的增长
在2005-2020年这16年里,没有任何资产跑赢了M2增速(CAGR=14.42%);只有石油天然气跑输CPI增速(CAGR=2.59%)


从大类资产收益率的角度,一线城市的房产、中小盘股是唯一能超越GDP增速的资产。而石油天然气是收益率最低的资产之一。

2)大宗商品周期难以把握

周期股的投资本身就是难事,商品周期则更难判断。
去拜读了一下周金涛老师的报告《大宗商品周期研究》看到了一张图“五次康波周期中的大宗商品价格低点”
仔细看时间轴,不难发现,从1824-1974年,走过了3轮大宗商品的周期,每一轮周期约为50年。


这意味着说,大宗商品类的资产,人一辈子只会出现1-2次周期的底部和顶部。
如果我们不能确定这是50年一遇的投资机会,为什么要去买入并长期持有呢?

而我又能凭什么去判断这就是50年一遇的投资机会呢?

3)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会逐步下降

从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来看,任何一项资产的价格都是用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科技水平、油田富足程度一定程度决定了原油的短期供给。
根据OPEC对2018年原油需求预测,原油的需求年增速仅1%。


中国正在发生什么?
碳中和战略下的能源革命。能看到的几个趋势:一是光伏、风电等企业崛起,中国的能源结构将会出现大幅调整;二是大量中国电动车企业纷纷涌现,美日德系传统燃油车没落。据说燃油车对石油的消耗大概占总石油消耗的1/3以上。如果全部燃油车动力都都改变电动或者混点,石油消耗量将至少下降20%。

原油相关的基金,短期追涨,中期做网格也许依然都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但我将不会再长期持有它。

辉辉
2021年8月1日 于上海
2021-08-01 17:41 引用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发起人

问题状态

  • 最新活动: 2021-08-23 11:54
  • 浏览: 2490
  • 关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