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美剧,名叫触摸未来,讲的是一个小孩可以通过数字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这个故事很神奇,我不知道世界上真的有没有这样的人,但是,我确定一件事情,那就是人们需要预测未来。
预测未来?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预测未来。明天会不会天亮,明天的天气情况怎样,明天要不要上班上学,明天股市变化如何,甚至明天地球是不是毁灭?这些都需要我们做出预测,只不过这些预测,有些是非常确定的,有些是不那么确定的,而有些是完全无法确定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去评估哪些事件是必然的,哪些事件是或然的,哪些事件是偶然的,哪些事件又是完全不可知的。这种方法就叫做科学。
科学的种子在2500年前就已经产生萌芽,公元前6世纪,爱奥尼亚人就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因为它展现了一种内在秩序:泰勒斯预测了一次日食,他的朋友阿纳克西曼德用棍子和阴影准确地确定了一年及四季的时间,毕达哥拉斯是世界史上第一个推断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人。同时期的华夏文明,老子写下道德经,开宗明义: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已知的)规律是可以遵循的,但并不一定是永恒的规律。其哲学思想比爱奥尼亚人更进了一步。
1934年,波普尔发表了《科学发现的逻辑》,提出证伪主义作为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将科学的方法论推向完善。因此,现代完整的科学理论有四个步骤:1.可检测——能够被观测者感知并在脑中形成意识;2.可归纳——运用统计法或穷举法将观测结果提炼成一种理论或一个公式;3.可预测——这种理论或公式可被用于预测未知事件,也称演绎法;4.可证伪——如果观测到一个未知事件与预测不符,则理论被推翻。(其中1,2,3也可并称为证实)。
举例来说,“世界上存在上帝”这个命题。你可以信仰上帝,但是这不属于科学领域,因为你无法证实。这个命题不符合科学的第一个步骤——可检测,没有人能证明观测到上帝,也没有仪器能探测到,因此如果你要问我的观点,我只能说,这是不可知的。(当然,如果要在逻辑上更严密的话,应该表述成可直接或间接被人类的5大感觉器官感知到,这5类感觉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同样,“世界上存在看不见的火龙”之类的命题也不属于科学领域,因为“看不见”这个特征直接把可检测这个条件给否定掉了。
那么,“世界上存在外星人”这个命题是否科学呢?外星人是可以观测,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所以,“世界上存在外星人”符合可检测这个条件,但是它不符合科学的第二个步骤——可归纳。在这个命题中,只要找到一个外星人则命题成立,但是,很可惜,目前的信息无法证实这一点,所有的相关案例都只是造假和猜测而已。与此相反,“世界上不存在外星人”是一个科学命题,它符合科学的四个步骤。当然只要你能找到一个外星人,那么这个命题被证伪,从而被推翻。
科学必须具备的第三个步骤是可演绎。所谓演绎,就是把归纳出的原则或原理用于预测尚未发生的事情。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大地是由一只巨大的乌龟驮着,太阳绕着大地转;古罗马时代埃及的托勒密创立了地心说,认为宇宙以地球为中心,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围绕着地球转;中世纪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在书中论述了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现代人们知道,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带着太阳系的星球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在旋转。托勒密、哥白尼的理论在当时都是科学,是人类在不同的认知阶段对世界的认识,在特定的阶段,这些科学可以预测一些尚未发生的事情,但是,如果新的发现使得原有的科学不能合理解释客观现象,那么旧的科学学说被证伪,新的科学学说随之诞生。
所谓的常识和经验都是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归纳,常识和经验很重要,但是如果仅凭常识和经验的话,恐怕会经常碰到极大的失误。伽利略曾经在比萨斜塔上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5公斤的铁球和1公斤的铁球同时放手,同时落地,证明了人们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的常识是多么地不可靠;古时候的人们看到日食或月食现象敲锣打鼓地驱赶天狗,从现代人的观念来看,这种常识是多么地荒谬。因此,如果常识和经验不能上升到理论阶段用以预测未来,那么它只停留在可归纳这一层面,并不能称之为科学。一个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是中医是否是科学,我个人认为中医不是科学,现代医学是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上,而生物学又是建立在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化学又是建立在物理学的基础上,物理学是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上,因此,现代医学的理论系统是完备的,其符合可演绎的特征。而中医是建立在经验上,所以中医只能称之为学科,要想让中医进入科学的殿堂,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科学是能够被证伪的,这种情况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比较普遍。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世界里,大地是静止的,位置是绝对的,位移也是绝对的;在牛顿的物理世界里,地球是运动的,因此位置是相对的,但是位移是绝对的,时间是绝对的,所以速度也是绝对的;在爱因斯坦的物理世界里,只有光速是绝对的,连时间都是相对的。牛顿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而爱因斯坦证明了牛顿力学只是相对论在地球上的一种特例。那么,爱因斯坦是否绝对正确呢,只能说相对论目前很好地符合了一些观测到的宏观物理现象,还没有更好的理论取代它。但是,量子力学已经在微观领域虎视眈眈了。
还有人说数学不能被证伪,所以它不是科学。这就很可笑了,数学当然可以被证伪,只是目前无法被证伪而已,当然有许多数学命题已经被证伪了,比如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曾经提出过一个数学命题:所有的数都可以表达成分数,或者换一句现代数学语言就是:所有的数都是有理数。我们现在当然知道数字中存在无理数,但是,当两千多年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希帕苏斯发现了√2这个无理数时,引起了学派里其它人的恐慌,认为数学的根基将被摧毁,最终把他扔进了海里。当然,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知道,数学是最严谨的科学。
科学是无止境的,人类可能终究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完全掌握世界上的所有奥秘,但是,世界不是不可知的,所有基于对世界的认识,如果符合可观测、可归纳、可演绎和可证伪,都可被接受为科学,在一门科学尚未被证伪时,我们暂且认为它是正确的,并且可以用于预测未来,直到旧的科学被推翻,新的科学被建立起来。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朋友对我提出质疑:你说的都是自然学科,自然学科可以用演绎法,可以有科学,社会学科不可以用演绎法,不存在科学。我承认,学科可以分为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凡是研究人类参与其中的学科都可以称为社会学科,一旦人类参与其中,事物就变得复杂化了,因为人类具有思维能力,而人类思维导致的结果具有不可测性。但是,我不认为社会学科之中没有科学。
自然学科研究的对象都是具有共同特性的,比如说数学中的1,每一个1在数学意义上都是一样的;比如说物理学中的铁球,质量密度相同的铁球在物理意义上也是一样的。至于生物体之间就产生了差异,每一个生物体都可以认为是不一样的,但是相似的生物体之间也会有共性,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体之间的共性的。比如说我们根据经验判断:生物似乎都会死,但是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生物活得好好的,有些树都活了几千年之久,那你怎么知道这棵树或者那只乌龟一定会死呢?生物学认为:生物体都具有新陈代谢功能,凡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都会死。因此,所有生物至少具有一种共性就是都会死,当然还有其它共性,比如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人类属于生物体,当然符合生物体的一些共性,比如说人类的基因和近亲黑猩猩98.4%都是相同的,只有1.6%的差异。真正把人类和其它生物区分开的是人类的大脑,但是由于人类的大脑也是脱胎于生物,所以它必然和其它生物有共性。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大脑的这种共性的,比如说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年复一年地折磨他的狗,最终发现了条件反射的一些基本模型,这些基本模型既适用于狗,也适用于黑猩猩,同样也适用于人类。
在此有必要引入另一门科学——概率,概率论中把低于5%可能性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正因为生物体有差异,所以不是所有生物都一模一样,比如说有一条狗的视觉、嗅觉神经有问题,它看不见肉也闻不到肉味,所以不能引发分泌唾液;又比如说有一条狗的唾液神经有问题,看见了肉也不能引发分泌唾液。但是这不能说明条件反射不成立,因为生物体中存在特例,排除了这种特例后,条件反射仍然成立。自然学科要求达到100%才称为科学,而社会学科并不如自然学科那么严谨,它存在并非100%的情况,但是如果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群体,只要是符合95%以上的大概率事件,它仍然是科学。生物学是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桥梁,随着人类大脑从反射进化到思维,人类的行为越来越不可测,因此,只有基于人类生物学特性和心理学特性的社会学科才是可靠的。
投资是一项异常复杂的活动,因此,对于投资这门学科当然会有不同角度的诠释。在我的投资世界观里,首先排除的是技术分析。我认为市场交易是由无数人的思维导致的,因此其基本上是不可测的。其次排除的是宏观分析,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调控经济行为的,这种调控行为原本就不太可靠,和投资的关联度有多少更是值得怀疑。相比较而言,我认为企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预测的,研究企业竞争环境比研究股票市场行为要可靠得多,特别是如果某些企业的特征越符合一些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科学原理的话,那么其未来越具有可测性。
股票代表了企业,那么股票是怎么代表企业的?股票的根基到底是什么?股票市场的第一个根基是股份制,股份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英国商人组织基尔特(GILD),是一种必须事先得到城市议员们同意的一种商人组织形式,后来逐渐发展为管制公司和合股公司。股份制的基本法理是同股同权,也就是每一股股份的权利义务是等同的,都享有分红、投票等权利,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股份之间的权利义务有时也并不相同。比如说优先股,享有优先分红的权利;再比如说同一公司的股份可能一部分有投票权而另一部分没有投票权。但是不管如何,这都需要事先经过股东大会的认可,所以其原始根基仍然是同股同权。股份制的同股同权是股票平等获利的基础。
股票市场的第二个根基是有限责任制。最早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是由王室授予特权经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是一家特权经营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600年,成立之初拥有股本6.8万英镑,股东198人。直到1862年,英国通过了《公司法》,才打破了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特权经营,这个法案成为了世界其它国家公司法的蓝本。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中确立了公司人格与财产独立的法人制度以及股东有限责任制度之后,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便得以建立。如果通俗地来解释一下,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债务有限,收益无限的一种公司制度。比如说,我开设了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如果经营得好,每年赚100万、200万,甚至1000万都有可能,如果经营情况不佳产生亏损,那我完全可以核算一下净资产和负债,破产了之,在不增加后续投入的前提下,最多亏损100万而已。所以说,有限责任公司的风险和收益是不对等的,收益可以远远大于风险,这是股票收益来源的逻辑。
因此,对于资本来说,投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收回成本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某年度的盈利足够高,另一种是盈利持续的时间足够长。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虽然风险有限,收益无限,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极少数公司才能大赚特赚的,大多数公司都是极其平庸,赚着微薄的利润,给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其实在经济学中这种现象早有定论,经济学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达到均衡时,仍然留在市场中的企业的经济利润必定为零。当然,这是指扣除了所有的机会成本而言,比如说资金成本,比如说经营者的工资收入等等。对于这个理论,我大部分赞同,小部分不赞同,因为确实有些企业的经济利润为正数,同时也有些企业的经济利润为负数(都是指扣除了机会成本而言)。对于企业家来说,目的就是进入经济利润为正数的行业或者努力经营使企业经济利润为正数。
至于股票市场,当投资者想和企业家一样选择行业和企业时,情况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为能产生正回报的企业并不以净资产在交易,股票市场中存在的二次竞争(企业层面的竞争可称为一次竞争)把企业的价格抬高了。其实这也可以从上一条的经济学理论推论出来:在自由竞争的市场达到平衡时,所有的投资者的经济利润必定为零,当然,这也是扣除了所有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所有投资者只能获得相当于机会成本(指数)的利润。再极端一点的理论就是没有投资者能跑赢指数,这就是著名的有效市场理论。对于有效市场理论,我也是大部分赞同,小部分不赞同,因为事实证明确实有些投资者的经济利润为正数,同时也有些投资者的经济利润为负数(都是指扣除了机会成本而言)。
从以上股份有限公司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推论——不做空,不借钱。不做空的道理是显而易见,如果有效市场理论成立,所有的投资都可以获得机会成本,因此做空是必定亏损的;如果有效市场理论不成立,那么做空也是收益有限,风险无限的行为,这和做多正好相反,更何况还有付出利息这种额外成本。不借钱的道理不是那么明显,因为借款付出了额外的利息成本,如果这个成本高于投资获得的收益那就是亏损,另外借款还有期限,无法保证在期限之内股票一定是正向波动,只有长期的、低成本的融资才是可以采纳的。
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最重要的事不仅仅是找到经济利润为正数的企业(也就是好企业);回避经济利润为负数的企业(也就是差企业);还需要评估以什么样的价格投资是合适的,这样才有可能跑赢机会成本(指数),这才是投资最困难的地方。至于为什么会存在不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好企业和差企业呢?我认为主要是心理学因素,经济学本身是建立在人性利己和资源是有限的这两条基础理论上,其中一条是心理学,一条是物理学。正因为心理学因素不止一条,所以有一些心理学因素足以抵消经济学的一条基础理论,使得好企业成为可能,当然还有其它诸如规模优势、协同效应等一些经济学因素也起着作用。
巴菲特认为好企业有着较强的护城河,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护城河理论。我也经常看到一些文章中写着:某个企业生产某种设备,有护城河。可见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如果阿猫阿狗的企业都有护城河,那么护城河又有什么稀罕呢?应该把一些表象的、经验的东西提升为最基础的理论,才能做为投资参考。比如说喝某种酒是一种文化现象,我觉得就不严谨,不如说喝某种酒大家都觉得很有面子,所以有社会认同倾向,只有归结为一条基本原理(这里是心理学)才能做为投资依据。不过,相比护城河理论,我更倾向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我个人认为波特的理论更全面、更好用一些。
巴菲特曾经以棒球界的明星--威廉姆斯为例:威廉姆斯是过去70年里唯一一个击出四成打击率的棒球选手,在《击球的科学》一书中威廉姆斯解释了他的击球技巧,他将棒球场的击球区划分成77块小格子,每块格子只有棒球那么大,当球落在“最佳”方格里时,挥棒击球,威廉姆斯知道,这将使他击出40%的优绩;当球落在“最差”方格里时,即击球区的外部低位角落时,挥棒击球只能使他击出23%的成绩。
巴菲特把所有企业类型划分为75个子行业,芒格认为世界上已知的大概有100种思维模型,并且告诫投资者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因此,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投资世界正与威廉姆斯的棒球世界相似,眼前展开的是一个横向100,纵向75的包含7500个格子的投资格栅,当一个来球落在最佳方格区域,而且运行线路又平又慢时,一个熟练的投资者应该奋力挥棒击球,这将使他的投资业绩远远领先于市场。当然,即使熟练的投资者一生中获得的机会也不会太多,所以如果对于投资格栅的宽度和广度的掌握有所欠缺的话,那么机会只会更少。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当某些行业和企业无法用100种思维模型演绎,那就直接放弃好了,投资比棒球好的一点是没有三振出局。有一些人质疑巴菲特没有投资科技股是因为老了,其实是他们自己根本不知道能力圈是什么。
格雷格姆将投资变成一门学科,芒格-巴菲特将投资变成一门科学,如果说这门科学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需要掌握得知识面太宽太广。未来总是不确定的,如何触摸未来,取决于每一位投资者的智慧和心态,在进化论的法则下,投资是一门永无止境的科学。